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齊,泰山移。」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增強仁愛之心」,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真正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彰顯了大國領導人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擔當。
仁愛之心是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
仁愛之心是蘊含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仁者愛人」的思想理念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個人與家庭角度的「仁愛」、國家與社會角度的「仁政」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治國理政歸根結底是要回答「為了誰」這一終極問題,任何政黨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要根據自身性質、特徵來回答和解決為誰服務的價值取向問題,並在實踐過程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歷來都堅持人民利益價值觀,都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執政的最高價值本位。「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社會結構的整體利益和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其歷史的起點和終極意義上,把人的存在和發展視為社會的根本意義和價值尺度,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中心,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多方面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是有了這樣的價值取向,有了中國共產黨人「仁愛之心」的大力弘揚,我們黨的事業才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堅決擁護,我們前進的腳步才邁得如此堅定有力。
黨的治國理政實踐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僅僅停留在綱領中,必須體現在黨的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鬥爭中,總書記多次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入排查化解群眾身邊的風險,及時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思所盼。」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至上」放在心裡、落到實處,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以百姓心為心,摸清社情民意,準確把握群眾需求,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舉措,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解難題,彰顯了「仁愛之心」。從患者收治、物資供應、復工復產、日常生活保障等現實問題入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統籌協調的舉措、周全細緻的行動,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提振了防疫抗疫的信心。
仁愛之心是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心中有民,還要有所作為,職思其居。「仁者人也」的社會角色意識升華而來的「仁愛之心」,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這種意識是馬克思「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的追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擔當和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共產黨人擁有人格力量,才能無愧於自己的稱號,才能贏得人民讚譽。」回望歷史,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一路走來就是以自己強烈的為民意識和歷史擔當,獲得認同、獲得發展、贏得勝利。
大事難事看擔當,危急時刻顯作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總書記馬不停蹄地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可以說正是這種強烈的歷史擔當,才能確保在疫情防控這場總體戰中,全國一盤棋,統籌兼顧、協調聯動,形成全國上下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仁愛之心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贏共享」的理想追求
作為我國傳統人文思想內核的「仁愛」精神,長期以來塑造了我們的民族品格、價值理念、生存智慧和處世方略。這正是中華民族雖然經歷了諸多朝代更替與人事興衰,經歷了諸多天災人禍,卻始終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連貫性,並在世界文明史上大放異彩的關鍵原因。仁愛之心主張以正行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國人奉行的基本處事原則。「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全球化時代,人類同享地球村,共沐陽光,共擔風雨,全力以赴防控傳染病疫情,這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不僅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維護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時再次表示:「中方願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好地區和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中國是這次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政府一方面舉全國之力,團結一心,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積極與各國加強溝通合作,共同應對疫情,促進世界人民健康福祉。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人類共同家園才有美好未來,這是世界大同的仁愛之心!
作者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