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這是資料上的介紹,其實從高空鳥瞰麥積山山勢走向,你會發現它更像是潛於隴山綠海松濤中的一條巨龍。
這是8年前拍到的一個麥積山沙盤,做工雖然不是很精緻,但可以看出麥積山山勢極像一條盤伏的巨龍,而麥積山則似昂首向上的龍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實地去勘察觀賞。
西北多地的人們在評論自然界出現的一些奇特現象時,習慣用"有說不來處呢"予以總結,而麥積山一帶的確是有很多"有說不來處呢"的地方。
在距離麥積山不到兩公裡的麥積區麥積鎮土橋村,中科院院士、西北大學教授張國偉發現該地的地層異常,一面是紅色沙礫巖,一面是變質巖。這意味著此地正是中央造山系和南北構造系的交匯點,即秦嶺、賀蘭山、岷山三大山系的交匯點。正是這兩大構造系的碰撞形成了如今隴東南這片獨特的自然景觀,所以,麥積山景區內有更多尚未被發現的"有說不來處呢"的地方也是十分正常的。
麥積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巖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裡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裡。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共計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現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造像原作居多。
自古名山僧佔多。麥積山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麥積山石窟。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其山勢陡然、獨峰聳立,最初有許多天然巖洞。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巖,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
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
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麥積山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
麥積山塑像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這兩尊像讓人不禁想起自己在嚴肅場合中,首長於上滔滔不絕,自己卻在下面竊竊私語的場景。
而這便是著名的「東方微笑」小沙彌。小沙彌的泥塑像位於133窟東北角的佛龕裡,身高不足1米,細眯雙眼,面帶微笑,憨態可掬。這一已經「綻放」了上千年的動人微笑,自然,傳神,令人心動,使人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輕輕一笑。
這一笑,祥和、寧靜、安閒、美妙。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跡、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登臨山頂,極目處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細雨紛紛時,可得見景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