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家長電話諮詢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遙遙,是個5歲的小男孩,在機構訓練了1年多之後,由於各方面能力都不錯,現在開始全天上幼兒園。
他能說5 ~ 7個字的長句子,可以與人進行簡單的對話,雖然理解力不錯,但是脾氣很大,輕則大聲哭鬧,重則會摔東西尖叫。尤其是在家裡,很多時候媽媽對他的大脾氣不知該如何是好。下面就是媽媽反映的在家裡發生的情況。
1. 遙遙的情況
遙遙在家裡玩玩具,媽媽在電腦前工作。遙遙想讓媽媽陪他一起玩玩具,於是叫:「媽媽來。」媽媽回答他:「你自己玩,媽媽做完工作再陪你。」過了一會兒,遙遙大聲叫起來:「媽媽來。」媽媽還是說:「你自己玩,媽媽有事。」遙遙有點不高興,更大聲地叫起來:「媽媽陪我!」媽媽覺得不應該每次都答應遙遙的要求,這樣會影響自己的工作,於是沒有搭理他。
過了1分鐘左右,突然聽見東西摔在地上的聲音,媽媽趕緊跑到遙遙玩的地方,發現地上有摔碎的玩具,於是問:「怎麼回事?遙遙怎麼了?」遙遙說:「媽媽陪我玩。」
媽媽怕遙遙還會摔東西,於是安慰了遙遙之後陪他一起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媽媽讓遙遙自己玩一會兒,自己又回到電腦前去工作,遙遙又開始叫媽媽陪他。媽媽有點生氣,想要繼續工作,於是走到遙遙跟前大聲地訓斥遙遙:「剛才已經陪你玩了,現在媽媽要工作了,你要聽話!」等媽媽走開後,遙遙更使勁地摔東西,嘴裡還氣哼哼地大聲叫:「和我玩,和我玩。」媽媽沒有辦法只好陪他一起玩玩具。
類似這樣的情景,在家裡還發生過很多次。
2. 分析原因,實施幹預
媽媽很苦惱,一方面不想耽誤工作,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如何讓遙遙不發脾氣,於是向我發出了求助。我對遙遙的這種行為進行了功能分析,首先排除了自我刺激和逃避任務的功能。假設遙遙摔東西的行為的前提是媽媽沒有陪他玩玩具,其強化物是媽媽陪他玩玩具,行為功能是為了獲得媽媽對他的關注。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我讓媽媽對遙遙的行為進行記錄。通過記錄我發現只要媽媽馬上答應遙遙一起玩玩具, 遙遙就不會出現摔玩具的行為;當遙遙叫媽媽兩三次媽媽沒有及時陪他一起玩的時候,遙遙就會摔玩具。由此可以推斷獲得媽媽的關注是遙遙摔東西這一行為的強化物。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看兒童、對兒童進行表揚是對兒童的關注,打罵兒童也是一種注意力的給予。
為了預防遙遙摔東西這一行為,我讓媽媽在忙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不時地去看看遙遙和與遙遙玩一會兒。當媽媽提前、適當地滿足了遙遙獲得關注的需求時,他不好的行為就會得到預防。這屬於一種前提控制方法。預防問題比出現問題之後再想辦法解決更好,這樣家長不會被兒童牽著鼻子走。媽媽聽了建議之後,照著這樣去做發現效果還不錯,遙遙哭鬧摔東西的行為似乎消失了。媽媽逐漸找到了一些自信,放鬆了「警惕」。
這時問題又來了,有時候媽媽工作起來不能總是打斷去看遙遙,遙遙就故態萌發,開始大喊大叫甚至摔東西。每當這時候媽媽又不得不暫時中斷工作去安慰遙遙。幾次之後,遙遙的脾氣似乎更大了,媽媽很疑惑,為什麼消失了的行為又重新出現了,甚至更嚴重了呢?
我為遙遙媽媽分析了一下原因:普通兒童在早期發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負性行為(可以理解為不好的行為)。通常這些行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發生頻率會降低,並被其他社會能接受的行為(如語言和社交行為)所替代。但是,對於一些孤獨症兒童或其他發育障礙兒童而言,這些負性行為並不會消退,反而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嚴重。究其原因,通常是由成人無意的或偶然的強化造成的。
遙遙大聲叫媽媽時媽媽沒有陪遙遙玩,而是在遙遙摔玩具的時候陪他一起玩。遙遙摔玩具的行為實際上受到了媽媽的強化,所以下次他還會繼續摔玩具。如果想要消退遙遙摔玩具的行為,媽媽在確保遙遙安全的前提下(例如:買不容易摔壞的橡膠玩具,把環境中易碎的物品收起來,或者鋪上地毯等)一定要堅持不理會遙遙的這一行為。
這通常很難做到,因為在不理會的前期遙遙的行為可能會出現消失爆發,也就是發脾氣的行為會變得更加嚴重(例如,持續時間變得更長,頻率更高,強度更大)。但是只要媽媽能夠堅持住,遙遙摔玩具的行為就會慢慢減少直至消失。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決定用消失的方法處理遙遙發脾氣的行為,那麼全家人的態度一定要一致,而且每次都要一致,否則要消退遙遙發脾氣的行為將會變得很困難。
3. 譚譚的變化
聽完我的分析,媽媽明白了很多,也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在生活中做好預防,等問題真的出現時,全家人堅持一致對待。慢慢地遙遙的大脾氣好像變小了,問題好像解決了。
但我們的目標不是解決問題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讓遙遙知道:他不能這樣做,但是他可以那麼做。遙遙的理解能力還不錯,因此我建議媽媽給遙遙寫一個社交故事並配上插圖。例如,故事可以這樣寫:我喜歡媽媽陪我一起玩玩具,媽媽陪我玩的時候我很高興,可是媽媽有時候很忙不能陪我,當媽媽不能陪我的時候我可以.......
當遙遙把故事的規則內化後,就可以用來指導現實生活中的行為了。在遙遙表現好的時候,媽媽和家人也要及時強化他,這樣他的「好」行為就會越來越多,「壞」行為慢慢減少直至消失。
4. 專家點評
文章講述了家長諮詢的一個故事。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進行學生在機構的日程訓練工作,還需對家庭幹預給予一些指導。
這是一個典型的功能性行為分析個案,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我們首先應該通過觀察記錄學生行為出現的前提,在摔東西前發生了什麼?是想獲得注意力?想逃避任務?想提要求?還是一種刺激呢?通過記錄前提出現的內容和頻次,我們來分析孩子問題行為的功能是什麼,有時候可能一種行為會有多種功能,比如摔東西可能既是吸引關注,也是為了得到某件玩具。
只有找準問題發生的原因和功能,我們才能找到最佳的幹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