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封存於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檔案中 費孝通小說《繭》首次翻譯出版

2021-01-07 青瞳視角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日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中,《繭》一書,是近期發現的作者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

《繭》為費孝通英國留學期間所寫

據介紹,《繭》一書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這部20世紀30年代中期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長期被封存於作者曾經就讀的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弗思檔案」中,2016年才被發現並翻譯成中文。

「對於費孝通的讀者來說,精選集中的《繭》一書應該是非常大的驚喜,因為這是大家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一本小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老師介紹說,《繭》是費孝通先生在英國留學期間所創作的英文小說,由北大社會學系兩位博士生翻譯,由王銘銘教授修訂。

「《繭》從未出版,譯為中文後,僅約65000字。作為文學作品,它含有不少想像成分,卻不完全是虛構之作。這部富有紀實內涵的小說,刻畫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圖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老師介紹說。

開篇選在二戰前夕的柏林

《繭》的開篇「通先生」在二戰前夕的柏林,因「燈火管制」而百無聊賴,逕自出門在康德大街的天津飯店就餐,巧遇自己讀大學時的校友王婉秋。異國他鄉遇故知,兩人一晚不倦的閒聊與穿插其間的往事回憶構成了小說的全部內容。《繭》帶有英式小品文特有的內斂和風趣,諸如「而現在,吃飯只是為了免於飢餓。生活規律看來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時才能實現。」等佳句則不時透露出作者的洞察和睿智。

在中國部分描繪中,雖然寫到了村民由於蒙昧而對工廠煙囪的猜忌,但行文恬淡,筆觸優美,費孝通無疑對「鄉土中國」的農人懷有美好的情愫與期待。從中也不難看出,他關於中國農人在未來城市化、產業化過程中「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預判——這顯然同近四十年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既有印證也有嬗變。

用小說的方式書寫中國鄉土變化

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會上,不少與會學者也就此紛紛發言,各抒己見。

「費孝通先生通過小說的方式,講述中國人的家和家的心態如何伴隨著變化進入鄉土。」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楊清媚老師說。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老師談到了小說《繭》對社會學學者的啟發,在他看來,在今天學科專業化背景之下,費孝通先生的小說創作更顯珍貴,「我在想,今天還有幾個研究社會學、法學或者經濟學的學者在英國留學期間可以用英文寫小說?我們還有沒有寫小說的能力呢?」

在周飛舟看來,費孝通先生所有的文字精煉、簡潔、生動可讀,亦是今天學者應該學習的,「今天過早專業化、計量化的文章在一條路上推進,過分嚴格的科班訓練讓學者失去了很多東西——文本的可讀性以及許多其他珍貴的信息,在寫作的過程中失去了。而費孝通先生記錄了很多感悟和細節,當時可能並不覺得是有學術意義,可能僅僅是對風俗、時間、空間簡單的描述,留下印記,但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痕跡,這些都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從費老那裡獲得一些啟發。」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三聯推費孝通作品精選 中篇小說《繭》首面世
    「費孝通作品精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費孝通家人以及其後輩學人通力協作,從他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作的作品,凡12種,三百餘萬字,包含了費孝通不同學術時期的代表作,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精選集出版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美國與美國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單行出版過;《留英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等等。  12月12日,「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在北大舉行。
  • 新書 | 《繭》(「費孝通作品精選」)
    《繭》一書手稿一直被弗思夫婦珍藏著,如今被收藏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圖書館「弗思檔案」(Firth Papers)中。《繭》從未出版,譯為中文後,僅約65000字。作為文學作品,它含有不少想像成分,卻不完全是一部虛構之作。這部富有紀實內涵的小說,刻畫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圖景。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他有世界性學者的眼光,還寫過小說
    除了鄉土研究,費孝通也寫過小說費孝通一生以書生自任,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很多人不知道,費孝通早年在英國留學期間,曾低調寫作過一本英文小說《繭》。這本書敘寫了1930年代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的種種遭際,為我們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提供了新維度。
  • 紀念「最後的士人」費孝通誕辰110周年 300餘萬字精選作品完整呈現...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生育制度》《美國與美國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單行出版過;《留英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等等。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生育制度》《美國與美國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單行出版過;《留英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繭》是近期發現的作者1936年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
  • 重讀費孝通《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
    費孝通一生以書生自任,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費孝通作品精選」即從他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作的作品,凡12種,三百餘萬字,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 綜述:倫敦書展閉幕 中外出版交流結碩果
    新華社倫敦3月14日電 綜述:倫敦書展閉幕 中外出版交流結碩果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梁希之 羅羽  為期三天的倫敦國際書展14日閉幕。  作為中國專門從事對外傳播的機構,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又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此次展出圖書600多種,其中外文圖書佔90%;其舉辦的「英國人眼中的中國」主題活動和中英互看主題圖書精品書展成為倫敦書展首日一大亮點。  該集團旗下的新星出版社還與英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舉行儀式,慶祝「英國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85部作品簡體中文版全集發布。
  • 吉林將日本侵華檔案翻譯成英語法語日語等語種出版
    由於長期埋藏,出土後檔案大部分粘在一起,甚至爛成一團。  1954年,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偽新京憲兵隊警戒系曹長弘田利光供述:「1945年8月中旬奉憲兵隊長平林茂樹之命將新京憲兵隊本部及憲兵隊司令部的公文檔案於本部樓下鍋爐內焚毀,未來得及燒的就埋在後邊地下。」
  • 外國同行拋來"橄欖枝" 中國出版人在倫敦收穫了什麼
    原標題:上百家國內出版機構參與 外國同行紛紛拋來「橄欖枝」中國出版人在倫敦收穫了什麼 為期3天的倫敦國際書展14日閉幕。書展期間,中國參展商籤署大量版權交易協議,中國出版市場得到全球出版界高度關注,中外出版界的交流合作碩果纍纍。
  •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怎麼樣?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簡稱LSE或倫敦政經。1895年創立於英國倫敦,是享譽全球的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被譽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級精英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有哪些呢?
  • 英國留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怎麼樣?
    1895年創立於英國倫敦,是享譽全球的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被譽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級精英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有哪些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二:多樣化的國際性對於秉承多樣化的招生原則的世界一流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在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招生,儘管每年的錄取率不到10%,經濟系錄取率僅僅在7%左右,但該校的學生包含世界各地,具有廣泛的多樣性。
  • 為什麼選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895年創立於英國倫敦,是享譽全球的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被譽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級精英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有哪些呢?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一:學校榮譽  LSE作為一所久負盛名的頂尖名校,不僅是英國倫敦大學聯盟成員、G5超級精英大學,更是英國著名的金三角名校之一;  囊括了17%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最為著名的當屬該校的經濟系,根據QS排名統計,LSE的經濟系在學術界位於全球第五,ARWU排名則為全球第八位
  • 84歲老人的「翻譯人生」:自學英語 已翻譯出版三本小說
    他像往常一樣,走到地鐵站出口樓梯的拐角處,拿出自己和兒子一起翻譯出版的英文小說籤售。&nbsp&nbsp&nbsp&nbsp退休後的林老喜歡翻譯出版書籍,至今,他已經翻譯出版了三本小說。小說出版以後,他會在地鐵口售賣自己的作品,只是希望它們能夠被更多人知曉,而不是靜靜地躺在圖書館。除了出書、賣書,他還喜歡一個人到處去旅行,說走就走,想停就停。
  • 英國留學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
    學校介紹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1895年建校,倫敦大學聯盟成員,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的社科領域中,曾連續5次位居全英第1。LSE的校友中已經有1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42名政府或國家元首、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而且該校的圖書館是世界最大的社科類圖書館之一。
  • 近代日本派出4000名學生調查中國,檔案首次出版
    中青在線北京11月1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蔣肖斌)從清末到1945年,日本為培養「中國通」而創辦的東亞同文書院,共派出了4000餘名日本學生,分成700個小組,對中國各地進行了地毯式的調查,形成調查報告千餘份
  • 倫敦大學學院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哪個好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簡稱UCL,建校於1826年,位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頂尖高等學府,為擁有頂級科研水平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它是倫敦大學聯盟(University of London,簡稱UOL)的創校學院,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在上世紀20年代,老舍居於倫敦期間,曾幫助國外著名翻譯家Clement Egerton翻譯了我國小說史上的巨著《金瓶梅》;其在倫敦的居所St.James's Gardens,也被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列為「英國遺產」;作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老舍還錄製過靈格風漢語聲片教材,用灌制唱片的辦法教外國人發音和會話,這一箱漢語教材的正式名稱是《言語聲片》,在世界上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
  • 他是歐美「明清小說研究第一人」(圖)
    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助理教授宋明煒對早報記者說:「韓南教授影響了好幾代學者,也許他同夏志清先生是對美國的中國文學研究影響最大的兩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的漢學大師系列至今只出版兩冊,就是夏先生的《夏志清論中國文學》和韓南先生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小說》。」  韓南從1968年起,任教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1987年至1996年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