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乎/無駕駛車神
如果日常工作有跟經濟打交道的話,相信都有時常覺得自己精神分裂的傾向,為什麼呢?因為實體經濟正在和資本經濟割裂,而且割裂的程度越來越大,割裂的速度越來越快。英文語境一般用High Street代表實體經濟,Wall Street代表資本經濟;在中文語境之下,實體經濟這詞兒我覺得挺貼切的了,資本經濟可以對標金融市場、股票市場、房市、債市。
那我們現在是通脹還是通縮呢?因為疫情以來各國都在加緊印鈔票,所以經濟學家對市場有通脹預期,但是根據實體經濟定價的CPI的增長遠遠小於M2的增量,而且這個現象不僅僅是後疫情時代的產物了,從疫情之前這個趨勢就相當明顯,那我們是否處於通縮呢?
答案是真的不好說。如果按照PPI和CPI增長速度,那麼可能已經達到了通縮的標準。
現在市場上有幾個要素在共同作用和影響著市場:
1. 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割裂
這個割裂主要體現在價格上面.作為資本市場的代表房價有多高我就不說了。我想說一下股票的價格,打開科創板的界面,到處可以看到按照本夢比估值的公司,一個收入剛剛過億且巨虧,靠銷售低端醫療輔助工具的公司,竟然最高點的時候估值過千億,現在的市值也有近兩百億。
反觀實體行業,價格可能十年間都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我去年買了一套清酒壺和四個杯子,一套才八十多塊錢,還包郵。今年雙十一買了一套窗簾,連著窗簾杆一起才一百多塊錢。以前的上市公司,10%的淨利潤是標配,現在的上市公司只要是做實體生意的,能夠有5%以上的淨利潤都要進去看看是不是在投資炒股或者買理財產品。
在上文說的虎嗅的文章中,他引述麥當勞在過去十年間漲幅不足100%,但同期M2漲了3倍,深圳的房價漲了4-6倍。
「2020年11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今天的新聞抬頭,縱觀過去十年,實體經濟CPI增幅也是遠遠沒有房價、二級市場股票綜合P/E等的漲幅高的。這說明什麼呢?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在相對下降,資本的價格在相對上升。超發的貨幣大部分用於購買資本產品(capital goods)。
2. 實體經濟量價齊跌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今年的雙十一沒有公布數據,我個人感覺很可能是量價齊跌的。當然,這只是猜測,也可以歸結於疫情。
3. 資本要素無法下沉到實體經濟當中
上面也提到了,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受到擠壓,這和人們的購買力被房價擠壓,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等都有關係,但綜合來說就是實體經濟的產品價格無法上升,實體經濟的利潤率被嚴重擠壓。銀行的貸款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向未上市公司流動,而受利潤率低的影響,以前能貸到款的實體企業也越來越難貸款,這就加劇了超印的鈔票向資本市場流動的數量和速度,從而進一步推高了資本市場產品的價格,進一步擠壓實體經濟。
4. ABS-subprime的存在
本來主要是上面的三個問題雖然會對整體經濟帶來壞的影響,但是畢竟有限,量和速都是在以有機化學的速度攀升,但什麼事情都怕加槓桿。像是螞蟻金服的這種類似sub prime的槓桿操作,等於給整個趨勢加入了催化劑,不但產生了物理變化,很可能還會產生魔法傷害。
鑑於以上的幾點,迅速回歸supply&demand的經典經濟學模型。
假設本來經濟下的最佳supply和demand決定的價格是P1,供應量是Q1。
E2:如果供給曲線左移,也就是說同等價格的條件下,供給減少,在現在實體經濟受到擠壓,實體企業經營性貸款獲得困難的條件下,供給曲線確實會左移。如果需求不變,這種情況下,新的平衡點就是E2。平衡點的價格P2上升,成交量Q2下降。消費者會面臨高價格,同時市場上會面臨失業率上升。經濟下行。
E3:如果需求下降,可能是因為受房價等資本產品擠壓,消費者對實體經濟產品需求下降,或者因為疫情,需求下降,但下降幅度沒有供給曲線的幅度高,也就是下降一點點,那麼新的平衡點就是E3。平衡點的價格P3比P1高,但比P2低,成交量Q3比Q1和Q2都低。這樣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價格升高的感覺沒那麼高,但因為整體成交量比Q2還低,失業率會比E2的時候還高。經濟處於蕭條期。
E4:如果因為經濟長期下行,和失業率高啟,需求進一步降低,降低幅度比供給線左移幅度大,那麼平衡價格P4會比P1低,成交量Q4會大幅增加。經濟完全失速跌入冰點。
我們現在在哪兒呢?可能處於E2和E3之間。大家可能會說,雖然有疫情,但是沒覺得經濟有太大影響啊,不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還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啊。
草蛇灰線,綿延千裡。
前幾天就出了這個新聞。
這件事的大概始末是享車app每月給車主衝500-2000元不等的油錢,次月客戶按照9折還款,一年一籤。也就是說不出事的話,每月兩千塊錢的油錢,客戶可以賺200塊錢。可這後面是和蛋殼如出一轍的套路,享車在後臺無縫連結給了客戶富民銀行的貸款,然後套現一年的錢,每月該衝給客戶的油錢,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充了,把矛盾集中在銀行和普通用戶之間。
這裡面有兩件事十分弔詭。
第一, 享車app通過自己的後臺收集的數據提供給富民銀行代表客戶跟富民銀行籤訂了貸款合約。幾千個客戶都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跟富民銀行開通了這個貸款,那富民銀行的風控是如何能夠做到給享車開了這個漏洞的?
第二, 據報導,這款加油的貸款的年化利率是14.5%,富民銀行在開通這個加油貸款的時候,這個合同的本金是多少?是每月的2000元?那麼客戶按說應該還2290一個月,但是客戶和平臺籤的合約是每月還1800元,這中間的490元本來應該是誰來負擔?享車麼?那銀行為什麼不問問自己,享車每個月義務幫客戶和富民銀行還這490塊錢是為什麼?新時代的雷鋒?回饋社會?還是拿著這筆錢去放高利貸,還是要拿著這筆錢去跑路?
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昨天我們出去開會。停車場繳款app說讓我們預充值充50送100,我合伙人拿著手機就要充,我說你充的話,出門別說我認識你。
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只要沾錢的東西,就可以被變成金融產品,變成金融產品的多半都要涼涼。
究其根本是為什麼呢?是普惠金融。
國家給各級銀行下達指令,要普惠金融,用意是好的,把錢放到實體經濟中去。但是我們國家的銀行,其實別的國家銀行也一樣,針對未上市的小企業的經營性貸款沒有衡量風險的能力,但是任務緊任務重怎麼辦呢?消費貸。當銀行面對每個貸款的個人時,銀行還是強勢方,而且單筆貸款的金額有限,壞帳相對可控。
但是銀行的信用卡體系是建立在線下零售的基礎上的,在花唄、借唄、白條等等的攻擊下,銀行的消費貸場景,特別是線上場景非常有限,而且銀行不掌握交易數據很難衡量風險。所以像蛋殼、享車app這樣的自帶場景的機構就成了銀行的寵兒。我猜測銀行在衡量這一部分風險的時候還是秉承著個人消費貸的風控體系,面對個人,金額相對較小,所以覺得風險可控。可惜他們的系統裡少了一個需要勾選的維度那就是平臺。當平臺把這麼大量的場景貸款帶進來的時候,銀行分出去了一大部分的風控責任和義務給這些平臺,而平臺本身的信用風險也應該加入到這個整體的風控評估體系當中。
當然,我覺得說到底這還和銀行本身不想做事情就想分錢的理念有關。不想擔責任,不想自己構築新的風控能力,想單純靠老模式放貸賺錢,中國市場變化多快啊,還想著一本萬利的老日子怎麼可能。當然這跟銀行的體制,銀行沒辦法吸收和鼓勵年輕人才進入有關,這就扯遠了。
回頭來說草蛇灰線。
惡性的如2008年那樣的金融海嘯必然從銀行開始,從資金鍊斷裂開始。今年各家銀行應該都有不少表內轉表外,就看誰家的雪球最大,表外大過表內,走上包商銀行的路。這家銀行的機構客戶和零售客戶的資金安全就會受到質疑,資金鍊斷裂的公司,是沒辦法繼續賣夢的公司,當本夢比消失銀行系統的草蛇灰線就會綿延到股市、債市、和樓市。
2020年很快就要過去了,我們的土壤足夠肥沃,也許草蛇灰線會深埋其中,消逝於無形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