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各類新媒體和身邊人的改變,開始接觸到心理學,並且意識到它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人的一生不只是外在財富、人脈等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成長。心理學是一門可以讓你關注內心,回歸為人的真實,更了解自己,讀懂他人的藝術。
因為心理學,這些美好的故事每天都在悄悄發生,接下來小優給大家分享一個學習心理學後的真實反饋,帶你了解心理學的魅力。
助你認識內外世界
以前我一遇到難事就變得愁苦,覺得絕望,像進了死胡同。接觸了心理學後慢慢意識到自己好像「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漸漸地我覺得生活中的很多事,比如跟家人的關係、找對象、職場上的拼搏等等,如果從心理出發,看看表象背後的問題與需求,很多不順心的事兒就迎刃而解了。
現在整個人都感覺蠻好的,我學會了回歸家庭,給愛的人高質量的陪伴,感情、事業、人際關係都挺和諧,最重要的是自我矛盾漸漸解開,我對自我及他人的認識都更清晰了,仿佛擁有了一個新的世界。
心理學不是一門技巧,卻能為人帶來本質上的飛躍。越了解心理學越覺得離不開心理學,因為人生中幾乎所有問題的答案都來自其背後的心理機制。
保羅·瓦勒裡說:心理學的目的是讓我們對自以為瞭然於胸的事情,有截然不同的見解。擁有「心理學」這雙眼睛,才能得到小至親密關係、大到人生意義的答案。
人的心理需要營養,當心靈長期匱乏營養時,我們的心理狀態就會表現出一系列饑渴反應:情緒化、易暴易怒、自卑、拖延、抑鬱、迷茫、挫敗、人際關係紊亂、情感關係失利等症狀。
這些症狀行為其實都在提醒我們心理狀態比較差,需要補充營養,需要你的照顧。
當我們的心理營養匱乏到難以維繫正常生活的時候,就需要去尋求心理諮詢幫助了。
就如我們的身體一樣,當我們長期不關注身體營養,身體也會出現一系列反應:面黃肌瘦、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甚至生病等症狀。
這個時候就會去看醫生,需要醫生或營養師幫我們調節,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看醫生,需要營養師。
所以為了應對身體營養缺失,也有其他的方式:學習營養搭配的知識,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做自己的營養師。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幫助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做飯,讓他們同樣營養且健康。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理也需要營養,學習心理學知識,練習心理技能,不一定是為了成為心理工作者,而是幫助我們解決困惑、認識自己、提升自我、助人自助。
通過學習心理學,你可以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某些行為,這些行為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活動,以及自己現在的個性、脾氣等特徵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同樣,你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到人際交往中,通過他人的行為推斷其內在的心理活動,從而實現對外部世界的更準確的認知。
例如:作為教師,如果你了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以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條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
心理學除有助於對心理現象和行為做出描述性解釋外,它還向我們指出了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雖然人的心理特徵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自身和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整,也可以通過改變內在外在的因素實現對行為的調控。
也就是說,可以儘量消除不利因素,創設有利情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積極行為。
比如:當發現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和習慣時,就可以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找到誘發這些行為的內外因素,積極地創造條件改變這些因素的影響,實現自身行為的改造。
其實,獎勵和懲罰就是利用條件反射的原理,在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和改造兒童的不良行為與習慣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的規律來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學會認知自我,積極的悅納自己,學會控制情緒,以個人積極的情緒引導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和學習熱情;
商場的工作人員利用消費和廣告心理學的知識重新設計櫥窗、陳設商品,開展營銷活動,以吸引更多的顧客;
職場人學習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職場心理法則,調整工作狀態,提高抗壓能力,學會處理人際關係,這樣才能夠在職場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自身價值;
家長學習心理學,知道什麼時候該獎勵,什麼時候該無視,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規律,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病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也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於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幹,有助於提高生命質量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為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
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麼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