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GPA+ , 在右上方 ··· 設為星標 ★
每天中午12點,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大家好,我是Ella。說句扎心話,有多少小夥伴大學不是混過來的?畢業找工作時候JD上寫著要精通Office/PS/英語/Python……那個時候才猛然醒悟自己大學四年到底在幹什麼,居然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但畢業後的學習又很迷茫,不知道該學點什麼,怎麼學最有效?還有上班那麼忙,哪有時間學習……今天分享一篇文章,終結大家關於畢業後如何「有效」學習的困惑,文章較長,絕對值得你靜下來認真看,期待大家一起共同進步成長呀~沒有人會再來提醒你學習這件事,畢竟「學習」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裡,它更像是只屬於學生的時代,畢業後在談,顯得不合時宜——你也這樣覺得的吧?
為了什麼而學,學什麼,怎麼學,這些都得由自己決定,這件事需要你完全對自己負責。
這個過程更講自律性,自覺性。
並且,它建立在一個人清醒的自我認知之上:我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學習。
如果沒有這種清醒的認知,他又怎能夠調動全然的自律和自覺,把自己重新投入到那曾令其感到痛苦的學習熔爐中去呢?
只有建立在這種覺醒了的自我認知之上,他們才會是堅定的,最終也多表現為是有成果的。
他們能夠以終為始,因為他們知道,學習是他們少數可以把握住的生命困境的出口之一。
畢業了你還學習嗎?
較真一點,其實我們可以把「畢業」定義為高中畢業,而不只是默認的大學畢業,那麼問題變成:高中畢業後,你還認真學習嗎?
因由我朝的教育制度,部分程度上,導致許多人對「學習」和「努力」是厭惡的,排斥的。
看似許多人大學畢業後才把自己和學習劃清界限、不相往來,但實際上,他們對「學習」和學習上的「努力」,這種排斥和厭惡,從高中結束之時就已經開始,只不過是到了大學畢業後才浮上檯面罷了。
捫心回望,有多少人的大學不是混過來的?又有多少人沒有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之中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
許多人,可能要到畢業的那個時刻,才會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清醒,發現自己該學的沒學,該掌握的也沒掌握。
看看普林斯頓大學對本科生的12項衡量標準:
1)具有清楚地思維、談吐、寫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統性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5)具有敢於創新和獨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與他人合作溝通的能力
7)具有判斷什麼意味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
8)具有辨別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
9)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定量、歷史、科學、道德、美學)
10)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
11)具有觀察不同學科、理念、文化的相關之處的能力
12)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
曾幾何時,剛入大學那會兒,我心高氣傲,覺得大學就不應局限於課本,而是應該以能力提升為重心,我的想法是,以思維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等,把能力項目作為自己該修的"學科」,一切圍繞能力的提升來設計學習。
有想法,心很好,但到畢業,發現也還有許多方面不能足願。
於是,畢業後的學習,更像是一場還債之旅。
25到30歲的學習,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習,跟職業生涯最佳上升期掛鈎。
比如阿里把P6卡在30歲的位置,把P7卡在35歲的位置。
兩個畢業生,一個26歲開始精進技能點,28歲去阿里面試定級達P6,另一個畢業後混日子,30歲才後知後覺奮進,32歲阿里面試定級也是P6,如果你是後者,你有什麼理由讓企業不去錄取前者而錄取你,就因為你年紀更大??
所以,同樣是兩年的學習時間,早學的兩年就比晚學的兩年,更具有兌現力。
所以這個階段的學習,是具有緊迫性的。
哪怕不看職場,說一般意義的自我實現,比如,你對自己的人生還有設想,一口流利的英語,進一步的深造,能發展成副業的手藝
這些都需要投入學習才能實現的事情,畢業後這二十多歲的年紀都做不成的話,我不覺得你三十歲還有可能去實現,更莫提四十歲、五十歲。
大家都感嘆畢業後沒時間學習了,但即便再怎麼感嘆,都不可否認,畢業後到30歲之間,仍然是你可以用來投資自己的黃金時間。
此後30往上,父母60+,有小孩,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事情千頭萬緒,經濟壓力巨大,這時候不會再有學習新知識,提升自己的時間。
30往後,即便再能勻出時間學習,你會發現,年歲大,學習效果也大不如前。
成人的學習現狀如何呢?
我們都知道,Coursera、慕課、可汗學院、網易公開課,都是優質的公開課平臺。
這些公開課,是對過去傳統課堂教學資源的一種革命,窮人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低學歷者照樣可以上常青藤名校的課,而獲取這些頂尖教育的成本幾乎只有你的時間和精力,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之前人們不敢想像的機遇,很nice對不對?
按說大家都有機會接受教育了吧,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統計顯示,去上這些課程的人,其一,參與人數上看,高學歷者遠多於低學歷者,其二,課程完成度上看,高學歷者課程完成率也明顯高於低學歷者。
所以你能看到,哪怕是這些公開的網絡教學資源,往往也存在著馬太效應:學習能力強的人,他會學得越多,學得越快,積累的知識量越多;學習能力差的人,學到的總是不完整,最終直至放棄學習——知識量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差距,影響的不僅是自身,據說,聰明人更容易讓後代被教育的更聰明.細思恐極。
外則,我們也發現,那些真正需要學習的人,反而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需要學習,這是一種「達克效應」表現。
怎麼學?
一個誤區:不一定只是閱讀和英語。
一萬個人裡,你只要提到「學習」,9000個一準想到的就是看書和背單詞的畫面,或者是在網站上下載TED。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和英語,已經變成了某些人心中「學習「的代名詞。
一想到過去浪費的時間,就想背單詞;一想到過去沒充實自己,就想買本書來看,然後,進一步會陷入到尋求書單之中。
或者,下載公開課和TED,一本正經的看起來,還做筆記,很認真的樣子。
這幾個方式真的可以讓人感覺良好,減少焦慮,因為這些行為,無不是在告訴這個世界和自己:我已經在學習了。
或許,只有在閱讀和背單詞的時候產生的那種自豪感和滿足,才不會在之後的時間裡讓其自責吧。
他們不敢進一步追問,甚至意識不到,他們需要追問:學習如果不是這樣,還有別的形式嗎?
更深一層的是,其實他們害怕知道真正的答案,因為從心底裡,他們害怕吃學習的苦。
之所以提到學習,就想著去閱讀看書背誦英語單詞,原因無外乎:在所有學習方式中,看書和背誦單詞,其實是最輕鬆的。
圖片來源網絡
真正的學習是什麼?
真正的學習,除了少部分人能夠享受其樂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其過程必然是需要忍受的,令人感到痛苦的,因為它常常包含著刻意的成分。
真正的學習拒絕玩票,那些偶一學習就在朋友圈曬的,足見「學習」這種事情在其畢業後已非常態。
真正的學習拒絕從眾,看到別人說學習你就學習,這也是學不好的,因為你走不遠。
在學習之前,你一定要先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學,要學的是什麼。
在學校的時候,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是畢業之後的學習,各有各的目標。
每個人都得去考慮自己需要學習什麼,如果你沒有考慮清楚這個問題,那麼你最應該要做的不是急於學習,而是應該把這個問題想清楚。
怎麼學?
與學生時代最大的不同是,大學畢業後的成人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邊用邊學,甚至先用後學。
比如編程的學習。
買一堆編程書,然後一本一本從頭到尾看完再來編嗎?一開始肯定什麼也看不懂,即便把一堆書看完,也編不出什麼軟體。
更有效的方式是,先確立一個項目,比如你要開發一個小程序。
一開始先給自己嘗到甜頭,在網上搜代碼段,讓它先跑起來---看見代碼能跑,那是很令人興奮的,這就是甜頭。
接著,就開始學習了。把代碼中的知識點找出來,就跟你學生時代,從答案中提取知識點,然後再回到書中去點亮這些知識點。
查書吧,書上查不到就問人,這兒學一個方法,那兒學一個竅門,一點一點往前拱——這是從時間到理論的學習,而且很有針對性,收穫會很大。
一個小程序的知識點點亮了,再換另一個,或者進一步,找更為複雜的軟體程序,去點亮那些更為豐富的知識點。
接著就可以上手編程了,一次次的調試,出錯就再針對性的去攻克、優化。
做——思考——總結——再做,其實就是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重複中,不斷的迭代。
最大程度的做到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才是畢業後該有的學習模式。
學生時代,考試是自己的,不能抄書,不能作弊,有問題自己死磕、自己研究----這種模式其實對畢業後的學習是有害的。
儘管我們所畢業後的學習是一個人的事,但不代表說,畢業後的學習就還得跟學生時代那樣一個人自己學習。
從固有的關於學習的認知模式中走出來,我們完全可以找到更為高效的學習方法。
這就要說到畢業後學習的一大特點:錢。
一般人,三十歲之前都賺不到大錢。
三十歲之後要賺大錢,前提是,要看你在三十歲之前投資自己了沒有?
三十歲之前,不要去省毛毛錢。
要明白,畢業之後學習的最大成本不再是金錢,而是時間。
學生時代學手裡錢不多,那時錢相對於時間來講,前者更「稀缺」,但是畢業之後,情況扭轉,有了工作掙了錢,而能真正用於學習的時間反而變少了,這個時候我們的觀念一定要轉變——惜錢還是惜時?大多數情況一定是後者。
下面就要說到許多可能需要花錢的學習方式。
1、如果你需要提高某方面的技能,最有效的方式是找教練。
比如說健身教練,他不僅能夠提醒你什麼時候該鍛鍊起到一種他人提醒的監督作用,第二個,它還能夠有效的對你的運動提供正確的反饋和指導。
哪個動作沒做到位?正確的動作應該怎樣?他都在一旁幫你觀察,並能夠給你及時的糾正。
比如寫作教練——其實這個教練的水平不一定要很高,你參加一個寫作課,參與寫作課的同學 ,就可以盡到「教練」的作用:提供反饋。
他們能對你的寫作提出意見,甚至是修改建議,而一個人在電腦前寫作,就不會有這樣的反饋。
2、如果你想要提高某方面的認知。
找人一對一跟你聊天,那是成長最快的事情。
你找個高明的人,給你說概要,說要緊點,這就像是學生時代找到老師給你劃重點一樣,有了大致路徑,再去學習,不香嗎?
記得在某篇文章裡看到雷軍的故事,雷軍想要了解某個領域,就會找這個行業的50到200個厲害的人跟他來聊天。
一開始雷軍是不懂的,見第一個人,雷軍把事先準備的問題拋給對方,消化完對方的信息後作結構化輸出,再把它丟給第二個人,拿回來的信息再和之前的交叉驗證,這時候就把兩人的觀點內化,接著再外化成和第三個人聊天的內容,如此反覆。
聊完十個人之後,雷軍的段位得到快速提升。
當他真的見到100個人,他發現已經沒有什麼可問的了。
我覺得這個方法相當牛逼。
你說,哇,你也覺得這方法牛逼,可惜你不是雷軍,找不到那麼多厲害的人來跟自己聊.那,怎麼辦?
怎麼辦,當然得自己動腦子。
第一,往往我們的認知需求是沒有雷軍那麼高的,比如你只是想要大致了解快遞行業,那請幾個快遞小哥跟你聊聊就足夠了。
第二,花錢,比如在行,就是一個可以約到行業專家的平臺,你花一頓飯的錢就可以把一個專家叫來跟你聊幾個小時。
第三,利用網絡,對主題海量搜集資料,進行主題研究、閱讀。
在聊如何成為一個行業專家的時候,有「搜狗輸入法之父」之稱的網際網路人馬佔凱給的建議是:
1、首先,肯定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2、集中查看超大量的行業相關資料
3、搞清楚領域中的關鍵要點&邏輯
4、多和該領域內的人們聊,特別是淌過各種水的、栽過跟頭的。
「我應聘搜狗時看了5000篇以上搜尋引擎的網頁。有人問我怎麼入門產品,我曾說看1000篇產品文章。」
3、參加培訓。
參加培訓,尤其是一些專門技能類的培訓。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培訓一定要認真。
託馬斯是《練習的心態》這本書的作者,他參加過一個為期6周的高爾夫團體培訓班,他為這個培訓所做的一切,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每次培訓完,別人都已經離場,他會留下來,專門用1小時來練習教練所教授的內容,練習完之後,用幾分鐘把練習要點寫在筆記上。
回到家中,他把自己需要練習的內容製作成練習清單,再到地下室逐項進行練習。
儘管這本書的乾貨並不是很多,但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讓我看到了一個人參加培訓該有的姿態。
因為唯有這種認真的訓練,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把學費給你學回來。
想想看,你參加過培訓之後,有做過認真的練習嗎?
實踐和練習,是技能類培訓的要旨。
4、口授類、講座類培訓呢,如何能最大限度的把學費學回來?
第一,一定做好預習工作,預先消化資料,然後把自己最為關心的,緊要的問題羅列出來。
課堂上抓住機會提問,如果沒有機會把問題問完,課下就不要呆呆的坐在那裡,就跟個大學生一樣。
你是交了巨款來學習的,你應該拿你關心的那些問題去找老師,爭取針對性的回答你的問題。
參加這種培訓,自己內心要有一把尺子,他上課的價值幾何?他回答問題的價值又有幾何?
如果他上課的水準,或者說你上課的收穫,沒有達到你內心的標準,那就只能想辦法從「問問題」上,把學費找補回來。
勇敢去問,讓不好意思見鬼去吧。
你跟講師之間是利益交換的關係,上完課,大家基本上就是老死不相往來了。
也別說你跟你周邊同學的關係,上完課,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關係」可言。
第二,一定要把培訓所得,利用到極致。
培訓中,如果包含練習的部分,一定要認真的去踐行。
這一點與參加技能類培訓的要求一致,不多說。
第三,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培訓結果產品化。
我看到有人上培訓、訓練營,反手就把自己的所學分享到網上.
還有更狠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學習導師教給他們的內容,還把導師的培訓套路給模仿下來,反手就把培訓內容連同培訓模式用在自己的培訓之中,實在是,高。
5、考資質證書。
比如,你想學心理學知識,更能夠擊破你、讓你更有動力學習的方式,不是到書店買書來看,而是應該讓自己去報一個心理類相關的資質考試。
用考一個證的方式倒逼自己學習,其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學習者不會在不知不覺中降低對自我的要求。
比如說學習心理學這件事,有的人一開始是抱嚴肅學習心態的,那個時候他會看專業書,但是這些書,是比較難的,令人頭大,慢慢的,他不知不覺的把視線轉移到普通的心理學讀物,或者是一般的心理學科普上.最後,在心理學雞湯裡達到顱內高潮。
學習難度一步步降低,導致越學質量越低,請問,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又怎能夠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呢?
對於這類學習者,考證或許更有激勵作用。
其實學習中的難,是一件幸事,因為難,往往意味著門檻:跨國門檻,你就和身後的普通人拉開了差距。
6、參加比賽。
什麼?參加比賽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嗎?當然是,而且是倒逼力量最為強大的一種。
沒見芒果臺《乘風破浪的姐姐》,那個原本堅持不要跳舞,後來卻跳到腳抽筋的「真香」寧靜嗎?
這就是舞臺的力量啊!
另外,有同等效力的還有選秀——很多明星,其實是從選秀出道的。
舞臺會催逼人的成長。
如果你喜歡唱歌表演的話,可以考慮去參加選秀比賽。
如果你只是想要提高某方面的技能或者能力,我們平時得多留意行業和企業內部的相關信息,比如企業技能大賽、員工演講比賽、銷售競賽等等。
一旦有相關的比賽,想方設法參加。
倒不是說你一定能夠在這種比賽上「出道」,或者說非得拿到什麼成績不可,高手越多的比賽越具有參與價值,哪怕在比賽中被虐,也是很爽的事情,因為你終於知道自己跟高手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感,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
7、參加活動&自行組織活動。
除了前面的這些學習途徑,還有「活動」。
尤其要關注那些跟自己所學方向相關,並且有個人表現機會的一些活動。
比如愛閱讀的人可以去參加讀書會,有不少的讀書會都鼓勵參與者進行個人表達。
當然,參與別人組織的活動,還挺有局限性的----不夠發揮,換句話說,別人的主場,你練習的機會太少。
怎麼辦?
沒有經驗的時候,先參加別人的活動,把舉辦活動的套路摸熟,其實,參加幾回就基本就能搞清楚。
「偷師」之後,自己組織活動!
自己組織的活動,主動權最大,你的舞臺,任你主宰。
其實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如果網上有粉絲,那舉辦活動,參與者可以從粉絲裡招募,沒粉絲的話,先期可以從認識的朋友裡搞起。
想要持續的把活動舉辦下去,起步時就要保證舉辦的內容質量,這叫打造口碑。
這樣的活動,最重要的就是讓參與者有收穫感----這個很容易做到,偷懶的做法時,參加別人的活動,把學習的內容拿回來分享。
也可以走較真一點的路線,比如你舉辦一個線下讀書聚會,嚼爛幾本同主題的書,完全夠發揮了。
8、最後我們說閱讀。
閱讀:難道就只是翻開書,從前往後的看下去嗎?
或許認真點,做點筆記?
在我看來,你完全可以玩得更秀:
如果你想更好的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具體一點說,《三國演義》,應該怎麼看?
給你提供一個小技巧,你可以在知乎,搜集所有跟《三國演義》相關的問題,比如:
1、為什麼劉備那麼幸運,結拜了兩個都是「萬人敵」的朋友?
2、劉備臨死時為何會說讓諸葛亮「自取」?
3、如果最後是劉備打贏天下,他會殺了諸葛亮和關羽張飛嗎?
4、劉備麾下良將那麼多,為什麼沒能一統三國?
.
你會發現,這類問題,在知乎五花八門,有些很有意思,能夠促進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學習這本書。
挑一些重要的問題,邊閱讀邊進行思考,難道不香嗎?
你可以階段性的根據自己的思考和對內容的掌握程度,嘗試性的去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你可以把一切的學習資料融合進來,你可以去搜索相關的資料,甚至專家文章,批判性的看別人是怎麼思考那些問題的,問問自己,你有沒有自己的見解?
等你差不多將這些問題都回答個遍,你會發現,你對《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掌握程度,絕對會超過99%的讀者。
這樣看一本書,它對你信息的搜集、判斷、整理以及系統思考能力等等,肯定會是質的歷練。
用這個方式閱讀,並不輕鬆,需要你的堅持,你用這樣的方式「看」完一本書,頂得上別人一年讀的100本。
用這個方式來學習,能夠把書對人的效用發掘到極致,對你的成長性而言,也可以用「蛻變」級來形容。
這個方式對名著或者是經典來說,尤其適用。
舉一反三,如果是別的領域,比如你就只是想要學習營銷知識,還能用這個方法嗎?
完全可以,比如你想學科特勒的《營銷管理》,搜索發現跟這本書相關的問題其實並不多,那麼該怎麼辦呢?
其實對於這種乾貨性質的書籍,我們可以跳出來,儘管跟書本身相關的問題不多,但是跟「營銷」相關的問題卻很多——我們只需要搜集足夠多的跟「營銷」相關的問題就可以了。
什麼叫足夠多,在我看來,50個應該是「足夠多」了。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就是老感覺學習時間不夠,怎麼辦?
有兩個需要我們對自己發狠、也需要我們堅決去捍衛的時間。
第一個:一天中的一小時。
這裡我們需要隆重的把以前提到的「一小時法則」提出來,它是我們需要捍衛的夢想一小時。給自己的夢想每天勻出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的沉浸投入,它會真實的改變你的命運。
第二個:一周中的一天,星期天。
抓住星期天,這一點得益於高中的學習經歷。
高中的時候星期六放假,一般,你回家拿星期天幹嘛?很多人當然是睡懶覺,睡到自然醒,睡到爽、爽到翻天。
然後再搞會兒遊戲,草草的做一些作業,背書包,晚上回學校去繼續補作業。
但如果你能全然的把星期天給利用了,會怎麼樣?
比如不是懶床,而是定鬧鐘,早起之後就開始學習、查漏補缺。
堅決把握住每個星期天,會讓你有心理優勢,因為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的星期天是利用不好的,而只有少數的人如你,能夠充分的把握好星期天,會不會有一種「偷偷快跑」的心理快感?
跟你講,這種心理體驗,會讓你上癮!
星期天,對於一個成年學習者來說,尤其是不可輕易放棄的陣地。
因為除了這一天,平時每天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得投餵給工作,很難再有如此整塊可以用來學習的時間了。
我視每個星期天為個人成長的機會窗口。
對於成年人來說,想要捍衛住這一天,我們需要對自己「狠」、也需要對身邊的人「狠」,讓自己接受這樣的魔咒,告訴自己:
1、這一天不適合出去遊玩,相比學習來說,它不值當。
2、這一天不適合做愛,因為這會影響精力,而你的精力只能最大限度讓位於學習,請把早炮改成晚炮。
3、一切以學習為中心,拒絕娛樂。
4、家庭事務能省則省,能推則推,這一天要最大限度的擺脫家庭事務的束縛。
5、別在家裡做飯,很浪費時間。
如同一天中,你所捍衛的「一小時法則」,可以讓你的一整天有滿足感,那麼,星期天之於整個一周,也有類似的效果。
同樣會讓你產生「偷偷快跑」的心理優勢,它會讓你爽到上癮!
守住每日的一小時,守住每個星期的星期天,你會感覺自己的人生,是握在自己手中的。
第三個方式,碎片時間。
有人反對碎片化學習,認為用這種方式學,不夠系統.是有缺點,但我們要反問:碎片時間不用於學習,難道應該拿去打遊戲嗎?
當然,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牢牢的抓住碎片時間,因為那樣形象上看起來確實有點奮鬥逼,不大招人喜歡。
所以,碎片時間的利用程度要看個人情況而定。
不過,即便碎片時間不用於學習,也還是可以間接的對學習發揮作用。
比如,等電梯的時候,可以用手機回覆郵件;排隊時,可以寫工作總結;出差等飛機時,可以做PPT。
碎片時間去做瑣碎的事情,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可以無形中幫助你省下不少整塊時間——而我們知道,這整塊的時間就可以用於學習,效果也更好。
星期天和一小時原則跟碎片時間學習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一,前者,它們都是整塊的,學習效果更好,其二,它們都是在無人的時候學習的,而且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都不懂得利用這兩個寶貴時段學習。
所以,只要你堅決守住前者,哪怕碎片時間利用得不充分,其實也沒有太大關係。
想像一個場景:
你跟同事們每天上班嘻嘻哈哈,你覺得他們在混日子(其實他們是真在混日子),他們也覺得你在混日子(其實他們只是覺得你在混日子),大家心照不宣,沒有什麼壓力。
某一天,他們發現,某些能力上,漸漸跟不上你了,他們跟你的業績差距越來越大。
他們越來越不解,學生時代,他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些人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沒有學習,成績卻依然很好?
現在他們的疑問則是,這傢伙每天也沒見他幹了什麼呀,怎麼能力和業績都蹭蹭上漲?
這時,應該給他們一個午夜,因為他們需要時間去懷疑人生。
學霸難道除了上課啥都沒幹嗎?
初中的時候,我同桌覺得我學英語有天賦,因為早自習,我只需要讀幾遍課文,就可以順利到小組長那裡背出來,而他讀一早上都記不住一小段。
特麼的真想告訴他,我哪裡是在「讀」課文,那只是我的「複習」而已。
該背的東西,我早四點半就起來背,路上騎車去學校的時候,也都在回憶背誦內容,到了學校,可不是「只需要讀幾遍就能背出來」的嗎?
所以,你真的啥都沒幹嗎?
如果你想打擊他們,讓他們一直陷於對智商的自我懷疑之中,那就不要告訴他們:你有一個「星期天」和「一小時」。
那你好壞哦,跟我一樣。
本文由GPA+經授權轉載自白詩詩(ID:baishishi100),作者白詩詩。 知乎學習類話題👍比同類答主高一個量級,只分享實用高效的學習方法。微博@白詩詩和夜溟。原文標題《一篇文章告訴你,畢業後該如何進行有效學習》
GPA+交流微信ellagpa,歡迎來撩。合作事宜請聯繫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權利
文中圖片來自影視劇截圖,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聯繫GPA+立即刪除。
後臺輸入關鍵詞查看更多好文章
懶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職場丨Office丨讀書
畢業演講丨求職秘籍丨留學丨時尚丨旅行
2020年願你很努力也有好運氣
你也「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