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從昨天起至10月28日公開徵求意見。從2016年開始,高考語文(文理同卷)分值由150分增為180分,文、理科綜合分值由300分增至320分。英語考試將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滿分為100分,降低50分。中考語文卷總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語卷總分值由120分減至100分,其中聽力50分。中考時長將縮短為兩天。(10月22日《北京晨報》)一石激起千層浪,近些年被人詬病的英語教育,不知能否因此而脫離病態的狂熱。
贊成
高考選才的理性回歸
千呼萬喚的高考改革,終於在首都北京開啟了它的破冰之舉,這讓大多數對社會「過分注重英語成績」現實痛心疾首的國人無疑是一個特好消息。
多年來,中國人過分注重英語已經到了不可復加的地步:我國不僅考高中、大學、研究生英語成了非得跨過的門檻,就連領導升遷、各行各業的晉職……無一不是英語當先,英語早已成為了一門定式的必考科目,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神聖與威嚴。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生完全用中文寫作的作家評職稱也要考英語——年初就有媒體報導元旦剛過,著述等身的作家鐵流就放下手頭的創作,天天趴在電腦前備戰職稱考試。12年來,鐵流屢戰屢敗。英語就像一道高不可逾的門檻,無情地把他擋在副高職稱門外。這種捨本逐末、過分重視英語的現象該會造成多大的浪費?還好,評諾貝爾文學獎不需要考英語,否則只有小學文憑的莫言只能望獎興嘆了。
同時,國人對母語的學習卻極端不重視,這從如今城市人請家教,從未見有人請語文教師就可見一斑,而平時,作為一個中國人寫漢字不是寫錯就是寫別字——這從中央電視臺「聽寫漢字」的節目,那些場外成年人的默寫正確率極低就能折射出這個問題。
下調英語分值作為發軔之筆,必將給高考帶來良性導向作用,激發國人學習母語的熱情,那些不善於學習外語,卻在數理方面的偏才、奇才、怪才們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於地處偏僻鄉村,英語成績差的鄉村學生帶來了更多希望的曙光……總之,高考、中考下調英語分值不僅是對國家考試制度一次大的改革,更是對選拔人才考試一次理性回歸,確實令人鼓舞。庾春雲
反對
英漢不是非此即彼關係
北京高考英語降分,叫好者眾。但英語降分究竟好在哪兒?似乎很多人都沒有想過。
英語降分能夠讓學生減負嗎?恐怕不能。學生的負擔重,是因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評價方式單一以及人才的出路太少,而不是因為高考科目和分值的設置不合理。比如文理分科,一開始就有著減負的初衷,但事實證明,減掉幾科除了造成學生學習結構不完整,並沒有讓學生減負。餘出來的時間,迅速被其他科目填補,學生的課程表還是那麼滿。
那麼,英語降分會不會像有些人希望的那樣,能夠收到讓學生學好漢語的效果?從高考做為指揮棒的現實來看,哪科分數佔得更多,學生在這一科目上花費的時間也就越多。如果高考語文分數高於英語,對於漢語的學習當然有一定的作用。不過從本質上講,學生的漢語水平不高,是因為現行的語文教學出現了問題,而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英語的衝擊。不客氣地說,學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連像樣的文章都寫不出來,如果不因為我們從小就說漢語,從根本上講我們在學校學的也是「啞巴漢語」。
其實英語和漢語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很多精通多門語言的大學問家證明,學習外語不但不會影響母語,而且還會相得益彰。提高漢語的分數,並不能和學好漢語畫上等號。降低英語的分數、提高語文的分數對於學習漢語也許有一點作用,但並非治本之策。重視漢語,不僅應該體現在考試分數的多少上,更應體現在平時的應用上,體現在自豪感自信心的培養上。如果自己母語的學習還得靠考試來維繫,這是漢語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歧路。
顯然,對於人們普遍關心的「減負」和振興漢語的問題,「英語降分」無能為力。現在需要改革的是高考制度,而不是高考科目或科目所佔的分數。只要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機制不改,在高考科目上的縫縫補補就只能是看起來很美。劉昌海
評判
向以實際能力選人過渡
由高考這個風向標是否可以判斷出,英語在我國的各類資格考核中的權威地位開始鬆動了?
一直以來,在我們日常所需要的各類資格中,英語是最權重的一項。與很多專業類考試還有比較「活」的標準不同,英語是個很硬的指標,差一分也不行。所以一個英語考試,往往卡住了很多人上升的通道。
英語考試一刀切曾經造成了一些無奈的現象。有一位在重點大學教書法的大師,曾經嘆息,現在招學生,字寫得怎麼樣不重要,英語是一定要及格的。他教的研究生,書法和外語這兩樣,都是需要常年刻苦學習的。雖然書法更難一些,但是外語也絕不容易,所以兩樣兼修的高級人才就更加難得。因為書法水平沒有統一考試,最後往往是降低書法去就合外語。那這樣只學習兩三年的研究生,能在書法上有多少高度,就可想而知了。
英語考核是從恢復高考以後開始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中國的外語人才太缺乏了,所以各行各業都在努力抓外語,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強制性的外語督促對於中國整體外語尤其是英語的普及率有很大的促進。但是在英語人才已經基本滿足需要而且由於中國地位上升而帶來的中文熱風行世界的今天,再過度強制外語已經沒有必要。
對於非母語的我們來說,英語主要是一個工具,用得著,它就是必備的,用不著,其實關係也不大。以我本人的經驗,年輕時候,外語採訪也溜著呢。後來多年不從事相關工作,自然也就慢慢放下了。這個跟士兵打槍,運動員踢球是差不多的,不能以這個單一指標來衡量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職業能力。但是我們由於各項制度建設的尚待完善,在很多事情上都採用一刀切,有時候也不得不採用一刀切,而英語考試作為用來切的「刀」,還是很好用的,簡單明確,對錯好把握,於是就成了很多考核部門的厚愛。
但是從選人用人的實效來說,取得資格是一回事,人的能力和職業精神是另一回事。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和職業制度的不斷完善,應該逐步從簡單地以考試定人才到以實際能力選人用人過渡,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整個社會的人力動能。鬱曉東
全國都該學學北京
高考,被譽為是當下最公平的制度選拔。雖然「低就業率」和「讀書無用論」在這幾年時間裡屢屢站出來混淆視聽,但對於絕大部分家庭的子女而言,高考仍然是最為公平、最為重要的人生關口。
當江蘇對於高考的改革還停留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時,北京教委的明確表態讓眾多國人看到了未來幾年我國高考制度中英語改革的大方向——英語,一定要被剔除「三大主科」的行列。語文,作為中國人最需要掌握的一門基礎學科,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80分。應該說,首都北京的這些做法,為全國各地教育廳(局)的改革提供了鏡鑑。
英語教育,在我國向來被認為是「最浪費時間的學習」。一者,從幼兒園開始,到博士生的考取,再到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的職稱晉升,英語都能算得上是一塊「敲門磚」。然而,能夠有機會將英語「學以致用」的人,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二者,英語學習排擠了國人對於其他學科包括主修專業的學習,哪怕是高校之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恐怕都不如學習英語的時間多。全國人民「一刀切」學英語的局面,必須要得到改革。
北京市對於英語的改革,給了「英語當道」一個有力的回擊。民意也能代表一切。對於這樣的改革路向,新浪網的一項公開民調顯示,「超過74%的人支持英語高考改革」。各地高考改革,都應該以此民意為嚮導,來展開改革。「英語不再是主科」,也應該成為全國各地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便不能像江蘇傳言的那樣將英語排除到高考總分之外,像北京這樣將英語劃定到100分的做法也意味著英語已經不再是主科。我們可以這樣進行計算,如果我們將「文理綜合的320分」分成三塊,高考中的每一個副科內容,恐怕都會多於英語。王傳濤
■三言兩語
●敢為天下先。
——魯樂
●一輩子出不了國,為什麼要學英語?
——索語時
●英語增至180分還差不多,簡直要氣瘋。數學降為100分才正確。
——桐言宇
●為什麼要強制學英語,現在工作有多少人要用到英語的?而現在寫不出一篇通順文章的又有多少?自己母語都沒學好還學別人的母語,英語完全可以作為選修課。
——馬浩佳
●雖然現在英語很重要,但它畢竟是一門語言,把它作為對中國學生的考核確實沒有那麼重要。語言這個東西是需要環境影響的。
——田天
●我們漢字博大精深能學好已屬不易,讓老外學我們漢字吧,能被「方便」、「意思」弄暈倒的不是少數人。——於沙沙
●早上我們辦公室老師進行了一番深入探討。結論如下:英語,學得好的都跑了,學得不好的摧殘祖國花朵,還浪費時間。所以這個決定是無比英明的。威武。
——丘秋雲
●此項改革,多人歡呼,但是這樣真能提高母語文化嗎?學海無涯,知識無限,合理學習英語,認真對待母語。——王寧
●對於英語專業的同學來說應該是好事,英語不再是一種基礎技能,而變成了專業技能。更專業意味著更稀缺更有市場。
——趙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