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植物人如何安放?大陸第一家植物人託養中心裡的悲喜人生

2020-12-25 健康時報客戶端

(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 趙苑旨)一扇朱紅色大門,一排淡黃色的平房。

沒有人知道,在這間距離北京中軸線東北方向70公裡的京密雲區院子裡,有39位植物人,如今安靜的他們,從前無比耀眼、鮮活。

他們有的身上插著胃管、尿管,像健康人一樣,每天吃飯、呼吸、睜眼、閉眼、排便……在這家植物人託養中心裡,時鐘指針滴答的聲音清晰可見,仿佛每一聲都和這39位患者的呼吸做呼應。

「植物人也是人,他們是活著的人!」

大陸首家植物人託養中心的創辦者、北京延生託養中心主任相久大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從2015年成立至今,中心已經累計接收近97名植物人,他們像植物一樣呼吸、生存,直至生命之光消逝。

延生託養中心整體環境,趙苑旨攝

吃飯、睡覺、呼吸……

他們是活著的人

在北京延生託養中心裡,從一位、三位、六位、十六位、二十位……到現如今的近四十位,累計97位植物人,其中58位患者在這裡走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幾十位患者,這個數字和目前全國存在的植物人患者比起來,微乎其微。但數字的每一次變化,都在記錄著整個中心一路走來的艱辛。

2015年3月,機構剛創立時,選址在偏僻的山裡,下了公交車還要走上好幾裡路。

現在以北京天安門為起點,在距離天安門70公裡的東北方向北京密雲區南山滑雪場附近。

「迎來的第一位患者楊聰(化名),她因一場車禍造成了嚴重的顱腦外傷,成為了植物人,被家人送來了延生託養中心。她是我們這裡的第一位患者,當時7名護士的所有心思都用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就像照顧家人一樣。」在北京延生託養中心的病房裡,護士長溫靜告訴記者,當時為照顧好第一位植物人患者,很多護士有人用自己的洗髮水給她洗頭,用自己的吹風機給她吹乾頭髮,用自己的護膚品給她護膚。

2017年9月份,這位患者離開了。

「沒想到她這麼快就走了。」溫靜說,大家都知道終將會面臨這一天,但真到這一刻的時候,讓人難以接受。「她走的很安詳,是我們給她穿的壽衣。」溫靜說,最後的離別,就像送走自己的親人一樣悲痛。

如今的託養中心住滿了患者,這種別離將會慢慢的常態化,但她們仍會像對待家人一樣,讓患者「幸福」的離開。

在整個中心,除了患者外,還有另外30人。其中包括1位醫生、26個護士、後勤3位。他們分別來自雲南、江西、四川、內蒙、河北、山西等全國各地,北京本地護士也在增加,每個區域白班、夜班輪班。

溫靜回憶,今年年初,有一位不到五十的患者孫蘭(化名)也是因為出車禍變成了植物人,直到現在一直在中心住著。在這期間,她的丈夫早上上半天班,每天下午都來看她,陪她說話。可以說是晚上除了回家睡個覺,其他時間一直在陪著自己的妻子。「她就是一條生命,我一定得陪著她。」

也正是因為孫蘭一樣的患者太多,作為整個中心的創始人,相久大曾經是密雲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從業二十多年後,在2014年離職時,已經是密雲區人民醫院門診部外科主任。工作以來,他一直在接觸植物人,根據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植物人在後期的照顧上,很難得到保障。

「我想為植物人提供基本的醫療和生活照護,讓他們能夠自然、平靜、帶著尊嚴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相久大告訴健康時報記者,他也希望,託養中心能成為一個為家屬解決後顧之憂的地方,家屬把親人送來後可以安心回歸正常的工作生活。

2014年,他辭掉工作,拿著160萬的賣房款,在密雲水庫旁的山溝裡創辦了國內首家專門接收植物人的民間託養機構,將其命名為「北京延生託養中心」,有著「為植物人延續生命」之意。

「在醫院或專業安養機構,植物人生存期限一般平均能有一年半到兩年。植物人也是人,是人就有生存權。」相久大覺得這條路可以走通,他也從此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什麼是植物人?在國際醫學界,植物人一直被定義為「持續性植物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患者大多因為嚴重的顱腦外傷、缺血缺氧性腦病、腦血管疾病等原因,造成除保留一些本能性的神經反射和進行物質及能量的代謝能力外,認知能力已完全喪失。

然而在中國,植物人群體是一個被忽略的角落。就連中國現存多少患者的具體數字都無人統計。「據估算,中國至少有50萬植物人,並且在以每年7萬~10萬人的速度增長。」相久大告訴記者。

「患者進入『植物狀態』後,少數人會在醫院度過最後的時光,極少數的患者進入民辦託養機構,而大部分人則是在家慢慢走向死亡。」相久大說,植物人也是人,他們仍需要尊嚴。

植物人託養困局:

三不管?前後奔波數年

與想像中的醫院和養老機構很不同,這家植物人託養中心不僅是一排平房。進入病房的四個病區看起來也很簡單。

「或因突發腦出血、腦梗,或因車禍遭受腦外傷……這些意外和疾病,讓很多人變成了插著胃管、尿管、氣切管,終日躺在1米寬的病床上的植物人。」

相久大告訴記者,如果護理得當,植物人有的可以存活較長時間,甚至十年以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月、一年、三年……奇蹟並沒有發生,家屬無法外出工作,脫離正常的生活,讓本來就被掏空的家庭雪上加霜。

植物人也有醫療需求,患者往往伴隨有糖尿病、高血壓、貧血,還會有泌尿系統感染、呼吸道感染、肺栓塞等問題。患者沒有意識,不會表達自己的疼痛,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密切觀察各個指標和臨床表現。

延生託養中心護士在照顧患者,孔天驕攝

在相久大為「植物人」奔走,發現,現實中的「植物人」曾經真的是「三不管」。

六年來,他先後去過民政、衛生、殘聯等各部門進行諮詢,但幾年來一直石沉大海。「但好在,如今民政部門也開始關注「植物人」這個群體,前些日子,民政局的一些工作人員前來中心實地查看。」

相久大回憶起自己兩年前的經歷依然滿是感慨,「最初我去民政部門,當時得到的回覆是養老主要是符合民政規定的老人,而我所在的中心託養的植物人群體雖然按照年齡來說大多符合,但是植物人在養老體系一般沒有相關技術支撐和沒有明文規定規範,因此,不屬於民政救助和扶持範圍,建議應該去醫院治療為主,衛生系統或許有政策支持。」

相久大再次來到衛生系統諮詢,原國家衛計委回復稱:「衛生系統肯定沒有救助和贊助的職能,考慮植物人的特殊性,可以去人社局問問,是否可以申請部分醫保報銷,以減輕家庭負擔。」除此之外,人社局也因為醫保問題的事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相久大解釋,「植物人託養主要工作就是護理,比如翻身拍背、吸痰吸氧、餵食導尿、氣切維護等。對於植物人託養,醫保方面能否就護理部分進行支付。」

除了醫保,相久大想著可以為殘疾人評定殘疾證,然而當初的努力,也並不是一帆風順。「殘聯是一個團體,不是政府職能部門……植物人怎麼判斷為殘疾人」各種話語曾充斥在相久大的腦海裡。

健康時報記者查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於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司法鑑定機構和司法鑑定人進行人體損傷致殘程度鑑定統一適用《分級》。在致殘程度分級一級中,第一條就是「持續性植物生存狀態」。

「但是,植物人即使想鑑定為一級殘疾人,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全程追蹤了一例,大多植物人在申請過程中,就故去了。」相久大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截止9月18日,延生拖延中心共收住87人,北京籍47人,非京籍40人;有殘疾證者8人,其中一級殘疾證3人,二級殘疾證5人;植物狀態後成功辦理一級殘疾證者僅2人,也就是醫院確診為植物人後,評定為一級殘疾人不足5%。

這裡的植物人也有江蘇、河北、內蒙,浙江、福建等省市,在疫情期間,他們的親人來不了。每位植物人患者的床頭,都有攝像頭,家屬可以通過攝像頭24小時看到自己的家人。被子蓋好了沒有、露肩膀了沒有,家屬都可以在攝像頭裡面看到具體情況。

「有些家屬也會寄一些營養品過來,我們會寫上名字再餵給他們。他們也會寄一些自己的農產品過來感謝我們。」護士們早上交班、換被單被罩、尿布、餵飯、拍背清痰、打掃衛生、為植物人剪指甲、刮鬍子、剪頭髮……這些是護士一天的日常生活,三小時餵一次飯。

在這個最寂靜的病房裡,每個人都在用力地活著。

多項措施實施:

植物人照料道阻且長

五年中,相久大為維持機構的生存奔忙。好在,一切在今年有了轉機。

「在2014年為安養中心辦理經營許可證時,沒有任何一家行政部門同意審批與植物人安養相關的機構。」相久大告訴記者,最後,他以創辦殘疾人託養扶助中心的名義,在密雲區民政局拿到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

但是,安養中心搬家以後,需要換領登記證書並更新註冊地址,密雲區殘聯解除了託養中心的主管單位,這兩年實際上是無照經營。

今年7月,這種狀況開始出現轉機,由北京市民政局牽頭,召集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殘聯有關部門來到相久大的機構,解決了相久大的「燃眉之急」——今後機構歸入到民政部門管理。

對「植物人」患者來說,不管在重症監護病房還是在康復病房裡,良好的預後仍然是醫護工作的基本目標。

相久大醫生認為,植物人的託養與癌症晚期病人護理,雖然在病程時間上有所不同,實際上並沒有本質的差別。二者都是以基礎護理為主,包括生命指徵的監測、各種管路的維護、併發症的基本處理等。因此,植物人託養納入安寧療護,既擴大了安寧療護的服務範疇,也符合國情。

完全失能人員的家庭照料,對於很多家庭來講是痛苦的,也非常無奈的選擇。

今年2月16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工作指引》中規定,植物狀態或患有終末期惡性腫瘤(呈惡病質狀態)等慢性疾病,需長期醫療護理的,可以直接評定為重度失能。

關注植物人除了行政部門給予幫助,其實,靠民間靠企業靠個人,或許也是可行的。臺灣的「創世基金」所屬23家安養機構,只是靠「小額捐款」就籌集幾十億臺幣,使臺灣1900多位植物人在機構內託養。

相久大建議,植物人應該儘快儘早或直接評定為一級殘疾人。「其實,植物人本應是殘疾人中最殘疾者。但是現實中,往往得不到這一紙承認,直至離開人間。」

目前,我國殘疾類別共分為七類: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和多重殘疾。要求必須符合國務院批准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準》規定,才能申辦「殘疾人證」。

對於植物人,鑑定者往往參照第六種肢體殘疾,規定描述為:是指人的肢體殘缺、畸形、麻痺所致人體運動功能障礙。對因病或因交通、工傷、意外等事故造成的肢體傷害的殘疾評定,必須在最終治療結束後經過一年以上功能鍛鍊不能恢復的。

「必須經過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的規定,將大多數植物人無情的排斥在殘疾人序列外。

健康時報記者查閱民政部主要職責發現,救災救濟、優撫安置、低保、福利、慈善、救助等,也屬於他們的職責範圍。「植物人在這幾個方面如果得到『照顧』,力度應該也很大。」相久大希望。

相久大認為,「植物人發病時,比如呼吸道感染、褥瘡、泌尿系感染等各種併發症以及原發病發作的時候,甚至死亡搶救。醫保應該可以報銷,這是人的生存權得到保障的基本措施。尤其植物人,隨時需要專業護理人員照顧。因此,護理部分的醫保,同樣應該支付。」

植物人也是人,是被家人深愛的人。

相關焦點

  • 植物人託養困局:無處安放的靜止人生
    沒有人知道,在這間距離北京中軸線東北方向70公裡的京密雲區院子裡,有39位植物人,如今安靜的他們,從前無比耀眼、鮮活。 他們有的身上插著胃管、尿管,像健康人一樣,每天吃飯、呼吸、睜眼、閉眼、排便……在這家植物人託養中心裡,時鐘指針滴答的聲音清晰可見,仿佛每一聲都和這39位患者的呼吸做呼應。
  • 1名醫生20名護士,中國大陸唯一植物人託養機構開在村裡
    這樣的情況隨時會發生,一旦躺在床上的「植物人」血氧降低,開始發燒,就意味著病患進入危重階段。如果還有咳嗽的反應,相久大和他的護士們還能夠做一些救護處理,一旦連咳嗽的力氣也不剩,那意味著病人很快就會離世。這裡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專門接收植物人的託養機構,名叫北京密雲延生殘疾人託養扶助中心(下簡稱「延生託養中心」),坐落在密雲城區東南方向6公裡的村子裡。
  • 1名醫生20名護士 中國大陸唯一植物人託養機構開在村裡
    這裡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唯一一家專門接收植物人的託養機構,名叫北京密雲延生殘疾人託養扶助中心(下簡稱「延生託養中心」),坐落在密雲城區東南方向6公裡的村子裡。  穿過荒山樹林和一片工地,在即將進入一個有著滑雪場和採摘園的村子前拐彎,就能看見機構的院門。門口沒有牌子,疫情期間大門關閉,路口設置著登記的檢測點,黃色的土牆打開一條口子算是臨時的出入口。
  • 賣房賺了160萬,他辭去醫生職位,守著27個植物人|百家故事
    在中國,目前有近50萬植物人,以每年7到10萬的速度在增長。「這些植物人,總得有人管。」相久大這樣解釋他2014年辭去穩定工作,開設這家託養中心的初衷。他早早為之取好了名字——「延生託養」,寓意延長生命。辭職之後,相久大急需一筆錢作啟動資金。2001年,他花12萬在密雲買了一套房。
  • 沉寂的生命也有尊嚴,他為植物人建「港灣」
    這家機構名為北京延生託養中心,是一家植物人專業託養機構。  5年前,機構剛創立時,位置還在更偏僻的山裡,下了公交車還要走上好幾裡路。創辦後的最初兩年,只收住了兩名患者。但目前,這裡的30餘張床位已經滿員,還有接連不斷的電話諮詢和等待床位的患者。  相久大,這家植物人託養中心的創始人,曾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
  • 桐花樹下,以愛為家——張家界市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的感人愛心故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周蘆屾 梁山泉 每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都將開始自己獨特的人生歷程,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光景。 然而,對於有一部分人來說,生命處在無知和混沌之中,成長環繞著世人的嘲笑譏諷,他們就是殘疾人。從他們誕生起,就缺少愛的呵護陪伴,更不用說在成長中獲得快樂和溫暖。
  • 「生命樹」腦癱寶貝託養創業中心啟用 每年計劃接收50名慢天使
    「生命樹」腦癱寶貝託養創業中心啟用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石家莊4月25日電4月23日上午10點,一向寧靜的石家莊鹿泉區南杜村突然變得熱鬧起來,村中一棟外牆塗有精美彩繪的4層小樓裡裡外外擠滿了人,不時傳出陣陣歡聲笑語,6位慢天使正式入住「天使之家」。
  • 辦託養中心,花費幾十萬照料殘疾人,十堰這位女企業家好樣的
    在深切感受到殘疾人的痛苦後,她做了一個決定:開辦一家殘疾人康復託養中心。幾年時間過去了,創辦這個中心,萬小琴沒有拿過一分錢的收益。不僅如此,她和朋友們還自掏腰包數十萬元為員工發工資。許多殘疾人在這裡得到細心照料,他們的家屬感激地說:「謝謝你們,你們拯救了我們一家。」
  • 15歲自閉症少年死亡調查:託養中心49天死亡20人
    村民見到,省內其他地方的大巴車那幾天將人接走,「一天有十幾輛,坐五十個人的那種車。」託養中心的前員工陳冰(化名)說,託養中心裏面分為兩個區域,前後由兩道鐵門隔開。進入第一道鐵門,右手邊是一棟2層樓房,被稱作「幼兒兒童區」。左手邊也是一棟2層樓房,一樓是老人區,二樓是辦公室和監控室。兩棟樓房中間有一塊空地,作為活動空間。穿過這塊空地,就是第二道鐵門。
  • 科普|法律|我國安樂死被視為故意殺人罪,植物人也不可以
    延生安養|專注完全失能人員編者有言:有人一提及「植物人除了法律的禁止,中國民眾對安樂死的認知率和支持率實際上也並不高,50%以上的人反對任何形式安樂死,主張對絕症病人進行積極治療。(上述內容綜合自網際網路)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普通不治之症的患者的安樂死都是違法的,那麼,植物人實施安樂死,絕對不可以,是嚴重的犯罪行為,罪行為故意傷人罪。
  • 2020廣東東莞市殘疾人託養中心普通聘員招聘2人公告
    (三)報名時間:2020年11月25日-11月29日(四)資格審核:東莞市殘疾人託養中心根據投遞的報名材料對報名人員進行資格審核,符合招聘要求的將以郵件或電話方式通知參加實操和面試。(五)報名要求:應聘人員應符合公告的招聘要求,報名時提供的有關材料必須真實、準確,且需與在《東莞市殘疾人託養中心普通聘員招聘報名表》中填寫的內容一致。如有不符或弄虛作假的,一經查實,立即取消報考資格或錄用資格,已籤的聘用合同無效。
  • 「護、醫、養」託養模式暖了我們的心
    截至2019年底,全省規範化運營並接受過資助的各類殘疾人託養服務機構達117個,中央和我省財政累計投入2.4億元,對15萬人次就業年齡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集中託養、日間照料和居家服務給予了資助。50歲的李述明是禮泉縣昭陵鎮圍牆村村民。3歲那年,他患了小兒麻痺症,從此左手再也不聽使喚。
  • 人生: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他們生活在灰色的世界裡,沒有花紅柳綠,沒有燈火通明。他們的人生與普通人的人生與眾不同,但他們依然熱愛著自己的生活。我們偶爾會為自己遇到的風雨而傷心難過,而有人生下來就註定一生有風雨。比起他們的人生,我們算是幸運的人,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抱怨。不必為眼前糟糕的風景而難過,人生兜兜轉轉,總有一天會遇見美麗的風景。
  • 最高級的植物是什麼?植物人!
    老公:我也不是不講理的人,你就不能解釋幾句?我:那好,你聽我解釋……老婆:你做的破事兒還有臉解釋?我。。。  有一次上生物課老師講植物,二貨同桌問我:你知道最高級的植物是什麼嗎?我想了半天沒想出來。同桌得意的說:不知道吧,植物人啊!植物人。。。。植物人。。。
  • 植物人有意識嗎?如何與植物人對話?
    現代醫學在可以維持植物人的呼吸心跳的同時,給醫學、倫理出了難題。其實,如何確定植物人有無意識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劍橋大學的歐文等於2006年在《科學》雜誌發表一篇短文,用fMRI探尋植物人的意識是否存在。
  • 無處安放「星星的孩子」 大齡自閉症患者何去何從
    葛鈺琳的兒子潘祥今年22歲,2歲時查出患有自閉症,至今離不開人。「因為他年齡較大,而且有神經性嘔吐,很多康復機構都不接收他。」兒子被多家康復機構拒絕後,單身媽媽葛鈺琳只能帶著兒子一起在信息城的攤位賣滑鼠、鍵盤。誰知因為這一行為,在攤位合同到期後,商場拒絕將攤位繼續租給葛鈺琳。
  • 「賓館式」住宿,咱白鶴這個託養中心不一般!
    縣殘聯現場督導託養中心建設並提供配套設施群眾參觀託養中心        建成後的託養中心到底長啥樣?      如此高大上的託養中心,家門口就能入住,這可真是咱白鶴殘疾人朋友的福利呢!可是,問題來了,什麼樣的人才能入住?又如何申請呢?
  • 今年2月,太原市杏花嶺區啟動殘疾人陽光託養工作。截至目前託養...
    今年55歲的李愛萍和丈夫蘇鎖鋼都是肢體一級重度殘疾人,住在北大街一處十幾平方米的小房子裡。  剛走進李愛萍的家,太原市杏花嶺區殘疾人陽光家園康復綜合服務中心託養團隊總調度殷朝霞就放下了手裡的瓜果蔬菜,說:「蘇大哥,李大姐,我們又來了。最近感覺怎麼樣啊?」蘇鎖鋼頓時臉上樂開了花:「又拿這麼多東西,這怎麼好意思啊?我和我老婆剛才還說,算這日子你們該來了,可想你們呢。
  • 15歲自閉症少年死亡 託養中心竟似看守所(組圖)
    3月10日,廣東韶關新豐縣殯儀館內,工作人員拿出登記冊查看練溪託養中心的死亡記錄。記者 劉子珩 攝  廣東韶關新豐縣練溪託養中心如今人去樓空,沒有了往日的喧囂。  今年2月24日,新豐縣民政局要求這家託養中心整改,「存在內部管理不完善,法人代表擅自離崗至今未歸等問題」,並要求各委託機構接回各自的託養人員,共計733人。  在廣東省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上顯示,該託養中心目前已「撤銷」。  據當地殯儀館的記錄,今年1月1日到2月18日,49天內由練溪託養中心送來的死者是20人。
  • 夫妻辦託養中心收留孤殘人士 無資質面臨尷尬
    位於西安西郊阿房一路上一家由夫妻二人創辦的愛心孤殘託養中心,從創辦至今已經半年時間。夫妻二人把自家錢拿出來貼補託養中心,可是該中心並無資質。 民房中收留孤殘人士 一間不大的二層民房內居住著10多名孤殘人士,他們中有年紀尚幼的孩子,也有智力身體欠缺的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