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十二木卡姆和蒙古長調 感民族靈魂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亂彈琴:十二木卡姆與十三種毛色駿馬

  任麗瑛

  在我的書架上擺著兩本書,一本是到喀什莎車縣採風時贈送的《十二木卡姆》,一本是參加新疆新生代作家筆會到博州精河縣時贈送的《精河蒙古長調:十三種毛色駿馬》。

  一直忙於事務,沒有好好讀書。從莎車回來,阿曼妮莎汗聰慧秀美的影子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便想好好地了解一下十二木卡姆與這個傳奇女子的關聯,為何一直傳唱幾個世紀,一直存放在人們的心裡。

  我不懂音律,甚至歌未唱就拐調,直接從南疆拐到北疆了,讀到十二木卡姆那優美多情詩一般的歌詞時,便被那多情的靈魂和嚮往愛情的詞句迷住了。思緒正如唱歌拐調一般,我的思緒也拐到了那本蒙古長調的書中去了,厚厚的兩本書,裡面都寫了些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的呢?好奇心使我把兩本書翻來閱讀尋找兩本書中間的文化與民族的共性。

  說到共性,餘秋雨先生於2011年6月初在喀什發表的演講中,演講的主題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講的內容就是民族文化的共性,他的演講由古至今,由中到外,由個人到國家,由國家到世界,涉及面很廣,卻有一個主題,體現了文化的四個共同原則:「大愛、交融、發展、自尊」。這兩本書裡面也體現了這個原則,我想在這兩本書之間有民族及文化的共性並不矛盾。

  當然,寫這篇文章也不是無中生有。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發現,十二世紀,元朝成吉思汗大將木華裡率蒙古大軍西徵帕米爾高原,統一了南北疆。而十二木卡姆的發源地莎車曾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十二木卡姆的創始人阿曼尼莎汗的夫君阿不都熱西提有一個蒙古族名字:「拉失德」。而精河位於北疆博爾塔拉蒙古草原上,是一塊秀美充滿靈氣的地方,也是蒙古族的故裡,博州賽裡木湖還有成吉思汗的點將臺。這兩本書裡面一定有著兩種民族的情感、生活方式的共同特徵。

  騎上那高大的棗騮馬/踏上了漫漫的旅途/豆蔻年華的情人啊/為了與你相見而來到此地/我們正在出發/請你不要悲哀……《十三種毛色駿馬 高大的棗騮馬》,借馬抒情,趕往與心上人相約的路途中,那種急切的心思,牽掛的情懷,寫出了對情人那份深切愛惜的思念。

  美酒又使得誰酡顏似火,令我失魂落魄/風兒又拂露出誰的面龐,令我愁緒縈心/此刻我已然成了她路上的一粒塵埃/旋風啊,請把我颳起旋繞於那情人的頭顱……《十二木卡姆第一小賽勒克》,時刻思念心上人的心思啊,唯有風兒知道,那種切切的思,苦苦的念,深深的愛盡現其中。

  兩本書都表現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對愛情甜蜜的美好,溫柔的纏綿表達得淋漓盡致,使唱的人飽含深深的情意,使聽的人如痴如醉,使舞的人用肢體把對美好的愛情表達更加憂傷綿綿,想與心愛的人長廂廝守,終生相伴,便有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海盟山誓。

  愛情,永遠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自古君王、詩人、名人、凡夫俗子都離不開愛的纏綿情深,離不開對美好的渴望,對未來愛人的渴盼,無論從容顏,從內涵上都有自己美妙的渴望,在詩中、詞間、歌聲裡都有自己獨到的表白。頗有李清朝那一腔憂傷思念的款款深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自唐代之後隨著絲綢之路的湮滅,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這些精華的樂章已經大多失軼,成為人們遐想中的天籟之音,但是作為來自滄桑、遠古、博大的見證西域的情感樂章,這屬於絕世罕有的文化和藝術,卻因為距離的遙遠、交通的不便、空間的封閉,生命的頑強,那些富有無限魅力獨特的演唱、舞蹈以及音樂形式,像是被放進了一個月光盒子,被悄悄地掩藏,被完整的保存遺留下來。

  我也不知道把這兩種音樂放在一起寫是不是對的,寫十二木卡姆、蒙古長調的文章評論太多了,我也翻不出新的花樣來,只有混為一談吧。在向一位資深作家編輯請教時,他說:「你怎麼把維族和蒙古族的東西混在一起啊?亂彈琴。」那一刻,我慌了神,說真的,我這次還真的是亂彈琴,不知是繼續彈下去好,還是不彈了的好。思索良久,我想文章就是沒有章法,有了章法就成了八股文了,凡事各有各的看法,千古文章自由他人論斷。

  十二木卡姆是集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為一體的維吾爾古典音樂的大型套曲。在發展演繹的期間先由藝術大師克迪爾罕、雅爾坎迪的糅合精煉整理,最後,由那位傳說中天仙一樣美麗、能歌善舞的絕代佳人、葉爾羌汗國的王后:阿曼尼莎汗歷經千辛和萬難把它精心地梳理了出來,形成了一部曠世經典《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熱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介姆、奧一夏克、巴雅特、納瓦、西尕、依拉克十二部套曲:每一個套曲又分為瓊乃合曼、達斯坦、麥西來甫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每個木卡姆配上那些含義雋永、內容豐富的古典詩詞以及格則勒(雙行詩)、民謠而顯得情趣盎然,生機勃勃。《十二木卡姆》既能各成章節又稱連續演奏,而12套套曲不停歇的連續唱一遍要24-27個小時,若以每晚演出四小時計算,約需一星期的時間才能全部欣賞完畢。

  《蒙古長調十三種毛色駿馬》是精河縣經過精心收集整理出來的,全書共收錄長調539首,其中關於馬的長調314首,禮儀和其它方面的長調225首。該書的民歌通過口傳心授、民俗活動、家族傳唱待等方式整理,大多以馬為寄託,以物傳遞情感,表情達意。蒙古民族世世代代與馬相濡以沫,遷徙、流浪、遠徵、歸鄉,馬都是他們賴以遠行的工具,並承載著他們的全部輜重,是他們生命裡不可缺失、忠誠的伴侶。他們內心的將感激之情,託付給了那些沉默無語的馬,馬成了他們抒情達意的重要物證,馬頭琴也成了他們表達讚美生活的獨有樂器,歌詞裡告訴人們,馬、馬頭琴,是蒙古人民生命的一部分。那歌聲、琴聲能準確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展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曾在博爾塔拉那片碧綠的草原上行走過,體會過馬兒揚起四蹄時的瀟灑和豪放,感受過那博大滄桑的情懷;在精河那空中式的花園上聽到馬頭琴發出悠揚婉轉,狂野而深情、悲憫的聲音飛揚在那碧草綠林間,感染著藍天上的朵朵白雲,琴聲裡帶著淡淡的傷感,有種空靈奇絕之境,感受了那靈活的腰肢舞出的火熱情懷。曾耳濡目染感受過維吾爾民族對歌的喜愛,他們在田間地頭、在舞臺上表現出了對音樂的著迷,對舞的痴狂,對愛的執著。沙啞深沉的音調,憂傷狂放的曲調,奔放熱情大氣優美幽默綿軟的舞蹈,細膩真摯淳樸,在他們的手中、嘴裡、肢體動作用千變萬化的形式演奏、表達出來的。透射出一種浩瀚廣博深厚綿遠質樸親切的生命力量。我聽不懂它們裡面的一個詞、一個字,但是,那動人、攝魄綿軟的音域,他們民族那悠遠的歷史故事,那些暗含感傷的旋律,能聽出他們內心深處的愛恨情愁。使我的心如同飲下烈酒般的熱血翻湧,歌者的眼裡湧出了淚水,也湧出了歲月留下的滄桑和沉澱:歷經金戈鐵馬的繁華,遭遇繁華之後的沒落,木卡姆與蒙古長調就必須擁有豐富磅礴蒼勁的思想內涵。

  魁偉敦實的純黑馬,越跑越有衝刺的耐力,茲眉善目的母親啊,請您不必目盼心思……鶴髮童顏的母親啊,請您不必夜思日想……皓首蒼顏的母親啊,請您不必牽腸掛肚。《十三種毛色駿馬 魁偉敦實的純黑馬》

  朋友,倘若世人奉行的都是仁愛含義的正道,緣何一個好人竟會遭到上百個壞人的暗算。蠢人啊,快自願放棄相互的仇恨與敵意吧,否則,你縱然費盡心機也不能將命運改變……《十二木卡姆 奴斯赫》

  讀著兩本詩意濃濃的歌詞,這裡面不管是詩詞,還是歌詞,都是在激勵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上進,對父母之愛的感恩情懷,對親友的祝願,對兄弟姐妹的呵護,對遠方親人的牽掛,惦念,有著虔誠的信仰,讓我心潮澎拜;自古以來,詩人、歌唱者都有著義務和責任,唱出對祖國的熱愛,寫出對社會的讚美,在思想上、行動上、語言上都走在他人的前列,捍衛著家園的神聖,這兩種書裡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語言,表達一個共同的願望。我突發奇想,要是在十二木卡姆的演奏下用蒙古長調唱出來,或用馬頭琴彈奏出來唱出十二木卡姆的曲調是什麼味道,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我在網上找出十二木卡姆和蒙古長調演唱的視頻場面,頓時,一種恢宏、悠揚、激昂的歌曲闖進我的耳膜,一個在藍天白雲,無垠的草原上奔馳,為心上人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唱上一曲讚美的歌曲,姑娘害羞的為我跳起了歡快柔美的舞蹈,眾人齊聲伴奏唱的畫面印在我的視線裡,刻在我的腦海裡。

  人們喜氣洋洋,笑容滿面,歌聲載著微笑,音樂伴著舞蹈在遼闊的草原上飛揚。這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音質,不同的曲調,也許是我的固執使它們更加神秘了,蒙古長調悠揚,十二木卡姆是眾人集唱,音域渾厚,它們都有一個共性,憂傷,豪放。蒙古長調猶如萬馬奔騰,十二木卡姆猶如萬人集會,語言都有一種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愛情的渴望,對親人的關愛,對友情的呵護。在家園裡,在勞動場上,飛揚唱它們動聽的旋律。

  不懂音律的我,把兩種音樂放在一起傾聽,一種傾情油心而發出一種渴望的熱情,內心被高吭遼遠如泣如訴的音符激蕩,那九曲迴腸的顫音召喚我走入那片亙古荒原,我的心不禁被來自音樂聲中的寂寞、孤獨、風雪、黃沙研磨著撕扯著,我醉在了這種深重的情感中,震撼於噴發與靈魂深處最原始的情感符號。

  蒙古長調悠長,隨風飄送很遠;音域總是自由而寬廣,樂符才能升騰雲端翻山越嶺。木卡姆熱鬧、嘶啞,使人感受到另一種美,集結裡有一種旋律使人迴腸盪氣。我沒想到兩種音樂使我的心陷入一種悲愴和憂傷中,內心又升起一種無法言喻的美妙感,就像自己與心愛的人騎著馬奔馳在青綠的草原上奔騰著,揚起鞭兒與人們唱著那歌頌愛情,讚美家園的歌兒。揮動著手中的輕紗與情人在綠色的草原上相依,輕扶腰,輕摟臂,羞怯一笑,淺淺一吻,為心上人唱一支牧歌,跳一曲舞蹈,舞動的腰肢如蛇一樣纏繞在他(她)的心尖上;又像是與心上人漫步在月光下,坐在氈房裡的那種心跳幸福的感覺,這就是十二木卡姆、蒙古長調「十三種毛色駿馬」,我貧乏的詞彙不能訴極的兩種音樂,一種共同的感受。

  一種遠古,一種空曠,一種溫暖,一種柔情,使我忘卻了時間,忘卻了身份,忘情地搖晃著身體,用跳動的樂符拍打著內心的靈魂。忘卻了古道西風的蒼涼,忘卻了滄海桑田的悲壯,忘卻了曲折人生的憂傷,激起了我內心的震憾,沉浸在忘我的歡樂海洋。兩個民族的音樂是那麼相似,沒有千年的滄桑,哪有如此深沉的曲調,遙遠的遠古隨風而來,使我的心神就像是進了夢一般的境界。

  《十二木卡姆》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又是古典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其歌詞主要來源於察合臺時期著名的詩人魯特菲、納瓦依、諾畢提、麥西熱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自從阿曼尼莎汗將納瓦依、傅祖勒等詩人的許多詩詞填入木卡姆曲調,後繼的木卡姆音樂家就不斷地用納瓦依、孜萊麗、麥西熱甫等著名詩人的珍貴詩詞來豐富「十二卡姆」。每部分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集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已由流傳於天山南北。舞蹈主要表現於人們生活、狩獵的情景,延續到今天。

  精河「十三種毛色的駿馬」是蒙古族長調藝術中具有特定內容與風格的一部分。該長調民歌通過口傳心授、民俗活動、家族傳唱等方式體現出其主要的傳承特徵。一本是維吾族語言的演唱風格,一本是蒙古族語言演唱的風格,本應是兩種不同的意義和風格。

  懷胎九月零九天的親娘,是她精心撫育我健康成長;夜夜不得安眠地餵我乳汁,請代我問候我的慈母高堂……(十二木卡姆民間長詩《烏爾麗與海米拉江》)

  把那滾瓜溜圓的純黑馬,在肥壯的好時節掉膘,養育我成長的父母啊,永不忘你們的教誨……《十三種毛色駿馬滾瓜溜圓的純黑馬》

  音樂與舞蹈,音樂與詩歌,音樂與情感,音樂與人生,都是一種對生命與生活的領會和覺悟,一種單純而一致的自我展現,我雖然無法從理論層面上作出一番更專業的評論。但我想,這兩本書中、兩種音樂風格中,兩種語言中應該和詩一樣,有一脈相承的靈魂性的東西。

  《十二木卡姆》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東方音樂文化的無價之寶。有人說它與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英雄史詩一樣,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十三種毛色駿馬》那悠揚、動聽詩詞,也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流傳,也如是「歌舞之鄉」 新疆的一個無限韻味、優雅味道的女子,又猶如歡唱、舞動著的姑娘頭頂那圈璀璨的鑽石花冠。它們富有情感的表達方式就像掀起了蒙在新疆這個大美,略帶羞色姑娘的頭上那塊神秘的面紗,那一種深厚、豪放、濃情似火姑娘的嬌顏呈現在世人面前,走進世人的內心,兩部書中的內容使得人們給予了她們最深沉、最深情、傾城傾國的一次回眸。

  今天,我聽到了兩種音樂的聲音浸入了我的思想,融進了我的記憶,使我的靈魂也歸順與之,遠遠高於我對目前生活的理解與投入,超越於我對生命的預期與堅持,我無法給出一種準確的定位和合理的解釋,我只能依憑自己理解為愛的字眼,一步步艱澀地走進它們的內心,感受兩種不同曲調,相同的表達方式,漫過那悠長顫慄的音符,跨越歷史的空間,穿越地域的空間,把兩個民族的文化和情感聯結在一起,去追憶那一聲的長嘆,高唱那一聲的悠遠的呼喚,絕不是頹廢更不是哭訴,那是一種沉靜,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般的沉靜,在這種沉靜裡,哀鶴展翅氣衝霄漢,蒼鷹盤旋長風呼嘯。浸透了兩個民族人的音樂血脈,他們以質樸、堅韌、爽朗、熱情、奔放的性格在遼闊、滄桑的西域巍然馳騁。

  斯文赫定在莎車聽到十二木卡姆後激動地說:「我找到了新疆的靈魂。」他要是聽了蒙古長調和木卡姆兩種樂曲後,一定會說他找到了整個人類的靈魂,還有民族文化的脊梁!

  (新疆嶽普湖縣政府辦公室)

相關焦點

  • 草原而來的天籟—蒙古長調
    今天我就和大家就聊一聊,我所經歷和了解到的這種演唱方式。蒙古長調長調」在蒙古語發音為「烏爾汀哆」,意思是長歌,是內蒙古自治區傳統音樂,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第一次接觸長調是在電視上,藝術家布仁巴雅爾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歌曲的開頭,一段男女聲的長調,不誇張地說,我當時渾身都起了一層雞皮疙瘩,太好聽了,悠揚,直擊靈魂,讓你感覺自己就置身在廣袤的草原上,藍藍的天,青青的草。從那時起,我心中就有了一個願望,一定要親身去一次草原,去現場聽一聽牧民的長調。
  • 「節慶」第十六屆「烏樂木吉布音」蒙古長調民歌比賽在阿右旗巴丹...
    伴著婉轉悠揚的蒙古長調,豪邁蒼涼的蒙古長調,9月27日,阿右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國際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遊節(那達慕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第十六屆「烏樂木吉布音」蒙古長調民歌比賽在阿右旗巴丹吉林鎮火熱開賽。
  • 木卡姆:人間非典型音樂
    從中國新疆最東面的哈密地區到摩洛哥的塔爾法亞,在東西長達12000公裡的範圍內,19個伊斯蘭國家的4億多人享有這一文化盛宴。如果用一條紅線將這些地點連接起來,就是一條和絲綢之路完全吻合的道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物質交流之路,又是一條音樂之路。今天的木卡姆是這條音樂之路的最好見證。
  • 文化潤疆|進入新疆民間音樂,從木卡姆開始
    廣義的絲路與中西文明共同生長,在這段時期漫長的之前與往後年代中,這條古路長久地存在,使人類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隨著商貿之旅福澤眾生。絲路樞紐通道新疆是一顆明珠。這片土地上的音樂是明珠的靈魂。新華社發  年磊  攝十二木卡姆非常有邏輯性。它通常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音樂主題,在三大部分的每一部分都有。只不過在第一部分,它體現為散拍子;在第二部分以後,它有了節拍;到麥西萊甫,變為更活躍的節奏。除了古典的十二木卡姆,還有伊犁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不同風格的木卡姆。因為方言和音樂色彩等的緣故,不同地區的木卡姆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 長調民歌選:《查幹套海故鄉》
    長調民歌是蒙古高原上生長的一朵音樂奇葩。   長調的音調高亢嘹亮,音域寬廣婉轉,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自由而悠長,不論在什麼地方,只要聽到悠揚舒緩的蒙古長調,便會聯想起那茫茫無際的大草原,看到藍天、白雲、潔白的氈房和成群的牛羊。可以說,蒙古長調是蒙古歌唱藝術最高成就的藝術形式。
  • 烏蘭圖雅赴蒙古國立大學進修 潛心研究民族文化
    近日,蒙古之花烏蘭圖雅遠赴蒙古國立大學進修,潛心研究民族文化與藝術,學習蒙古長調藝術鑑賞,民族流行音樂等課程。這對於現在已經取得不小成績的烏蘭圖雅來說,極其難能可貴。烏蘭圖雅亦在學習中體驗著快樂。
  • 和兩代蒙古歌王同臺獻唱的青年歌手阿木古楞
    ,新一代蒙古歌王齊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規模空前的「我和草原有個約定」民族獨唱音樂會獲圓滿成功。這場民族音樂盛會,現場觀眾達6000多人,在來自草原300多名演出人員中,有四位重量級助演嘉賓,第二代蒙古歌王拉蘇容,世界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女呼麥歌手圖拉娜,還有一位身著民族盛裝演唱經典長調歌曲《遼闊的草原》並和歌王齊峰合唱。
  • 慶祝內蒙古自治區建立70周年|蒙古音樂的美好遠超想像
    若你有興趣繼續挖掘,會發現蒙古音樂的美好遠超過想像。傳統蒙古長調內蒙古音樂隱於草原,本是蒙古族人天人對話的內心之聲。傳統蒙古音樂是無法用學院派的方法教授和習得的。馬頭琴的節奏學的是馬蹄聲,人唱歌時的氣息仰止和節奏也不是靠固定發聲位置和數拍子練出來的。
  • 亞塞拜然木卡姆:一個小時唱3首詩的即興表演,只能現場看
    有些音樂一定要在現場才能聽出其中況味,比如10月21日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The Mixing Room音樂俱樂部的那場亞塞拜然木卡姆大師哥查格·阿斯卡洛夫(Gochag Askarov)的木卡姆音樂會。亞塞拜然木卡姆大師哥查格·阿斯卡洛夫(Gochag Askarov)的木卡姆音樂會。
  • 天地世界音樂節①:喉歌和搖滾,木卡姆和爵士,蘆笛與風
    Sugar Blue的格萊美獲獎專輯《Raw Sugar Blue Live》(2012)不僅有標誌性的口琴,還有豎琴和他放鬆而溫暖的歌聲。他和樂隊的現場狀態極佳。長時間的即興,海浪般湧動的精彩riff,他們的現場是活的,絕無老布魯斯在現代人耳朵裡經常產生的催眠效果,如同今人拍的六七十年代電影般活色生香。歷史感不僅沒有模糊,反而清晰了音樂的細節。
  • 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木卡姆藝術團赴臺舉辦巡演
    新疆師範大學木卡姆藝術團表演塔吉克民間舞蹈。蘇裡坦、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歡率木卡姆藝術團赴臺巡演,分別在桃園、花蓮、宜蘭、臺北、新竹、南投、嘉義等縣市進行了5場「歡樂的新疆歌舞」演出活動及3場新疆維吾爾傳統歷史文化、傳統音樂教育專題講座。
  • 新疆概況-絲綢之路 十二木卡姆 福樂智慧 新疆 自然旅遊資源 歷史...
    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形成了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貌結構,乾旱的氣候條件塑造了許多世界罕見、全國唯一的奇特景觀。冰峰與火洲共存,瀚海與綠洲為鄰。  這裡是世界上唯一一處古代四大文明的交匯地,在太空奏響的《十二木卡姆》和維吾爾族經典傳承《福樂智慧》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在新疆各地留下了眾多飽含文化韻味的歷史遺蹟,成為新疆最寶貴的人文資源。
  • 託克遜:民族交融巖畫古樸木卡姆清新明快 坎兒井流淌至今美食拌麵...
    這座周長約130米,高約6米的烽火臺,曾經出土了包含唐代借貸契約和戍邊衛士姓名的文書。 木卡姆藝術:對生活的禮讚和熱愛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新疆維吾爾族大型古典音樂套曲,被譽為「東方音樂明珠」
  • 中國首部中英文對照木卡姆書籍面世
    新華網烏魯木齊3月11日電(記者李曉玲)中國首部中英文對照木卡姆書籍《我的木卡姆——來自吐魯番民間的神曲》日前出版發行。  書籍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中英文對照的吐魯番木卡姆唱詞為主,180首優美的唱詞配以180張反映這一藝術瑰寶的精美照片;自序和目錄均以唱詞的形式表現,目錄部分將12種維吾爾木卡姆樂器一一展示;書籍封面和內頁還採用了維吾爾民族圖案。  作者李保民介紹,書籍的面世可以使中外讀者近距離接觸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 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 體驗一場熱鬧生動的文化旅遊節
    5月27日,「2020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文化旅遊節」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隆重開幕。此次文化旅遊節旨在展現企業綠色發展成果,促進鄉村旅遊、生態、文化、體育四輪齊驅,讓遊客感受差異遊牧文化、體驗魅力民族風情,推動當地文化、體育、旅遊資源產業化發展。
  • 聽風|《寂靜的天空》(蒙語+國語)
    月亮啊你照亮他火光啊你溫暖他在那遙遠的天空有我思念的雲夜鶯啊你輕聲和聽我靜靜地唱雲啊飄向何方心啊隨她流浪這裡的天空、草原、高山、湖泊、生靈……每一處都開在了磅礴無極的音樂之中,耳朵成了靈魂與天地宇宙溝通的唯一管道......
  • 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母親河
    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母親河在內蒙古草原東部,有一條靜靜流淌的河,它被蒙古民族視為母親河。這條河流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蜿蜒向東970公裡,流至呼倫貝爾的最東北角,與從俄羅斯來的石勒喀河匯合之後繼續向東,形成著名的大河——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