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放在優先位置,完善現有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凝聚各方力量,奮力開創新時代山西「三農」發展新局面。
完善現代農業體系 推動「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要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特色化、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做文章,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一要發揮特色優勢,壯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特色興農,實施區域布局、板塊推進、集群發展、園區引領,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並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有機結合,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求鏈、完善利益鏈。堅持融合促農,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做強休閒農業、城郊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實現農業、林業、文化、旅遊、康養互通互贏。堅持品牌強農,加強老字號、地理標誌產品的開發和保護,提升品牌知名度。二要強化標準建設,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深入推進有機旱作農業,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戰略,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三要提升服務能力,打造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規模經營與小農生產有機結合。完善服務平臺建設,改革完善農技推廣體系,推進供銷社、農信社、農民合作社深度融合,發揮流通、金融、科技服務功能的疊加效應。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推進「生態宜居」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決打好農村環境汙染整治攻堅戰,持續搞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
一要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實施農村垃圾分類,開展源頭減量,完善農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對城郊村、中心村等不同類型村鎮分類推進汙水處理;深化農村廁所革命,提高農村衛生廁所供給,推進廁所無害化改造,探索畜禽糞汙與廁所糞汙協同處置方式。二要防治農業面源汙染。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節水新技術和新品種,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三要強化村莊風貌管控。實施農村房屋風貌改造,突出鄉村地域特色,房屋整體風貌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相融洽;有條件的農村要推進景區化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融入景區村莊的元素,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的新農村。四要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重點做好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和鄉村生態修復保護工作。
強化精神動力支撐 實現「文化興盛」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在發展農村經濟、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農村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一要樹立正確導向,弘揚時代旋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繼承和發揚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優良風尚,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二要傳承農耕文明,保護優秀文化。大力培育鄉土人才,積極保護傳統村落,注重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民間文化、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加快建立和完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非遺項目鄉村的文化檔案或資料庫。三要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加強村規民約建設,引導和組織農民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清風正氣充盈鄉村,讓家教家風滋潤家庭,讓鄉村文脈傳承延續。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突出「三治融合」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堅持把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結合起來,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實現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
一要強化農村基層組織。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強化第一書記作用;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幹部到村任職,加大發展農村優秀青年黨員力度,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二要深化村民自治管理。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強化村務監督機構,將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落到實處。三要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加強農村普法教育,提高農村幹部群眾的依法治事、依法管事、依法辦事能力。四要加強村民德治教育。利用村中事、身邊人,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促使農民群眾更加明理知恥、崇德向善,進一步促進鄉村長治久安、文明和諧。
提高農民增收能力 夯實「小康基礎」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要提升深度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要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深度開發功能農業和功能食品,讓更多農民在特色農業生產和經營上創收。二要提高工資性收入增長水平。加強對農民務工技能培訓,動員和組織當地滿足用工條件的農民集體外出務工,打造勞務輸出的專業化品牌隊伍。三要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擴大農業保險範圍,增強農民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四要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適當擴大農產品補貼範圍,提高農業補貼標準,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建立和完善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低保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以降低農民的消費支出來實現增收目標。
免責聲明: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