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平均每三個在中國的外國人,就有一個有支付寶,不帶錢包出門,已成為「新杭州人」Tim驕傲的日常生活方式。
4月25日,杭州,一場春雨悄悄溜走。在這裡生活快八年的澳大利亞人Tim,已經適應了不帶錢包出門。上午10點,健身完,Tim準備到家門口的小超市買一杯無糖豆漿。這一場景在過往的生活中重複出現,以至於Tim清楚記得小超市付款二維碼的位置。
就在這天,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千裡之外的北京召開。兩年前的「一帶一路」20國青年大調查中,「支付寶」和「高鐵」、「共享單車」、「網購」一道,成為大家最想帶回家的「中國製造」。Tim好奇,2年過去了,隨著「一帶一路」的步伐展開,哪些東西被大家真正帶回家了?
各種「Made in China」 隨「一帶一路」走近當地普通人
「我太太的祖籍是義烏的。一個義烏的朋友告訴我,有一條全世界最長的火車從這裡出發,叫『義新歐』。這是『一帶一路』通向世界的一個起點,是我對『一帶一路』比較具象的認識。實際上,我自己也想做一個『橋梁』,可以連接起中外。」Tim說,對「一帶一路」這個話題,他很感興趣,很想親自去跟這些人交換答案,也會是自己不斷對中國產生新認知的過程。
Tim剛剛結束一段北京之旅。他特意從杭州過來,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絲路研究院的留學生,問到來中國開餐廳、做貿易的「一帶一路」沿線的人們,了解現在到底有哪些來自中國的好東西已經被帶回了他們的家鄉?在Tim拍攝的街採視頻中,有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泰國人、馬來西亞人、印度人、澳大利亞人、土耳其人……結果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不僅有中歐班列、"Made in China",還有當地人自己的「支付寶」、雙11、抖音等等,甚至還有「中國大媽」!
「中國發明的好東西,現在已經伴隨『一帶一路』的倡議走出去,走到了這些國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裡。」在Tim看來,通過「一帶一路」,「Made in China」這個概念正變得越來越廣,不僅僅代表一些硬體,同時也包括一些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如行動支付等。「一帶一路」把中國這些好的東西帶了出去,同時也讓外面好的東西更好地進來。
他覺得,伴隨著中國技術向外的輸出,帶來的好處是多維的。「更多中國人現在會出去走走,看看世界,現在他們出去也特別自信。視頻裡我採訪了一位大媽,她去了國外,一個人行動,去掃一掃藍色二維碼買東西,就像平時在國內買菜一樣,完全沒有問題。以前可能很多人是各種跟團去,但現在有了行動支付等中國科技的協助,讓她們能非常自信地自己出門,也更敢於、更願意出門看世界」。
行動支付等新技術和新生活方式 讓未來生活更美好
Tim說自己是新杭州人。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亞,一年可能才回去兩次。他已經習慣了健身後解放錢包,用手機掃一掃,在杭州的小超市買一杯無糖豆漿的場景。
想像起生活在其他國家的家人、朋友們購物的畫面,Tim說,在澳大利亞通常是用現金去買東西付款,銀行卡、信用卡也有接觸式的付款方式,包括商家可以在收銀臺幫助顧客取點現金,也很方便,但感受不同。
作為2016年杭州G20的國際志願者代表,Tim曾帶著自己的美國朋友去做了一次不帶錢包出門的體驗,在網上受到很多人的關注。而在一次歸國的購物中,類似美國朋友感受到的欣喜,在自己身上出現了。
「我曾經在澳大利亞的家裡附近的一個商家,用了支付寶買東西。」Tim在家鄉的商店付款時,看到了支付寶的標誌出現在POS機上面,收銀的是一個溫柔的小姑娘。「我跟她說,可以用這個(付款),她也不知道怎麼做,然後我教她操作。POS機上,二維碼出現了,我掃了下,成功付款。那位小姑娘很驚訝,連她都不知道,能夠以這種方式買東西。」
Tim也認為,通過這些與生活相關的體驗,大家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其實從比較抽象,到比較具象的一個過程。「可以看一下,離中國越近的國家,特別是南亞或者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他們人民的感受會更具象。因為地理距離更近,當地有很多華人、華僑,這也是一個文化的橋梁。」
作為「新杭州人」,在Tim身上,中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也愈發顯現。幾個月前,在美國洛杉磯,Tim代表中國杭州進行了一些文化交流,包括告訴外國人現在中國人過春節都流行在手機上掃福。
Tim說,未來五年,自己還會在中國。他也期待,接下來的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期待發生更多美好的變化。新京報記者 陳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