照顧植物人久了,心境會產生什麼變化?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2020-09-18 人性拆解員
人性拆解系列:第577篇

話說眾生萬象,拆解人性薄涼。

大家好,我是人性拆解員。

你見過像字典一樣厚的病歷嗎?

我是學醫出身,在我實習的時候,有幸去過一次神經內科實習。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份我碰都不敢碰的病歷。

長達五年多的病歷 ,足足有一個手掌那麼厚,貼滿了各種化驗單和複製粘貼的醫囑。

這位病人,是一個植物人

和電視劇情節裡,那些躺在乾淨整潔的病房裡,保持著睡美人般美好面容的女主不同。

這位病人微露眼白,面如菜色,有時碰到家屬幫他擦手臂,你會看到那因為肌肉萎縮而乾瘦的手。

真的沒有一絲絲美感。

再加上空氣裡那詭異的腐爛氣息,你只會本能地想離開這個病房。

而有這種感受的,不只是我,包括醫生,護士,還有家屬。

每次查房,我的帶教醫生都會在病房外的長椅上遇到家屬,然後就在走廊問一下病人近況,但總是三兩句講完。

然後程序化地進病房看一眼,讓我看看有沒有化驗單出來,有就看一眼,沒有,就出去了。

於是,家屬又出去坐在長椅上,我們則繼續查房。

這種情況也有例外,那就是除非病房裡有其他病人,但一般不會有,醫生會在安排病房的時候優先安排別的病房。

如果有病人安排到這個病房,基本第二天家屬就會來問醫生,可以換病房嗎?

所有人都在逃離,仿佛那個病房沾染了可怕的瘟疫。

但不是,我們逃離的是情緒,那種低沉的,可怕的,無力回天的情緒。

01:照顧植物人的日常事項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照顧一個植物人需要做什麼。

大部分植物人並不是因為病情惡化,或者奇蹟甦醒什麼的,終結他的昏睡的原因,大多都是因為褥瘡,而引發的併發症。

何為褥瘡?

說白了就是躺著不能動,身體一些部位因為壓迫而沒有血液提供,壞死,病變。

褥瘡真的超級可怕,我現在腦海裡都是畫面,就不跟大家形容了。

一般來說,預防褥瘡要勤翻身,勤按摩,一個小時翻身一次,按摩也差不多。

扛過醉酒的人回家的,應該能感受到那種艱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量,何況是每天。

吃飯的話,一般都是胃管,把食物打成糊狀餵進去。

還有排尿排便,尿管放置久了,很容易滋生細菌,引發感染。而排便的話,因為沒有運動,腸胃蠕動很慢,所以……反正開塞露是常備的。

有點錢的可以請護工,但大多數家庭還是選擇家屬照顧。

這種日夜煎熬和大工程量,可以說是最考驗毅力的事情了。

02:人性的掙扎

後來我離開醫院,還是經常想起那間病房。

就像我的暱稱一樣,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人性的解讀和觀察是很到位的,但我從來不會詆毀人性。

我覺得這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事出有因,哪怕是侵犯了法律和道德。

之所以我會這樣覺得,正是因為有這些經歷和觀察。

我記得之前媒體報導了一位男性,他的女友因為一些原因,成了植物人。

他的選擇是,和她結婚。

在媒體大肆報導這個婚禮之後,這位男性也被印上了「痴情」的標籤。

但我當時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不由得替他擔憂了起來。

因為,這種被強加的痴情,是有代價的。

正如當下娛樂圈的人設一樣,在心理學中,這種人設標籤,是人們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一部分:它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

通常印象管理有兩部分:一部分被叫做「隱私的自我(perceived self)」,也叫覺知的自我,是指你在真誠自省過程中所相信的那個自己,通常這種自我是「隱私的」。

而另一部分,被稱為:「公開的自我形象(presenting self)」,它指的是,我們在社會活動中,呈現給他人的形象。如,孝順的兒子、好學生等等。

當我們的自我形象受損時,我們心裡會激發一種機制,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因此感到失落。

而這種失落感,伴隨著自我身份被剝奪甚至被替代感,這也激發了我們去維護的想法。

所以,很多植物人的家屬,最怕的就是被人誇。

你誇他,就是捧殺他的「隱私自我」,把他立於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地,他會很難受。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本身照顧植物人,就是一件沒有回報的事情。

就好像,一個不掙錢的企業,是絕對不想也不會去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的。

他十塊錢的產品賣九塊,還瘋狂打廣告,這不值得。

我不知道他的心路歷程,但我知道,他一定後悔過,不是後悔和妻子結婚,而是後悔自己的大張旗鼓。

03:人文情感的重量

除了怕被誇人好之外,家屬也怕聽到好消息。

有一次醫生跟家屬說:你照顧得挺好的,應該沒什麼問題。

家屬笑了一下,可馬上陷入沉默。

我瞬間感受到那種有悲有喜的心酸。

一位知乎的網友照顧著自己成為植物人的兒子,已經兩年多了,而她的孩子,才七歲。

一位護士誇她,把兒子照顧得很好,看起來不像植物人。

醫生則告訴她,如果照顧得好,兒子還可以活很久。

這位母親瞬間覺得無比悲涼。

從心理學角度,20世紀60年代,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了一個很可怕的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鈴聲一響就給狗實施電擊,久而久之,哪怕他把籠子打開,聽到鈴聲狗都不會跑,反而是倒地顫抖呻吟。

從這個實驗他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 ,而事實證明這種心理人類也會有。

由於植物人家屬,從事的是一件長期無法得到正向條件反射結果的事,這種經過長期不懈努力,卻沒有任何結果的事,會導致動機的嚴重缺乏,甚至久而久之,我們會懈怠和泛化為習得性無助(即做任何事,稍有困難,就喪失動力)。

從人文角度來講,親情的羈絆讓這位母親不願放棄。是啊,誰不想奇蹟落在自己身上,可奇蹟到底下午幾點會來?

植物人家屬在照顧親人的過程中,消耗了自己所有的精力。

他就躺在那裡,看得見摸得著,可是他的靈魂不知道去了哪兒。

所有的傾訴毫無回應,仿佛在向一個無底深淵投石子,沒有迴響,只有無邊的黑暗。

可是,這事兒有放棄的嗎?

怎麼放棄啊?

那顆投進深淵的石子還在往下落,它都沒有告訴你這個洞沒有底,投石子的人有什麼權利認定這就是個無底深淵呢?

人性的可悲就在於,明明放棄、逃避、偷懶耍滑、自私自利就可以很舒服,可這世界的規則牽著你的手告訴你:再痛苦一點,你才更像個人。

做人真難。


04: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好在,事實上這個社會還是很有同理心的。

在網絡上「安樂死」的呼聲已經很高了,當然,這不是我這個身份應該去宣傳和鼓動的事情。

我想說的是,大部分家屬身邊的親人朋友,包括醫生和護士,都不會給家屬太大的壓力。

在急診科,很多老年人因為某些原因命在垂危,很多醫生也會勸家屬放棄。

的確,我們沒有權利剝奪一個人生存的權利,但我們可以體諒家屬們,生活還得繼續,我們沒有權利去把一條生命,壓在另一條生命之上。

這並不仁義。

我向來樂觀,我相信也鼓勵所有的家屬們,放心吧,醫學在發展,奇蹟也許真的可以跟你約好,下午五點半到。

但我也仁慈,我理解和同情所有的家屬們,別有負擔,有一天他想走了,你放開手,全世界都站在你背後。

就像海賊王裡一段經典的臺詞:身中子彈,不會死;吃了最毒的蘑菇,不會死;掉下懸崖,不會死;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我知道你有多愛他,所以他哪怕是走了,也會永遠活下去。

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植物人託養困局:無處安放的靜止人生
    「迎來的第一位患者楊聰(化名),她因一場車禍造成了嚴重的顱腦外傷,成為了植物人,被家人送來了延生託養中心。她是我們這裡的第一位患者,當時7名護士的所有心思都用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就像照顧家人一樣。」在北京延生託養中心的病房裡,護士長溫靜告訴記者,當時為照顧好第一位植物人患者,很多護士有人用自己的洗髮水給她洗頭,用自己的吹風機給她吹乾頭髮,用自己的護膚品給她護膚。
  • 50萬植物人如何安放?大陸第一家植物人託養中心裡的悲喜人生
    在北京延生託養中心的病房裡,護士長溫靜告訴記者,當時為照顧好第一位植物人患者,很多護士有人用自己的洗髮水給她洗頭,用自己的吹風機給她吹乾頭髮,用自己的護膚品給她護膚。2017年9月份,這位患者離開了。「沒想到她這麼快就走了。」溫靜說,大家都知道終將會面臨這一天,但真到這一刻的時候,讓人難以接受。
  • 賣房賺了160萬,他辭去醫生職位,守著27個植物人|百家故事
    當38歲的小聰住進託養院時,她進入植物人狀態已經兩年半。送小聰過來的是她的丈夫小唐,一個瘦削的大高個兒,在相久大的記憶中,走路晃晃悠悠的。小聰入住前,小唐來視察了三次。「我愛人能醒吧?」他問相久大,同樣的話,小唐也問過醫生。這是小概率事件,相久大回答他:「我們會盡力照顧。」
  • 兒媳發明護理床照顧植物人婆婆(圖)
    □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張學軍/文圖18年前,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因病成為植物人的婆婆,身為醫生的她毅然辭職回到了家中。18年前,從醫院辭職照顧植物人婆婆「我是當晚輩的,不能看著失能的婆婆遭罪。」3月16日下午,蔡玉霞談及自己與婆婆的感情時感慨萬千,「剛和愛人認識的時候,婆婆就對我照顧入微,後來結婚過門了,老人家更是把我當親閨女對待。但不幸的是,婆婆因病成了植物人,我咋忍心把老人家託付給保姆?所以我瞞著丈夫辭職了。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其實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讓你明白真正的靈魂伴侶是如何感知如何相處的。什麼是同頻共振效應?同頻共振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物理學中,指的是物體達到相同頻率就會產生共振現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本質上人也在不斷的變化,在外界環境的不斷薰陶之下,對自我賦予了新的定義。人的意識,思考,感官都存在很大的偏差,就像很多人都性格不一,愛好不同,選擇不同,因此世上很難遇到一個和自己能夠產生共鳴的人。
  • 19歲女生邊上學邊照顧植物人媽媽 頭髮幾乎全白
    [摘要]鄭州19歲女生邊上學邊照顧植物人媽媽,頭髮幾乎一夜變白。給媽媽餵飯,她會先把飯含在嘴裡咀嚼;寫作業時,她大聲讀出吸引媽媽目光;因為媽媽沒有意識,慧敏就用手一點一點幫她清理乾結的糞便…那個沒有窗、照不進一縷陽光,異味撲鼻的出租屋內,植物人母親等著她照顧。這,讓底慧敏很忙碌,很艱辛,也很溫暖。她說:「每天能看到媽媽,和媽媽在一起,就是好的。」
  • 安慶暖新聞| 樸實漢子身患癌症仍十年如一日照顧植物人妻子
    原標題:身患癌症,何根生卻十年如一日照顧植物人妻子 潛山縣白水村村莊整治點附近,記者穿行過破爛不堪的彎曲小巷,來到一棟老式民宅,低著頭走進昏暗的臥室。
  • 沉寂的生命也有尊嚴,他為植物人建「港灣」
    他發現,當一個患者成為植物人後,處境會變得極為尷尬:醫療機構認為繼續投入大量治療的意義不大,建議出院康復療養;養老服務機構對植物人的收費高且專業水平有限,或以患者年齡未達到60周歲為由拒絕接收;長期在家照料完全失能患者,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護理能力,還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
  • 心理學:一個人對你是真心,還是敷衍,身體語言會告訴你答案
    甄嬛對皇上感情的變化以出宮進甘露寺修行為界,在這之前皇上顯然是甄嬛的「心上人」,不只是皇上的嬪妃、更是超越了君臣關係,將其視作自己的夫君,兩人情投意合、愛意甚濃,甄嬛在皇上面前是俏皮可愛、會撒嬌的,眼神中滿是嬌嗔的愛意;而在這之後,她得知皇上只是將自己當作故去的純元皇后的替身之後,便心灰意冷,執意出宮進寺、
  • 心理學:一個人對你是真心,還是敷衍,身體語言會告訴你答案
    甄嬛對皇上感情的變化以出宮進甘露寺修行為界,在這之前皇上顯然是甄嬛的「心上人」,不只是皇上的嬪妃、更是超越了君臣關係,將其視作自己的夫君,兩人情投意合、愛意甚濃,甄嬛在皇上面前是俏皮可愛、會撒嬌的,眼神中滿是嬌嗔的愛意;  而在這之後,她得知皇上只是將自己當做故去的純元皇后的替身之後,便心灰意冷,執意出宮進寺、躲避一切的紛紛擾擾;即便後期為了保全家人和復仇重新討好皇上
  • 丈夫車禍成了植物人 她照顧三年後提出離婚
    但天降橫禍,婚後第三年,林生遭遇車禍成為植物人,又過了三年,梅芳起訴離婚。正是離婚的決定,讓這個老實巴交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成了爭議的焦點,「仿佛時刻在火堆上煎熬。」  林生和梅芳是臨海一個小鎮上的人,經介紹認識後結婚,感情一直不錯,婚後生下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梅芳在家帶孩子和照顧公婆,林生則前往外地做點小生意。
  • 7個月喚醒植物人丈夫,13年悉心照顧!好媳婦吳玲:「他睜眼那一刻我...
    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使丈夫成為癱瘓在床的植物人,都說久病床前無真情,她卻用自己單薄的身軀和默默的堅守撐起了一個家,「不拋棄,不放棄」,她用愛喚醒了植物人丈夫。醉酒歹徒突闖小店 丈夫被砸成植物人她叫吳玲,家住哈爾濱市香坊區香大街道香站社區。今年58歲的她是哈爾濱建成廠的一名下崗工人。為了維繫生活,她開了一間食雜店。
  • 一篇文章告訴你,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後的真實反饋,帶你了解心理學的魅力。擁有「心理學」這雙眼睛,才能得到小至親密關係、大到人生意義的答案。這些症狀行為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心理狀態比較差,需要補充營養,需要你的照顧。,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現在的個性、脾氣等特徵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 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告訴你答案怎樣才能夠快速地忘掉一個人?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忘不掉?因為幾乎每一個人的心裏面都藏著一個想忘,但是我們知道的那個人,每天沉浸在回憶裡面傷心難過,但這樣的表現恰恰是一個重感情的人的表現,一般最忘不掉的那個人在愛情裡面恰恰是愛得最深的,付出最多的,因為愛得越深傷得越痛。
  • 植物人也有交流能力?
    原標題:植物人也有交流能力?  植物人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加拿大研究人員藉助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與一名已經臥床12年的植物人「交流」後發現,與人們想像的無意識狀態不同,這名植物人仍然具備思維能力,不僅清楚記得自己的名字,還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 七旬父母7年堅守照顧 植物人兒子終會叫媽(圖)
    7年堅守,植物人兒子會叫媽了  年過7旬的老父母昨在南京紫金醫院說,這個中秋節:心裡不再空落了  自從7年前35歲的兒子王一出差時突發腦溢血成植物人,媽媽司馬秀貞就再也沒離開過兒子身邊,她的7個中秋節都是在醫院度過
  • 心理學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人性,心理學將人的本性定義為是作為一個人們差別於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性有三種屬性,即精神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精神屬性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去對外部環境探究和反應,與外部環境開展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生物屬性便是人作為一個個體與外部開展物質交換的過程,社會屬性便是個體與群體之間開展利益交換的過程。
  • 心理學:人為什麼會莫名其妙的傷心
    對情緒的產生,心理學上目前常見的有三種解釋:情緒是對生理變化的知覺,向下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使個體在生理上進入應激準備狀態。簡言之,情緒體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它們都受丘腦的控制。情緒是由環境、生理狀態和認知過程三個條件所制約的,其中認知因素是決定情緒反應的關鍵因素。
  • 不得不了解的心理學知識:感受性
    如果你不懂點心理學,不了解些人性的弱點,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往往就會受到傷害或傷害到別人。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某小區一46歲居民死於家中,這是一位為了照顧好孩子而去陪讀的媽媽。這位媽媽死亡的原因是因為孩子不服管教,在與母親發生爭吵的過程中與近50歲的媽媽產生肢體衝突,最終致其母死亡。
  • 旅行久了總會問自己:旅行的意義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旅行久了總會問自己:旅行的意義是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最好的旅行,就是在陌生的地方,重新發現生活中那些久違的感動... 原來的我,一年起碼旅行一次,給自己一點驚喜。現在的我,出差就算旅行了!你是不是旅行久了總會問自己: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現在這篇文章就告訴你答案。旅行的意義就是:哪怕丟了手機,沒了照片,也抹不去回憶和美景 。旅行的意義就是:可以暫時逃避一下不想面對的事情,可以排開任何雜念,甚至可以不用帶腦子出門,然後肆無忌憚的享受生命享受自由 。日常生活是面小鏡子,世界是一面大鏡子,通過旅行,我們能更好地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