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希望帶給你……」(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我願意把愛全部給你,把希望帶給你……」一首仁愛慈善的歌把人們帶入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也伴隨著仁愛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仁愛)經歷了十年的歷程。
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龍泉寺住持上學下誠大和尚的關懷下,三千多個日子就這樣陪伴著全國上千萬人慢慢走過。
2016年12月18日,在龍泉寺莊嚴的三慧堂,仁愛慈善的發起人、龍泉寺監院禪興法師、賢喻法師、賢頌法師、賢睦法師,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主管法師賢書法師,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塗順強和理事會成員,以及各位來賓:北京市民政局社團辦於仁孌處長,中國扶貧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守山等嘉賓和一千五百餘名志願者環聚一堂,共同回顧十年中的感動、感恩、感悟,共同展望十年後的願心、願景、願力,讓仁愛之心,薪火相傳。
十年仁愛,菩提為道
走進仁愛,就擁有了一份心的喜悅;參與仁愛,就擁有了一種善的體驗。在仁愛,我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也懂得了愛有甘甜,亦有苦澀。無論愛得多麼辛苦多麼難,依然愛的那麼光明那麼溫暖……一曲童聲合唱《依然愛》把人們帶入深深的回憶中。
2006年10月,在北京西郊人煙稀少、剛剛開始恢復的鳳凰嶺龍泉寺,「仁愛」誕生了。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十周年圖片展(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這是學誠大和尚和林啟泰等居士弟子共同的心願。探索佛教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新途徑、新方法、新形式,成立一個以寺院為後盾的「慈善基金會」是學誠大和尚多年的心願,踐行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是林啟泰等居士弟子的人生志向。因為共同的願景和努力,「仁愛」起航了!
基金會在成立之初,大和尚就給我們提出了清晰的定位、理念,在大和尚的引領下,仁愛志願者一步一步實踐和完善,仁愛的宗旨和慈善理念逐漸融入到仁愛的項目開發、活動組織和日常行為中,心靈慈善、大眾慈善、感恩慈善、補位慈善的運作模式也逐步成型。
萬裡之行始於足下,2007年3月仁愛第一個項目——孤兒助學項目啟動,2007年8月仁愛災害救助中心成立,2008年1月,在大和尚的親自指導下奉送愛心粥的仁愛心棧正式啟動,之後傳播孝德文化的仁愛孝德獎項目、促進社區和諧的四和仁愛社區服務中心項目、化解心理問題的龍泉之聲傾聽熱線項目陸續開展。
《奉送愛心粥》(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2013年11月2日,雛菊花助學加入仁愛;2014年1月鄉村幸福圖書館項目成立;2014年仁愛心棧項目開始走向全國,目前已在全國開設42家心棧;2014年10月啟明書院項目啟動,截止目前已在全國開設100多所,並走進監獄、戒毒所,服務於高牆內的特殊人群。
2015年仁愛衣+衣項目成功轉型,進入社區、商場、學校、企業收取衣物,架起社區與農村的心橋,並開辦慈善超市,積極開展扶貧活動;2015年7月千家愛孤殘兒童救助項目併入基金會,從此仁愛有了醫療救助板塊。
2015年10月服務於重病和臨終人群的仁愛生命關懷項目應運而生;2015年,基金會加強志願者培訓,針對普通志願者、骨幹志願者和核心志願者設計、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培訓,搭建分層帶動、梯次引導的志願者培訓體系,志願者數量、項目數量、活動數量明顯增加,並呈現全國化發展趨勢。
十年仁愛,菩提為道,漸漸用慈悲關懷著每一個陌生人。
十年仁愛,菩提為道,漸漸用慈悲關懷著每一個陌生人。(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彈指揮間,慈悲為懷
十年、十四個項目,就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根深深地扎在土壤裡。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因緣成就的項目,都充滿著真誠、尊重、感恩和對自他生命的重新體悟,始終堅守著志願者與受助者心的連接、愛的傳遞。一念十年,不忘初心。
當歌曲《一念十年》響徹在三慧堂上空時,慈悲為懷的這一念已經在中華大地開出絢爛的花朵,也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
據了解,仁愛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早成立的具有佛教背景的基金會。佛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源於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倡行慈悲,並將其視為佛法根本。
仁愛秘書長劉志峰說:從仁愛基金會十周歲的正日子10月16日開始,我們就開始了仁愛十周年的系列活動,包括「我的仁愛之路」徵文活動,發動志願者寫出自己在仁愛的心路成長曆程;開展攝影作品徵集活動,從志願者手中收集仁愛活動中的照片,並籌劃在全國開展圖片展覽;發動所有項目追溯梳理發展歷程,包括緣起、理念、關鍵人物、重要事件等,描繪成長軌跡。
劉志峰秘書長說,我們啟動了對仁愛老志願者的採訪拍攝活動,記錄挖掘老志願者的成長曆程和心靈故事。在這系列活動中,我們收穫滿滿,看著記錄前人為仁愛付出的視頻、照片、文件、老物件,聽著他們口中的歷史,我們被深深震撼和激勵著,仁愛的精神就是這樣在一批一批志願者的傳承中紮根、發芽、成長!仁愛精神是我們永遠前行的動力源泉,我們將在過去10年的基礎上,薪火相傳,從心出發,把仁愛之心傳播得更廣、更遠。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志峰致開場辭(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媽媽,我對不起您。我們這裡來了龍泉寺的法師,成立了啟明書院,也讓我知道了以前做了很多錯事。我一定要重新做人,早早回家陪伴媽媽。」
「孩子,你好好改造,我這裡有仁愛的志願者陪伴,你放心。」
這是12月18日仁愛十周年慶典上的一個小品,表達了「啟明書院」走近監獄高牆後,帶給服刑者的改變。這就是仁愛的力量。
「過往十年,仁愛從第一個孤兒助學項目,已經發展到了14個項目,服務領域覆蓋扶貧濟困、扶老救孤、醫療救助、災害救助、文化弘揚、心理撫慰、社區和諧、環保等領域。活動區域也從北京拓展到全國,目前已在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固定公益活動場所180餘處,活動和救助區域已經覆蓋除黑龍江省以外的所有大陸省份。
十年間,仁愛為社會奉獻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力量。(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十年間,基金會累計接受捐贈收入60,172,295元,捐贈支出53,134,220元,受益人群達400多萬人次,為社會奉獻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力量。」仁愛基金會理事長塗順強介紹說。
慈悲為懷,仁愛由原來的最初5名志願者,發展為每年有376,552多人次志願者參與到慈善事業,直接或間接累計幫助了421萬多人次,為社會奉獻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力量。
薪火相傳,從心出發。(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薪火相傳,從心出發
清晨的一杯粥,溫暖著城市裡的匆忙;舞動的藍絲帶,點亮了孩子們的希望。寒冬裡的一件棉衣,慰藉了老人們的孤寂;靜夜中的耐心傾聽,化解了傾訴者的糾結。
十年之路,每一步我們用愛心丈量;十載春秋,每一刻我們把愛心傳遞。十年仁愛,有太多的場景難以忘懷,有太多的故事感人至深。就像小品《小葉子一家和仁愛的故事》裡面講述的一樣,就人們從一件小事開始與仁愛結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來。
當一場地震給玉樹人民帶去無盡痛苦的時候,仁愛的專業救護人員就在救難拔苦,挽救著無數的生命。
「沒有屋簷的家/卻能遮蔽風雨
沒有血緣的愛/卻能真心對待
沒有熟悉的面孔/卻能感受這溫暖
沒有太多的承諾/卻能一直守候」。
由仁愛心棧的志願者作詞作曲的《我們》一首歌,唱出了所有仁愛家人的心聲。我們都能真心對待,都在感受著溫暖,我們也一直在守候。
「手牽手的約定,心與心之間,那就是我們的愛存在的地方。」
仁愛,就是一個愛存在的地方。
仁愛,就是一個愛存在的地方。(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人們在三慧堂回憶著過去,基金會的執照,一把用了八年的粥勺,一位遠在安徽的孩子寫給基金會的信……這些老物件,伴隨著志願者不斷成長。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法人登記證書(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一把用了八年的粥勺(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仁愛留下了無數志願者的足跡。沒有分文報酬卻能長期堅持和付出,沒有硬性約束卻能主動承擔和補位,這就是仁愛志願者的特色。志願者的堅定願力構築了仁愛最強大的內核,讓基金會的每一步都走得那麼堅實而有力。在眾多的志願者中,基金會根據承擔和貢獻,選出十位志願者代表作為十周年「卓越貢獻獎」獲得者。
雖然仁愛發起人林啟泰老師沒有到場,但是,現場卻為他了卻了一個心願,就是他一直都想創作一首歌,這個願望實現了。
「尋找心的方向/那是對生命的希望/每一次眼中流露希望/掠過季節慢慢流淌/無數次折斷翅膀/依舊想要去飛翔/只為尋找那生命中的陽光/生命的力量/它不可想像/任何險境都會有希望/勇敢去翱翔/生命的力量/它不可想像/無論你已被困在何方/堅強的心還要去飛翔。」
仁愛留下了無數志願者的足跡(圖片來源:龍泉視界)
這首《生命的力量》唱出了林老師的心聲,也唱出了仁愛奮鬥的方向。
仁愛基金會理事長塗順強在規劃未來發展時說:仁愛一直努力將佛法引導與現代管理相結合,探索佛教慈善的現代管理模式。未來的仁愛繼續走規範化和專業化發展之路,力爭用幾年時間著力打造2到3個專業化、高品質慈善項目;大力培育現代佛教公益慈善人才。
在禪興法師的主持祈願下,兩千盞象徵著光明的燈,在全場參與者的手中傳遞著,在舞臺中央形成了一個大大的愛心。象徵著仁愛未來不僅僅要把慈善事業做得更大,像一盞盞明燈一樣,照亮那些每一個需要呵護關懷的人心,慈悲被滋養,具足的智慧被啟迪。
「堅強的心還要去飛翔。」仁愛十年,羽翅漸漸豐滿,又要開始新的翱翔。
仁愛像一盞盞明燈一樣,照亮那些每一個需要呵護關懷的人心。(圖片來源:龍泉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