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會被領導,被商家套路?心理學拆屋效應告訴你答案

2021-01-08 風輕聽

一、200萬和200分

前段時間看到網上有個段子,非常的有意思:

「爸,我追尾了一輛賓利,然後車主叫我賠償10萬。」

老爸:「你這個敗家子,我可沒錢給你去賠」

我:「我知道呀,所以我就把對方的車給砸了,車主讓我賠200萬」

老爸:「天呀,這麼多, 200萬我怎麼賠的起,我們還是斷絕父子關係吧」

我:「老爸,跟你開玩笑的呢,其實,是我高考考了200分,我現在以這樣的方式告訴你,你是不是會好受點?」

老爸:「你個兔崽子,還跟我開玩笑,是不是想我氣死呀」

這個段子引來了一百多萬人的圍觀,只怪這孩子的段數太高了,用賠償200萬,這個捅破天的假設,道出高考只有200分的事實。

先用假設的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減弱高考分數低對老爸的衝擊,輕而易舉地免去了一頓暴揍。

這孩子就算高考分數不理想,也是個頭腦,有思想的孩子,給這樣聰明的孩子點讚!

二、拆屋效應

其實這孩子的這個點子,在心理學上叫「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出自於魯迅先生的一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文章,其中有段話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因此,這種為了使較小或較少的要求得以滿足而先提出較大或較多要求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就被稱之為「拆屋效應」。

那個聰明的小孩為了讓自己不受懲罰,他先假設要賠償200萬,這是要拆掉屋頂,然後說出實情,高考才200分,這是開天窗。

接受兒子高考只有200分,比接受傾家蕩產都賠不起的200萬,容易多了。

拆屋效應為什麼會奏效呢?其實這是人類的共性,人們在面臨不希望發生的事時,會不自覺地啟動兩種心理機制,一種是設法採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另一種是調整內在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這一不可改變的事實。

如果在心理調整進入平衡狀態時,出現了一個新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又正好與內在平衡狀態相近時,就很容易被內化接納。

還是前面的那個例子,孩子的爸爸,面對這種不想發生的意外事件,他的心理機制是:有沒有辦法不賠或者少賠;既然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改變不了了,那就要好好考慮怎樣收拾爛攤子了。

就在孩子的爸爸做好了接受事實的心理準備時,孩子告訴他,不用賠錢,只是高考沒考好,這個跟賠200萬比起來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爸爸很容易就接受了兒子高考沒考好的事實。

如果孩子直接告訴爸爸,高考沒考好,那這個就變成了「拆掉的屋頂」,他爸爸肯定沒有這麼容易接受。

拆屋效應還有個特點,就是人們都不願意連續兩次拒絕同一個人,為了不給人留下不講理,不好溝通的印象,在拒絕了你的第一個請求後,大多數時候都會接受你的第二個較小的請求。

三、拆屋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1.職場被領導套路

在現實中,拆屋效應的應用很廣泛,領導們經常會用拆屋效應鞭策下屬,可能在職場的人很多遇到過類似這樣的對話:

領導:「上個月你的表現很好,希望這個月的業績可以要提高60%。」

你心裡大吃一驚,覺得這不可能完成,掂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跟領導商量:「這個目標太高了,應該達不到,我盡力去做好工作,看看能不能提高30%。」

這時領導可能會思考一下,然後降低要求,只要提高40%。

事實上,領導的目標本來就是想讓你提高40%,只不過,他用了一點心理小技巧,先跟你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60%(拆掉屋頂),然後再說出他的實際要求40%(開天窗)。

如果領導直接提40%的要求,你肯定也會拒絕,因為你的能力只能提高30%,但領導主動降低了要求,提出這個較小的要求,你不好意思再拒絕,只好硬著頭皮答應。

經歷職場的你,回想一下,是不是曾被領導套路過呢?

2.購物被商家套路

不單在職場,我們購物的時候也很容易碰到被「拆屋效應」套路的情況。

你去商店裡買衣服,商家給你開價1000元,你很喜歡,但覺得貴,你心裡的接受範圍在500元左右。那麼你會還價,可能會說:「太貴了,打個折,500吧」

那麼商家可能會先說一大堆好話,然後很為難地告訴你,可以打八折。

可能你還是覺得不滿意,再跟商家進行一輪還價,商家可能會說,最低七折,不能再低了。

商家知道,如果直接一口價700元,不給你還價的餘地,可能你會覺得貴,不值得買,直接走掉了。

所以,商家利用了「拆屋效應」,先提出1000元(拆掉屋頂),然後打八折或者七折(開個天窗)。

你會覺得打折後少了很多錢,比原價容易接受多了,立馬成交,滿意而歸。

當然,商家可以給你打的最低折扣肯定不止七折,可能商家的預算的最低成交金額是五折,或者更低,只是你被他的拆屋效應套路了。

拆屋效應在生活中這麼常見,我們要怎樣應對呢?

四、把底牌留到最後

1.為什麼要留底牌?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被套路的原因是:你過早地亮出了底牌,(底牌是30%和500元),讓對方按牌來進攻。

底牌意為在撲克牌遊戲中,直到決勝負的關鍵時刻亮出來的牌。

有心機的人一定不會急著亮出底牌,他會先拋出煙霧彈,迷惑對方,等摸清對方底牌後,再策劃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獲取最大的利益和空間。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男孩看中了鄰居的小狗,就問鄰居,多少錢可以賣一隻可愛的小狗給他,鄰居告訴他要25元。

於是,小男孩回家找爸爸要錢,爸爸給了他25元,同時囑咐他,要跟鄰居還價。

小男孩跑回去跟鄰居說:「我身上帶了25元錢,我想23元跟你買下。如果不行,那我就24元跟你買,再不行,我就出25元!」結果可想而知,他花了25元買到的小狗。

看出來了吧,過早的亮出了底牌,會被別人搶佔先機,被動地挨打,所以要保留底牌,讓對方先出底牌。

2.怎樣留底牌?

知道了原因,那麼在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樣應對呢?

a.跟領導談判

還用上面的例子,當領導說要提高60%的業績時,留個心眼,不要一下子亮了底牌。你可以換一種說法:「這要求太高了,我撐死只能提高20%,這可太為難我了。」

等領導亮出底牌40%,你就可以這樣說:「這還是大大的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能不能這樣,我們各退一步,把這個月的業績定在提高30%?」

你的這個要求合情合理,這確實是你的能做到的上限,如果領導答應,皆大歡喜;如果不答應,你可以趁機把醜話說在前頭,告訴領導,這個目標太高,很難完成,但是自己會全力以赴,爭取做到最好。這樣就算你真的不能完成任務,領導也不會對你太苛責。

插播一句,把目標定在能力範圍,並不是不上進,只是這樣對自己比較好。因為,如果目標定高了,你辦不到,會受到領導的批評;

但是,你把目標定在能力可及的地方,你努力突破了上限,做出了更高業績,可以得到領導的獎賞和表揚。

b.跟商家還價

同樣是上面的那個例子,商家給你開價1000元,你覺得價值500元,就不要讓商家先知道你的底牌,別直接還價500元。

你可以這樣說:「你這衣服確實好看,不過太貴了點,人家某某某的店裡都是打兩折的。」

當然,你也不可能以這個價格成交,這是給自己留著往上加的餘地。你的第一次還價就是你的底價,只能往上加,就算覺得貴了,也不能往下掉。

然後在後面的討價還價中,慢慢地往上加價,等對方亮出底牌可以打七折後,再亮自己的底牌,500元,並表示這是你能接受的最高價格,等商家來跟你協商。

一般來說,商家可以輕易地打七折賣的衣服,他一定還有降價的空間,最少六折成交沒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懂得還價技巧的人,可以買到便宜商品的原因,因為隱藏了底牌,對方摸不準你的意思,就要被你牽著鼻子走。

結語:拆屋效應是一個很實用的心理效應,學會並靈活運用它,可以滿足你想要的期待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拆屋效應」:讓別人無法拒絕你
    」 ——魯迅《無聲的中國》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拆屋效應」在生活中極為常見:沒辦法,「拆屋效應」在國內就是那麼強大。02工作中,很多職場的領導都是運用「拆屋效應」的老司機。發現沒有?大多數領導分配下來的任務往往超出員工的能力範疇。
  • 淺談「拆屋效應」
    向別人借錢,別人不願意借,費盡口舌,最後只同意借給你很少,達不到你理想數字,怎麼辦?這一切疑問均可在心理學範疇的「拆屋效應」中找到答案。「拆屋效應」來源於魯迅先生在1927年進行的一篇《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 拆屋效應的實際應用及負面影響
    向別人借錢,別人不願意借,費盡口舌,最後只同意借給你很少,達不到你理想數字,怎麼辦?這一切疑問均可在心理學範疇的「拆屋效應」中找到答案。「拆屋效應」來源於魯迅先生在1927年進行的一篇《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 心理學小知識——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34;拆屋效應&34;拆屋&34;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 拆屋效應:調和與折中的利用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是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過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是1927年魯迅先生發表的《無聲的中國》演講中寫道。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中稱為「拆屋效應」。
  • 跟著華妃學習「拆屋效應」,讓你做事順風順水
    二:職場及生活中處處存在「拆屋效應」試想一下,一位兢兢業業的員工,因為正當原因而不小心上班遲到,老闆因此而要求懲罰其兩個月工資,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處罰太過嚴重呢?然而沈眉莊聽完這番懲罰之論之後卻是長舒一口氣,原因就在於華妃提出這個苛刻指數只有三顆星的處罰措施之前,就先說出了一個死亡級別的「杖責三十」。
  • 家長們需留心,可能是「拆屋效應」在起作用
    什麼是「拆屋效應」?「拆屋效應」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詞彙,它的來源是魯迅曾經在書中寫過的小故事,魯迅說,幾個人關在一個黑屋子裡,其中一個人說,他想鑿出一扇窗戶,但其他人並不允許,此時,這個人就說,那我就把屋頂全部拆掉,這一來二去其他人仔細琢磨之後,便同意了之前鑿出窗戶的想法。
  • 「拆屋效應」聯想到的:別認慫,因為所有人都在盼著你輸
    1職場上,如果領導布置一個「燙手」的工作,工作難度係數極高,沒有人有把握完成,這個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嗎?接下:如果完不成,領導會不會認為你能力很低,從此不再重視你,你在公司也可能走到盡頭了?
  • 心理學:為什麼日久容易生情?一個簡單的原理告訴你答案
    為什麼日久容易生情?一個簡單的原理告訴你答案,那就是心理學上的「簡單曝光效應」,也既是與某人頻繁接觸,會增加兩人相互喜歡的程度。正如開頭的故事一樣,那位男士不敢面對女孩,而快遞小哥不斷地曝光於女孩面前,日久便產生了感情。
  • 每天學點心理學,這20個心理學小知識,讓你認識心理的強大!
    點擊右上方「關注」@泛心理學院,為你講述更多心理學情感小故事1、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比如星座,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6、拋硬幣  當面對兩個選擇時,拋硬幣總能奏效,並不是因為它總能給出對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拋在空中的那一秒裡,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選的是什麼。
  • 巴納姆效應|心理學告訴你,別再相信「星座說」
    你是否也被鋪天蓋地的「星座說」轟炸過,是否也感到困惑,要信星座嗎?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告訴你答案:不要相信「星座說」。《生活大爆炸》中角色謝爾頓巴納姆效應揭示「星座說」為什麼看上去「很準」在了解巴納姆效應之前,先來看一段對人格的描述:
  • 那些超有趣的心理學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很多有趣的效應,今天先跟大家一起學習十個。一、戀愛補償效應大多數人會喜歡上【喜歡自己的人】,因為別人對你愛慕包含了對你的肯定,認可了自己優秀的一面。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的缺點會給其他人安全感,一個人足夠優秀會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難以親近。
  • 「淘寶退款系統崩了」上熱搜 「雙11」你被商家套路了嗎
    「淘寶退款系統崩了」上熱搜 「雙11」你被商家套路了嗎 ■記者 朱蓉 預售價不划算,去年的貨今年賣更貴 這個「雙11」,你被商家套路了嗎 「雙11」的槽點可能不止「退款系統崩了」這一個。三湘都市報記者在對長沙消費者的隨機採訪中發現,諸如「預售價」高於「雙11」的價格,去年「雙11」的貨賣到今年,價格還貴出100多元,「雙11」售價、活動與11月12日無異等套路讓大家直呼「上當」。 這個購物狂歡節,你被商家套路了嗎?
  • 心理學中的「框架效應」告訴父母:為什麼你說的話孩子聽不進去
    其中一個人對他喊到:「快把你手伸過來,我把你拉上來!」但是吝嗇鬼聽了這話後,不為所動,就是不伸手。而另一個人卻對他喊到:「我把手伸過來,你抓住我的手。」結果這個吝嗇鬼一聽這話,立刻抓住了那人的手。兩個救人的人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但是他們表達的方式不同,結果吝嗇鬼就做出不了不同的反應,這是為什麼呢?這就牽扯到我們今天要說的「框架效應」。
  • 心理學告訴你答案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長大了,你的名字也很可能會反過來影響你的心理狀態,暗示著你該有怎樣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所以啊,咱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名字中蘊含的心理學知識。有人會說,如果要問是人如其名,還是名如其人,這可能是個非常燒腦的問題。姓名特指的是自己,是與自我聯繫最為密切的符號,因此具有很強的情感特徵。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拆屋效應:利用底線的方法,逼別人讓步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的心理學秘密!
    如果讓你在3秒內估算1x2x3x4x5x6x7x8=?你的答案是多少?120?200?還是360?如果讓你同樣時間內估算8x7x6x5x4x3x2x1=?結果又是多少?是不是與第一次估算大相逕庭?正確答案是40320!為什麼會這樣?
  • 小心職場套路,4個方法讓你避免巴納姆效應陷阱
    領導一直跟她說好好幹,公司一定不會虧待你的,下次加薪會有你的。可兩年過去了,彭姐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工作的不夠好嗎?每天都這麼努力,怎麼說還不夠好呢?領導的「好好幹,公司一定不會虧待你的」,多麼熟悉的一句話啊。很多人在初次得到公司領導的這種鼓勵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 「為什麼我總覺得照片沒我本人好看?」 心理學效應告訴你:如何增加...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你總會覺得自己的照片,沒有自己本人好看呢?但如果把相同的照片拿給別人看,別人會說,照的挺像你的,挺好看的呀!是照相水平的問題嗎?是別人故意在安慰你嗎?都不是!其實在其中起作用的,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原理:曝光效應!一、什麼是「曝光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