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家長們需留心,可能是「拆屋效應」在起作用

2020-08-09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家長們會不會有這樣的苦惱:在自己需要孩子配合時,孩子總是不配合,故意搗亂或者不聽家長講話,但每當孩子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總是蠻不講理,上躥下跳,非要家長滿足自己。

常言道,人性天生貪婪,孩子的要求總是越來越多,這一來二去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要求總是得不到孩子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自己卻總在一味地滿足,到頭來自己無法引導孩子,反倒是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久而久之,家長無法做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從而感到十分苦惱,不知所措。

案例

隔壁小紅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小紅的孩子小明十分調皮,有一天放學小紅去接小明,小明路過一家賣烤腸的地攤,止步不前,非要媽媽買給自己吃,可小紅知道,這家地攤並不乾淨,用的油是地溝油,可小明不聽,非要吃。

媽媽不允許,小明就坐在地上不走了還一邊用頭撞地,小紅一時感到十分苦惱,不知該把小明怎麼辦?看到小明坐在地上,一副耍賴的樣子,實在是感到頭疼。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拆屋效應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什麼是「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詞彙,它的來源是魯迅曾經在書中寫過的小故事,魯迅說,幾個人關在一個黑屋子裡,其中一個人說,他想鑿出一扇窗戶,但其他人並不允許,此時,這個人就說,那我就把屋頂全部拆掉,這一來二去其他人仔細琢磨之後,便同意了之前鑿出窗戶的想法。

這種效應便是「拆屋效應」。就像初中班主任,常常給同學們這樣的選擇:你們是選擇做兩套卷子還是做一套卷子呀?

同學們紛紛十分喜悅地說,選擇一套卷子,可實際上他們可以不做卷子,此時聰明的班主任便用」拆屋效應「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家長在」拆屋效應「面前應該怎麼做?

1. 學會找問題的根源

許多家長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並不會去分析問題,而是第一反應看看孩子現在的行為會不會有失禮貌,有失面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坐在地上賴著不走,會不會引來周圍人的圍觀,或者是讓自己感到不堪。

此時家長就應該學會找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去關注那些外在的情緒。比如說在開頭的例子中小明想吃香腸,小紅卻認為香腸不健康,不想讓小明吃。

那麼此時小紅不妨蹲下來仔細和孩子講講道理,告訴孩子吃完香腸會有哪些後果,不吃香腸,又會帶小明去吃哪些好吃的?(當然,事急從權,面對低齡化的孩子的話,講道理這種方式並不適用,家長要理性選擇)

讓小明知道這其中的原委和事情的輕重緩急,從而不再坐在地上無理取鬧,常言道,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與孩子溝通共同解決問題,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家長們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無論孩子如何大吵大鬧,如何耍賴,如何不聽家長的話,家長不能動搖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倘若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一退再退,只會讓孩子得寸進尺。

當孩子知道無理取鬧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方法,那麼日後就會無盡的索取,無數次的無理取鬧,讓家長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到頭疼。

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製造麻煩的地方,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要在原則面前一次又一次的退讓。

3.巧用「拆屋效應」

在面對孩子的拆屋效應時,家長們不妨以「拆屋效應」去回應「拆屋效應」,讓孩子也能滿足自己提出的要求,從而掌握主動權,比如說當家長想要孩子去洗碗時,不妨試試這樣說,你是願意洗碗呢,還是願意洗完碗之後還把客廳拖乾淨呢?

那麼此時,孩子就會清楚地感受到,這兩個選擇孰重孰輕非常明顯,孩子一定會選擇較輕的,而且情緒不會太差。

那麼接下來,孩子就會抱著愉快的心情去洗碗,家長也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總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許多不聽家長話的階段,在這些階段裡,家長要去剖析孩子的做法背後有什麼原因,從而去尋找解決方法,然後用解決方法去解決自己和孩子之間產生的問題。

從而讓孩子能在自己的引導下健康成長,不走上歪路,同時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全面發展!(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淺談「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的實質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必須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來迫使對方接受原定目標。文首的三個問題,用「拆屋效應」來解答,再合適不過了。1.為了讓孩子吃些青菜,可以先要求他吃掉整盤子青菜,孩子的心理是拒絕的,內心崩潰的一塌糊塗,一番較量之後,經討價還價,要求降為吃掉小半盤青菜就行。他會樂意去吃,他覺得已經討了不少便宜了,少吃了大半盤青菜。2. 分配工作給下屬,例如這項工作估計至少要一天多才能完成,理想進度是一天完成。
  • 拆屋效應的實際應用及負面影響
    孩子只吃葷菜不吃青菜,怎麼辦?讓他餓幾頓,這個方法行嗎?分配工作給下屬,如何讓下屬不打折扣、全力以赴,心甘情願地做?向別人借錢,別人不願意借,費盡口舌,最後只同意借給你很少,達不到你理想數字,怎麼辦?這一切疑問均可在心理學範疇的「拆屋效應」中找到答案。
  • 心理學小知識——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34;拆屋效應&34;拆屋&34;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 拆屋效應:調和與折中的利用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是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過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是1927年魯迅先生發表的《無聲的中國》演講中寫道。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中稱為「拆屋效應」。
  • 心理學拆屋效應告訴你答案
    二、拆屋效應其實這孩子的這個點子,在心理學上叫「拆屋效應」。拆屋效應出自於魯迅先生的一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文章,其中有段話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 心理學「拆屋效應」:讓別人無法拒絕你
    」 ——魯迅《無聲的中國》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當你的第一個無理要求被拒絕後,他會對你有一種愧疚感。所以當我們馬上提出一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他會儘可能的滿足我們。因此,當直接提出一個要求不太可能被接受的情況下,可以試著先提一個不合理的、更加不能被接受的要求。
  •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1 教育孩子的兩大難題最近有則新聞令我印象蠻深刻的:一位初中生以跳樓來威脅父母要玩遊戲,父母一開始不答應他,他便真的站在了窗臺邊,作勢要往下跳,父母見狀才鬆口讓他繼續玩遊戲。令人心驚的是,孩子威脅父母這件事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了。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
  •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見到這副場景,大家都知道是孩子要挾父母玩玩具或者提條件了,大部分家長為了面子以及不影響其他人便會答應孩子的要求。拆屋效應最早出自於魯迅的文章中:一人嫌棄屋子太暗,想在屋子上面開一個天窗,其餘人反對。這個人又說把屋頂拆掉,其他人就同意了之前開天窗的想法。後來心理學家把它這件事稱之為拆屋效應,即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然後再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迫於壓力,人們都會接受小的要求。
  • 凡事都要反著來,孩子喜歡唱反調,不妨試試用「拆屋效應」改善
    文丨超人芭比(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家孩子有沒有過這樣一個階段:孩子什麼都不聽家長的,家長讓孩子幹啥,孩子偏不幹啥。作為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操碎了心,然而很多時候由於缺乏經驗,面對孩子總會束手無策。
  •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試試「以退為進效應」
    「門面效應」或「拆屋效應」,是指先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在遭到拒絕之後,退而求其次提出一個較小的請求,那麼這個小請求被答應的概率就會增大。魯迅先生曾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這就是典型的「以退為進效應」,也是「拆屋效應」一詞的來源。
  • 跟著華妃學習「拆屋效應」,讓你做事順風順水
    果然,第二天沈眉莊在給皇后請安的路上,不小心被一個太監撞到並破髒了衣服,一時無奈,只好折轉回存菊堂整理衣服再去請安。可正是因為返回去更衣,再次回到皇后宮中時其他人早已到齊,自己因此而落了個對皇后不敬之罪。
  • 孩子總愛和父母逆著來?家長應巧用「拆屋效應」,讓孩子變乖巧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候,難免都會存在孩子不聽話的行為,父母讓孩子做這件事,可孩子偏偏不聽。 1、變得不聽話 孩子的獨立和不聽話是兩回事,可能獨立的孩子也會有不聽話的時候,可是他的這種不聽話是因為他在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後,得出這件事不應該聽別人的。不同於獨立一些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是他故意不聽話,在意氣用事,這種對孩子成長並沒有好處。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有些父母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覺得那些孩子總是越來越好,但看著自己的孩子卻唉聲嘆氣,感嘆壞孩子怎麼都不能和別人相提並論,然而家長們殊不知在這樣抱怨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傷害孩子。"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好",這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他們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但每天盯著的卻是自己孩子的缺點,這對孩子來說未免有些不公平。
  • 《我的青春期》|從「超限效應」分析,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避免「超限效應」,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了解了「超限效應」這個概念以後,你會發現我們自己,包括身邊的很多人,都可能犯過「超限效應」。尤其是身為孩子父母的家長更是普遍,那麼接下來,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犯「超限效應」的問題。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白熊效應」。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白熊效應」,則能夠輕鬆讓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如果利用不當,則吃力不討好。「白熊效應」的作用1、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源於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實驗。實驗一開始,丹尼爾·魏格納就明確要求參與實驗的人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這些人腦海裡就立馬只浮現出一隻白色的熊,根本不假思索,思維自然反彈出來的結果。
  • 孩子經常提出不合理要求,不需要責罵,兩個方法避免無理要求
    我們剛剛說到,小朋友對於整個世界都是好奇的,他們會因為好奇心而做出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他們有時候提出的要求可能只是因為好奇。比如他們想要一個自己難以&34;的玩具,可能只是因為好奇。他們不會考慮到自己的要求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會不會讓家長為難,一切的標準都是自己開心。
  •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向父母提出要求,並且知道猜測父母的心理,和父母鬥智鬥勇。但是孩子養成做事之前,要和父母討價還價的習慣,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的關係是分不開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就會願意滿足孩子的任何調價你。
  •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就導致了家長對這些孩子十分寵愛,對孩子的要求往往也會有求必應,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當時朋友覺得這也沒什麼不應該,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朋友發現家裡人的寵愛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驕縱,如果孩子提出要求自己不答應的話,孩子就會大吼大叫。其實這就是「棘輪效應」的一種展現,所以對孩子有求必應要小心「棘輪效應」。
  • 拆屋效應和登門檻效應
    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
  • 寶寶有這12種症狀,可能是早期佝僂病,家長們要留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牛牛,這次跟大家說一說佝僂病的主要表現及如何防治,家長們要留心。我們常說的佝僂病是指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它是嬰幼兒期最常見的一種嬰兒缺乏病。因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紊亂和骨骼改變,同時影響神經、肌肉、造血、免疫等組織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