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可以說是最大眾化的「休閒娛樂項目」了。棉籤、挖耳勺,甚至是中性筆芯,想起來什麼用什麼;掏的時候麻酥酥的,非常舒服;掏完之後多少有點耳屎,看著十分有成就感。
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動作常常導致意外。
那麼,耳朵應該什麼時候掏呢,關於耳屎的說法裡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吃耳屎會變成啞巴。」
錯誤。
這種說法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其主要目的恐怕是嚇唬一下小孩、免得他們亂掏耳朵。
不過,我們可以就此了解一下耳屎的成分。
外耳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耳朵眼兒」,由骨骼和皮膚組成。皮膚上分布著兩種腺體,皮脂腺和頂泌汗腺。皮脂腺是我們的老朋友了,這裡不再多說;頂泌汗腺也叫大汗腺,體積比普通的汗腺(小汗腺)大、分布則不像它們那麼廣,主要存在於外耳道、腋窩、乳暈、肛周等部位。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外耳道裡死去的細胞,再加上外界進入的灰塵,就構成了耳屎,即醫生們說的耵聹[dīng níng]。這樣的成分雖然有點噁心,但不至於引起中毒——把耳屎吃進肚子裡,不用擔心變啞巴呦。
「耳屎油說明不健康。」
錯誤。
耳屎有兩種:一種是乾性的,碎屑狀、脆脆的,顏色多為棕灰色;另一種是油性的,非常粘稠,剛出現的時候通常為淺金色,過不了多久,在氧氣和細菌的作用下會變成黑色。
是什麼決定耳屎的形態呢?
答案其實很容易想到——組成耳屎的四種成分中,皮脂、灰塵、死去的細胞沒什麼特別的,你、我、他都差不多,唯獨大汗腺與基因有關。歐美人的大汗腺分泌較為旺盛,耳屎多為油性;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大汗腺分泌不那麼旺盛,耳屎多為乾性。
換句話說,耳屎的形態是命裡帶來的,跟健康與否沒什麼關係。
「耳屎沒什麼用。」
有大用。
第一,耳屎可以潤滑、保溼。
外耳道裡的皮膚跟其他地方的皮膚一樣,缺少足夠的水分容易乾裂;一旦皮膚乾裂,就給了細菌入侵的機會。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恰恰是有效的保溼劑。
第二,耳屎具有清潔作用。
每時每刻都有細胞死亡,外耳道裡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外耳道直接與外界相連,難免沾染一些灰塵。如果不想辦法把它們處理掉,它們會不斷堆積、直到把耳朵眼堵死。
幸好我們的身體沒有那麼笨。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用顏料在耳朵眼裡做一個記號,觀察記號的位置。結果發現,記號會不斷往外移動。換句話說,外耳道內的上皮細胞像傳送帶一樣,緩慢卻堅定地將耳屎送出耳朵。此外,咀嚼等動作引起的震動,可以加速耳屎的移動。
第三,耳屎可以殺菌。
聽起來很讓人驚訝,是吧?科學家們對這個問題也有些爭議,不過,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耳屎可以對付細菌、真菌。比如,有研究顯示,耳屎可以顯著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外耳道炎最常見的黑手。
「戴耳機會導致耳屎變多。」
部分正確。
年齡、精神壓力、機械因素都可導致耳屎增多。機械因素分為兩種可能:入耳式耳機或助聽器會阻擋耳屎的移動,導致耳屎在耳道內堆積;老用棉籤掏耳朵、用很大的音量聽歌曲,可能會刺激到外耳道,導致耳屎分泌增多。
「不掏耳朵,耳屎會把耳朵堵住。」
錯誤。
正如前面說過的,人體有一套往外推送耳屎的機制,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耳屎堆積;另一方面,我們平常掏耳朵的方式是錯誤的。拿棉籤來說,木棒太硬,不小心可能會造成損傷,裹棉花的一端又太粗,有可能把外面的耳屎推到耳朵深處。耳屎在耳朵深處堆積,有可能堵住耳朵眼,引起外耳道耵聹栓塞。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去醫院!醫生那裡不僅有更好的檢查設備,能夠判斷耳屎的情況,而且有一整套對付耳屎的工具。
比如說,可以先往耳朵裡滴一點液體、讓耳屎溶解、變軟,然後用專用的工具將耳屎取出來。價格非常親民,而且絕對不會傷害到耳朵。
總之,耳屎看起來很小,如果處理不好卻有可能引起大問題。等有空了,咱們可以聊一聊眼屎、鼻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