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連豐」護牢中國飯碗

2021-01-13 人民網

2020年9月29日,北大荒集團九三農場尖山農場大豆開鐮收割。孫建新攝(人民視覺)

2020年,黑龍江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508.2億斤,佔全國總產的11.3%,比2019年增加7.6億斤,糧食總產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

去年秋收時節,接連3場颱風「光顧」黑龍江,雨又大又急,讓李澤峰徹底慌了神。

李澤峰是北大荒集團綏濱農場東井管理區的水稻種植戶,家裡種著375畝地的水稻。「往年,1臺輪式機足夠用了,可是2020年雨量大,地裡太溼,輪式機走不動,眼看著糧食收不上來,當時真是懵圈了。」

「農場從外地調度到200多臺履帶式收穫機。機械已經在路上,今天就能收完。」緊要關頭,管理區主任劉德勇帶著兩臺收穫機上了門,當天就幫李澤峰收了糧。

「接到颱風預警以來,我們組織人員機械力量,要求各個管理區充分掌握機車動力數量與收穫任務相配比,統計出需要補充的機械數量。根據實際情況,新購、外聯大馬力農用機車149臺,調度外來履帶式收穫機214臺,確保收穫、翻地機械力量充足。」綏濱農場農業發展部副部長崔新宇說。

天災面前,要穩住農業,政策引導、科學調度更顯重要。針對特殊情況,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下發了《關於全面做好秋收生產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抓好落實,抗災奪豐收。

「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緊緊圍繞農時季節,省市縣鄉四級派出1000多個專家指導組、3.5萬人次深入一線工作。」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介紹。

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51歲的劉春生,這兩年總愛去村裡保護區的試驗田轉悠。「保護區的黑土地,和其他土地相比肉眼看不出啥區別,可用手摸一摸,以前是梆梆硬,現在是鬆軟,用腳一踩地裡的壟都能直接起來,我心裡高興!」

劉春生是綏化海倫市前進鎮東興村農民,2012年,他帶領村民們成立東興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2018年,海倫市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合作社2000畝地成為試驗田,由政府組織經營主體推進耕地輪作制度,並通過玉米、水稻秸稈全量深埋還田等處理方式提高黑土地有機質含量。

兩年沉澱下來,時至去年秋收,紅利逐漸顯現。「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試驗田長勢明顯比其他土地更好。試驗田大豆每畝增產22公斤,玉米每畝增產50公斤,糧食收入增加了至少5個百分點。」劉春生說,「過去的黑土地眼看著又回來了,我瞅著地力在增厚,有專家評估說每年有機質含量能提高1%到3%。」

「項目區內耕地質量得到了提高,地力明顯提升,黑土層最深達到1.2米。同時,保護區還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實施秸稈還田、有機肥堆漚、減少化肥使用量這些措施,在項目區外也自發開展起來。」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說。

近年來,黑龍江嚴守耕地和生態紅線,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根據不同積溫帶和土壤類型,推廣「一松兩免」「一翻兩免」和保護性耕作全覆蓋三種模式,全省黑土耕地保護示範區面積達1000萬畝。

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種的352畝水田地,選的是『三江6號』品種。水稻品質好,還一直按照農場標準種植模式在種,哪能不豐收呢!」望著不遠處裝滿糧食的大糧倉,北大荒建三江七星分公司種糧大戶張景會喜上心頭。

去年春播生產,張景會採用機械替代人工的方式,利用軌道車噴藥、運苗,不僅節省了人工,還提高了作業效率。到了夏天,他還掌握了「數字管控」,通過觀看葉齡長勢,進行科學管理。作為農場「紅人」,周邊種植戶常來找他「取經」,他樂此不疲地為大家傳授經驗。

無需到田間地頭搜集數據,監測點傳感器會自動將農作物的各類要素信息傳到物聯網系統內,讓科研工作者更全面地進行監測分析,這得益於物聯網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的運用。

「智能化葉齡診斷,通過對田間水稻長勢長相的診斷、預測進行調控,促進水稻生長發育,讓水稻更好地抽穗成熟,由經驗種田轉變為科學種田,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豐產豐收提供了堅實保障。」建三江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副主任張曉波說。

「近年來,黑龍江實施科技興農強農行動,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預計達到68.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7%。」王金會介紹,通過在各積溫帶作物推薦3-5個高產品種,引導選用優良品種,全省良種覆蓋率已經實現100%。全省高素質農民已達9.3萬人,基層農技人員隊伍穩定在1.2萬人以上。

相關焦點

  • 觀察:糧食生產「十七連豐」背後的湖南擔當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一組豐收的數字,令億萬網民興奮。據紅網輿情智庫平臺數據統計,截至12月14日17時,全網相關結果約1,220,000個,微博話題討論量超8200萬次,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中國糧食為什麼能等話題引發輿論熱議。
  • 觀點丨精彩「十七連豐」見證大國農業奮進的姿態
    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今年糧食豐收是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的結果,是戰勝疫情和洪澇災害的結果。大國糧倉根基牢,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十七連豐!如此精彩動人的「豐景」,成於奮進也見證著奮進。
  • 青平:「十七連豐」夯底氣 穩住糧食「壓艙石」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受人多地少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溫飽問題是長期困擾並限制我們發展的最突出難題,在1974年召開的首屆世界糧食大會上,多國代表曾經一致發出了中國靠什麼養活10億人口的「世界之問」。中國政府和人民沒有被難題嚇倒,這些年來,我們不僅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還實現了從能吃飽到吃得好的轉變。「十七連豐」成就的取得,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傳奇,向全人類交出了合格的中國答卷。
  • 「十七連豐」讓農業高質量發展根基更穩固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固,14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糧食生產「十七連豐」,不僅彰顯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底色更濃、成色更足,也表明我國農業發展擺脫了底子薄、積累少、「靠天吃飯」的局面,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
  • 「十七連豐」書寫糧食安全「加速跑」
    本報記者 呂紅星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首先,得益於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的高度重視,農田面積減少得到了遏制;其次,雖然今年災害較多,但是預防、控制的非常好,基本上沒有造成大的影響;再次,今年的疫情導致勞動力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出現了不足,但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彌補了勞動力的不足;最後,得益於提高了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從而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 全球糧食危機,中國十七連豐,老百姓飯碗穩,還好有袁隆平們!
    但與此同時,今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提出的疑問。
  • 中國糧食生產「十七連豐」(銳財經)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與農業現代化和土地充分利用密不可分。 相關人士指出,今年中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未來,仍需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夏糧早稻秋糧紛紛增產 今年以來,夏糧、早稻、秋糧紛紛增產。
  • 「十七連豐」背後(經濟新方位)
    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今年糧食豐收是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的結果,是戰勝疫情和洪澇災害的結果。大國糧倉根基牢,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穩面積,就穩了糧食供給能力,就穩了糧農的心。
  • 黑龍江十七連豐!糧食總產量7541萬噸!連續10年領跑全國
    黑龍江十七連豐!糧食總產量7541萬噸!黑龍江省今年糧食產量7541萬噸,比2019年增加近40萬噸,實現十七連豐,連續10年領跑全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 ...糧食生產——「十七連豐」背後(經濟新方位);4、「十三五」期間...
    除了頭版內容,今天《人民日報》涉及財經的主要內容還包括:1、李克強籤署國務院令 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11月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增加1.53萬億元;3、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糧食生產——「十七連豐」背後(經濟新方位);4、「十三五」期間我國光伏應用市場穩步增長 光伏系統價格下降47.2%;5、自強奮進 共奔小康(權威發布);
  • 十七連豐!端牢中國飯碗 共築世界糧安
    4月9日,中國農科院發布《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農業農村部則在年初就提前下發了病蟲害的防控預案,預撥14億元防控資金。在病害防控中,全國農技中心於1月初就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加強監測和防控小麥條銹病。此後,農業農村部以及各地政府也先後發布政策,防治病害的蔓延。
  •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 總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陳煒偉、於文靜)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 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新數據 新看點)
    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新數據 新看點)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
  • 麻辣財經:中國人的飯碗,在自己手裡端得很牢!
    那麼,中國的糧食有保障嗎,如果進口糧食受限,咱們還能夠自給自足嗎? 帶著大家關心的問題,麻辣哥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請他們給大家算算帳,您心裡就有底了。 我國糧食生產「十六連豐」,飯碗裡裝的主要是中國糧 「千層石樹通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眼下正是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全國各地紮實推進春耕備耕和田間管理。
  •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 「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在剛剛閉幕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關糧食工作的內容被多次提及。
  • 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 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
    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 產量連續6年超1.3萬億斤
  • 端好「中國飯碗」,習近平這樣強調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大國糧倉根基牢,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糧食產量連續6年站上1.3萬億斤臺階。
  •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 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李建新攝(中經視覺)  本報北京12月10日訊 記者熊麗報導: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 寫好糧安文章 端牢中國飯碗
    在糧安問題成全球性挑戰背景下,中國如何端穩自己的飯碗?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  近日,就糧食安全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專家們認為,我們糧庫滿滿,不必要搶糧、囤糧,我們有足量的生產能力和儲備能力確保糧食安全。  糧食進口受限引發搶購,專家怎麼看?
  • 十七連豐 我省糧食產量7541萬噸糧食總產量約佔全國十分之一,商品...
    黑龍江省今年糧食產量7541萬噸,比2019年增加近40萬噸,實現十七連豐,連續10年領跑全國。  今年黑龍江省糧食作物面積達到2.1657億畝以上,比上年增加150萬畝。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以及高效率秋收,克服疫情特別是三次颱風影響,實現「十七連豐」目標,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