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通縮還是滯漲?當今令人精神分裂的經濟

2020-12-13 騰訊網

來源:知乎/無駕駛車神

如果日常工作有跟經濟打交道的話,相信都有時常覺得自己精神分裂的傾向,為什麼呢?因為實體經濟正在和資本經濟割裂,而且割裂的程度越來越大,割裂的速度越來越快。英文語境一般用High Street代表實體經濟,Wall Street代表資本經濟;在中文語境之下,實體經濟這詞兒我覺得挺貼切的了,資本經濟可以對標金融市場、股票市場、房市、債市。

那我們現在是通脹還是通縮呢?因為疫情以來各國都在加緊印鈔票,所以經濟學家對市場有通脹預期,但是根據實體經濟定價的CPI的增長遠遠小於M2的增量,而且這個現象不僅僅是後疫情時代的產物了,從疫情之前這個趨勢就相當明顯,那我們是否處於通縮呢?

答案是真的不好說。如果按照PPI和CPI增長速度,那麼可能已經達到了通縮的標準。

現在市場上有幾個要素在共同作用和影響著市場:

1. 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割裂

這個割裂主要體現在價格上面.作為資本市場的代表房價有多高我就不說了。我想說一下股票的價格,打開科創板的界面,到處可以看到按照本夢比估值的公司,一個收入剛剛過億且巨虧,靠銷售低端醫療輔助工具的公司,竟然最高點的時候估值過千億,現在的市值也有近兩百億。

反觀實體行業,價格可能十年間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我去年買了一套清酒壺和四個杯子,一套才八十多塊錢,還包郵。今年雙十一買了一套窗簾,連著窗簾杆一起才一百多塊錢。以前的上市公司,10%的淨利潤是標配,現在的上市公司只要是做實體生意的,能夠有5%以上的淨利潤都要進去看看是不是在投資炒股或者買理財產品。

在上文說的虎嗅的文章中,他引述麥當勞在過去十年間漲幅不足100%,但同期M2漲了3倍,深圳的房價漲了4-6倍。

「2020年1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今天的新聞抬頭,縱觀過去十年,實體經濟CPI增幅也是遠遠沒有房價、二級市場股票綜合P/E等的漲幅高的。這說明什麼呢?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在相對下降,資本的價格在相對上升。超發的貨幣大部分用於購買資本產品(capital goods)。

2. 實體經濟量價齊跌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今年的雙十一沒有公布數據,我個人感覺很可能是量價齊跌的。當然,這只是猜測,也可以歸結於疫情。

3. 資本要素無法下沉到實體經濟當中

上面也提到了,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受到擠壓,這和人們的購買力被房價擠壓,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等都有關係,但綜合來說就是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無法上升,實體經濟的利潤率被嚴重擠壓。銀行的貸款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向未上市公司流動,而受利潤率低的影響,以前能貸到款的實體企業也越來越難貸款,這就加劇了超印的鈔票向資本市場流動的數量和速度,從而進一步推高了資本市場產品的價格,進一步擠壓實體經濟。

4. ABS-subprime的存在

本來主要是上面的三個問題雖然會對整體經濟帶來壞的影響,但是畢竟有限,量和速都是在以有機化學的速度攀升,但什麼事情都怕加槓桿。像是螞蟻金服的這種類似sub prime的槓桿操作,等於給整個趨勢加入了催化劑,不但產生了物理變化,很可能還會產生魔法傷害。

鑑於以上的幾點,迅速回歸supply&demand的經典經濟學模型。

假設本來經濟下的最佳supply和demand決定的價格是P1,供應量是Q1。

E2:如果供給曲線左移,也就是說同等價格的條件下,供給減少,在現在實體經濟受到擠壓,實體企業經營性貸款獲得困難的條件下,供給曲線確實會左移。如果需求不變,這種情況下,新的平衡點就是E2。平衡點的價格P2上升,成交量Q2下降。消費者會面臨高價格,同時市場上會面臨失業率上升。經濟下行。

E3:如果需求下降,可能是因為受房價等資本產品擠壓,消費者對實體經濟產品需求下降,或者因為疫情,需求下降,但下降幅度沒有供給曲線的幅度高,也就是下降一點點,那麼新的平衡點就是E3。平衡點的價格P3比P1高,但比P2低,成交量Q3比Q1和Q2都低。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價格升高的感覺沒那麼高,但因為整體成交量比Q2還低,失業率會比E2的時候還高。經濟處於蕭條期。

E4:如果因為經濟長期下行,和失業率高啟,需求進一步降低,降低幅度比供給線左移幅度大,那麼平衡價格P4會比P1低,成交量Q4會大幅增加。經濟完全失速跌入冰點。

我們現在在哪兒呢?可能處於E2和E3之間。大家可能會說,雖然有疫情,但是沒覺得經濟有太大影響啊,不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還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啊。

草蛇灰線,綿延千裡。

前幾天就出了這個新聞。

這件事的大概始末是享車app每月給車主衝500-2000元不等的油錢,次月客戶按照9折還款,一年一籤。也就是說不出事的話,每月兩千塊錢的油錢,客戶可以賺200塊錢。可這後面是和蛋殼如出一轍的套路,享車在後臺無縫連結給了客戶富民銀行的貸款,然後套現一年的錢,每月該衝給客戶的油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充了,把矛盾集中在銀行和普通用戶之間。

這裡面有兩件事十分弔詭。

第一, 享車app通過自己的後臺收集的數據提供給富民銀行代表客戶跟富民銀行籤訂了貸款合約。幾千個客戶都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跟富民銀行開通了這個貸款,那富民銀行的風控是如何能夠做到給享車開了這個漏洞的?

第二, 據報導,這款加油的貸款的年化利率是14.5%,富民銀行在開通這個加油貸款的時候,這個合同的本金是多少?是每月的2000元?那麼客戶按說應該還2290一個月,但是客戶和平臺籤的合約是每月還1800元,這中間的490元本來應該是誰來負擔?享車麼?那銀行為什麼不問問自己,享車每個月義務幫客戶和富民銀行還這490塊錢是為什麼?新時代的雷鋒?回饋社會?還是拿著這筆錢去放高利貸,還是要拿著這筆錢去跑路?

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昨天我們出去開會。停車場繳款app說讓我們預充值充50送100,我合伙人拿著手機就要充,我說你充的話,出門別說我認識你。

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只要沾錢的東西,就可以被變成金融產品,變成金融產品的多半都要涼涼。

究其根本是為什麼呢?是普惠金融。

國家給各級銀行下達指令,要普惠金融,用意是好的,把錢放到實體經濟中去。但是我們國家的銀行,其實別的國家銀行也一樣,針對未上市的小企業的經營性貸款沒有衡量風險的能力,但是任務緊任務重怎麼辦呢?消費貸。當銀行面對每個貸款的個人時,銀行還是強勢方,而且單筆貸款的金額有限,壞帳相對可控。

但是銀行的信用卡體系是建立在線下零售的基礎上的,在花唄、借唄、白條等等的攻擊下,銀行的消費貸場景,特別是線上場景非常有限,而且銀行不掌握交易數據很難衡量風險。所以像蛋殼、享車app這樣的自帶場景的機構就成了銀行的寵兒。我猜測銀行在衡量這一部分風險的時候還是秉承著個人消費貸的風控體系,面對個人,金額相對較小,所以覺得風險可控。可惜他們的系統裡少了一個需要勾選的維度那就是平臺。當平臺把這麼大量的場景貸款帶進來的時候,銀行分出去了一大部分的風控責任和義務給這些平臺,而平臺本身的信用風險也應該加入到這個整體的風控評估體系當中。

當然,我覺得說到底這還和銀行本身不想做事情就想分錢的理念有關。不想擔責任,不想自己構築新的風控能力,想單純靠老模式放貸賺錢,中國市場變化多快啊,還想著一本萬利的老日子怎麼可能。當然這跟銀行的體制,銀行沒辦法吸收和鼓勵年輕人才進入有關,這就扯遠了。

回頭來說草蛇灰線。

惡性的如2008年那樣的金融海嘯必然從銀行開始,從資金鍊斷裂開始。今年各家銀行應該都有不少表內轉表外,就看誰家的雪球最大,表外大過表內,走上包商銀行的路。這家銀行的機構客戶和零售客戶的資金安全就會受到質疑,資金鍊斷裂的公司,是沒辦法繼續賣夢的公司,當本夢比消失銀行系統的草蛇灰線就會綿延到股市、債市、和樓市。

2020年很快就要過去了,我們的土壤足夠肥沃,也許草蛇灰線會深埋其中,消逝於無形也未可知。

相關焦點

  • 通脹,通縮與馬爾薩斯陷阱
    通脹與通縮這兩個詞不用我說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這其中的意思,而關鍵在於我們身處何方。再回頭看看近三個月負值的PPI,也就是說,實際上目前是工業品通縮,消費品通脹。CPI與PPI差值(當月同比)工業品通縮很好理解,畢竟疫情影響下,一季度工業生產接近停擺,工業品供給與需求雙殺,工業品價格毫無疑問會下跌。而消費品呢?
  • ...較高的回報率;當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經濟萎縮,是通縮而非通脹。
    美國國家經濟顧問庫德洛:應當能夠在接下來1-2月內漸進式重啟美國經濟;目前的通脹威脅「為零」,但當這一風險增加時會採取應對措施;企業利用「最低利率」是審慎的選擇;低廉的借貸成本將帶來較高的回報率;當前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經濟萎縮,是通縮而非通脹。
  • 防的不是通脹,而是……
    當前我們面臨的不是通脹,而可能是「通縮」。 哎呀,其實(衰退)也許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滯漲的狀態,應該是目前經濟學家也比較認可的一個經濟周期狀態。 我們面臨的主要風險——經濟下行、預防通縮 本月的數據告訴了我們一個信號—— 儘管全球都在放水,但我們並沒有通脹。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通脹,都是結構性的。
  • 馮煦明:通脹還是通縮?疫情後央行貨幣政策怎麼辦?
    一、通脹還是通縮?長期以來,CPI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統計數據。關於CPI的爭論,可能比對GDP的爭論還要多。畢竟CPI跟千家萬戶都直接相關,而GDP只跟極少數人相關。但是,即便在最資深的宏觀經濟研究者和管理者中,也存在對CPI的爭論——面對同樣的宏觀經濟形勢和通貨膨脹數據,常常是有人擔心通脹,有人擔心通縮。去年底到現在,就一直是這種情況。一方面,有人高喊「拿掉豬,全是通縮」,貨幣政策不能被一頭豬困住,呼籲央行降息降準;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CPI不低了,要警惕通脹風險,不可放水。
  • 全球大放水,通縮預期卻上升了!何處安放我們不多的金錢?
    按照正常邏輯,資金充沛理應推升通脹預期。但相反的是,當前市場對於全球通縮的擔憂卻愈演愈烈。 通脹,還是通縮?這是個問題。 疫情+油價,推升全球通縮預期 其實,近年來通縮的風險一直在世界經濟頭頂盤旋。
  • 馬光遠:中國只有通縮沒通脹?別拿錯誤公式得出荒唐結論
    一次是朱鎔基應對亞洲危機,鐵腕治通脹的1998年到1999年,由於朱鎔基的鐵腕,中國第一次出現了CPI的負增長,CPI從最高點24%被打到了負數,這充分體現了朱鎔基的風格。第二次是10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
  • 任澤平:當前物價是通縮 央行降LPR利率有助經濟增長
    解讀一、核心觀點:1)近期市場對經濟下行還是企穩、通縮還是通脹、降息還是不降息等問題爭議較大。我們在市場上最早對經濟再下臺階、是通縮不是通脹和該降息降準了進行了前瞻性判斷,並被一一驗證。3)是通縮不是通脹。有觀點認為當前物價形勢的主要矛盾是通脹,甚至提出央行會加息對抗通脹,還舉例上世紀80年代沃爾克加息應對油價上漲的滯脹。我們認為當前的物價形勢是通縮而非通脹,「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更不能把當前經濟形勢界定為「滯脹」,當前並不具備全面通脹的基礎。
  • 央行: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平衡 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基礎
    【新民晚報·新民網】貨幣政策在「穩增長」和「控通脹」方面怎麼平衡?今天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有關情況。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貨幣政策首要是保持幣值穩定,既要保持對內物價水平的穩定,又要保持對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 馨月說財經:溫和通脹真的是經濟增長的良性信號嗎?
    譬如發達經濟當前就表現為實體通縮與資產通脹,一方面是房地產與股市等資產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資產泡沫問題嚴重,另一方面是CPI數據的低迷。因此當前的CPI數據已經難以解讀經濟的實質,並不能很好地反映經濟現實,往往少數商品物價的大幅波動就會造成CPI數據的失真。
  • CPI下降0.5%,通縮?不存在的
    理論上,CPI為負值就代表「通縮」,意味著經濟倒退,因此備受關注。CPI異常的原因,主要出在食品尤其是豬肉上面。2016年CPI指數大調整之後,食品的權重比被下調,其中豬肉的佔比被進一步下調至3%以內,2018年為2.31%。
  • 智堡創始人朱塵:不要提通脹,除非美元崩潰才會配置貴金屬
    在我個人的從業經歷中,沒有發現美國通脹流程實質性的、長期維持在2%以上,所以要說服我通脹會導致利率大幅上行是比較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儘管黃金等貴金屬價格最近數月迎來一波猛漲行情,並一度漲到2000美元/盎司上方,朱塵認為投資者還是謹慎為妙。
  • 6.0%增長預示中國滯漲時代開啟,談談越發令人操心的宏觀經濟
    這一天,朋友圈最刷屏的話題就是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三季度的經濟數據。既然寫《政治科學》教科書就是一個夢,那還是談談越來越令人操心的宏觀經濟。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前值6.2%;前三季度GDP同比6.2%,上半年為6.3%。與去年相似,GDP增長是越來越慢:一季度同比6.4%,二季度同比6.2%,三季度同比6%。查了更多的資料,說6%的增長率是1992年以來最低的。
  • 美聯儲政策框架調整背後:映射出美國經濟60年來的五大變化
    以20年為間隔單位,由近及遠美國經濟先後經歷了本世紀前20年的全球化浪潮(Hyper globalization)、上世紀80、90年代的「大緩和」以及1961年至1980年的戰後黃金時代與大滯漲(the postwar golden age and the great stagflation)。
  • 長期低通脹低利率對經濟有什麼傷害,美聯儲能否提高通脹率?
    如此低的收益率意味著,要麼投資者不認為鮑威爾能實現2%的通脹率,要麼他們不甘心30年通脹調整後的負回報。無論哪種可能性都令人沮喪。 長期過低的通脹對央行來說仍然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挑戰,央行對抗過高的通脹更容易。如果鮑威爾不能讓消費者、企業和投資者相信美聯儲可以提高通脹率,那麼糟糕的事情可能會發生。
  • 中國經濟「通縮」?房價暴漲還是暴跌?經濟學家:是時候警惕
    11年來首次出現,中國經濟罕見的一幕,這次會對樓市造成怎樣的影響?數據發布後,經各大媒體相繼報導,網友們也開始討論起這一話題,最後竟得出「中國經濟將走向通縮時代」的結論,隨後就遭到了經濟學家馬光遠的打臉:「別拿錯誤公式得出荒唐結論」01.
  • CPI為負值未必就是通縮
    中國CPI被一頭豬所困擾所綁架,豬肉價格漲了,通脹也跟著上漲,豬肉價格跌了,通脹也跟著下跌,豬肉價格曾經漲到每斤30元以上,各地價格是有一些差別 的,以 去年11月9日,安徽省 碭山縣 豬肉價格 11月9日 白條肉 60.00 元/公斤 ,CPI就位於高位,現在豬肉價格已經回落到30元以下,CPI為負值也不奇怪,可是絕對價格依然不低,昨天買到的內裡脊肉價格沒問具體價格,
  • 農民思考者的貨幣資本主義理論,告訴你通脹如何發生的呢?
    貨幣資本主義論,可以很好解釋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同步,這個可以看我的文章《世界經濟怎麼啦》中,對各國GDP增長的分析。自二戰以來,主導世界經濟的主要是金融和信息技術革命,金融周期在決定經濟周期。貨幣資本主義論,是告訴人們,資本主義從自由到壟斷,到今天金融資本主義階段,資本增長與擴張,嚴重依賴貨幣政策,這都是芝加哥學派弗裡德曼的功勞。
  • 謹防通縮預期「自我實現」
    近期,在我國CPI持續回落至1.4%,PPI連續33個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機構警告,中國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縮局面。當然,個別觀點未免有些渲染過度,甚至不排除唱空中國的意圖,但是這也提醒決策層,需要高度警惕通縮的壓力。    有學者日前撰文認為:「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
  • 倉位緊張和通縮風險 2013年黃金暴跌行情會否再現
    但是市場存在的一種擔憂情緒是黃金作為一種對衝通脹的工具,在全球通縮風險加劇之際,尤其是黃金多頭倉位過於擁擠的情況下是否會引發拋售風險。在2011年黃金創出歷史新高后,隨著通縮風險加劇,黃金隨後持續走低,並在2013年累計下跌近30%。
  • 王天陽:先別怕通脹了,我們眼前的危險是通縮
    同樣的道理,通脹和通縮這兩種判斷也完全有可能同時都是對的,每個觀點的持方都有可能像盲人摸象一樣看到了部分的真理。真實的未來複雜而模糊,需要我們放下執念,一點點來拼圖解謎才能看到大概的輪廓。我看了很多人的說法,綜合起來看比較有可能的是總體上世界會先通縮再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