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2020-12-11 中國網教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大的實際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後,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

1981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一次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處於初級的階段。

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的系統闡述,是黨對社會主義和中國國情認識上的一個飛躍。

黨的十五大進一步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精闢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黨的十八大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徵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前一層含義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兩層基本含義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繫,構成了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新概念。這裡所說的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確立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社會有著明顯的區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繼新民主主義社會後的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它同新民主主義社會因為都存在多種經濟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卻在社會性質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從經濟基礎方面看,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否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從而整個經濟社會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新民主主義社會公有制經濟雖然處於領導地位,但不是社會經濟的主體。因此這個時期社會的階級關係、主要矛盾和由此決定的根本任務也不同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發展程度還比較低,但它畢竟屬於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起來了的新社會的範疇。而新民主主義社會則屬於社會主義社會制度還沒有建立、正在為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過渡的歷史階段。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特徵

黨的十七大從八個方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新的階段性特徵,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第三,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第四,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第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第六,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第八,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3.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意義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沒有離開社會主義,也不是倒退回去「補資本主義的課」,而是在腳踏實地地建設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廣大人民從切身感受中更加擁護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新論斷,是黨制定和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只講性質和方向,不講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講程度和水平,不講性質和方向,都會使人們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狀態,發生「左」的或右的錯誤,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和損失。

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100年時間。鄧小平曾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所謂「不夠格」,也就是不夠馬克思所講的「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的「資格」。這種「不夠格」,主要是在物質技術基礎方面不夠格,也表現在社會經濟制度和上層建築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這反映了中國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發展階段之間在物質技術基礎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主義發展程度方面的不夠格。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和建成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所決定的。

在我國,要改變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後的基本狀況,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實現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用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市場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任務,去發展社會主義應有的發達的生產力基礎。

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的。當今世界生產力迅猛發展,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肩負著更為艱巨、複雜的任務。一方面,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需要繼續完成的歷史性任務,我們還要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著以信息化為標誌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面臨著綜合國力競爭中所處不利地位的壓力。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必須經過很長的初級階段才能進入生產力比較發達、社會主義制度比較成熟的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1.黨的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

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強調指出重視並解決這些矛盾的目的是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進而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概括。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規範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貫穿於這個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歷史內容。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階層人民群眾,具有整體性和層次性,「需要」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不斷提高的,具有動態性和全面性;就落後的社會生產而言,包括生產力水平的落後,沒有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也包括生產力的組織、經營和管理方式的落後。這個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本質。從社會需要方面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群眾在舊社會被壓抑的社會需求被廣泛釋放出來,人民對於嶄新的社會制度能夠滿足他們的物質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從社會生產方面看,經過幾十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實力有了巨大的增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也有了相當發展,但是生產力落後、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生產力落後將長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國際和國內的因素,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仍將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解決。但是,階級鬥爭已經不再是支配和影響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及主要內容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做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提出,改革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七大又對基本路線的內容加以發展。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黨的基本路線高度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基本途徑和根本保證、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方針,既緊緊抓住了中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又體現了運用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全面推動歷史進步,實現民富國強、民族振興的要求。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

第一,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基本路線規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富強」是經濟領域的目標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領域的目標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領域的目標和要求,「和諧」是社會領域的目標和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現實中表現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統一。

第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基本路線最主要的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的基本途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回答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體現了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回答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政治保證問題,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要求。「堅持改革開放」,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和外部條件問題,體現了解放生產力的本質要求。全面堅持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相互關係,是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辯證統一關係的內在要求。

第三,「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有了這兩者的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就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第四,「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奮鬥目標的根本立足點。把「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方針概括到黨的基本路線之中,不僅是改變我國不發達現狀的需要,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奮鬥精神。

3.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既要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要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統一,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即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主張資本主義制度,主張全盤西化,是根本違背人民利益和歷史潮流、為廣大人民所堅決反對的。

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最可寶貴的經驗,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實踐證明,黨的基本路線是興國、立國、強國的重大法寶,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內容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主要經驗的科學總結。黨的十五大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要求,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黨的十七大進一步豐富了基本綱領的內容。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2.正確認識和處理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之間的關係

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實現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最高綱領。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綱領、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綱領,都是黨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最低綱領。

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辯證統一於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的全部歷史過程中。共產主義既是一個偉大的社會理想和科學的理論體系,又是一個現實的運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根結底都是在為共產主義的實現創造條件。最高綱領為最低綱領的制定指明前進方向,最低綱領為最高綱領的實現準備必要的條件。堅持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就是堅持理想與現實的統一,方向和道路的統一,目的和過程的統一,不斷發展和發展階段的統一,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的統一。

科學闡明和正確處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標誌。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堅持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的統一,毫不動搖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致力於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戰略

一、「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1.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構想

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宣布:「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2.我國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1987年4月,鄧小平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樣的提法,明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根據鄧小平的思想,同年10月,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我國在提前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戰略目標之後,為了把第二步戰略和第三步戰略很好地銜接起來,根據鄧小平關於分階段、有步驟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進一步具體化,提出了三個階段性目標: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使「三步走」的戰略和步驟更加具體明確。

從「兩步走」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的確定,突出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國情認識的深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品格。這一發展戰略是指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從我國總體上實現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大體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的發展提出了五個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十八大從「五個方面」進一步充實完善了十六大、十七大確定的奮鬥目標,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二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三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形成的幕後故事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最初提出,到最後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中間經歷了鮮為人知的波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不到半個月,中央召開了理論工作務虛會。會議共開了3個月,參會人員為各省市理論、宣傳工作者數百人。就在這次會議上,有兩名理論工作者對社會主義階段問題提出了與當時主流觀點不同的看法,他們一位是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馮蘭瑞,另一位是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研究所副所長的蘇紹智。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歷史進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1)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都曾經提出過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實踐當中去的思想。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1.近代中國的國情「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 國家考研考試網2021國家研究生考試考前終極點睛紅皮書
    江西人事考試網同步國家考研考試網招聘信息:國家考研考試網2021國家研究生考試考前終極點睛紅皮書,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關於考研加油包,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資料招聘考試的內容,請關注(江西公務員考試頻道/江西人事考試網)!
  • 聚焦四中全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歷史邏輯及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之所以能夠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裡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正因為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強大的理論基石和重要理論保障。
  • 新中國檔案:黨的十三大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大會批准了中央委員會《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    十三大的突出貢獻,是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鮮經驗的總結和概括。    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就指出,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 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一、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們黨從歷史探索中得出的科學論斷   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們黨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基礎上,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過程中,從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上對我國國情所作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試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回答了()A.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B.什麼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C.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D.什麼是共產主義,怎樣建設共產主義3.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是()A.解放思想B.實事求是C.與時俱進D.求真務實
  • 考研複習:考研政治三大科目理論框架詳解
    考研政治複習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基礎階段,同學們要理解和記憶理論框架,爭取系統掌握。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從命題的依據、方法、原則、題型設置、答題要求等方面加以熟練認知,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暑期將至,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基礎階段的複習成果,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師在此對馬原、毛特和綱要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框架講解,希望能有助於同學們查漏補缺,更好地檢驗上一階段的複習成果。
  • 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複習重點總結
    考研政治:一般來說,考研政治是全部的學術型碩士和大部分專業碩士考試的科目,對於同學們來說是提分的關鍵。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複習重點總結,更多考研政治怎麼複習、考研政治題型、考研政治大綱、考研政治試題等備考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海天:政治理論試題、參考答案及其考題對照
    【來源:北京海天學校】  政治理論試題、參考答案及其考題對照  編者按:  在2007年考研政治的考前預測中,北京海天的任汝芬、陸衛明、常紅利等老師取得了令人吃驚的高命中率,並受到了全國考生的廣泛讚揚和積極評價。
  • 2013年政治考研理論大綱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對比分析 一、考試性質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 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各章重點總結
    考研政治:一般來說,考研政治是全部的學術型碩士和大部分專業碩士考試的科目,對於同學們來說是提分的關鍵。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8考研政治毛概衝刺各章重點總結,更多考研政治怎麼複習、考研政治題型、考研政治大綱、考研政治試題等備考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識點梳理(第六章)
    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識點梳理(第六章)  摘要: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分值24分,分量與馬原同等重要,毛中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第二部分是毛澤東思想概論;第三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2014考研政治快速記憶小竅門
    課程推薦:新東方考研政治班     這門課程的內容多,一共有十五章的內容,需要記憶的內容也多,但要進行有意記憶而不是機械記憶。還有像一(最先;最初;首先;第一次等),鄧小平理論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個精髓:實事求是。二,兩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三大作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所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應很好的運用數字記憶法,這樣複習的效果會更好。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只有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 馬政經第五章第二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下信息由恩波教育授權本網站發布,文章內容來自《恩波考研勝經系列之超級隨身寶典政治名詞解釋》,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徵和建立的客觀依據   (1) 1997 年 9 月, 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基本經濟制度」。 1999 年 3 月, 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又將這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正式寫入憲法。
  • 2015年政治考研大綱(原文)|政治考研 考研大綱_網易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
  • 2014考研政治真題解析:論述題創新開放式提問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4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政治科目於1月4日舉行,為廣大考生帶來2014考研政治真題試卷評析!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會在考後第一時間公布2014年考研真題答案及解析,並邀請一線考研名師團隊進行考後試題點評,請同學們密切關注2014年碩士研究生考試真題解析專題 |研究生考試現場報導專題。(新浪微博@中國教育在線考研頻道,或登錄中國教育在線論壇進行現場互動,了解考試動態)。
  • 2018考研政治複習:思修考點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
    6月已經過半,2018考研政治複習迎來暑期強化階段,此階段在做歷年考研政治真題的同時,還要注意考點的梳理。在考研政治中,思修主要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其中思想道德以及道德和法律的結合是思修的考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