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家長們會不會有這樣的苦惱:在自己需要孩子配合時,孩子總是不配合,故意搗亂或者不聽家長講話,但每當孩子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總是蠻不講理,上躥下跳,非要家長滿足自己。
常言道,人性天生貪婪,孩子的要求總是越來越多,這一來二去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要求總是得不到孩子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自己卻總在一味地滿足,到頭來自己無法引導孩子,反倒是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久而久之,家長無法做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從而感到十分苦惱,不知所措。
隔壁小紅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小紅的孩子小明十分調皮,有一天放學小紅去接小明,小明路過一家賣烤腸的地攤,止步不前,非要媽媽買給自己吃,可小紅知道,這家地攤並不乾淨,用的油是地溝油,可小明不聽,非要吃。
媽媽不允許,小明就坐在地上不走了還一邊用頭撞地,小紅一時感到十分苦惱,不知該把小明怎麼辦?看到小明坐在地上,一副耍賴的樣子,實在是感到頭疼。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拆屋效應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拆屋效應」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詞彙,它的來源是魯迅曾經在書中寫過的小故事,魯迅說,幾個人關在一個黑屋子裡,其中一個人說,他想鑿出一扇窗戶,但其他人並不允許,此時,這個人就說,那我就把屋頂全部拆掉,這一來二去其他人仔細琢磨之後,便同意了之前鑿出窗戶的想法。
這種效應便是「拆屋效應」。就像初中班主任,常常給同學們這樣的選擇:你們是選擇做兩套卷子還是做一套卷子呀?
同學們紛紛十分喜悅地說,選擇一套卷子,可實際上他們可以不做卷子,此時聰明的班主任便用」拆屋效應「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1. 學會找問題的根源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並不會去分析問題,而是第一反應看看孩子現在的行為會不會有失禮貌,有失面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坐在地上賴著不走,會不會引來周圍人的圍觀,或者是讓自己感到不堪。
此時家長就應該學會找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去關注那些外在的情緒。比如說在開頭的例子中小明想吃香腸,小紅卻認為香腸不健康,不想讓小明吃。
那麼此時小紅不妨蹲下來仔細和孩子講講道理,告訴孩子吃完香腸會有哪些後果,不吃香腸,又會帶小明去吃哪些好吃的?(當然,事急從權,面對低齡化的孩子的話,講道理這種方式並不適用,家長要理性選擇)
讓小明知道這其中的原委和事情的輕重緩急,從而不再坐在地上無理取鬧,常言道,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與孩子溝通共同解決問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家長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無論孩子如何大吵大鬧,如何耍賴,如何不聽家長的話,家長不能動搖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倘若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一退再退,只會讓孩子得寸進尺。
當孩子知道無理取鬧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方法,那麼日後就會無盡的索取,無數次的無理取鬧,讓家長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到頭疼。
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製造麻煩的地方,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要在原則面前一次又一次的退讓。
3.巧用「拆屋效應」
在面對孩子的拆屋效應時,家長們不妨以「拆屋效應」去回應「拆屋效應」,讓孩子也能滿足自己提出的要求,從而掌握主動權,比如說當家長想要孩子去洗碗時,不妨試試這樣說,你是願意洗碗呢,還是願意洗完碗之後還把客廳拖乾淨呢?
那麼此時,孩子就會清楚地感受到,這兩個選擇孰重孰輕非常明顯,孩子一定會選擇較輕的,而且情緒不會太差。
那麼接下來,孩子就會抱著愉快的心情去洗碗,家長也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許多不聽家長話的階段,在這些階段裡,家長要去剖析孩子的做法背後有什麼原因,從而去尋找解決方法,然後用解決方法去解決自己和孩子之間產生的問題。
從而讓孩子能在自己的引導下健康成長,不走上歪路,同時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全面發展!(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