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就是《最好的告別》送給我們的禮物

2020-10-18 秋瑾小妞

生個二胎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可能是為了給老大生一個玩伴,也是為了將來在父母離開後讓他們互相幫忙照顧彼此。

有沒有想過一種可能性,當父母年老生病躺在ICU的時候,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不忍心拔下維持父母各種生命的器械,兩個孩子的時候,大家一商量,拔了吧,於是就拔了,這有可能是生二胎最大的好處。

說起ICU,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死亡。有科學數據表明,國內和國外的ICU的死亡率大多都10%-20%之間。提到死亡,就涉及到了我們的敏感區,包括我也是,一提到死亡,直接避開這個話題,我是要長命百歲的人,現在討論這個話題為時過早。

直到我看完了《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真相》這本書,刷新了我對死亡、養老和臨終醫療的認知,讓我有勇氣直面死亡這件事。不得不說,我今年看了很多本書,但是沒有任何一本書達到了這本書對我的強烈衝擊,看完這本書,很多觀念都徹底被顛覆。

被顛覆的觀念1:養老院沒有想像的那麼舒服

我以前是真的不懂,父母為什麼去住養老院就覺得是兒女不孝?養老院明明有一群和父母是同齡人的老頭老太太,大家平常可以互相交流,不會那麼寂寞,與此同時,養老院的各種護理設施還到位,一旦遇到什麼緊急情況的時候可以立馬得到最妥善的安置。

最主要的是,當父母在養老院的時候,子女可以全身心的衝刺工作,無需擔心突發事件。

看出來沒有,其實子女想讓父母住到養老院是解決了子女的需求,並不是解決了父母的需求。那父母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的需求能維持自己原來的生活,自己的主見及要求都能被滿足,而不是被當做沒有隱私的老年人。

在大部分的養老院,你要按照養老院的作息來,你得按時吃藥,你得按時起床,甚至有可能你要和別人住在一起。換位思考一下,任誰離開了生活幾十年的家,一切都得接受別人的安排時,內心能好受嗎。

有沒有一種合適的養老院的模式呢?作者在書中展示了一種,就是獨立的居住,老人可以鎖門,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來,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尋求幫助。這種養老院固然很好,現實的問題是價格一定很貴。就期待養老院不斷的改進吧。

被顛覆的觀念2:醫患關係的緊張不只在於患者

我一直堅信,以下三類醫生,無論哪一種類型的醫生都是足夠專業的,他們的判斷都是正確的,區別只是在於他們對待患者的態度不同。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遇到的大多數醫生,一進門醫生就開始問診,做出他專業的判斷,然後患者有些問題想問的時候,醫生已經開始召喚下一位患者了。再問,醫生甚至開始有點兇了。

我其實很理解,醫生為什麼會這樣。醫生每天接待的都是類似的患者,他一天要接待無數個患者,他也知道他是最專業的,自己的治療方式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有效的,為了讓更多的人能早日康復,他只能不停的加快進度。

然而很多患者其實都是第一次去的患者啊,就是會有疑問啊。這其實就涉及到作者所說的三種一環關係了。

最古老,也是最傳統的關係是「家長型」的——醫生是醫學權威,目的是確保病人接受他們認為對我們最好的治療。醫生有知識和經驗,負責作出關鍵的抉擇。就像我昨天的拔牙,家長型的醫生會告訴我:「別拔了,沒必要。」除此之外,你根本不知道不拔牙的理由。但不可否認,醫生選擇確實是對的。

第二種關係被稱為「資訊型」關係,同家長型關係正好相反。他們告訴患者事實和數據,其他一切隨患者來裁決。這是拔牙的好處和壞處,這是不拔牙的好處和好處,你自己選擇。越來越多的醫生成為這個樣子,醫生這個行當也變得越來越專業化。問題的關鍵是,病人有時候不知道怎麼選才是對自己最好的。

第三種醫患關係稱為「解釋型」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醫生的角色是幫助病人確定他們想要什麼。解釋型醫生會詢問:「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你有些什麼擔心?」了解到答案以後,他們會向你介紹拔牙和不拔牙的好處,並告訴你哪一種最能夠幫助你實現優先目標。

最舒服的醫患關係當然是第三種,但是國內醫生真的稀少,醫生資源緊張,遇到第一種第二種的時候也請不要責罵醫生。

被顛覆的觀念3: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作者在書中描述了很多案例,特別是作者父親的案例。在作者的父親被檢查出腫瘤之後,做了腫瘤切除手術之後,一次又一次摔倒的時候,不得不開始考慮臨終服務。

儘管作者和他的父親都是醫生,他還是很艱難的問了父親,如果到最後,你最不能忍受的是失去什麼。父親說,最不能失去的是打字的能力。如果將來有一天要做選擇的時候,手術可以保留打字的能力,那就做,如果手術不能,就不做。

與作者父親相反的是,很多人其實沒有考慮清楚自己重要的是什麼。一旦生病住進ICU,我們就會希望醫生盡一切手段來挽留我們的親人,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不是病人希望的。

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於2018年6月不堪病重去瑞士執行了安樂死,對於重病病人來說,儘管開頭很難,但還是要問清楚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必須知道的真相》講生死、姑息治療、養老,書中內容娓娓道來,卻又從容溫柔,讓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帶入情景。從而帶動我們思考。

寫在最後,我們都要學會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並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脫歲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相關焦點

  • 畢業季,送給老師最好的紀念禮物就是TA了!
    我們的學習、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我們應該感謝他們。為恩師奉上一杯茶,道上一句「老師,您辛苦了」。在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孔孟之道尊師禮儀,從某種角度來說老師是我們的第二父母,老師也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教會了我們淵博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為老師挑選一份實用而精緻的禮物,來表達著我們的感激,來訴說著我們心中無法表達的千言萬語。
  • 送女人什麼禮物最好?適合送給女朋友的禮物
    送女人什麼禮物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女生會將那些不懂浪漫、不懂女生需求的男生稱之為直男。不知道你是否已經淪為女友眼中的直男了呢?送禮物也是有講究的,不僅不能落於俗套,而且還要投其所好。下面就帶大家去看看適合送給女朋友的禮物,希望能幫到大家。
  • 閨蜜夜談「向死而生」,就是我們日後生活的座右銘
    今晚想起這段話,轉輾反側,難以入睡,很想把這段話,送給我正在經歷痛苦的朋友們。圖三:毛姆的書籍春:自從父親走後,我也時常感到生命終點的臨近,也在時常思考生死的問題向死而生,就是我們日後生活的座右銘。走過漫長的歲月之路,我也時常反思人生的意義。其實是因人而異,有人向生活妥協,有人向生活宣戰。
  • 《最好的告別》|葛文德:好好活到終老就是對生命的最好告別
    老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這個道理。從中國歷史發展方面來看,人們對於生死的認識,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因為死亡是每個生命體無法避免的一件事。在荀子《禮論》篇中講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意思是在說,出生是人生的開始,死亡是人生的結束。只有善始善終才是人生圓滿,才是真正實現了為人之道。
  • ✎放生,才是送給父母最好的生日禮物!
    如果想送給父母一件最好的生日禮物,那就是放生!所有人都希望父母健康長壽,而健康長壽的根本成因就是不傷害生命,護生救生。通過善行回向的力量,我們可以通過放生把功德回向給父母,使放生成為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 六一兒童節,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哪些呢?
    2020年的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了,各位家長們又開始忙碌地挑禮物了,你想好送給孩子什麼禮物了嗎?送給孩子書籍,熱愛學習閱讀我們常說:愛讀書的孩子,運氣不會太差。在這個電子設備充斥的時代裡,能夠讓孩子安安靜靜讀上幾本書,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
  • 理智追星是我們送給愛豆最好的禮物……
    因為《我們的歌》被肖戰圈粉後,我便時常搜索和肖戰有關的視頻,尤其是看到馬薇薇採訪肖戰的視頻,令我感觸良多。為什麼這麼說呢?馬薇薇每問肖戰一個問題,他都會先思考幾秒鐘,然後再給出他認為比較合適的回答。馬薇薇評價說,肖戰時一個很謹慎的人。
  • 母親節送給媽媽最好的四個禮物
    今天是5月10也就是母親節,時光荏苒,我們都在慢慢的長大,而養育我們的媽媽卻在慢慢變老。每當我們想要表達自己的愛意時,媽媽總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我們,所以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份難以言表的愛,而即將到來的母親節,無疑是我們表達愛意和感恩的日子。怎麼感恩呢?
  • Be Best Friend最好的禮物送給你愛的人
    我們用誠心採購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獨特禮品,以最愛為名,送給親朋愛人,送給最好的你! 最近一年「重新定義」之聲不絕於耳,Roseonly重新定義鮮花、黃太極重新定義煎餅果子、大象重新定義安全套等等。6月6日,#BBF品牌官網正式上線接受預訂,「夢境」禮盒上線半月預訂量突破8000套。創始人金雨菲說,希望借#BBF重新定義「生日禮物」。
  • 這是送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望著窗外,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家鄉,回到了那生我養我的地方。上次回家已是春節之前,當時總算抽出了幾天的時間回了次老家。每次回家前心中都是一陣的欣喜,頭天晚上心中就急盼著第二天到來。就像一個孩子盼望著過年,就像一個流落異鄉的外地人對家鄉的期盼。
  • 春節送給老師什麼禮物?2013年春節送給老師的禮物一覽
    春節即將到來,做為學生或早已告別學生時代的你,是否會想起孜孜不倦培育我們的老師呢?春節是一個表達感情與聯絡感情的節日,送禮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環節,春節給老師送禮送什麼好呢?2013年春節送給老師的禮物-靠墊:老師,請休息一下
  • 理想: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如何把這個最好的禮物送給孩子?這讓我想起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的一句話: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那麼,讓我們與孩子一起走進理想。三談起這個話題,我跟許多家長說,人生沒有理想,孩子難以成才。
  • 章子怡:弟弟是爸爸、媽媽送給姐姐最好的「成長禮物」
    她在微博上分享到2020年1月1日,我們的生命中多了一個他,從此我們的世界又多了一份幸福的牽掛!這時上天賜給我們的最美新年禮物,感恩!新年真好!祝福大家,新年快樂!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章子怡就談到,自己有再想要一個孩子的打算。現在終於一切如願,真的為她感到開心。
  • 暖心文案|對我而言,你就是這世界送給我的最好禮物
    對我而言,你就是這世界送給我的最好禮物。For me, you are the best gift the world has ever given me.你知道嗎,對於我而言,你就是世界上送給我最好的禮物,我已經想不到其他的方式,其他的東西可以替代你。
  • 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他生個小跟班兒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好多家庭都選擇了生二寶,有的是為了想要湊成個好,兒女雙全,有的只是單單的想給孩子要個伴兒,然而也有好多家庭堅決不生二胎,還有一些家庭是處於想生又不敢生的狀態其實我在生完大寶的時候就說過,堅決不生二胎了,那種疼真的是這輩子都不想在去感受了
  • 意外懷孕,不是驚喜卻是噩夢的開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
    流感期間意外懷孕,本以為是驚喜,卻是一個噩夢的開始17年年初,正值冬季流感肆虐之時,不幸的是我們全家都中招,打針輸液吃中藥,原本打算要二胎的計劃只好往後推。誰知後來我卻測出意外懷孕,正滿心歡喜的準備迎接這個小生命,卻未曾想到這次懷孕卻是一個噩夢的開始。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1926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以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第一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作者站在哲學理性思維的高度,論證了「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在「向死而生」的概念之下,死是過程,亡是結果,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她當時就向廣東、四川兩地申請提前解除隔離,但最終未獲批准。這位《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書的譯者,此時說,在隔離等待的時間,她其實已在心裡完成了對父親的告別。「還能見到他,對我來說就是賺了,就是驚喜。如今我不會再鼓勵他戰鬥,一切順其自然。」彭小華,1967年生於四川夾江,資深心理學研究者,諮詢師,學者,譯者。
  • 六一兒童節,送給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就是一生陪伴的承諾!
    這一切仿佛就是昨天發生歷歷在目那麼生動那麼真實可是:突然發現有一天,她開始自己拿起筷子可以自己吃飯了,不需要我了;突然發現有一天,她掙脫開我的手臂,可以快樂自由的奔跑;突然發現有一天,她向我提出她的要求,開始和我討價還價:對於每個孩子成長只有一次
  • 經濟獨立的媽媽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仔細一問,哦,原來是因為他覺得媽媽廚藝一百分,隨時給他們弄好吃的,而且不需要向爸爸伸手也可以給他們買許多好吃的。聽到兒子這麼說,我覺得自己的形象突然就高大起來了,走路的腰杆子也挺著特別直。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底氣?!哦,原來底氣十足是這般感覺!還別說,一向不貪慕虛榮的我,卻真貪戀這有底氣的感覺。細想,底氣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單憑兒子對媽媽的讚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