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老水街已搬遷,正在崛起棟棟高樓。
尚未搬遷的新街小巷,依稀保存著老水街舊貌。
中國江蘇網2月7日訊 節前曾有讀者詢問鹽城老水街具體位置,近日,遠在浙江杭州的袁元給鹽城晚報記者來電:他就出生在那裡,非常熟悉。提到老水街,他感慨不已:「再深的情感也難以阻止時空轉換,再多的念想也如夢幻一樣。」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引領讀者回望登瀛橋東北那片老城區。
「這裡是水街——我已住了40多年」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前天,農曆大年初九。天氣晴朗,氣溫雖在零度上下徘徊,但風已不再苦寒逼人,有了暖意。中午11時,登瀛橋東北方的老城牆路上,一位老大媽迎著陽光踽踽獨行,陽光將她的身影拉在身後的路面,與路邊的一棵老榆樹影重疊起來。
「你要問老水街?喏,就是這塊正在打樁的地方,過去叫八卦陣,它的西邊就是水街——那裡早已拆遷了,變成大馬路啦。」這位散步的大媽很熱心地為鹽城晚報記者介紹著,怕表述不清楚,她又拿筆在採訪本上畫示意圖,標明輪船碼頭、水街、八卦陣的位置。
老大媽姓季,今年67歲,雖然老家在阜寧,但她父親是參加解放鹽城的老兵,她從小就隨父母生活在市區,40多年前,她搬家住到老城牆路邊,緊靠八卦陣和水街,對這裡的環境變遷非常熟悉。
舊時風貌——青磚鋪道店鋪林立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據季大媽介紹:登瀛橋東北,沿串場河是輪船碼頭,那是1949年後建成的。碼頭東邊就是南北走向的水街,長約500米。她少年時代看到的水街是青磚鋪道,店鋪林立,很是熱鬧。八卦陣小巷縱橫,形成一個迷陣,20多年前,一個小偷在公交車上偷了老人的錢包,從登瀛橋跑過來鑽進八卦陣,結果出不來,最後累癱在巷道內束手就擒。
在本土作家袁元先生記憶中,老水街每個店鋪都如在眼前,栩栩如生:從登瀛橋頭往東數,有恆升日雜,有登雲理髮店,有竹籐社,有碼頭門診,有整天熱氣騰騰的老張茶水爐;八鮮行的肉攤子,一溜子米行,煤球店,最大的門店叫板車行,人力大板車有上百輛,南來北往的貨都是他們運到鄉鎮。
趕早市的吃著米餅油條,趕不上船回家的人可去小旅館住宿,累了去巷子裡的城西浴室泡個澡,餓了叫碗小雲洲的陽春麵、小餛飩,姚家小店的香菸火柴水果糖,半條街飄著葷油香。閒了可逛城西合作社大門市,大門市向東的老城牆根上,有菜場,魚市口有小魚和白米蝦;還有賣魚鉤漁具、劃玻璃的,炸爆米花的時不時「轟隆」一下。
時過境遷——舊地崛起高樓群副題引題題一題二
「小輪船汽笛聲陣陣,一條老水街,從早到晚總是人聲鼎沸,迎送多少人踩著這青磚小巷進城出城。」袁先生說,如今雖然有易地重建的串場河海鹽文化景觀帶上的「鹽鎮水街」,但在他的心裡,水街仍然是在登瀛橋下的那一個。
袁先生從史料中考證:明萬曆七年鹽城知縣楊瑞雲,在西門水關內建水街,歷時數年,終成大觀。水街第一次寫入《鹽城縣誌》。1938年4月26日,日軍侵佔鹽城,繁華的西大街(水街所在地)最先著火,這場浩劫燒毀小城80%以上的古老房屋,從此,歷史景觀水街僅剩一地名。
袁先生記事時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水街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市政建設速度和規模都遠超當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先是水街,後是八卦陣、輪船碼頭,一一列入改造拆遷進程,如今,這一帶已是濱河大道寬暢,住宅小區高樓林立,舊跡難尋。
「我知道,再深的情感也阻止不了時空變換,再多的念想也如夢幻一樣。」袁先生感嘆道:「鹽城人曾經的歷史,總會在一些老城人心裡時不時回想起,那些有著文化底蘊的老地名老故事老傳說,總該在歷史上留一點記憶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