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2020-07-07 小哥哥聊育兒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這就導致了家長對這些孩子十分寵愛,對孩子的要求往往也會有求必應,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一個朋友四十歲才有了孩子,這就使得她對孩子特別疼愛,孩子想要什麼她都會答應,總想給孩子一切。有時候朋友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寵孩子了,想要對孩子嚴格一些,但這時候孩子的爺爺奶奶又站出來了,他們會比朋友更寵孩子。


當時朋友覺得這也沒什麼不應該,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朋友發現家裡人的寵愛讓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驕縱,如果孩子提出要求自己不答應的話,孩子就會大吼大叫。其實這就是「棘輪效應」的一種展現,所以對孩子有求必應要小心「棘輪效應」。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一、什麼是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聽起來比較陌生,但其實它指的就是是人一旦形成高消費的觀念後就很難再降低,特別是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改變的。


二、棘輪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1、容易讓孩子變得自私自我


因為從小自己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所以孩子就會將這一切理解為是理所應該的。而且父母對他的寵愛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漸漸的他就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去考慮他人的想法。如果家長們一直認識不到自己這樣做的壞處的話,孩子就會真的變成自私自利的人。


那個時候父母后悔就會晚了。自私的孩子是不會被同學喜歡的,他一旦到了學校就會容易被排擠,那時候的他可能會真的變成心理扭曲。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2、心理承受能力差


因為家長的多方位保護,孩子從小就沒經歷過什麼困難。但孩子總有要自己打拼的一天,那個時候家長是無法再在孩子身邊守護著的。但因為從小到大的順風順水,所以這時候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承受不來。


而且因為父母的寵溺,他們變得接受不了任何的失敗和否定。遇到事情很難獨立的思考解決方案,下意識地想要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樣的孩子就是被父母寵壞的孩子,是註定成不了大器的。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3、偏執不講道理


有些家長過於護短,即使自己的孩子犯錯了也不說是自己孩子的錯,反而覺得是別人的不對。家長的正在錯誤做法會使得孩子也變成這樣,孩子會在這種做法的影響下變得蠻橫、不講道理。並且長大之後,孩子會變得十分偏執,即使自己錯了卻認識不到,有時候認識到了錯誤也願意承認。


4、得不到智力方面的鍛鍊


邏輯性的語言溝通會鍛鍊孩子的智力,當孩子提出要求,然後父母和孩子溝通商量的這個過程中就是對孩子的語言和邏輯能力的一種鍛鍊。但如果是孩子一提出要求家長就立馬滿足的話,就沒有了這個溝通的機會,那麼自然孩子也就得不到鍛鍊。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三、面對孩子的要求,不妨試試這樣做:


1、考慮要求的合理性


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所以當孩子提出要求之後,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再去滿足或者不滿足。不要什麼都不考慮就直接答應,這種草率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放肆和不珍惜他所得到的一切。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2、適當滿足


適當的滿足孩子,不要不管不顧的全都想要去為孩子實現。父母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並不是孩子所有的需求父母都可以做到。


所以答應之前要先考慮自身條件,就比如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好的話,孩子如果一味的讓自己給他買名牌衣服,那麼就要去拒絕孩子並且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這樣做也能讓孩子進一步的成長,幫助孩子學會體諒他人。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3、制定規矩


規矩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孩子也可以制定一些規矩,因為規矩的制定可以使得孩子更加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又是完全不可以做的。


而且規矩的制定一定是孩子和父母共同參與的,雙方經過討論決定最後規矩的內容,並且約定一旦制定就要去遵守。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一旦打破了規矩,就要接受懲罰。

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別再一味寵愛孩子,注意棘輪效應影響

四、總結


有求必應並不是愛孩子的表現,反而是一種害了孩子的做法。因為這種一味的滿足只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變得不懂得感恩,而這肯定不是家長們希望看到的,所以一定不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配圖來源網絡,侵刪)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相關焦點

  • 孩子要求穿名牌?了解「棘輪效應」,教你理智應對
    文/小熊育兒日記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漸漸擁有了自己的同伴,進入幼兒園之後有了固定的社交群體,就會出現愛攀比的現象。有些家長嬌慣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儘量滿足,而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愛攀比對於成長不利,所以刻意降低孩子的物質條件,拒絕給孩子購置名牌。
  • 為什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棘輪效應說明一切
    今天與大家一起分享「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原則——棘輪效應。為什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棘輪效應說明一切什麼是棘輪效應?因為一向過著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實際收入降低,多半不會馬上降低消費水準,而會繼續保持相當高的消費水準,這一理論就是「棘輪效應」。正如中國古語說,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 孩子要穿名牌?家長要做好這幾點,了解「棘輪效應」是關鍵
    對於兒童來說,有虛榮心意味孩子的心理處於發展階段,作為家長不應該指責孩子,更應該合理引導。面對孩子的虛榮心,家長可以適當滿足,不然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只有合理應對,才能幫助孩子樹立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
  • 爸媽警惕:別讓「棘輪效應」毀了娃
    這樣的一幕,發生在成千上萬的家庭中,或許你的孩子也剛剛經歷了一陣「過山車」,或許你的心理也剛剛經歷一番掙扎:一個自己有能力買給孩子的玩具,是為了讓孩子懂得節制故意不答應?還是給孩子一份好心情,讓他體驗一番滿足的快樂?男孩的消費觀怎麼樹立?或許當你了解完「棘輪效應」後,會有一番自己的思量。[彩虹]一、名牌鞋,買or不買?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一次,小雯一家和另外兩家人去公園郊遊,一共有三個孩子,小雯媽想藉此機會讓孩子多認識幾個小朋友。在公園準備好野餐布後,另外兩個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迅速玩得火熱,而小雯卻怯生生地一直跟爸爸媽媽呆著。小雯媽看著干著急,直催女兒,「別在這呆著,快跟小朋友玩去!」
  • 別讓「投射效應」影響孩子的未來,很多家長陷入其中
    一次,小雯一家和另外兩家人去公園郊遊,一共有三個孩子,小雯媽想藉此機會讓孩子多認識幾個小朋友。在公園準備好野餐布後,另外兩個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語,迅速玩得火熱,而小雯卻怯生生地一直跟爸爸媽媽呆著。小雯媽看著干著急,直催女兒,「別在這呆著,快跟小朋友玩去!」
  • 不要過分寵愛孩子,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首先不要過分寵愛孩子。當孩子「呱呱,落地,降生到人間,父母和長輩們就對他付出無私的愛,孩子在父母的微笑、逗趣、撫愛的伴隨下,感受到了愛護、支持和信任,獲得了安全感和情感的滿足。很多事實說明,一旦孩子失去了父母的愛,特別是缺少母親的愛,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父母的愛對孩子,尤其是年幼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 如何避免「棘輪效應」禍及社會風氣?從高鐵霸座事件說開去
    前兩天,「觀潮的螃蟹」發布了一篇文章《「棘輪效應」最後毀滅了誰?——從古羅馬社會風氣的淪喪說開去》,引發網上關注與討論。人民日報客戶端、網易、今日頭條、新浪微博、百家號等數十家媒體平臺紛紛轉發,並引發網民大量熱議。
  • 孩子做事愛磨蹭?「比馬龍效應」,幫助孩子變成「時間掌控者」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集中指向一定事物所能持續的時間。注意的穩定性也被稱為注意的持久性。如果注意能長時間集中於一定的對象而沒有鬆弛或分散的現象,表明注意有很好的穩定性。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周圍有什麼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了自己的初衷。
  • 孩子很努力學習卻不好?家長別擔心,多半是「毛毛蟲效應」的影響
    這讓孩子深受打擊,也讓李女士有些想不明白,明明已經很努力了,怎麼會沒有效果呢?其實生活中,如同李女士兒子一樣的現象有很多。許多小朋友的努力和收穫並不能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毛毛蟲效應的影響。是指毛毛蟲圍成一圈,只知道跟隨前面的同類前進,不知變通,寧可餓死也無法注意到旁邊的食物。 在幼兒教育方面,毛毛蟲效應主要是指孩子沉溺於現狀,看似很努力的在學習知識,事實上卻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只是盲目重複跟隨。「毛毛蟲效應」給孩子帶來的影響1,缺乏創造力,不會變通。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其中他指出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在與他們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我們把這個理念過渡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自己周邊的人互動形成的,建立在別對自己的評價之上,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
  • 孩子非常懶惰?學會「馬蠅效應」,利用這些技巧讓孩子變自律
    小明從小都是由奶奶帶著長大的,爺爺奶奶對小明也是有求必應,非常的寵愛小明。所以小明生活在一個非常自由的環境,小明平時對爺爺奶奶的態度也不是很好。等到小明上了幼兒園之後,小明依然只會玩遊戲不會學習,等到期末考試之後發現成績是班級的倒數。小明的父母知道了之後就將小明接回去和自己一起生活。
  • 孩子老跟你唱反調?懂得「諷刺性反彈效應」,孩子對你言聽計從
    誰知道我回到家看到孩子,竟然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一手還擦著鼻涕,真的快把我要氣死了。每天在耳邊念叨著說要注意保暖,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相信上面所說的幾件事情,很多父母都能夠感同身受。作為父母,也時常在思考自家孩子,為什麼總是表現出來這樣叛逆的行為呢?明明說了別讓孩子做,他為什麼還是會義無反顧地不怕爸爸媽媽的懲罰。
  • 孩子要玩具,家長總是有求必應?注意了:這幾種玩具不能給娃買
    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現在的人們不管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還是出於對自己的條件的考慮,咱們通常只會要一個孩子或者兩個孩子,孩子少一些,家長的經濟壓力就沒有那麼大,給孩子提供的條件也更好一些,從衣食住行到吃喝玩樂都儘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
  • 家長教育孩子要規避"貝勃定律",別讓孩子把父母的辛苦當義務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們在養育孩子上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許多家庭裡的獨苗,可以說是盡享一家人的寵愛。但有的時候,家長對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卻越不懂得感恩,反而還把父母的辛苦當成是義務,一旦自己享受的東西有所減少,孩子就大發脾氣。
  • 組圖告訴你:寵愛與溺愛的區別,別讓「有毒」的愛害了孩子一生
    ,抱怨孩子太柔弱,其實都是父母的過度寵愛,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讓孩子內心無法強大。總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彌補自己的遺憾,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全然不顧孩子的想法,如果做的不會,就嚴肅批評,比如很多家長經常犯的問題,輔導寫作業,發現有錯的地方,直接指出來,告訴孩子就應該這樣寫。
  • 組圖告訴你:寵愛與溺愛的區別,別讓「有毒」的愛害了孩子一生
    ,下面一組圖告訴你:寵愛與溺愛到底有什麼區別。三、要求太完美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想讓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彌補自己的遺憾,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全然不顧孩子的想法,如果做的不會,就嚴肅批評,比如很多家長經常犯的問題,輔導寫作業,發現有錯的地方,直接指出來,告訴孩子就應該這樣寫。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
  • 即使家裡再窮,當孩子提出這2個要求時,家長別拒絕,否則會後悔
    每一對寶爸和寶媽,相信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的有期待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長大成人,成為人中龍鳳,所以自然就會把相應多的資源,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有的家庭的經濟情況,也確實是比較差的,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自然就會選擇拒絕。
  • 即使家裡再窮,當孩子提出這2個要求時,家長別拒絕,否則會後悔
    每一對寶爸和寶媽,相信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非常的有期待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長大成人,成為人中龍鳳,所以自然就會把相應多的資源,傾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有的家庭的經濟情況,也確實是比較差的,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自然就會選擇拒絕。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有些要求卻是家長們絕對不能拒絕孩子的,否則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