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母親河
在內蒙古草原東部,有一條靜靜流淌的河,它被蒙古民族視為母親河。這條河流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蜿蜒向東970公裡,流至呼倫貝爾的最東北角,與從俄羅斯來的石勒喀河匯合之後繼續向東,形成著名的大河——黑龍江。
我們所說的這條靜靜的河流,唐代稱「望建河」,元代稱「也裡古納河」,明代則稱其為「阿魯那麼連」。至1689年,清政府與俄羅斯籤訂的《尼布楚條約》稱此河為額爾古納河,為中俄界河,從此,這個名字就不再改變了。
額爾古納河水草豐美,蒙古族的先祖曾長期在這裡居住,生息繁衍,並從這裡走向紛擾的外部世界,去完成一個偉 大的歷史使命。因此額爾古納河被稱為蒙古族的母親河。
蒙古族源於古老的東胡系室韋部,其直接祖先是蒙兀室韋。公元7世紀,「蒙兀室韋」的名字已出現於唐代文獻。蒙古族先民們在額爾古納河下遊以東、大興安嶺北端,過著半狩獵、半遊牧的氏族社會生活。手工業如制車、弓箭、帳幕、打鐵等已經產生。
馬是他們狩獵、遊牧和作戰的騎乘。黑車白帳是他們的居所。宿營時,將車子圍成一圈,置氈帳於其中,蒙古語稱之為「古列延」。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額爾古納河流域發現蒙兀室韋的墓群,葬具為天然木段製成的獨木棺,隨葬品有馬頭、馬鞍、弓箭等。到宋、遼金時,又被稱為「萌古」、「朦骨」、「蒙古裡」等。
大約在公元9世紀(唐代後期),蒙兀室韋西遷,離開額爾古納河,到達斡難河(今鄂嫩河)、克魯倫、圖拉三河上遊和不兒罕山(今肯特山)一帶駐牧。
唐代以後,蒙兀室韋曾先後被中原王朝及漠北的回紇人、黠戛斯人所統治,使其語言中夾雜了大量突厥詞彙。遼代時蒙古部(當時稱萌古部)已逐漸強大,分衍出許多部落,包括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祖先—乞顏、孛兒只斤氏族。
當時的蒙古草原上,除了蒙古部,還存在一些其他少數民族部落比較強大的部落有塔塔兒部(駐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翁吉剌部(駐牧於呼倫湖東南)、汪古部(突厥人的後裔,駐牧於鳥蘭察布草原)、克烈部、蔑爾乞部和乃蠻部等(這些部落佔據了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廣大地區)。其中塔塔兒部最為強盛,有營帳7萬,分為六部,遼稱其為「韃靼」,該詞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
進人金代,當時草原各部大多數接受金的管轄。金朝統治者害怕草原各部力量壯大威脅自己的統治,就對他們採取分化、收買和鎮壓的統治政策,並挑動他們互相殘殺。
原始的「血族復仇」觀念又使這種鬥爭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草原諸部一直處在「天下擾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混亂局面之中。但是歷史總要前進,紛亂的草原終應統一。草原各部的統一,最終是由幾百年前從額爾古納走出來,此時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
通過激烈的戰爭而完成的。蒙古汗國在草原上建立起來,一個部落的名稱演變為國家的名稱,原來各有某種名字和專稱的各個部落都自稱為蒙古人,並接受成吉思汗的統治。
蒙古族的共同體在統一戰爭中形成,由額爾古納河孕育出來的蒙兀室韋則隱沒在歷史的典冊中,但是額爾古納河與斡難河及不兒罕山一直被全體蒙古人視為神聖的祖源。
馬背上的文化——蒙古族是一個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歷史上長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這種遊牧經濟被形象地稱作「住在氈房的民族」所經營的畜牧業經濟。馬是遊牧民族須臾不可離之物,蒙古人民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
他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有首民歌唱道:「馬背上生,馬背上長,手舞套馬杆,烈馬被馴養!」歷史上橫掃東亞大陸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正是靠著優良的戰馬和勇敢的士兵得以天下無敵。所以蒙古族又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
蒙古包·勒勒車——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所獨有的居住建築,它散布在大草原上,恰似綠色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的原始形制在《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已有記載:狀似天幕,圓形尖頂,頂上覆蓋一層或幾層羊毛氈,被稱為「氈帳」或「窯廬」。
「蒙古包」蒙語稱「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爾」。《黑龍江外記》載:「穹廬,國語(注,即滿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據此,「蒙古包」為滿語音譯。
蒙古包的構造體現了遊牧的需要和草原生活的特點:骨架由幾十根「烏泥」杆和用細木桿編制的「哈那」網片組成,骨架外覆羊毛氈子加以封閉即成蒙古包。工藝簡單,用料省,易拆折,便於搬遷。包頂為錐形,雪天不積雪,大雨不積水,實用且美觀。
蒙古包分為兩種,一種蒙語稱為「烏爾郭格馬」,屬轉移式,為逐水草遷居而設;一種蒙語稱為「託古日克格爾」,是固定式。轉移式蒙古包以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居多;固定式包多見於哲裡木盟、昭烏達盟一帶,適用於農牧經濟區。
現在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逐漸被定居遊牧取代,除偏遠地方仍保留原始蒙古包外,蒙古族牧民大多開始定居,有的還住上了磚瓦房,古老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勒勒車是內蒙古草原上的又一景觀。「勒勒」是牧民趕車時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由牛牽引,車輪較大,直徑可達1.4米,與牛身等高;軸與輪都是樺木製成,堅硬耐碰,重量又輕。
草原冬天大雪過膝,夏季牧草茂盛,多沼澤地,這種輕便靈活、車輪較大的勒勒車非常實用,不會有陷入深雪或沼澤之虞。
勒勒車車身一般在4米以上,牧民搬遷時,罩上四篷,全家人都住在裡面,「行則車為室,止則氈為廬」。勒勒車是草原牧民的主要運輸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來拉水、運送燃料,搬遷時用來裝載蒙古包和生活用品。
歷史上,每逢戰爭,勒勒車便作為草原戰車運送輜重。由於它在深草和雪地上行駛迅疾,故有「草上飛」之稱。現在,草原上雖然通了汽車,但廣大牧民仍鍾愛歷史悠久、方便實用的勒勒車。
每家都備有一輛或幾輛,時常可以看到遷居或聚會的牧民乘著勒勒車,前後幾十輛首尾相接,魚貫而行,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