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從底層原理角度分析兩種產品的邏輯,不構成投資建議。
(一)對和錯的定義
對和錯是主觀判斷不是客觀的存在,因此每個人的答案會不同。因此,為了便於有效討論我們有必要先對「對和錯」進行定義:
我們這裡的對和錯是按照是否符合物理原理和客觀規律來判斷的,符合的我們認為是對的,不符合的,我們認為是錯的。
為什麼要按照這種方式定義對錯?第一,符合物理規律的事物更符合「天道」,能活的更長久;第二,我們人類更適應符合物理規律的事情。
當然,這裡的「對錯」跟投資是否能賺錢沒關係,因為「明天(理性回歸)和意外(持續的泡沫),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來」。這塊在最後我們也會討論。
(二)量綱
我們很少會思考我們對外界的認識過程。首先,先有外界的客觀實在,然後是我們對外界的觀察(測量)。這個客觀實在就在那裡,跟有沒有觀察者沒關係。
而我們為了了解這個客觀實在,需要對其進行測量,要測量就必須建立一個基本的尺度。比如我們想測量長度,就提出了「米」「釐米」等基本長度單位;我們想測量時間,就提出了「秒」「年」等基本時間單位。
像這些單位的提出,其實是為我們觀察客觀實在提供服務的,而對於客觀實在本身,它們並不需要這些基本單位。
你問大象,你有多大?大象說,我就那麼大。你追問,那麼大是多大?大象說,那麼大就是那麼大,你看看就知道了。
既然客觀實在本身沒有基本單位一說,因此我們換一套度量體系,依然可以描述客觀實在。
比如,我們說一隻雞的重量(質量)是3千克,也可以說是6.6磅,或者15000克拉。這裡「千克」和「磅」都是我們使用的度量體系。那雞的重量到底是3千克還是6.6磅還是15000克拉呢?雞就是雞,你愛說是多少就是多少,跟你自己用的尺子有關,我不care。
既然不同的尺子測量出來的值不同,因此雖然尺子可以描述客觀實在,但是這種變化的東西不夠本質。
那什麼東西才是本質的東西呢,我們怎樣才能找到這種本質的東西?
我們發現,問題出在「尺子」上。如果一個量帶著尺子的痕跡(單位),那這個量就不好。
如果我們這樣描述,得到的結果就跟尺子無關了:
我們找到一個量,雞跟鴨的重量比是2/3,我們把這個比值記為ita。我們發現,這個比值跟你用什麼尺子無關:不管用的是千克還是磅,ita都是2/3,也即一隻雞等於0.66隻鴨子的重量。
ita這個量好啊,把尺子的影響去掉了,這正是我們找的「本質」的量。為什麼這是本質的量?因為它是自然界本身的性質,跟我們觀察者無關。
這個本質的量我們叫它「無量綱量」。
這個名字好奇怪,什麼是量綱,什麼又是無量綱量?
你可以把量綱理解為單位。長度單位「米」,速度的單位「米每秒」,能量的單位「千克平方米每平方秒」等等,都是量綱。
無量綱量指的是量綱為「1」的量,也就是沒有單位的量。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某種歸一化後的量。
舉幾個關於無量綱量的例子:
1、圓周率π是個很好的無量綱量,π=圓的周長/圓的直徑
不管圓多大,反正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都等於3.14...。
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力學大師G.I.Taylor發現了衝擊波球面半徑與時間的2/5成正比的規律,並從照片預測了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的當量,曾引起很大的國際社會反響,害得美國要調查是否有洩密事件。這個問題的解決展示了量綱分析解決複雜問題的強大能力。
為何簡單的幾個數據就能算出原子彈當量?因為某種內在的規律性讓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數據推算出其他數據。
3、喬治亞理工大學的胡立德(David Hu)教授研究發現,不管動物的體型怎樣變化,動物的正常排尿時間都是21秒左右,不管你是大象還是貓。
為啥是21秒?肯定是背後的物理原理讓這個數恆定,跟你的體型什麼的沒關係。當然這裡例子裡21秒不是一個無量綱量,因為它有單位「秒」。但你可以理解為是某個無量綱量乘以的量綱為「秒」的某個固定值。
你會發現,很多地方都有二八定律,這是個很有趣的事情。這說明某種更深層次的規律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應用。而20%和80%是無量綱的,把這個數乘以某個方面(也即給它加上背景)就會在那個方面得到相應的結果。
好了,我們對量綱的解釋就先說到這裡。
我們提量綱是想說明啥?
我們是想說,正確的邏輯應該是,先找到無量綱量(它代表物理實在的內在規律),然後乘以對應問題的量綱(把它賦予一定的現實含義),就得到我們人類接觸到的量了。
(三)比特幣現金和比特幣
比特幣現金BCH和比特幣BTC出於同宗BTC,後來在2017年因理念不同分叉,變成了現在的BCH和BTC。
那BCH和BTC,除了名字不同,還有啥不同呢?
他們最大的分歧在於區塊的大小。
BTC認為,中本聰把區塊大小設計成1M,那以後我們就得按照1M的大小來,不能亂改,改了就不是比特幣了。
BCH認為,中本聰之所以將區塊設計為1M,是因為1M的區塊大小正好匹配比特幣誕生之初的網絡硬體環境,當時的條件不能支持更大的區塊。但是,現在技術水平提高了,完全有能力將1M提高,比如提高到32M。
為何BCHer們想要提高區塊大小呢?因為大家發現,比特幣網絡越來越擁堵了。按照1M的區塊大小設計,比特幣平均每秒鐘只能打包7筆交易,其他交易只能排隊,因此等待時間就會非常久。
如果有人等不及,想要提前打包怎麼辦?加錢就可以!因為大家為了提前打包,花費的價格越來越多。
因此,在擁堵的大牛市裡,一筆轉帳費用高達數百元上千元,是很常見的事,這是小散所不能承受的。
因此,BCHer們想到,把區塊變大,就可以實現每秒鐘打包數量增加,不是7筆,可能是7*32=224筆交易。這樣,大家就不用為了提前打包而相互競爭加價了。
(四)誰對誰錯
我們從量綱分析的角度分析下BTC和BCH兩者設計的問題。
先考慮所有的變量:
1、使用比特幣系統的人數(單位是人)
2、人均購買比特幣的總價值(單位是元)
3、購買比特幣的數量(單位是BTC)
4、每個區塊鏈可打包的交易數量(單位是個)
5、單筆轉帳費用(單位是元)
6、單筆轉帳礦工費(單位是BTC)
7、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單位元)
一個好的系統,「單次轉帳費用/轉移總價值」是個定值或在一定範圍內才是合理的,這也是個無量綱量。
這個很好理解,磨損量應該跟總量成正比。胖人吃得多拉的多,生產零件的壞品率是一定的。
交易所買賣幣,交易所收取你千2的手續費。也就是不管你買賣多少錢的幣,交易所都是收取0.2%,這個0.2%是固定死的,無量綱的。房租/房價比也常用來作為評價房地產泡沫的指數,這個比值是無量綱的,跟你的房價多少沒關係。既然可以作為指數,說明這個值不會隨意漂移的,具有深層次的物理意義。因此比特幣系統,如果設計得好,使用費用應該跟使用的人數是不相關的,跟比特幣幣價應該也是不相關的。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使用BTC的費用越來越高了!
一方面,使用BTC的人數增加,BTC交易筆數增大,用戶為了儘快打包會提高礦工費,而相互之間的競爭讓花費的BTC數量增加;
另一方面,隨著BTC的價格升高,單位BTC的成本也在迅速增大。
注意到,想要購買BTC的人群的購買力並沒有像BTC的價格那樣水漲船高,他們買的總的BTC的價值是恆定的,那就必然導致購買的BTC的數量減少,而且是指數級的減少。
這就導致,單次轉帳費用/轉移總價值這個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增加。
舉個極限一點的例子,1BTC漲到1000萬一枚,小散只能拿出1萬元買幣,因此他能購買到的BTC數量是0.001BTC。在大牛市,由於網絡擁堵,礦工費漲到0.001BTC,這就導致我購買的0.001BTC根本無法轉帳,這一萬塊錢付完礦工費就什麼都不剩了。
如何修正這個問題?
我們還是從單次轉帳費用/轉移總價值這個量開始分析。
單次轉帳費用/轉移總價值=(比特幣價格*單筆轉帳礦工費)/(比特幣價格*購買比特幣的數量)=單筆轉帳礦工費/購買比特幣的數量隨著時間推移,比特幣的價值一定是指數增長的,而在總價值一定(因為購買力一定)情況下,轉移的比特幣數量必然會減少。如果要讓單次轉帳費用/轉移總價值保持恆定,必須讓單次轉帳所消耗的比特幣減少才行。
或者說,單筆轉帳要消耗的BTC數量要正比於能夠購買的比特幣數量。比特幣越貴,轉帳需要的BTC越少才對。
如何讓單次轉帳消耗的量減少呢?增大區塊。
增大區塊以後,更多的轉帳記錄會被打包,對於轉帳的用戶來說,不需要通過加價競爭提前打包,因此花費的比特幣數量就少;對於礦工來說,雖然單個用戶轉帳的費用減少了,但是由於每個區塊轉帳的筆數增加了,礦工獲得的礦工費並不會減少,不會影響到礦工的收益。
我們發現,增大了區塊以後,單次轉帳費用/轉移總價值這個量就恆定了,我不管你幣價怎麼漲,漲上天我們就用更大區塊來降低單筆轉帳的BTC磨損,完美。
這麼完美的比特幣系統我們叫它什麼?我們叫它比特幣現金,BCH!
所以從量綱分析的角度來看,BCH是對的,而BTC是錯的。
(五)如何投資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對的不一定掙錢,錯的有可能掙得更多。
目前來看,BTC賺錢效應要遠高於BCH。從2020年一整年來看,BTC從最低點3800到最高點42000,已經漲了10倍;而BCH從最低點130到最高點630,只漲了4倍不到。
雖然從產品設計角度,比特幣現金是對的,但是它目前依然幹不過比特幣,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1、雖然BCH更正確,但是BTC的共識要遠強於BCH,更正觀點是需要時間的,BTC正在衰敗的路上(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2、符合產品邏輯和掙錢是兩碼事。沒有人承諾你,符合邏輯的就一定要賺錢(你對資本的力量一無所知,邏輯算個毛);
3、信仰的力量超過理性的力量(不要對的,只要貴的);
4、本文分析的主要矛盾,不是真正的主要矛盾(比特幣就不是給你們窮人準備的,屌絲也配買BTC?)。
當然,你問我自己是怎麼操作的?
我說,我願意為理性付出代價;更主要的,俺是個屌絲,俺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