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基本上尤其側重在了「智商」教育,對如何認識財富、發現財富、擁有財富、利用財富的「財富商數」即「財商」教育基本上是不教的,導致許多「智商」應試的「高分」者卻不幸的成為了「財商」實踐的「低能兒」或者是「白痴」!
一、財商教育,處於接近大片空白的無人之境!財商成為「人」是否豐盈富足缺位的短板。
很多人,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卻清貧孤苦,基本的物質生存生活基礎條件堪憂!說好的「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呢?研究生、博士生高學歷、高知識,為什麼就沒有能夠轉化成為人人豔羨的人生財富呢?有學問和有金錢財富並不應該對立,那麼是什麼導致所謂的「知識分子」陷於清貧?是什麼導致「知識分子」缺乏將知識轉化為金錢物質財富的智慧?
不要給我講什麼君子固窮,不要給我講什麼只追求精神思想的富有,金錢物質是基礎,精神追求是高樓,好不好?基礎不存,高樓只能是空中樓閣!
腹有詩書氣自華!胸有大志卻食難果腹、衣難蔽體者並不鮮見。空有滿腹學問卻衣食不保、基本的金錢物質條件都不能解決,這樣的「孔乙己」讓「書中自有黃金屋」情何以堪?不能解決物質基本問題的學問都算不得真正的「知」與「識」,只能算學會了「掉書袋」,說明在知識上還有欠缺,直接提現就是缺了「財商」這一塊短板!
所以自我財富教育作為自我教育的一部分,對於一個人的未來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應該引起「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每個人的成長最終都要依賴自我教育機制而形成。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許多年輕人對財富的知識通常是僅僅靠日常積累的一點點常識、父母傳授的一點經驗和學校裡開設的理財課程而得到的。
人們忙於學習忙於交際、忙於娛樂、忙於工作、做很多事的時候都是主動的,知道人生成功,需要「高智商」、「高情商」,但唯獨在財富教育這件事上確實相當被動,不知道還有一個「高財商」也很重要,儘管他們每個人都對財富的重要性一清二楚。
二、人生還有一條比智商更重要的起跑線,她就是:「財商」起跑線!
為什麼他們不主動去學習一下如何對待財富、如何取得財富、如何利用財富的有關知識呢?可能有這樣的幾個原因:
一、幼兒和學童,認為自己還小不應該對金錢太在乎,這也是很多父母老師的想法。
二、中小學生,認為自己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應該分散精力去關注不相干的事。
三、家庭富裕,對金錢沒有強烈的需要,所以也就沒有熱情去關心。
四、家庭並不富裕潛意識裡覺得賺錢對自己太難根本無從考慮。
不管怎樣,總之,大多數人都被各種各樣的理由拖延、耽擱著走上財富之路,等到年齡大了的時候才有發現自己對於財富的知識多麼貧乏,而此時卻已經輸在了「財富起跑線」上。
三、「財商」起跑線上,何時起跑?
三四歲稍通人事,即可啟蒙。
假如你從認識數字開始,就不斷去主動的接觸、學習、實踐有關財富的知識,那長大後的你情形會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看沃倫·巴菲特,也許會給你很多感悟和啟示——
「股神」沃倫·巴菲特,今年八十多歲,全球財產排名第二,只比比爾·蓋茨少一點點,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一篇短文中寫道「他的笑話令人捧腹,他的飲食——一大堆漢堡和可樂——妙不可言。簡而言之,我是個巴菲特迷……」。
所以世界上任何崇拜、欣賞、狂熱於比爾·蓋茨的人,任何想要通過正當的、合法的途徑,得到財富的人都一定要了解一下沃倫·巴菲特。
「投資之神」沃倫·巴菲特 ,生於1930年8月30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他的父親霍華德曾涉足證券經紀業務,這多少讓巴菲特從小就受到一種薰陶。人們熟知有關他的11歲時曾經買過每股38美元的城市設施優先股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巴菲特更嚴重的時候,辯友成為富翁的願望,4歲時巴菲特得到了第一個玩具,也是他最喜歡的玩具——一個綁在手腕上的金屬貨幣兌換器。
「他非常喜歡這個玩具。」他的姐姐,多麗斯·布來恩特夫人回憶道。就像一個心情愉快的賣冰淇淋的人一樣,巴菲特喜歡四處走動兌換零錢,他對兌換零錢的過程和擁有金錢的感覺非常著迷,做數學計算題,特別是涉及用極快的速度計算複利利息,是他從兒童時期就非常喜歡舍全心投入的一種消遣娛樂方式。
6歲時,巴菲特第一次喝可口可樂,隨後他在祖父的小店兒裡花25美分買了6瓶可樂,又以每瓶5美分的價格賣給鄰居,這是巴菲特投資史上的第一筆交易,讓他淨賺了5美分。平時他還要替父親挨家挨戶的兜售蘇打飲料。
7歲時,巴菲特發高燒住進了醫院。他在病床上用鉛筆在紙上寫滿數字。他對護士說,數字代表著他未來的財富,他說:「現在我雖然沒有太多的錢,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很富有,我的照片也會出現在報紙上。」
從幼年開始,巴菲特對財富的渴望,就不僅僅是一種空想。他不停的通過各種途徑來學習和實踐怎樣讓自己得到財富,並使它們變得越來越多。
巴菲特小時候很喜歡看《賺到100美元的1000招》一書,而且他還參照該書的建議和幾名好友逐項嘗試攢錢:到跑馬場清掃票根;收集高爾夫球出售等等。
11歲時,他開始鑽研他父親的股票經濟業務。當年他第一次買入他的第一支股票——城市設施優先股,買入3股成交價38美元每股。買後便跌了,但他堅持不賣。當股價長到40美元時,他賣掉了它們。
14歲時,他將節約下來的1200美元投資,買下了內布拉斯加州的一塊農田。
15歲時,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他父親的股票經紀公司的黑板上抄寫股價。後來他投遞《華盛頓郵報》,每月可獲得175美元。
17歲時,巴菲特與他的一個朋友花25美元買下了一個舊的彈球遊戲機,並將它放在一個理髮店裡,在數月之內,他們就在不同的位置,擁有了三個這樣的遊戲機。就在那一年底他們以1200美元,將這些業務賣給了一個老兵。此時他送報已掙了5000多美元,他的父親建議他應該上大學。
19歲時,他轉學到內不拉斯加州大學,大學畢業後,J·C·佩恩先生 提供給他一份工作但被他拒絕了他的儲蓄這時已達到9800美元。
在巴菲特沒有確定自己的投資體系之前,他和絕大部分投資者一樣,做技術分析、聽內幕消息,這就是真實的巴菲特。他可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應該以14杯的市盈率去購入可口可樂股票的。
巴菲特在未滿二十歲時,他也「炒股票」——他知道老師們持有AT&T股票(這是只典型的藍籌股),於是擇機拋空。同齡的男孩兒平時看報紙只會留意體育版,但他卻去看財經版研究股票圖表。
中學畢業之後,巴菲特被勸說前往濱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念書,但卻經常泡在費城的交易所裡,研究股票走勢圖和打聽內幕消息。
如果巴菲特當時繼續研究走勢圖和打聽內幕消息,現在或許已經破產、或者仍是一名散戶而已。但是他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他申請到兩位著名的證券分析家班傑明·格雷厄姆教授和大衛·多德教授執教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資格。在哥倫比亞大學,格雷厄姆的蘇格拉底式教學使巴菲特獲益良多。
1957年,著名的投資諮詢專家費雪出版了《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潤》一書,27歲的巴菲特讀後,親自登門向費雪討教。他認為費雪的理念令人折服。大概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他開始初步形成自己的投資體系。
如今幾十年過去的巴菲特不斷積累和實踐的知己的投資理念也輸寫出了精彩的投資神話。
35歲,他買下了一家名為伯克夏的紡織企業,當時他以處在倒閉的邊緣。三十年後這家當初只有幾百臺紡紗機器的工廠變成了擁有230億美元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2001年伯克夏公司的淨資產已達1620億美元,在全球100家資金最雄厚的公司中位列第13位,旗下擁有家具、地毯、珠寶和糖果公司、飯店、天然氣和飛機公司等等。
這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神話!
四、「好運氣」並不是「情有獨鍾」
11歲就開始投身股市的 神童少年並不算太罕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取得了沃倫·巴菲特這樣的成績,更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的好運氣。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擁有這種好運氣,但「財神」仿佛只對他青睞有加,從11歲那隻股票開始,他就一路順風地發了家。
但巴菲特,並不認為自己有過人之處或者是那種天生勤奮,可以靠後天努力來斂財的人。他說——
「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擁有了正確的技能而已。」
可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如何擁有正確的技能這正是倒是上大多數人感到費解困惑的事。
五、「好運氣」揭秘
其實從巴菲特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看的一條不斷在「自我財富的教育」下成長的軌跡:
——著迷換錢玩具,從而愛上金錢和數字;
——6歲賣可樂,賺到生平第一筆錢5美分;
——7歲發誓:要非常富有;
——嘗試《賺到100美元的1000招》;
11歲鑽研父親的股票經紀業務,並買第一隻股票;
……
每一次財富的積累都源於他對賺錢方法的實踐,而每一次實踐則都來自於他的鑽研和學習。
沒有人告訴他財富之路如何鋪就,但他自己告訴自己,該怎樣去找並且從未停止過。
你是否也成認真學習過積累財富的方法,並親自去實踐了呢?如果你曾經有過,那麼你的未來一定會得到財富,也許你就是下一個巴菲特!
如果你還有從未嘗試過,那麼就趕緊開始吧!把自我財富教育當做目前的首要任務吧!
如果,你想你的兒孫以後富有,那就請儘早入手,開始孩子的「財商」意識培養吧!人生拼搏,前40年看自己、後40年看子孫!笑到最後的,才算人生贏家!早早地從娃娃抓起,從給你的兒孫種下「財商」意識那天開始,你就走上了「躺贏」的成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