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三代人,一場相互溫暖的生命旅程

2020-12-20 好好生活用力愛

香港導演許鞍華的作品,有一種很明顯的個人風格,那就是一貫的描寫小人物,小人物在她的鏡頭下,竟然有著難言的魅力。在她流水帳般的記錄中,沒有大起大落,沒有刻骨銘心,但人們卻不願意錯過其中的任何一個細節,因為這些平凡的場景,讓觀眾很有代入感,仿佛說的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活。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延續了許鞍華對小人物的描寫,加之生活化的場景襯託,當觀眾看完這部影片時,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其中的人物深深感染。

故事發生在香港曾經的悲情市鎮天水圍社區,單親媽媽貴姐與兒子張家安遇到了葉落歸根的梁老太,一來一往,互相溫暖的動情故事。

影片榮獲第21屆東京電影節亞洲電影-特別關注獎,並幾乎囊括了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全部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這是對《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電影的肯定。雖然故事並不鮮見,格局也不大,但小人物,平常事,卻更深入人心。

如果單純看這個故事,的確收穫溫暖與感動,但細細看來,這平淡的故事中,導演卻費有很多心思和技巧,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三代人的成長。本文就從導演的創作技巧及人物的刻畫方式入手,解析這部電影背後的立意。

一、創作技巧:大實景高清拍攝,大量吃飯場景體現濃濃的紀實感。

1.簡單且細膩的「白描」

電影的手法是簡單且細膩的「白描」,就是在記錄一群平凡人所做的事,大量生活細節,勾勒出的是香港普通人的群像。而正是這種群像中蘊藏的力量,才是許導演一直追求的電影美學。

整部電影沒有特效,沒有配樂,場景簡陋,鏡頭簡單。電影由眾多瑣碎的生活場景組成,在平淡的生活場景中,許鞍華所關注的是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瑣碎的生活情境處處凝聚著人物細膩的情感。

不急不緩,靜靜將生活還原於你的面前,恰如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所說的:

「要以觀察生活武裝自己,而不是打著遊戲的名義在電影中呈現虛假生活的死板和冷漠。要遵循人物和環境的真實性,而非膚淺地臆造形象。」

2.大量吃飯的鏡頭,不厭其煩

真實的人生,就在這些柴米油鹽,家常敘話中,平凡而細膩。

電影以吃飯為主,通過貴姐和家安在飯桌上的互動交流表現母子情深。

認真地數了一下,貴姐和家安在一起吃完飯一共出現了8次。

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聯絡感情,貴姐和家安母子倆飯桌上的話題離不開當天的所見所聞,包括買報紙、上團契、探望住院的貴姐媽媽等。

兩人吃的菜也很簡單,一個是炒青菜,另一個通常是雞蛋,張家的飯桌上幾乎沒有肉的身影。

和親戚外出就餐時,張家母子都會打包飯菜回家作為第二天晚餐的菜。張家目前的經濟能力不允許母子倆每頓飯吃肉,在生活條件一般的情況下,貴姐還是認真對待每一頓晚餐,從不敷衍,她變著花樣烹飪雞蛋——蒸水蛋、煎荷包蛋、豆角煎蛋苦瓜炒蛋……

貴姐在雞蛋中傾注的是深沉的母愛,"雞蛋」這一意象也寓意著母子倆平凡簡單的生活。

二、人物刻畫:多角度穿插敘述,將人物形象全面化

人物是影視作品的核心,那些非常成功的電影,無一不是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人物是影片的靈魂,而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三個人物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導演甚至用了多種方式,將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升華。

1.角色的多重身份

中年一代的貴姐:

在影片中,中年一代的貴姐是一名超市生鮮部的理貨員,也是一個單親媽媽,同時是母親的女兒,弟弟們的好姐姐。

作為超市員工,她勤勤懇懇。作為母親,她跟兒子之間的溝通平淡無奇。雖然住在平民區,雖然丈夫早逝,雖然弟弟們在她的供養下,都早早事業有成。但貴姐對生活沒有多餘的埋怨,也不是三緘其口的忍耐型。

她保持著平凡底層對待生活的坦然順命,再多苦難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

對兒子、對親人、對阿婆,寬容與善心都顯得難能可貴。

2.以細節表現人物心理

青年一代的張家安: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貴姐的兒子很懂事,一個細節也說明了他與媽媽相依為命的母子關係。

阿安去參加團拜會,團契的內容是「愛恨家庭」。

第一個項目是用畫畫的方式表示家庭親疏關係,安仔的大樹上只有媽媽一個人。媽媽是樹冠,他是樹幹。說明平時只有媽媽一個人在照顧她。

第二個項目當教會的學姐問阿安,「當你媽媽叫你寫作業的時候,你怎麼回答呢?」,阿安平靜地說:「哦!」,在場的很多人都覺得詫異。

然後學姐繼續問:「她叫你早點回家呢?」,阿安回答:「哦!」。

「那麼她叫你不要打長時間的電話呢?」,阿安回答:「哦!」。

這種蒼白無力的對話,幾乎不像是一對母子之間的對話,然而卻很真實,也讓人會心一笑。

在他們與阿婆的交往中,媽媽一直讓阿安幫助婆婆做事:搬電視,調電視機,修燈泡,剝柚子……

平時在家媽媽對他直呼其名,兩人之間沒有太多親暱。媽媽處處在培養孩子照顧他人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包括外婆生病後阿安的表現,也表明他是一個懂事,體恤人的孩子。

與同齡人及長輩交往都不錯。

3.以懸念帶動人物發展

葉落歸根的年老一代梁老太:

《天水圍的日與夜》,有個獨居的老婆婆,剛開始總是獨來獨往,並且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給觀眾留下了懸念。

遇到善良的貴姐,兩人成了好朋友,一起進進出出,阿婆多得貴姐和她兒子的照應。

原來:阿婆的女兒已經死去多年,女婿已經帶著孩子再婚。因為一直惦記外孫,一貫節儉的阿婆買了兩個戒指,一條金鍊子,讓貴姐陪著,約了女婿,送給他們一家,因為「這麼多年,一直沒為外孫做什麼」,想藉此了一樁心願,可被女婿冷淡的拒絕了。

回來的巴士上,阿婆很傷心,把金戒指金鍊子的盒子給貴姐,說:我女婿不要的,現在都送給你戴。貴姐一點也沒推辭,把首飾盒放在自己的皮包裡,對阿婆說:我幫你收著了,日後你有什麼用錢的地方,我都幫你辦妥。

言下之意,是承諾了會料理阿婆的後事,讓阿婆放心。貴姐說的時候眼睛沒有看阿婆,看似輕描淡寫的,但是,對尤其關心自己後事的中國人老人來說,這承諾有多莊重,我們都知道。這時,她們才剛剛認識不久。

阿婆說:我做了鬼也會保佑你和阿安。貴姐挽住阿婆的胳膊,拍了拍她的手。

生死之約這件大事,竟也可以許的這麼樸素,這麼動人,這麼波瀾不驚……

三、影片立意:悲情社區並不悲情,而是和中國大多數社區一樣溫暖而不失人情味

這部影片的創作背影是天水圍作為香港的貧民區,一連發生好幾起悲慘的家庭暴力事件。於是導演許鞍華深入天水圍,了解這個地區的真實生活。

探訪下來,發現這個悲情社區並不悲情,而是和中國大多數社區一樣溫暖而不失人情味。

電影塑造貴姐這樣一個善良樂觀的人物,身體力行給兒子做好榜樣,犧牲自我給家人帶來幸福,並用她的善良給孤寡老人梁老太帶來家庭的溫暖。

雖然悲情的社會問題依然存在,但貴姐贈予人的善意,人性的美好在人與人之間傳遞。

貴姐的大愛給家人、張家安和梁老太,給悲情的天水圍帶來溫情,貴姐幫梁老太重建對生活的信心,也給觀眾帶來生活的信心。

在電影結尾,外婆說:「做人真是很難?」

貴姐笑著說:「有多難呀!」

後記

《天水圍的日與夜》,三代人相互溫暖、互幫互助,衝刷掉悲情,治癒心中的「缺口」,這正是影片背後的立意。

有人曾評價許鞍華是唯一可以在香港電影圈裡與男性導演抗衡的女性導演,比起張婉婷,張艾嘉在描述女性題材上的功力更勝一籌。看完這部電影,深以為然。三代人的故事確實平淡得離奇,但普通人悲情中的溫暖卻是其敘事的核心。

《天水圍的日與夜》以貴姐的日常生活開始,也以貴姐與母親的日常對話結束,只不過,經歷了這些溫暖的故事後,貴姐心境更加豁然達觀,也讓梁老太重建對生活的信心。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經歷了生活的苦難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願我們都成為像貴姐這樣的英雄。

本篇完。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好好生活用力愛

相關焦點

  • 天水圍的日與夜: 香港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
    天水圍的日與夜: 香港天水圍社區協作平臺 2018-01-23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宋西桐這個名叫「天水圍」的地方,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馮家圍、輞井村、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環市區大約25公裡。 9年前,許鞍華導演通過當地社工接觸和了解該地區的居民之後,將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改編成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搬上了銀幕。2016年1月,筆者有幸參與「MaD創不同」組織的考察活動,來到了天水圍社區,了解給天水圍社區帶來的改變。
  • 《天水圍的日與夜》——做人有多難呀!
    無論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的姨媽,還是《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貴姐,許鞍華始終用自己獨到的女性視角去詮釋普羅大眾的生活。同是以悲情社區的天水圍為背景,相比《夜與霧》的壓抑,《日與夜》則充滿著人性人情,其中的天水圍更富含人情味。
  • 《天水圍的日與夜》:看似現實,其實是一則童話!
    雖然標榜為以社會寫實性為主打拍攝手法的許鞍華,在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的時候,還是用了一種美化底層市民的人物弧光,幫助最終鮑起靜得到了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因為,在塑造桂姐這個角色的時候,還是大量的添加了香港人自身的那種地域優越感,強調的是一種八十年代古早劇時代的「好人一定有好報」的傳統道德觀。
  • 《天水圍的日與夜》:一部聚焦於香港的天水圍裡的平凡生活的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恰是一部聚焦於香港的天水圍裡的平凡生活。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沒有什麼故事情節的電影,沒有開始,沒有高潮,也沒有結尾。只有那對少年和阿媽,走過無數個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西北部,是香港眾多中下階層人士的聚集地。
  • 想當年|《天水圍的日與夜》:平淡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天水圍曾被作為「規劃失敗」的案例遭遇口誅筆伐,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根據發生在天水圍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 在毛骨悚然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之前,許鞍華曾經拍過一部溫情脈脈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對於許鞍華而言,後者只是前者的鋪墊,真正的重頭戲還是想把這起駭人聽聞的滅門慘案搬上大銀幕,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講述三代人的溫情似水,和煦如光
    《天水圍的日與夜》。導演許鞍華。主演鮑起靜,陳麗雲,梁進龍。描述一個小區域三代人的數個日日夜夜。重重複復,卻又娓娓道來,平淡如水,卻又雋永如書。沒有繁華盛放,只有溫情似水,毫不誇張取寵,只剩和煦如光。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原為魚塘,位置偏遠,公屋居民佔比多,且多為新移民家庭,低收入家庭,家庭暴力慘劇時有發生,因此曾被媒體冠以悲情新市鎮。
  •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揭示的平淡生活:用樂觀心態面對苦難人生
    平常人的生活圈子就是這樣,看似鄰裡之間習以為常的相互幫襯,細細體會卻能夠感受到溫暖的人情,平淡的生活點滴間感受真切的幸福感。2008年7月17日在香港上映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以家庭親情和鄰裡關係作為切入點,講述了居住在香港底層社區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生活的故事。電影將最質樸的生活片段毫無保留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加任何修飾,真實細膩,平淡之處最能夠打動人心。
  • 金像贏家揭秘 新聞系學生寫《天水圍的日與夜》
    它本來寫的是「荃灣新村的日與夜」  鮑起靜親自動手剪自己在片中的髮型  許鞍華眼中的天水圍時髦、漂亮,有原始的生命力  陳玉蓮一口答應出演,連許鞍華給的紅包都不願收  這屆金像獎上,投資不過百萬、票房不足十萬的超級小片《天水圍的日與夜》贏得漂亮,拿下最佳導演、影后、最佳女配角
  •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天水圍的日與夜》拿下四獎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成為最大贏家,共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四項極具含金量的大獎。最佳影片則由《葉問》獲得。張家輝鮑起靜大熱奪帝後張家輝與鮑起靜早前已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男女演員,昨晚又成功在金像獎封帝後,成為今年香港雙料影帝、影后。兩人入行多年,第一次獲得金像獎的最佳男女主角殊榮,激動之餘又是實至名歸。
  • 《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什麼獲得好評?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由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親自執導的一部劇情片,這部片子講述的是關於一對母子在天水圍過著平淡的生活故事。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就集中在男主角張家安在會考結束之後的那個暑假。片子裡的人物很樂觀許鞍華是個十分關注現實的導演,所以這部片子選在天水圍,這個曾經發生動亂的地方。她把目光瞄向了單親家庭,在故事設定裡,張家安是沒有父親的。對於這件事,作為一個兒子,他是很坦然地去接受的。在一次團契會上,大家都被要求分享家庭關係,張家安在同學們的面前講自己家裡只有媽媽和他,是沒有遮掩的。
  • 《天水圍的日與夜》: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
    《天水圍的日與夜》就是這樣一部好片子。很湊巧的,在母親節看了這部片子。片子的主角就是一位平凡的母親,善良,正直,溫暖。雖然不善言辭,但舉手投足,都讓人充滿暖暖的敬意。雖然故事發生在香港,但那些日常瑣碎,和我們並沒有太多的不同。真實的人生,就在這些柴米油鹽,家常敘話中,平凡而細膩。
  • 因許鞍華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人熟知,現在是非常繁榮的社區
    因許鞍華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人熟知,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前身是一大片魚塘(基圍)。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土地資產,1982年該公司與香港政府達成協議,政府宣布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
  • 《天水圍的日與夜》:每個人都在孤獨生存,這平凡生活裡也有溫情
    由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就是一篇關於平凡生活的香港影片。影片圍繞「貴姐」這麼一個主要人物,展開講述了她與兒子家安、與她婆家的親戚們、以及她的鄰居梁老太之間的生活瑣事。就是《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麼一部簡單又樸實無華的影片,它獲得了2008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獎項。可見,電影雖然簡單,但是它卻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態,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的平凡的個體,簡單生活,平凡長大。
  • 香港有個天水圍
    香港有個天水圍  它將鏡頭對準了香港貧民社區天水圍,卻絲毫不見暴力與殘酷,  它記錄的是普通港人質樸的生活,勾勒的是平和溫暖的日常香港  ■本刊記者/羅嶼  4月19日晚,本屆金像獎最大的贏家當屬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曾被多家公司拒絕投資,沒錢請攝影師拍像樣劇照的小成本文藝片,最終包攬了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項重要大獎。  「悲情市鎮」不悲情  這次,導演許鞍華鏡頭鎖定的天水圍,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偏遠新市鎮,那裡是出名的貧民社區。
  • 天水圍的日與夜|鄰裡親情與飲食文化
    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貴姐和阿安雖然是單親家庭,但是貴姐的娘家人卻各個都比他們有錢,貴姐17歲出來打工,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供自己的兩個弟弟上學,弟弟讀書之後,飛鴻騰達,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家境富裕,這一貧一富的畫面對比,在電影的一開始的生日宴(貴姐母親的生日宴)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
  • 《天水圍的日與夜》|生活總是在波瀾不驚中發生
    《天水圍的日與夜》| 生活總是在波瀾不驚中發生在《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情節是:當教會的學姐問貴姐的兒子阿安,「當你媽媽叫你寫作業的時候,你怎麼回答呢?」,阿安平靜地說:「哦!」《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劇情, 主線也是貴姐與兒子張家安的起居飲食,還有和鄰居梁婆的日常互動,但是即使是這些我們司空見慣的情節,當他們湊合在一起的時候,仍然能給予我們最大的觸動,電影從頭到尾保持緩和的節奏,電影以吃飯為主,而且無一例外的都是晚飯,通過貴姐和家安在飯桌上的互動交流表現母子情深。
  • 《天水圍的日與夜》:常在我心的感動,漲姿勢,建議大家看一下!
    到頭來,還是那位被批得一無是處的商人王晶贊助了許鞍華50萬,才讓她拿著高清DV拍出了這部經典之作,《天水圍的日與夜》。 這部電影非常純粹,非常簡單,但卻包含了許鞍華多年來對電影語言這門藝術的拿捏和運用技巧。故事講述了香港天水圍社區裡兩戶人家平淡的一段日子的生活,從電影裡的穿著與環境來看,發生時間是在暑假開始,中秋結束這段時間裡。
  • 《天水圍的日與夜》:它除了情節,特效,漂亮的臉蛋,什麼都有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導演的一部重要作品,由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講述一對母子和一個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被各種爆米花電影包圍的密不透風的我們,有時需要這樣一部電影,一部根本不需要什麼情節,特效,漂亮的臉蛋的電影,你或許要問,如果沒有這些,那電影還剩下什麼,《天水圍的日與夜》就是這剩下的部分,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叫:the way we are 。或許這就是答案:我們自己的路。
  • 「天水圍」和許鞍華的生活與生存(圖)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之後,竟然是《天水圍的日與夜》。  年逾六旬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女將許鞍華,在出道30年後,以返璞歸真的姿態,蕩滌所有關於「姨媽」的質疑眼光,回歸創作原點,推出了一部《天水圍的日與夜》。該片的英文名字也相當的「許鞍華」,THEWAYWEARE——「我們的生活與生存」。
  • 《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一部流水帳的電影,為什麼好評如潮?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電影是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這是很流水帳的一部電影,母親只是一個超市女工,與唯一的兒子蝸居在一套小房子裡。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卻充滿溫情。生活充滿著艱辛與無奈,但又處處透露著溫暖:家人的溫暖、朋友的溫暖、同學的溫暖以及陌生人的溫暖。「生活很難,但又能難到哪裡去」。 好了,感謝觀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