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愛之心」彰顯家國情懷_南方網

2020-12-17 南方新聞網

從患者收治、物資供應、復工復產、日常生活保障等現實問題入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統籌協調的舉措、周全細緻的行動,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提振了防疫抗疫的信心。

  「人心齊,泰山移。」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增強仁愛之心」,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真正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彰顯了大國領導人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擔當。

  仁愛之心是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

  仁愛之心是蘊含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仁者愛人」的思想理念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個人與家庭角度的「仁愛」、國家與社會角度的「仁政」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治國理政歸根結底是要回答「為了誰」這一終極問題,任何政黨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要根據自身性質、特徵來回答和解決為誰服務的價值取向問題,並在實踐過程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歷來都堅持人民利益價值觀,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執政的最高價值本位。「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社會結構的整體利益和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其歷史的起點和終極意義上,把人的存在和發展視為社會的根本意義和價值尺度,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中心,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多方面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有了這樣的價值取向,有了中國共產黨人「仁愛之心」的大力弘揚,我們黨的事業才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堅決擁護,我們前進的腳步才邁得如此堅定有力。

  黨的治國理政實踐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僅僅停留在綱領中,必須體現在黨的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鬥爭中,總書記多次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入排查化解群眾身邊的風險,及時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思所盼。」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至上」放在心裡、落到實處,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以百姓心為心,摸清社情民意,準確把握群眾需求,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舉措,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解難題,彰顯了「仁愛之心」。從患者收治、物資供應、復工復產、日常生活保障等現實問題入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統籌協調的舉措、周全細緻的行動,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提振了防疫抗疫的信心。

  仁愛之心是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心中有民,還要有所作為,職思其居。「仁者人也」的社會角色意識升華而來的「仁愛之心」,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這種意識是馬克思「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的追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擔當和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無愧於自己的稱號,才能贏得人民讚譽。」回望歷史,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一路走來就是以自己強烈的為民意識和歷史擔當,獲得認同、獲得發展、贏得勝利。

  大事難事看擔當,危急時刻顯作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總書記馬不停蹄地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可以說正是這種強烈的歷史擔當,才能確保在疫情防控這場總體戰中,全國一盤棋,統籌兼顧、協調聯動,形成全國上下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仁愛之心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贏共享」的理想追求

  作為我國傳統人文思想內核的「仁愛」精神,長期以來塑造了我們的民族品格、價值理念、生存智慧和處世方略。這正是中華民族雖然經歷了諸多朝代更替與人事興衰,經歷了諸多天災人禍,卻始終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連貫性,並在世界文明史上大放異彩的關鍵原因。仁愛之心主張以正行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國人奉行的基本處事原則。「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全球化時代,人類同享地球村,共沐陽光,共擔風雨,全力以赴防控傳染病疫情,這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不僅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維護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時再次表示:「中方願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好地區和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中國是這次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政府一方面舉全國之力,團結一心,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積極與各國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應對疫情,促進世界人民健康福祉。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人類共同家園才有美好未來,這是世界大同的仁愛之心!

  作者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仁愛之心 是情懷也是工作之道
    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增強仁愛之心。懷揣仁愛之心,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打防控阻擊戰、發展總體戰,應成為黨員幹部奮戰「兩手都要硬、兩戰都要贏」時一抹不可或缺的溫情和為民底色。  《論語·顏淵》中學生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
  • 之江觀察丨仁愛之心 是情懷也是工作之道
    領導幹部的仁愛之心,就是對人民群眾的真摯大愛。尤其當下,人民同操一弓,對抗的不是普通的敵人,而是一起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舉國紓難、大敵當前的仁愛之心,更強調一種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責任感,一種困境之中勇擔當善作為的使命感。缺少仁愛之心,喚不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信念,也得不到民心民力的鼎力支持。
  • 一切為了人民,弘揚敬佑生命的仁愛之心
    本期我們聚焦「一切為了人民」的仁愛之心,邀請基層工作者暢談心聲,並請專家學者解析建言。千百年來,仁愛思想薪火相傳,構成了當代中國人的文化之源、精神之基。孔子曰,「仁者必有勇」。仁愛,是一種有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的愛,這種愛是博大的、有人格情懷的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付出。疫情發生以來,有的人逆行出徵,與時間賽跑、同病毒較量;有的人雖身處困境,仍對別人施以援手、守望家園,他們的仁愛和善舉讓人們始終保持著對美好的嚮往。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是嶄新的,因為在過去近兩個甲子的櫛風沐雨、薪火相傳中,「天大人」未曾用這樣的文字去描述自己代代堅守的精神財富;「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又是熟悉的,因為每當這4個字在眼前呈現、耳邊迴響,「天大人」的心中自然而然激蕩起「興學強國」的波瀾豪情。「家國情懷」之於天津大學,是與生俱來的,是應運而生的,是始終不渝的,是與時俱進的。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彰顯文化育人,涵養家國情懷
    「 彰顯文化育人,涵養家國情懷—二小師生攜手共防疫,綠色新啟航」「開學啦」~2020年9月1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度過漫長的疫情,終於迎來盼望已久的開學季!時隔一個學期同學們再次回歸校園的美好日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為此,我們需要從小處著手,培育每個家庭的家國情懷。例如,每一個家庭都要有一個好的「家風」,將家國情懷培育貫穿於「家風」之中,使得家庭成員對國家有著積極正面的認知。家國情懷能夠支撐大家為小家。家國之間是一個雙向互動,家國情懷不僅體現在每個家庭對國家負責,還體現在「國家共同體」對每一個家庭負責,成為家庭存在發展的堅強後盾。
  • 王一方:仁愛之心是護理的核心
    點擊查看 「護理最早是從宗教關懷裡衍生出來的,料理、護理最後才是治療,這裡面充滿了仁愛的精神。」北京大學醫學部王一方教授認為,對於護理,人文情懷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護理人員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 有仁愛之心,以心換心,愛滿心田——記初三九班班主任劉博
    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是天津七中廣大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日前我校師德建設再添濃墨一筆,2020年7月2日上午,初三九班田澤桐的家長給學校送來了一面錦旗,上面書寫著「愛生如子,德才兼顧」八個大字,這沉甸甸的金色字跡,不僅是對班主任劉博老師的褒獎,也是對我校師德建設工作的肯定。
  • 疫情下的家國情懷
    「有國才有家」。正是因為家國情懷的集體「爆發」,才讓千千萬萬個同胞忘記昔日同行們的競爭,放棄行業之間的偏見,也拋開趁機賺一筆的小夢想。一切都只為了打贏這場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企業在疫情面前紛紛解囊相助,積極主動捐款捐物,助力全國抗擊疫情,共渡難關。在疫情面前,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匯聚成疫情防控線上最強大的力量。
  • 鐵面無私維護司法威嚴 仁愛之心彰顯溫情司法
    心懷信念,陳文認真對待每一個案件,認真傾聽每一個故事,以仁愛之心呵護人民的平安生活。也正是有著這樣一顆仁愛之心,有著對工作近乎偏執的熱愛,陳文先後被市、區各部門表彰為「全市法院調研工作先進個人」、記「個人三等功」、「遂寧市政法系統優秀通訊員」、「全市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安居區大調解工作先進個人」、「安居區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並榮記一次「個人三等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在應對未知威脅時,需要家國情懷的深沉支撐,家與國層面共同發力。家國情懷能夠助力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看似是一個宏觀命題,但它卻蘊含於每一個普通家庭。每一個家庭看似是一個個孤立個體,但家庭好壞與否對整個國家有著深遠影響。
  • 家國情懷,溫暖人心的不朽
    今年是周恩來誕辰120周年,《我的伯父伯母周恩來鄧穎超》悄然問世。作為與周恩來、鄧穎超關係最密切的晚輩,記敘周恩來、鄧穎超的戀愛觀、人生觀,以及對後輩們的教誨,其家風家規,家國情懷,恰逢其時。 本書的唯一性和獨特之處在於,作者的記述從12歲初見伯父伯母始,她以親人的獨特視角,細膩翔實的筆觸,飽含深情地回顧了周恩來、鄧穎超工作生活的諸多細節。在作者眼中,他們是她最親愛的「伯伯和七媽」,是慈祥的長者。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強化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體驗式學習、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之治」的思想認同,將「中國之治」轉化為適合青少年認知的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創設以學生親歷為主的愛國情懷教育情境,推進愛國教育生活化,家校協同、部門聯動,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培養集體意識。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把家國情懷融入不懈奮鬥中(今日談)
    闔家團圓時,還有一群人堅守崗位,守護萬家燈火,這溫暖「很中國」;丹霞的紅、雪山的白,湖海之藍、沙漠之金,巍巍中華,山河壯闊,這個色彩「很中國」;兵馬俑惟妙惟肖,「銅奔馬」飄逸俊美,這樣的藝術「很中國」……國慶之際,人民日報新媒體發起「這很中國」網絡徵集,網友紛紛用鏡頭記錄身邊的精彩,展示對家鄉和祖國的深切熱愛。
  • 協同學子開啟老校新元年,彰顯愛國情懷、有溫度有力度
    開學典禮由初一年級《感恩的心》手語開場,是協同外語學校倡導誠信仁愛、負責感恩的高效踐行。 感恩的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每一個協同人。心懷家國情懷,愛國愛學校的儀式感 同時,他以簡單直接卻最濃烈熾熱的語言向祖國告白,希望同學們站在新的起點上,樹立遠大理想,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努力做「協作應變,學習創新,誠信仁愛,負責感恩」的具有中國情懷的世界精英。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與之相應,「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並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其核心也是責任意識。在周初統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識中,已經洋溢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也成為統治者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即是君王家國情懷的集中表達。
  • 2020高考作文點評|穩字當頭 彰顯家國情懷
    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情境是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給了明確的思維方向。
  •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
    [摘要]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歷經多次磨難而不滅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