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山口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一院)
相信老廣們都不陌生
小時候發燒感冒都要來這裡
這家百年名院將迎來大變身!
拆除部分建築新建醫療大學、
建設貫穿院區南北的地下交通空間、
新建二層交通平臺和風雨連廊、
將所有8棟醫療建築連為一體
......
根據規劃,此次改擴建的規劃範圍北至東風中路、東至執信南路、南至中山二路、西至烈士陵園,規劃面積27.67公頃。包括中山大學北校區、附屬第一醫院及馬棚崗街區三個改造範圍。
如何擴建
新增醫療用房
中山一院地塊擬拆除老舊建築,新增醫療用房,完善院區交通組織,提升就醫環境品質;馬棚崗街區現狀保留,通過社區微改造進行街區環境品質提升。
根據規劃,中山一院用地面積55408平方米,擬徵收北側現狀單層商鋪用地,納入整體規劃。院區現狀總建築面積26.9萬平方米,其中醫療用地21.94萬平方米。
規劃效果圖
其中,保留醫療用房19.54萬平方米,保留現狀住宅4.96萬平方米;拆除醫療用房2.4萬平方米,包括科研樓、內科大樓、行政樓、職工宿舍及飯堂、辦公樓及汙水處理樓、鍋爐房。
新規劃醫療用房8.75萬平方米,新增6.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包括新建醫學綜合樓、科教綜合樓、後勤保障樓、交通平臺和風雨連廊。重點擴大急診、產科、兒科、日間手術室、科研教學用房及實驗室。改擴建後,中山一院地塊計容建築面積33.26萬平方米,容積率6.1,建築密度58%。
新建建築效果圖
新增地下交通空間
中山一院所在的東山口交通非常便捷,現有烈士陵園站和東山口站,未來規劃新增地鐵10號線、12號線、13號線,設置建設六馬路站、農林下路站。但由於道路比較狹窄、就醫患者眾多,周邊道路交通壓力大。規劃也著力於對區域交通進行優化↓
道路優化方面:加強南北向道路交通聯繫、加快開通東川路北延線,完善區域道路循環系統;遠期結合周邊片區更新,研究提升執信南路交通承載力;提高中大附屬第一醫院南北方向的交通通達性。
交通管理措施優化方面:在中山二路、執信南路增加醫院停車誘導系統,適度提高停車場收費標準,盤活停車系統,減少車輛無效繞行造成的擁堵。完善醫院與軌道站點的慢行銜接設施,提高醫護人員乘坐公共運輸的比例,減少銜接道路交通壓力。
同時新增地下交通空間:
增加一條貫穿院區南北的地下道路,寬7米,就醫車流、醫療服務車流、職工車流引入地下交通空間,減少地面交通量。同時設置地下上下客區,緩解地面上下客空間不足問題。優化地下車庫出入口,地下道路南、北兩個主要出入口,與現有及新建地下車庫連通,優化減少車庫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停車閘機設在地下交通空間,增加地塊內通道長度,減少車輛等候排隊對市政道路的影響。
內部就醫環境進一步提升
根據規劃,將新增地上步行交通系統,構建互聯互通、無障礙的步行系統,以交通平臺、風雨連廊及建築內部公共走廊,聯繫全院8棟醫療建築,以後患者看病不用下樓;同時進行精細化場地設計,增加綠地面積5000平方米,新建空中花園和立體綠化。
交通平臺頂層效果圖
停車配置方面:新增小車泊位660個,總共將達到1061個;同時配置非機動車泊位650個;新增臨時上下客及計程車泊位13個,分散布置在中山二路、執信南路及地下交通大堂;新增裝卸貨泊位7個,新增救護車位7個。
中山二路入口公共空間也將進行提升,入口廣場步行化改造,保留入口樟樹,打造生態文化融合的休憩廣場。同時院內增加人性化的休憩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無障礙化院區,塑造綠色共享的醫院環境。
院區改擴建實景融入圖
編輯 | 黃慧敏
責編 | 龔倩儀
校對 | 禤志傑
來源 | 廣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