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駿駿的問題
駿駿,男,年齡為3歲。駿駿出生時各項發育指標均顯示正常。2歲多時父母發現他與其他兒童有所不同。據駿駿媽媽描述,駿駿多動且對別人發出的指令沒有反應;有自言自語現象,一般為兩字或三字名詞,但要求他仿說或在適當的情景下表達時,又不配合。駿駿訓練初期的一個月由奶奶帶。
駿駿適應環境相對較快,幾天後就可以較配合地跟隨學習了,常規方面有較大進步,可以仿說常見的兩字或三字名詞,可以獨立命名少量的常見卡片。
漸漸地我發現,每次個訓課下課後,在我與駿駿奶奶交流時,駿駿就會跑到旁邊的衛生間裡。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天,起初我並沒有在意,以為駿駿每次下課都自己去小便,可觀察後我發現每次我跟駿駿奶奶交流完駿駿也沒有出來。詢問奶奶,奶奶說他喜歡玩水,下課以後會去衛生間玩水。
2、初步幹預
帶駿駿去個訓教室時途徑一個衛生間,駿駿每次走得都比我快,然後快速走到衛生間裡,彎著腰,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便池,看得特別專注,直到把他拉走。在此過程中,駿駿並沒有關注到別人是否正在使用衛生間,由於本機構女衛生間裡的便池較多,更方便駿駿對衛生間進行觀察,所以駿駿經常去女衛生間,經常把正在使用衛生間的老師與家長們嚇一跳。發現問題之後,每次上個訓課時我都會緊緊地拉著駿駿的手,走到衛生間之前,用其他事物吸引他的注意力(發出有意思的聲音,用誇張的語氣與他說話),轉移注意力的同時擋住他看向衛生間的視線。
一開始駿駿表現不穩定,偶爾駿駿的注意力會被成功轉移,但更多時候駿駿表現較不配合,當他發現他無法進入衛生間裡時,就會大聲哭鬧,開始掙扎,腿向下彎曲。每當駿駿路過衛生間且不哭鬧時,就可以立刻體驗到自己最喜歡的活動,被老師抱起來轉兩圈;如果哭鬧則不能體驗此活動。持續幾天後駿駿可以拉著我的手高興地路過衛生間,直到駿駿可獨立走到個訓教室,目不斜視地路過衛生間,此過程用了不到兩周的時間。
3、強化物幹預
我把這一情況向駿駿奶奶反映,並講解處理方法:轉移注意力,出現期望行為後及時強化。兩天後駿駿奶奶向我反映,駿駿的這種情況並沒有被消退,好像還變本加厲了。奶奶說:「跟他說讓他回來別去衛生間他不聽,他掙紮起來我拉不住他!」 我仔細詢問了一下具體的情況,當遇到此種行為時奶奶是如何幹預的。
據奶奶回憶,駿駿最近此種行為的發生頻率更高了,當駿駿出現該行為時奶奶都會嘗試用我所建議的方法,但大多數時間駿駿反抗得較強烈,大聲地哭,奶奶拗不過他也就由著他去了。就算偶爾一次不哭鬧,奶奶也忘記抱著駿駿轉兩圈。我對奶奶幹預的過程進行了分析,駿駿奶奶在對駿駿行為矯正的過程當中無意地對駿駿的問題行為進行了間歇強化,而當我們期望的行為出現時,奶奶又沒有做到及時強化,導致駿駿此行為出現的頻率更高了。考慮到駿駿奶奶的年齡偏大,帶著多動的駿駿比較辛苦,所以對此行為的消退不得不暫緩。幸好,沒隔一周的時駿駿媽媽處理好工作上的事情,來到機構陪駿駿訓練了。
我把駿駿的情況跟媽媽交代了一下,詢問了駿駿在公共場所有無此種現象。駿駿媽媽的描述與駿駿奶奶的描述有些出入。駿駿媽媽說,駿駿從小就對衛生間特別關注,衛生間對駿駿的吸引力格外大,除了對家裡的衛生間不感興趣之外,看見任何衛生間都要進去看看。帶駿駿去公共場所時,他的這個行為讓駿駿媽媽覺得很尷尬,每次帶他出去時都比較緊張。根據駿駿媽媽提供的信息分析得出結論,駿駿對物品功能性的理解較欠缺,且有刻板行為。
我將之前制定的方法告訴駿駿媽媽,並交給駿駿媽媽一個任務,讓駿駿了解衛生間的具體功能,且只有在需要方便或洗手時才帶他去衛生間。駿駿媽媽表示會全力配合。因為駿駿去衛生間後首先盯著便池看,而不是去小便或大便,我分析出駿駿不理解便池的具體功能。我建議媽媽先將便池拍下來,以照片的方式呈現,在教授便池的功能時出示便池的卡片。
首先要求駿駿對便池進行命名,然後要求他將便池的功能描述出來(便池用來幹什麼?上廁所)。幾天後駿駿可以正確地說出便池的具體功能。這時我要求駿駿媽媽以同樣的方法教授衛生間的其他用途。在教授駿駿衛生間功能的這幾天裡,個訓課下課以後我與駿駿媽媽會在離衛生間稍遠的位置溝通,並將駿駿拉在旁邊。由於之前對駿駿此種行為的消退中間暫緩了一段時間,且在此過程中奶奶又將該行為進行了間歇性強化,導致駿駿行為的爆發。
4、強化效果
起初駿駿比較反抗,一直拉著媽媽的手去往衛生間的方向,情緒較激烈,哭鬧的聲音很大,一邊哭邊看著媽媽。但駿駿媽媽處理得較合理,忽略駿駿哭鬧行為,嘗試將此行為進行消退。駿駿哼唧一會之後就能安靜地等在旁邊,幾天後我發現駿駿可以獨立地、安靜地等在旁邊。慢慢地我要求駿駿媽媽,其他時間也要讓駿駿正確使用衛生間,且一定要堅持。第二天,個訓課課後交流時,駿駿媽媽皺著眉頭向我反映:「孫老師,駿駿跑得太快了,一不留神就跑到衛生間裡了,有時跟別的家長說幾句話,一回頭人就沒了。」我給駿駿媽媽的建議是,最近這段時間要給予駿駿更多的關注,避免媽媽所反映的這種情況發生,避免間歇性強化。
有一天個訓課下課以後,駿駿媽媽高興地跟我說:「孫老師,駿駿現在只有在想方便的時候才會去衛生間,而且平時路過衛生間也不會盯著便池看了。」溝通結束前,我又叮囑駿駿媽媽注意在公共場合的泛化,不要因為害怕駿駿出現這種行為而逃避去公共場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遇到問題不要逃避,也不要急躁,只要家校配合,多溝通,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
【專家點評】
在孤獨症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行為問題。有時雖然教師已教授家長解決策略,但在實施過程中,家長實施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
本文通過簡潔明了的敘述,將駿駿的行為問題詳細地描述出來。老師採用了行為矯正中消失的方法,先進行功能分析,找到問題行為的強化物,接下來撤除強化物,使駿駿的行為不再被強化。但在實施中要注意提前告知家長可能遇見的問題,要讓家長對各種問題提前做好防範措施。
在實施的最後要進行泛化,使駿駿的問題行為在任何環境下都不再出現。每個孩子問題行為的表現都不同,所以採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對於駿駿的問題行為還可以使用前提控制法和差別強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