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每一個小變化都像是一個裡程碑一樣值得記錄,不管是第一次看著媽媽微笑、第一次咿咿呀呀的說話還是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走路……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次」好像都會為父母帶來無限的喜悅!
不過,孩子的「第一次」也是很多父母的「第一次」,那麼如何應對就成了考驗家長的一個個小難題了。
孩子在4歲前可能會遇到的4個成長中的「第一次」,你做好準備了嗎?
一兩歲左右寶寶就會因為好玩而「第一次」模仿家長「做家務」,拉著拖把滿屋子跑、把疊好的衣服翻出來再團起來「假裝」疊衣服……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就是在「胡鬧」,所以會在孩子第一次做家務時制止甚至吼孩子。還有些家長心疼孩子,覺得「用不著讓孩子做這些事」,所以總是拒絕孩子做家務的想法。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馬蒂·羅斯曼教授在經過25年的跟蹤調查後得到了一個關於孩子做家務的研究結果:
他和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個孩子從3、4歲的時候開始做家務的話,他們未來更有可能比同齡人在人際關係、學習、事業和經濟能力方面擁有優勢。
古時候就已經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名言警句,前段時間,教育部還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課變成了大中小學的必修課。作為家長更應該從孩子第一次做家務的時候就鼓勵他,並且安排一些他可以勝任的小家務任務,讓孩子從小就體會到作為家庭成員應該負的責任。
從孩子學會爬開始,就會越來越好動。而且4歲前孩子要經歷大運動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等一系列運動類敏感期,所以孩子會格外熱衷於做一些翻東西、亂跑亂跳、扔東西等動起來的活動。
好動的孩子難免會有「第一次」闖禍的時候,也許是碰倒了凳子、打碎了花瓶或者弄撒了牛奶……
但如果家長抓住這樣的小事,狠狠地批評孩子的話,就會讓孩子害怕「犯錯」,或者說害怕「承認錯誤」。這時候孩子就可能會為了不被批評而去說謊。
家長的教育應該溫和一點、簡單一點,要告訴孩子做錯的是「亂跑、亂跳」,而不是抓住結果批評孩子闖了禍。
孩子在2-3歲時會開始萌發自我意識,明確了「我」的存在,並且進入「寶寶叛逆期」,很可能會有第一次發脾氣的經歷。
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會因為想要得到認同而發脾氣,家長不應該因為寶寶發脾氣就覺得孩子「不聽話」、「欠收拾」。而是應該適當的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適當讓寶寶試一試自己做決定。
孩子第一次發脾氣,也就是第一次感受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要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和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尤其是要接受孩子有脾氣這件事。
如果按照孩子的生長規律來看的話,3歲前孩子可以和家長同屋不同床,3歲後就可以和家長分房睡,不管怎麼樣都需要經歷第一次自己睡覺。
其實,很多家長在打算讓孩子獨立睡覺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孩子不敢一個人睡怎麼辦?
家長可以提前和孩子說好,告訴他:「自己一個房間睡覺是長大的表現。」,家長還可以每天給他講好睡前故事,等孩子睡著之後再關燈離開,等孩子適應了自己睡覺之後也就不會一直害怕了。
除了這些第一次之外,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會有無數的第一次是需要家長用心陪伴,用心對待的。
給大家分享一套適合1-4歲孩子的《寶寶成長第一次》繪本。
這套繪本選擇了寶寶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闖禍、第一次自己睡覺、第一次自己克服困難、第一次做家務、第一次發脾氣、第一次被欺負、第一次走丟作為故事的8個主題,通過這些成長瞬間的小故事,教寶寶勇敢、積極的面對人生中的第一次。
故事是以小老鼠喬治為主角,他和很多孩子一樣,喜歡吃糖但是不喜歡刷牙、生病時害怕看醫生、晚上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
但喬治並沒有一直逃避,他在故事中勇敢的完成了第一次刷牙、第一次自己睡覺、第一次自己克服困難……在這樣貼近生活的故事中,孩子會很容易有代入感,更容易從書中學到好的習慣、養成好的性格。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往期文章:
孩子學拼音時分不清「p和q」?我用一個小故事,一下子讓娃記住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抓住2-8歲關鍵期,多做這幾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