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砍前妻4刀判11年:殺人詐騙反社會,為什麼都甩鍋精神病?

2020-08-28 芒來小姐

本文首發自:三點一彎鉤

葵花葯業原董事長砍前妻4刀

辯護律師稱其有精神病


「孩子發燒總不好,多半是肺熱……」


還記得這句葵花葯業的廣告詞嗎?


可我萬萬沒想到最近聽到的葵花葯業的新聞,竟然是這樣的:



2018年12月22日,關彥斌和妻子張曉蘭在嶽父嶽母家中,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發生了爭執。


關彥斌舉起菜刀砍向張曉蘭。


手起刀落,看著一地血糊,關彥斌意識到自己釀成大錯,絕望之下,他舉刀刺向自己的左胸。


然而大概是下不去手,這一刀沒效果,他又舉刀劃脖子,力度不夠,還是沒死成。


他砍向媳婦時可不是這樣,刀刀使勁,直接把妻子砍到滿臉是血,一直砍到休克!



法院一審宣判,關彥斌因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然而關彥斌對審判結果不太滿意,他積極尋求和張曉蘭達成和解,爭取在二審階段再次減刑。


他的律師甚至搬出「他患有精神病」



「精神病殺人不犯法」,這個流傳在大街小巷的白話,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人皮惡魔們脫罪的藉口。


仿佛只要患上了「精神疾病」,所的所有壞事都可以被原諒。


我只想說:可別汙名化精神病了,這兩年簡直成了「免死金牌」。


為了給自己的錯事找藉口的,謊稱/暗示自己有心理問題的,這類事情最近真的發生太多了。


60歲阿姨裝20歲小姑娘,曬假照片收網友「打賞」的網紅喬碧蘿,在直播中不小心用了原相機說謊翻車,遭網友炮轟。


後來,為了洗白自己,她一會拿出自己的親戚做擋箭牌,一會在微博上說「我抑鬱10年了」


一個抑鬱症患者每天在網際網路上裝蘿莉謊話連篇地陪別人聊天?說實話,我不太敢相信。



《吐槽大會》選手卡姆吸毒被抓,他在法庭上說自己「有雙相情感障礙,吸毒是為了緩解藥物痛苦。


雖然吸毒也不能原諒,但卡姆被抓是因為「容留他人吸毒」啊!這和「雙相情感障礙」沒啥關係吧?



一樁樁,一件件,身為心理諮詢師,我看得義憤填膺。


心理疾病,什麼時候成了逃避責任的「免死金牌」?


雙相障礙患者就會吸毒,精神病患者就會殺人,抑鬱症患者就會騙人……


仿佛這一切的後果,都不是他們個人選擇的結果,而是他們控制不了的其他原因!


抱歉,抑鬱症不背鍋、精神疾病不背鍋!


這種錯誤的認識一傳十,十傳百……很難想像,未來的人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會歪曲成什麼樣子。


但那些真正有精神疾病的人呢?


這會讓社會大眾會如何看待他們?




最近很火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徐睿知飾演的女主角是一名「反社會人格者」


她目中無人,敵意很強,欺負小孩,除了工作夥伴,沒有人能夠跟她長時間相處。


可是邂逅在精神病院擔任護工的金秀賢后,徐睿知心動了。


在她的撩漢攻勢下,即使金秀賢知道她有精神病,也逐漸愛上了她。



那麼問題來了:真實的心理異常者,會如此精通於釋放性吸引力嗎?


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心理異常者有著強烈的恥感,恥於把「我有病」表現出來,他們會想盡辦法扮演正常人,像徐睿知這樣舉手投足都「病氣十足」,只有在影視劇裡才可能出現。


何況徐睿知患有精神病。「沒有現實檢驗能力」,是精神疾病的判斷標準之一。


他們光是保持理智就很艱難了,怎麼可能遊刃有餘地撩漢呢?



現實中的精神病患者,難以遵守合法行為有關的社會規範,不能恪守文明社會的道德底線,最適合他們的地方,是有人照料的家裡和精神衛生中心。


可一些影視劇卻歪曲了精神病患者的定義,或者將「心理異常」當成噱頭,美化精神病患者,醜化精神分裂患者,大眾對心理問題的認識,也因此遭到了曲解。


我在麗江打工的時候,酒吧裡新來一名服務生,全體員工開會時,她毫無任何道德和節操,坐在男員工腿上,一個接著一個人獻媚,提醒了好幾次她都視而不見。


我實在看不過去,向老闆反映了兩次情況。


老闆說:「她家裡人想給她找一份工作,保證她不會惹事,我答應了她家人才讓她過來的,誰知道……」


幾天後,她離職了,所有男員工都鬆了口氣。


他們說,這個女孩完全聽不進別人的話,把「不是」當成「是」,把「厭惡」當成「喜歡」,她覺得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歡她,根本分不清現實和幻想。


我大吃一驚:這是病啊!明明她都這麼異常了,為什麼沒有人發現呢?


或許是因為她沒有殺人,沒有放火,沒有無端謾罵他人,沒有站上桌子高呼「我是上帝」——這些都是影視劇和新聞裡,對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



而現實中的精神疾病患者並非全都如此可怖。


由於汙名化的不斷擴大,大眾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偏向了一個與現實完全不符的極端,真正心理有問題的人,反而被困在牢籠裡,無從被人發現,也很難得到幫助。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哥哥」張國榮去世後,媒體鋪天蓋地關於「抑鬱症」的宣傳?


似乎從那時起,抑鬱症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心理疾病,進入大眾的視野,並在十幾年之後,成為媒體蹭熱點引爆流量的「財富密碼」


幾歲的小孩可能得「抑鬱症」,貓貓狗狗可能得「抑鬱症」,畫家和作家可能得抑鬱症。


無論真假,似乎所有異常現象只要套上「抑鬱症」,就可以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話題。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生前患有抑鬱症,她在自己的婚姻上講出這樣一番話:


「讀中文系的時候,我在班上遇到一些同學,他們是所謂的文青,簡直恨不得能得抑鬱症,他們覺得抑鬱症是一件很詩情畫意的事情。


我站在我的疾病裡,我看出去的蒼白與荒蕪,我只想告訴他們這種願望有多麼的可恥。」


這番擲地有聲的話,告訴我們真實的心理異常多麼痛苦且殘酷。可一些不知真相的人,卻把心理問題理解為「與眾不同」的個性,某種「必須體驗」的經歷,好像不得一得抑鬱症,人就白活了似的。


「非主流QQ空間文學」


就像一個天生的盲人,周圍擠滿了模仿他的人,她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就成了群體中的小丑。


虛假的狂歡越是盛大,真實的痛苦就越找不到容身之地。


醫學博士竺映波在一場ted演講中,解釋了什麼是汙名化:大眾的歧視和偏見,讓人們把心理問題和不良社會現象自動聯繫在一起。


她講了身邊一位朋友的故事:


那是一位非常熱心善良的人,經常對朋友圈裡的眾籌施予援手。


可每當看到精神病患者求助的願望,她都會變一種態度:


「這個人有心理問題,小心他一點。」


心理問題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要小心呢?我們似乎在還沒有接受系統科普的時候,就先入為主得到一個認識:斷腿的人值得同情,患有心理問題的人卻不值得。


為什麼不值得同情?因為他們會傷害你,並且不必承擔責任,逃脫法律的制裁。


可你是否知道:非心理異常者也會傷人,沒有精神病的人群中也有壞蛋,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坑害別人……


把心理異常聯繫到惡性社會現象,是汙名化的結果。


我們活在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裡,卻常常戴著有色眼鏡辨識人的好壞。



前幾天,我去精神醫院觀摩學習,短短幾個小時,打破了我對心理異常者的固有印象:


原來,有殺人和傷人前科的精神分裂患者,並不會總是大喊大叫。他們所在的病房區域十分安靜,當喊叫得不到回應,他們也會覺得孤獨;


原來,精神病患者也知道自己會喊叫,為了不打擾別人,他們想要一個「KTV」。當醫生把小型KTV搬進醫院時,他們很愛惜的不弄壞話筒,還會嚴格遵守唱歌時間;


原來,精神病患者也知道自己正在被幫助,當病情有所好轉,他們會手寫感謝信,寄給喜歡的護士小姐姐,還會在文末畫一個萌萌的愛心。



症狀較重的精神病患者安靜地看著電影,症狀較輕的患者自由地穿梭在走道裡,時不時去餐廳拿一片梨子吃,或者去娛樂區要一杯奶茶喝。


他們會謹慎而小心的表達心願,羞怯而滿足地露出微笑,看到陌生人前來參觀,也會主動站在原地把前路讓出來。


雖然眼神裡藏著黑影,臉上也不見希望,但看著他們你會發現,這是一群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人,也是一群害怕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纏繞在心底的黑影多麼瘋狂,克制瘋狂的力量就得有多強。


可我所見的心理異常者,每個都看起來像個正常人,我知道這不是真相,但這是一種多麼溫柔的偽裝。


當我和他們四目相對時,我能感受到他們有多害怕成為別人眼裡的「異類」。


可這種害怕,原本不必產生。原本就不堪重負的心理包袱,因為外界對心理異常者的汙名化認識,又加了一個重擔。



精神科醫生說,只有部分喪失自知力的心理異常者會傷人。


醫院的心理治療師判斷心理正常和異常,有三個原則:


  1. 主客觀相一致原則,腦中所想和眼裡所見是否一致。
  2. 精神活動內在協調一致原則,知覺,情緒和意識是否一致。
  3. 人格相對穩定性原則,對自己的評價是否相對穩定。


所謂的「心理正常」者,是具有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人,他們雖然有一些癥結,但總體符合三原則。


而「心理異常者」,則在不同程度上違背了三原則,經過治療之後,他們也有機會逐漸回歸正常。


真正接觸心理異常者後,我發現,正常和異常只有一線之隔。人們眼中那黑白分明的判斷標準,那些主觀的刻板印象,其實都是汙名化的結果。



人類有著「認知吝嗇者」的天性,面對潛在的危險和複雜的變化,我們渴望得到一個簡單統一的答案,於是刻板印象和偏見誕生了。


給沒有答案的事物加上一個答案,雖然不會改變現實,但可以讓人感到更有安全感。


或許是出於這種天性,汙名屢斷不止。


但你要知道,虛假的安全感不會成為你抵禦風險的力量,真正的安全來自理智清醒的認識,和嚴謹系統的學習。


面對不了解的事物,人都會感到害怕,所以正常害怕異常,異常也害怕正常。


但最終,我們是一體的。


人類對同胞的理解如果可以較為精確,那麼有些傷害或許就能少一些。


- End -

相關焦點

  • 哪些精神病會殺人?
    提高自身對各種精神病的認識。 2. 政府提供對精神病人的幫助。為什麼有些精神病患者會殺人?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類似的新聞, X老師被學生砍了多刀身亡。男子分手不成殺害女友。這類事情世界各地每天都在上演,只是到了美帝便成了槍戰大片。所以在我朝遇到類似事情,活下來的機會還是相對較大,起碼沒有槍。看到這裡鍵盤俠會說: 「精神病不是殺人的藉口!
  • 精神病患者殺人,應該死刑嗎?
    但是後來三四分鐘過去了,孩子還沒回來,我打了兩個電話也沒接,我就去找孩子,結果就發現電梯裡滿是血跡,孩子的眼鏡和雨傘都在,但是找不到孩子。我趕緊報了警,等到警方趕到之後,在24樓發現了孩子,渾身被砍了八九刀。
  • 葵花葯業原董事長獲刑11年
    12月11日,有消息稱,知名醫藥類上市公司葵花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原董事長關彥斌「殺妻」案,前一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中院二審宣判:維持原判。關彥斌犯故意殺人罪,處有期徒刑11年。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12月22日,時任葵花葯業董事長關彥斌在其前妻張曉蘭父母家中,用菜刀連砍張曉蘭4刀。行兇後,關彥斌舉刀刺向自己的左胸部,並劃傷自己的脖子。後經全力搶救,張曉蘭倖免於難。案發次日關彥斌在哈爾濱一家醫院裡歸案。
  • 遂寧8歲兒童被砍致死,兇手有精神病史精神病患者殺人該判刑嗎?
    在本月12號,四川遂寧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個年僅8歲的兒童在住宅小區的電梯被砍致死,經調查,兇手有精神病史,案發後主動投案自首,也被警察刑事拘留了。眾所周知,在我國,精神病患者殺人是不需要接受刑罰的,嚴格來說,應該是精神病患者在病發時做出了傷害他人和社會的行為,他們都是無罪的。
  • 「殺妻」案二審維持原判 葵花葯業原董事長獲刑11年
    12月11日,有消息稱,知名醫藥類上市公司葵花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原董事長關彥斌「殺妻」案,前一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中院二審宣判:維持原判。關彥斌犯故意殺人罪,處有期徒刑11年。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12月22日,時任葵花葯業董事長關彥斌在其前妻張曉蘭父母家中,用菜刀連砍張曉蘭4刀。行兇後,關彥斌舉刀刺向自己的左胸部,並劃傷自己的脖子。後經全力搶救,張曉蘭倖免於難。案發次日關彥斌在哈爾濱一家醫院裡歸案。
  • 葵花葯業原董事長"殺妻"案二審:維持一審11年刑期
    2014年12月30日,葵花葯業在深交所上市,關彥斌和張曉蘭是上市公司的共同實際控制人。2017年7月,關彥斌和張曉蘭離婚。2018年12月22日,時任葵花葯業董事長關彥斌在其前妻張曉蘭父母家中,用菜刀連砍張曉蘭4刀。行兇後,關彥斌亦舉刀刺向自己的左胸部,並劃傷自己的脖子。後經全力搶救,張曉蘭倖免於難。
  • 葵花葯業原董事長「殺妻」案二審宣判,維持一審11年刑期
    最終,大慶市中院裁定:維持2020年7月16日大慶市讓胡路區法院的一審判決:關彥斌犯故意殺人罪,處有期徒刑11年。2020年12月10日,來自葵花葯業一方及受害人張曉蘭一方的數個消息源,向經濟觀察網記者確認了這一消息。
  • 葵花葯業原董事長「殺妻」案二審宣判 維持一審11年刑期
    最終,大慶市中院裁定:維持2020年7月16日大慶市讓胡路區法院的一審判決:關彥斌犯故意殺人罪,處有期徒刑11年。2020年12月10日,來自葵花葯業一方及受害人張曉蘭一方的數個消息源,向經濟觀察網記者確認了這一消息。
  • 盤點韓劇讓人發怵的「反社會人格」角色,暗黑變態主角超致命魅力
    近來許多韓劇男女主角不再只是帥氣多金總裁、白傻萌美少女,而是更多去寫出深層、內心面的故事,像是先前的爽劇《梨泰院Class》和熱播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邪惡之花》,一致圍繞在「反社會人格」特質上,此類韓劇也讓觀眾直呼過癮。
  • 殺人被捕後,他笑了:反社會人格者,竟然都有這種瘮人的微笑
    每個有正常社會觀念的人都應該知道,沒有任何理由能夠令故意殺人合理化,不管情況屬不屬實,都不是男子能夠殺人的理由。而受害者家屬也很快澄清了事實,受害人退婚是不假,但原因是因為男子太過不學無術,他之前給的彩禮,女方早就退了。
  • 女子電梯內砍傷4人,事後開車到派出所自首:我有精神病
    精神病人殺人已經有很多起了,今年某市發生兩起相隔數百公裡的精神病人惡意傷害案件,近日,在某小區,一名女子持刀砍傷4人,一個男孩受傷最嚴重,他的奶奶捶地痛哭,肇事者被懷疑患有精神疾病,一天前,一居民區電梯內,一名8歲男孩被砍死,謀殺案發生後,那人開車到警察局自首。
  • 殺人被捕後,他笑了:反社會人格的微笑,為何如此瘮人?
    每個有正常社會觀念的人都應該知道,沒有任何理由能夠令故意殺人合理化,不管情況屬不屬實,都不是男子能夠殺人的理由。而受害者家屬也很快澄清了事實,受害人退婚是不假,但原因是因為男子太過不學無術,他之前給的彩禮,女方早就退了。
  • 四川男子因被前妻家人嘲諷,持刀追砍前妻全家,前妻家人:給她隨便找個男的都比你強
    林某在德陽市旌陽區其前妻陳某的租住房內,因瑣事與陳某外婆蔡某、母親尹某1發生口角。爭執中,林某情緒失控,從廚房拿出1把菜刀,對蔡某頸部猛砍一刀,並追砍尹某1、尹某2、肖某,爾後逃離現場。被害人蔡某當場死亡;被害人尹某1、尹某2、肖某不同程度受傷。林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 江西連環殺人案告破:如何識別有反社會人格的「冷血惡魔」?
    如果一個人出現以上多項特徵,精神病學家會推測,這個人可能是反社會人格障礙。但是,完全符合以上七項標準還不夠。在專業上想要鑑別反社會人格障礙,還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年滿18周歲。2)在15歲之前就有類似的行為,還要持續很多年。所以,不能輕易給一個人貼標籤。
  • 葵花葯業老總持刀傷妻獲刑11年,向她揮刀4下後,將刀尖對準自己
    近日,葵花葯業的老總關彥斌故意殺人一案終於落下了帷幕。12月11日晚,葵花葯業通報,法院一審判處關彥斌有期徒刑11年,二審維持原判。他們風風雨雨都走過,最後卻沒能一起享受富貴的生活。兩人結婚時都已有婚史。關彥斌帶著前妻生的兩個女兒,張曉蘭帶著自己的兒子,5個人重組了家庭。2005年,他們共同投資了一家公司,其中關彥斌佔比51.09%,張曉蘭佔比0.76%。2010年成立的另一家投資公司中,他們夫妻共同持股21.78%。
  • 還是反社會人格障礙?
    「天生犯罪人」理論人為什麼會犯罪?當提及這個問題時,大家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天生犯罪人」理論。該理論由近代犯罪學創始人和刑事人類學派的奠基者——切薩雷·龍勃羅梭(Cesare Lombroso,1836—1909)提出。
  • 有期徒刑11年!葵花葯業實控人關彥斌二審維持原判
    來源:葵花葯業公告  砍前妻2014年葵花葯業在深交所上市,關彥斌和張曉蘭同為實控人。  2017年7月12日,葵花葯業發布公告稱,實控人關彥斌、張曉蘭夫婦離婚,公司實控人變更為關彥斌一人。當天,張曉蘭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葵花葯業董事、副總經理職務。  關彥斌故意殺人一事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12月22日。
  • 11歲女童放學被砍死 疑精神病男行兇
    (封面新聞)雲南省昭通水富市一名11歲女孩鄭麗麗(化名)開學第一天放學,無預警地被人用菜刀襲擊後遇害,當地公安機關目前正在調查,對於嫌疑人的具體信息暫不清楚。30多歲的宋某,手持菜刀衝出,砍向了毫無防備的鄭麗麗。隨後她倒在了血泊裡。當日事發後,嫌疑人宋某曾一度逃離現場,後被警方抓獲。有村民表示,宋某曾經得過精神類疾病,但此前行為並不像一個患有精神病的人,「看到人偶爾還會主動打招呼。」
  • 反社會人格者,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惡魔!
    在2018年9月12日,陽贊雲駕駛自購的路虎越野車衝入衡東縣洣江廣場,衝撞碾壓人群,並持摺疊鏟、匕首砍刺現場群眾,此次事件共造成15人死亡,43人不同程度受傷。罪犯陽贊雲從1992年起,就因販毒、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在2001年因犯尋釁滋事罪在2005年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零三天。
  • 杭州殺妻案嫌犯的「雙面人生」:如何辨別隱藏著的反社會人格者?
    他們描述印象中的許某某,「從不打架、吵架」「對人很客氣」「很大氣」「笑眯眯的」「村裡沒人說他不好」,說起許某某涉嫌殺害妻子,村裡人都說「不敢相信」「很意外」。為什麼一個人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幅面孔。《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