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孩子4個階段最關鍵 父母「錯愛」將誤一生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麥可·傑克遜,那位全球樂壇上最閃耀的明星的人生快樂嗎?

  眾所周知,他不快樂!他的種種怪異行為,讓他成為被世人誤解最深的人;他自己也說:「我是人世間最孤獨的人」。

  為何會如此?心理學家認為,破碎的人生,可以從破碎的童年中找到答案。

  傑克遜的不快樂,對那些渴望培養出天才的父母,有何警示意義?

  一、 傑克遜的童年缺失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分5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傑克遜的問題是,在他的童年,除了生理需要外,其它各「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

  1、他為何想回歸童年?

  (1)傑克遜的古怪行為

  一個大男人,喜歡迪斯尼,絨娃娃,並和《小鬼當家》的主演成為好友,後竟因「超人是否能打敗蜘蛛俠」的爭議而翻臉。

  有一次他和朋友外出,看到一個小男孩在人行道上玩耍,傑克遜忽然停下車,對同伴說:「我要你去把那小孩的玩具偷來,然後我們開車就跑!」

  他將自己的家,打造成「夢幻莊園」,在園中,傑克遜會像猴子一樣爬樹,或者在園子裡開卡丁車自娛自樂,或者和被邀請來的孩子們一起玩。

  (2)沒有快樂的童年

  心理學認為,他所有的古怪行為,都可以從他的童年經歷中找到答案。

  1993年在「當代傳奇」頒獎禮上,他說:「我根本沒有童年。沒有聖誕節,沒有生日。那不是一個正常的童年,沒有童年應有的快樂!」

  他的父親在他5歲時,將他和4個哥哥組成「傑克遜五兄弟」樂團。他的童年,「從早到晚不停地排練、排練,沒完沒了」;在人們盡情娛樂的周末,他四處奔波,直到星期一的凌晨四五點,才可以回家睡覺。

  (3)「怪行」緣於心理補償

  傑克遜在《童年》中唱道:「人們認為我做著古怪的表演,只因我總顯出孩子般的一面……我僅僅是在嘗試彌補從未享受過的童年。」

  心理學發現,在缺失中尋求補償,是人的正常心理。人的「基本需要」如果缺失,人必然會產生失落感、缺失感,乃至空虛感,造成生理的不適和心理的苦悶彷徨、焦躁不安。而當這種缺失感、失落感出現時,人必然會採取「補償行為」,以平衡其生理和心理。

  馬斯洛「基本需要」中的「自我實現」,指「潛能」的自我實現,人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自我實現」都不能缺失。心理學家發現,如果一個人年輕時沒有談過戀愛,到80歲,也會去想談一次戀愛。

  人在童年,本能地需要快樂遊戲,如果缺了,必需補償,大學生喜歡看漫畫書,小白領喜歡絨娃娃,這些都是對自己「童年快樂缺失」的補償。

  傑克遜的「心理補償」,其實並非只是古怪行為,還有「資助眾多的兒童慈善組織」等;他的很多名曲,也並非歌頌愛情,而是「童心」,如他在《We're the World》中唱道:「我們就是世界,我們就是兒童,我們就是讓明天更光明的人,讓我們開始付出。」

  (4)「補償」讓他惹上官司

  傑克遜在1993年和2003年兩次受到「兒童性侵害」案件的困擾,原因是他有個癖好:跟孩子們同眠。 其實第一次官司後,他已接受教訓,沒有與孩子同床共眠,而是自己睡在同房間地上的睡袋中,但世人的難以理解,仍讓他聲名狼藉,陷入無盡的痛苦中。

  為何要與孩子睡在一起,他說:「跟孩子睡在一起。讓我感到安全和放鬆!」他在《童年》中唱道:「有人說我不正常,很明顯就因為我對簡單自然的愛戀」。也就是說,他的「同床共眠」,仍是「心理補償」,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如他所唱的那樣:「但請對我寬容一點」?

  2、他為何生活不幸福?

  他渾身上下充滿著神秘的力量:他挑動手指,可以瘋狂一個人群;他一轉身,可以瘋狂一座城市;他的音樂節奏,能帶動全世界的脈搏!

  (1)畏懼成人社會

  這位舞臺的王者,生活幸福嗎?傑克遜說:「我從來沒有真正幸福過,只有演出時,才有一種接近滿足的感覺。」

  曾任傑克遜舞蹈指導的文斯·帕特森說:「他對人群有一種畏懼感。」

  在家中,傑克遜時常向他崇拜的「黛安娜(人體模特)」傾訴自己的膽怯感,以及應付媒介時的慌恐與無奈。

  他為何會如此?馬斯洛的理論告訴我們:沒有「愛」,就沒有「自我實現」。愛的滋潤,是生命成長的核心。人只有被愛,被接納,被歸屬,被承認,才能產生安全感,才能自信大膽地去探求外部世界,成熟到足以能融入到成年人的社會生活中去。

  而傑克遜的童年,缺失愛!據介紹,傑克遜家中子女眾多,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管教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

  排演都是在父親的監督下完成的,稍有差錯,父親隨便抓起什麼就是一頓痛揍;演出的路上,還得忍受父親的嘮嘮叨叨,每個孩子的失誤,都會成為他責罵、發威的藉口。這個暴君式的父親讓5個孩子顫慄不已,「我們怕他怕到反胃!」

  (2)內心深深地自卑

  童年的傑克遜,努力想得到父親的認可,他「8歲成名,10歲出唱片,12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歌曲歌手」,但卻仍得不到父親的讚許,仍是時常遭到打罵。

  心理學說:12歲前的孩子,價值觀、判斷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父母的話就是權威。當他們不能達到父母過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責怪時,他們即便再有委屈,但內心深處仍然堅信父母是正確的。傑克遜長大後的「強迫行為、自卑心理」等,當和父親的否定評價有關。

  父親還時常嘲笑他:「天哪,這鼻子真大,這可不是從我這裡遺傳到的!」傑克遜說,這些評價讓他非常難堪,「想把自己藏起來,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還得繼續上臺,接受別人的打量。」

  其後,麥可·傑克遜的「自我傷害」,多次忍受巨大痛苦整容,當和童年的這段經歷有關。

  (3)內心深深地孤獨

  他和貓王的女兒莉莎結婚,當時轟動了整個地球,但兩人婚姻生活並不愉快,莉莎說:「對很多事我都感到無能為力……感覺到我變成了一部機器。」1996他又與黛比結成連理,但幸福的日子持續也並不長,1999年兩人離婚;之後,他又與布蘭妮交往甚密,但布蘭妮卻一直強調:我們只是好朋友。

  傑克遜直言不諱地承認:「沒有人能夠體會到我的內心世界。總有不少的女孩試圖這樣做,想把我從房屋的孤寂中拯救出來,或者同我一道品嘗這份孤獨。我卻不願意寄希望於任何人,因為我深信我是人世間最孤獨的人。」

  為何會如此?心理學認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本質上是「家庭倫理-人際關係」,如果孩子童年缺愛,沒有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依附關係,那麼,孩子最終難以與「社會倫理-人際關係」實現同化。他將在人群之外,在正常的倫理-人際關係之外,一生孤獨和痛苦,恐懼而不安。

  傑克遜的婚姻生活,當是這心理學推理的形象解讀! 現在很多父母想把孩子培養成才,對其嚴加管教,孩子考了99分,父母會問:「為什麼沒考100分?」並讓其參加各種培訓班,各種競賽,這對孩子的成長——童年時期的「自我實現」,會有何影響?

  二、孩子6歲前有4個關鍵階段

  現在雖說大多是獨生子女,但很多父母外出創業,離開孩子,會讓其得不到足夠的愛;而且大多數父母並不了解孩子的大腦結構、思維方式與成人有很大的差別,總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孩子,這種「錯愛」,也會讓孩子備受其害。

  人的社會化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上的。而且,由於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其中1-6歲「愛的缺不缺失」,最為關鍵。

  0-9個月: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呵護,容易患神經症、分裂症。

  孩子剛出生時,眼睛發育並不完全,視力只有成人的1/30,但觸覺、聽覺很敏感,這時若沒有養護人的親密擁抱(觸摸)和親切愛語,柔弱的生命會極為缺乏安全感。特別是,若沒有一個很好的養護人、監護人,容易產生分離恐慌,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

  中國人傳統上的「過百日」,特別符合嬰兒的心理需要。在百日之時,親朋聚會,不同人的祝福聲音,不同人的親切撫摸,這些都是愛的良性刺激,極有利嬰兒大腦中「安全感系統」的建立。

  9月-2歲: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呵護,容易產生人格障礙。

  訓練自律行為,但不能操之過急,如,過早地要求他自己大小便,他的能力達不到,會挫傷他的自信心。

  2-3歲:這一關沒過好,容易發生憂鬱、焦慮、恐懼等神經症。

  孩子2歲以後,會走路了,會講話了,自主意識強了,喜歡說「不」、「我就要」等,這表明,寶寶已經開始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心理反抗期。

  這時孩子走路,會走得更遠些,其實這是一種探索的過程,如果媽媽沒有及時認識到這種心理特點,一味訓斥、阻止或懲罰孩子,就會導致孩子的「發展危機」,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壓抑,如,做事畏首畏尾,凡事看大人眼色,甚至執拗性強,逆向而行等。

  他想走遠,但若沒有大人愛的注視,沒有安全感,他也不會大膽走得很遠。

  如果他夠東西夠不到,媽媽包辦代替,就剝奪了他探索的機會,長大後,沒有自我意識。有的人長大沒理想,沒有生活目標,不知道自己幹什麼,好像是為別人在活,箇中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這一階段的心理沒有發育好有關。

  這時候孩子自我意識雖已逐步形成,但認知能力卻沒有形成。如果父母吵架,他潛意識中會去主動承擔責任,認為是自己造成的;如果父母工作忙,沒有更多地照顧他,或過多地批評他,他會認為是不愛自己,並且認為責任在自己,而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內心產生不安全感。

  3-6歲:多數孩子這時會出現戀父(女孩)戀母(男孩)情結。約5歲時,這種情結達到高峰,如果父母關係平衡和諧,而且孩子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建立得很好,這種「異性親近欲」會逐漸降低。

  這時,還要引導男孩子格外地親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徵的父親,把父親當作男性的典型代表,從他那裡學習男性特有的性格氣質和舉止神態,將來才能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承認的男人;同樣,女孩也需要親近女性化的母親,以便學會如何做女人。

  朋友,如果我們了解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讓孩子在愛的撫慰下,按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自我實現),他方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李蘭陵 採訪專家:南京危機幹預中心主任張純 中華心理諮詢師協會南京分會理事長蘇薇如)

相關焦點

  •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父母不要缺席了
    小萌是個90後姑娘,在朋友眼中是陽光開朗又獨立的姑娘。但是小萌情感上卻格外依賴父母,一個經濟獨立,又有自我想法的姑娘,特別粘家。後來得知,這與她小時候,被媽媽放在奶奶家寄養有關。小時三四歲,最依賴需要父母的時候,被放在奶奶家養,從小缺乏安全感。即便是27歲,小時候那幾年經歷依舊記憶深刻。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孩子成這三個階段,再苦再難父母一定不要缺席,否則對孩子成長來說,將是一生的憾事。
  • 6歲前這4個敏感期,父母若能抓住,孩子上學後學習更省心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捕捉兒童的敏感期》我有了孩子以後,最深的感受就是,3歲前擔心的是孩子吃不吃得飽、睡不睡得好。
  • 孩子的一生這兩個階段最重要
    第一個階段,從懷孕到嬰兒出生.這個階段我們稱為大腦長數量的階段.當嬰兒出生時,大腦已經有大約100~180億個腦細胞,接近成人.也就是說嬰兒從懷孕到出生,大腦細胞的數量就已經長好了. 第二個高峰期是0歲到六歲,0到6歲屬於後天性成長,後天性成長是可以引導的。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李玫瑾老師的建議並非沒有道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這時的孩子能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初步的認識。
  • 天才密碼 在4個關鍵階段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出色
    一般來說,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現在,他就還你什麼樣的未來。其實,在成人前,孩子的成長可分成4個關鍵的階段。根據每個階段孩子發展規律的不同,家長需要做不同的引導。想要孩子出色,家長必須做到這4點,因為它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 7歲前,3個關鍵期決定孩子一生,優秀父母最好不能錯過
    對於子女的教育,父母的有效期總是有限的。父母的早期教育,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從性格,還是個性亦或是心理素質的成長。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7歲前,3個關鍵期決定孩子一生,優秀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 孩子成長過程中,6歲前有兩次關鍵時期,父母至少要抓住一次!
    孩子一生有兩個大腦快速發育的黃金時期,父母應該著重抓住一次。對於幼兒大腦開發情況有一項特別深入的調查,是由各地名校以及兒科協會聯合調查所得。研究明確證實:剛出生的孩子,大腦是一種等待被開發的狀態。也就是說,孩子大腦發育情況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而這段語言能力發育的時期,也被認定為大腦發育最關鍵的2000天。科學家們也發現,大腦的發育是分不同時期以及不同階段的發育,並不是長久緩慢的發育。
  •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理論——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3個主要矛盾
    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對核心的矛盾,能夠解決這些矛盾的孩子,這個問題就不會成為他之後的障礙,而如果沒有解決這個矛盾,那一個人就會出現殘缺性狀態和不連貫狀態。
  • 1歲前,寶寶發育最重要的這5個關鍵階段,家長要助他一臂之力
    導讀:1歲前,寶寶發育最重要的這5個關鍵階段,家長要助他一臂之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歲前,寶寶發育最重要的這5個關鍵階段,家長要助他一臂之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崔玉濤醫生總結,3歲前,孩子生長發育10個關鍵階段,家長別忽視
    導語:崔玉濤醫生總結了,孩子3歲前,生長發育有10個關鍵階段,家長可不要忽視哦。3歲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10個關鍵階段,家長可不要忽視哦。1、寶寶要出牙了有的寶寶在4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萌牙,還有的寶寶是6個月的時候開始長牙,有的寶寶出牙晚,這跟遺傳、營養吸收水平有關係,大家不要誤以為是缺鈣哦。只要在13個月內長出第一顆乳牙就是正常的,在孩子2-3歲的時候20顆乳牙會長全。
  • 孩子1歲、3歲、7歲,是帶娃難熬的3個階段,也是娃的關鍵期
    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句安慰你的話,等生完孩子,不少寶媽發現自己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恨不得再把孩子塞回去。在孩子十歲之前,媽媽們會經歷三個「魔鬼階段」,或者可以說是「修煉期」,與此同時,這三個階段卻也是孩子的重要轉折期,父母一定要重視。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的弊端,一定要避開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在0-3歲的時候,正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家長一定不能放縱孩子,如果過度放縱、溺愛,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會發生家庭悲劇。
  • 孩子4歲前,抓住6個關鍵期教育,孩子智商情商高,一生受益
    在孩子成長階段中,會歷經許多 關鍵期。少年兒童關鍵期就是指孩子在持續相連短暫性的時間裡,會出現某類明顯的當然個人行為。在這裡段關鍵期內,孩子會對某類方法擁有十分的覺得,孩子會出現很多的,有目的性的主題活動。如果我們能把握住這種關鍵期,對孩子在不一樣的個關鍵期內執行相對的文化教育,那麼便會事倍功半,提升孩子的思維發展趨勢。
  • 0-6歲語言敏感期:父母的語言,三個因素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牙牙學語是每個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語言能力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一個天賦,寶寶們會通過對周圍的人的模仿鞏固這一能力,讓自己可以和周圍的人溝通交流。而0-6歲這個階段,是寶寶們語言的敏感期,語言發育能力的強弱,對寶寶們今後的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是極大的。掌握好這一關鍵敏感期,至關重要。一.
  • 父母對孩子一歲前撫養,或將影響孩子一生,為人父母當引起注意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一個人長大後是何種性格,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往往與父母在早期階段的撫養有直接關係。可以說在父母對孩子一歲前採取何種撫養方式時,就已經基本定型了。>1、導致孩子脾氣暴躁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在一歲前,哭鬧時,得不到父母迅速的回應,不舒服,想要翻身時,沒有媽媽抱,是很痛苦的。
  • 未來孩子最需要:6大技能+8個關鍵年+10種能力,父母須知道
    一.未來孩子最需要的6大技能是什麼?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著我們的生活。二.未來孩子最需要的8個關鍵年是什麼?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了數千名孩子的真實成長,發現人類行為的發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在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和情緒發展等各個方面的表現和特點,是完全可以準確預測的。
  • 孩子6歲前有四個敏感階段,開啟針對式教育,讓娃贏在起跑線上
    ——0~6歲從孩子出生起,一直到他們6歲都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期:0-1歲是語言敏感期的第一個階段,主要表現為咿呀學語,從簡單的單音節發音到連續發音再到學話的萌芽階段。1-3歲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能力的爆發期,逐漸學會使用複雜句,還可以用簡單的肢體語言輔助語言的表達,並且開始喜歡提問。3-6歲時已是語言發展的成熟期,寶寶語速會變得更加流暢,吐字也會更加清楚,能和成年人無障礙交流,慢慢的就形成了完整的語言。
  • 日本腦神經專家:10歲前的3個階段,是孩子專注力培養的黃金時期
    日本腦神經專家:10歲前的3個階段,是孩子專注力培養的黃金時期 教育學家們早早就發現了專注力的重要性,國內外研究學者們多年來不斷摸索探究,希望掌握孩子們專注力培養的關鍵,能夠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天才。
  • 李玫瑾:孩子6歲前,父母「狠管」這4個方面,孩子將來更優秀
    教育學家卡連柯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但是實際上, 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重要階段,如果父母錯過這個階段,不管教孩子,以後再管就難了!
  • 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其實,一個孩子成長的背後,客觀規律一直都在默默地發揮著作用。根據我這些年的觀察和經驗,如果家長能把握好這些規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階段做好三件事,那麼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被賦予終身幸福的生命底色,而每一位家長都有可能比影片裡的父親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