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葛文德:好好活到終老就是對生命的最好告別

2021-01-09 年青老頭兒

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終老」。這是葛文德在經歷無數生死之間之人故事後,所感悟出來的生命真諦。這也是人們從開始記事起,最終極目標。

葛文德是一名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同時也是世衛組織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他的身份就註定著在他的生命中,必須不斷的與生死之間的人打交道。他們的喜怒哀樂欲等等都在生命最後階段體現,也會是最真實的體現,因為在這個階段的人的行為就會接近人性的本質。老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這個道理。

從中國歷史發展方面來看,人們對於生死的認識,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因為死亡是每個生命體無法避免的一件事。

在荀子《禮論》篇中講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意思是在說,出生是人生的開始,死亡是人生的結束。只有善始善終才是人生圓滿,才是真正實現了為人之道。

也就是說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認真思考生死的問題了,而且得到了最本質的答案。既生命有生命的意義,而死亡也應該被賦予以價值。就像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而善始善終就是生命的本質所在,既好好活到終老,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告別。而在我們以最美姿態告別時,需要去理解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一、正確認識生命的有限性,才能理解真正的告別。

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中,從醫學的角度闡述了人類變老是一種宿命,是無法逆轉的,而死亡的威脅永遠懸在人們的頭頂。而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是否會恐懼,這是需要每個人自身去正確認識衰老與死亡本身的。人們只有承認「年紀大了」,生命才能獲得自然,心中坦然,才能不再有負擔。

但是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

部分古代皇帝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尋求長生不老,無論是先秦時期,還是明清時期,皇帝尋求長生的聲音在史書上可以說是不絕於耳。而事實證明,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不論你是販馬走夫,還是王公貴族,甚至皇帝,在面臨死亡時,金錢與地位是沒有用的,是無法改變即將死亡這個事實的。因為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就像人們喜歡定目標去追逐一樣,死亡就是生命的目標。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生之後就會死亡,死亡之後就會是生。這是一種很高的看待生死的境界。就像在《至樂》中講的:「死生如晝夜」一樣,都是在在闡述同一個觀點,既生死是自然規律,人們是無法去改變這個事實的。既然如此,那麼在衰老與死亡來臨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坦然面對,正確認識它們的到來,也正確認識生命的有限性。

老子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連天地都不能夠長久,何況是人呢?這是對人之生命的有限性的最好佐證。

就像莊子所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每個生命體都有著屬於它本身的局限,因為是由物質而存在的有形體,而無形的東西也有著屬於它自身的特性。

正確認識生命的有限性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發展最大的幫助。

二、正確認識醫學的局限性,才能坦然面對告別。

衰老可以導致死亡,但是死亡不僅僅是因為衰老。因為生命既堅強,也脆弱。堅強是因為有著瀕臨死亡而後復生的奇蹟,而脆弱是因為也有著許多不經意間的意外,導致突然死亡。但是總歸來說,大體上,死亡是由年齡與健康不佳導致的。

葛文德在書中講道:「隨著老人能力的衰退,而要使他們生活變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認為醫學幹預是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幹預、修復和控制的衝動。」

葛文德這樣說的本質是在說明醫學是有局限性的,不要想著什麼都可以依靠醫學實現,包含長生不老,至少到現在為止,醫學還無法阻止衰老與死亡這兩件事,但這也是醫學最終極的目標。

我記得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患上了「中度惡性神經內分泌癌」,是屬於非典型性癌。在醫院會診之後,給出的答覆是無法治癒,只能維持。可是患者家人認為是該醫院水平不夠,醫生不夠優秀。於是轉院再會診,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家人還是不死心,再次輾轉。最終治療耽誤了,連維持都無法做到了。

這家人就是典型的對醫學局限性認識不夠,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夠治癒。站在家人的角度,可以理解他們在面對家人生病,而自己無能為力時的無助,以及渴望患者能夠得到治癒的心情。但是凡事不可用強,執著與固執,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可以希望著醫學不斷地進步,最終達到解決人類所有疾病的程度。但回歸當下的情形時,我們要徹底認清醫學有著屬於它的局限,因為到目前為止,醫學可以說是一門不夠完善的學科,還有著巨大的進步空間。

三、讓生命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在賦予死亡以價值,然後以最美的姿態告別。

我們大多數人,既除了那些整天渾渾噩噩的人外,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因為出生有人開始有了希望,既然有了希望,就渴望去追求更多與更美的東西。可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突然發現生命馬上走到盡頭了,於是就開始恐懼了,因為追尋的東西還沒有得到。

我記得以前有這樣一種說法:人生不應該留有遺憾。接著不知什麼時候就變成了這樣:留有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可是很少有人意識到,讓生命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在賦予死亡以價值。

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輔助生活機構提出者之一的威爾遜,在他19歲那年,她母親傑茜因為中風而半邊永遠癱瘓,那時傑茜雖然55歲了,但是還沒有進入老齡階段。可實際情況是現在的已經她沒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了。當時的威爾遜還在上大學,沒有收入來源,而其他兄弟姐妹也過得不是很好,從而導致傑茜唯一的去處就是療養院。因為這件事,讓威爾遜對老年人產生了興趣。隨著她的畢業,以及在不同療養院輾轉工作期間,她總是把傑茜帶到靠近子女的療養院生活。但是威爾遜發現,她母親傑茜在經歷這麼多療養院之後,沒有一家是她認可的。後來傑茜告訴威爾遜說:她的要求很簡單,想要一間可以能夠鎖上門的房間,在裡面她可以想幹嘛就幹嘛,不需要聽從其他人的安排。

人們追求的東西不同,也就導致生命的意義不同,那麼死亡的價值也就不一樣了。這裡說的死亡價值不一樣,是不能用有形之物來衡量的。

儒家講究三大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身上有著有這樣精神烙印的人之死亡,對於社會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世上有偉人,但是平凡人更多,難道他們的死亡就沒有價值了嗎?站在追求理想的角度上來看,偉人的生命意義是在追求著「不朽」,而平凡的人也在追求自身的理想。無論是「不朽」,還是平凡理想,對於追求者來說都是一樣的,都是屬於追求者自身的生命意義,並無高下之別,優劣之分。

傑茜是在告訴威爾遜,哪怕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她需要的依然是自由,儘管即將面臨死亡。

生命是寶貴的,但是再寶貴的東西,都會有貶值的一天。而我們需要認識到無論貶值到多少,哪怕是為零,或者最終消失,都無法磨滅他們在有價值時,存在的痕跡。這痕跡就是最終的意義。

葛文德就是在告訴我們生命最美的告別就是讓這些痕跡存在,既好好活到終老。

相關焦點

  • 葛文德《醫生三部曲》: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葛文德的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在葛文德看來,醫學之美在於思維之花的綻放,從不思(老師教,學生練)到尋思,從淺思到深思,從順思到反思,從技術之思到哲理之思。葛文德三本書的書名就充滿哲學意味和宿命感:《醫生的修煉》+《醫生的精進》+《最好的告別》,生命必須穿越複雜性(混亂、麻煩、不確定性、偶然性、多樣性),然後追逐純美的境界,但完美永遠無法抵達,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 《最好的告別》,你應該閱讀的一本關乎「衰老和死亡」的心理指南
    而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後的幸福,莫過於書名所說,我們經歷一世風風雨雨,最終我們得以選擇最好的告別!我們自主了一輩子,為何不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繼續做一個自主的人呢?所以,我們很需要類似的養老機構,而非傳統上的養老院。另外,我之前在微頭條寫過,建議中國還是採取居家養老方式,然後政府給予補貼,說白了就是兒女照顧父母,政府可以給予補貼。這樣做,其實成本是更小的,對中國老人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 《最好的告別》:當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是不是應該放棄治療
    對西蒙來說,折磨比死亡更可怕,失去尊嚴地活兩年,不如不活著。這個"生不如死"的道理對絕大部分人,尤其是老人是適用的。因為人老之後,很容易看到生命的局限,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看淡生死,所以比起死亡,在病床上賴活著可能更可怕。
  •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要知道的常識
    如果你的家人即將停止呼吸,你希望一直靠插管和機械通氣維持生命嗎?如果手術之後,你不能自行進食,需要依靠鼻飼或靜脈注射營養,你能接受嗎?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然而有一個事實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接受的,就是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類也永遠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和死亡。外科醫生兼作家阿圖葛文德通過其著作《最後的告別》,講述了一個個傷感而真實的臨終故事,告訴了我們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期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 心理學:對待生命最好的態度,就是活出最好的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的一生,深深淺淺走過,有低潮也有高潮,而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對待生命最好的態度其實就是這一句話,活出最好的自己。要想告別自卑與自傲,最好的方式就是內心富足,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獨一無二的,無論自己的境況如何,都不影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這種天然的自信會極大的激發我們內在的潛力,幫助我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磅礴的力量與激情,了解到自己具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一切。
  • 「千萬不要在微信上提分手」:好好告別,是對愛情最好的尊重
    有些告別是一段時間,你們距離下次見面的時間不會太久,如果想念對方的話,隨時都有機會也有理由去找對方。而有些告別,卻是一生,從此江湖路遠,你們再也無法相見。對一段感情結束最大的尊重,最好的告別,就是當面跟對方談清楚;無論是確定關係,還是選擇分手,都應當有各自的儀式感。
  • 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
    「告別就是死去一點點。」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場離別,是和父母。先是生離,後是死別。從認識到生命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生命有終點,但真正認識死亡是從親人的離世開始的。人的第二次生命開始於接受死亡。誠告訴璃子,所謂殘相,不是讓人死而復生,也不是召回他的靈魂,殘相可以被觸摸到,可以與人交談,所以殘相依然被當做家人對待。殘相會隨著時間慢慢的變淡、變模糊,大約二十年左右殘相就會消失。這二十年,就是給家人們的一個緩衝,慢慢接受親人們的離開。
  • 活在當下,不後悔,才是最好的活法
    所以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最好的選擇。不畏將來,不念過去,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人想要活在當下,就要學會告別,與親友告別,和曾經告別,跟遺憾告別,像自己告別。03 活在當下《了凡四訓》中說:「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
  • 書摘-《最好的告別》
    2.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扎抗拒和對於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
  • 什麼才是人生最好的告別:最後的告別
    彌留之際,最大的願望是能在自己尚有意識的時候給家人幾句囑託,哪怕看親人最後一眼也是最好的告別。但現世可怕的過度醫療居然把老人們進行最後告別的時刻也剝奪了,見老人最後一面的不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至親,反而是冷冰冰的醫生,這樣走完一生的確證明人生不值得。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從美國回到中國、剛剛結束了在廣州集中隔離14天的彭小華,終於見到了生命垂危的91歲老父親。在她開始隔離的第一天,父親就被下了病危通知書。她當時就向廣東、四川兩地申請提前解除隔離,但最終未獲批准。這位《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書的譯者,此時說,在隔離等待的時間,她其實已在心裡完成了對父親的告別。「還能見到他,對我來說就是賺了,就是驚喜。
  • 張國榮,驚豔了歲月的巨星,自殺,也許是他向生命告別的最好方式
    有的人,活十幾年就能參透生死,而有的人活到死的那一刻也沒活明白。私以為,張國榮是活明白的人。名利二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從本質上來講,無可留戀。有人說他死於人言可畏,對這一點喬治並不贊同,不一定自殺就是逃避,有時自殺,是一種華麗的完成。
  • 告別就是用盡全身的力量,活成你自己|直木獎成長小說《告別吧》
    認識西加奈子是從那本小小的《櫻》開始,到《魚河岸小店》,再到這本《告別吧!》,她的作品始終溫暖治癒。西加奈子是日本文壇備受期待的才女作家,出生於伊朗德黑蘭, 在埃及首都開羅和大阪府內長大,畢業於大阪府立泉陽高等學校和關西大學法學部,擔任過《ぴあ》雜誌的作者。
  • 豆瓣9.0,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美版《人間世》——《最好的告別》
    在無數將人推入絕望的答案中有一條,淡淡的:有一本書名叫《最好的告別》,可以去看看。於是去看了,於是開始真正思考衰老、疾病與死亡。問:什麼是衰老?向著年輕人感慨:「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你能自己上衛生間。」問:什麼是疾病和死亡?
  • 如果有告別的權利,你會如何告別死亡
    胃癌晚期……醫生預言她可能活不過一年。與癌症對抗的日子,每一天都是那麼艱難,看不到頭,也想過自殺。「但那樣會辜負愛我的人,我不想讓他們對我失望,所以我就再堅持堅持吧」。王越的老公自從她查出胃癌之後,邊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到照顧妻子當中。賣車賣房,為她活下去盡最大的努力。
  • 向死而生,就是《最好的告別》送給我們的禮物
    有沒有想過一種可能性,當父母年老生病躺在ICU的時候,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不忍心拔下維持父母各種生命的器械,兩個孩子的時候,大家一商量,拔了吧,於是就拔了,這有可能是生二胎最大的好處。說起ICU,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死亡。有科學數據表明,國內和國外的ICU的死亡率大多都10%-20%之間。
  • 人生是在不斷的告別,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善告別!
    我終於明白,所謂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最令人難過的是,我沒能好好的和他們道別。生命的旅程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孤獨與愛是我們一生要面對的功課。電影最難拍三大要素一水、小孩、動物,李安一次全拍了,水抽得真漂亮,聽說電腦特技中水的運算最複雜,李安就是想拍水,3D效果太美了,前半段壓抑繁瑣就是為了突出後半段綺麗,三觀又正,毋庸置疑年度最佳影片。
  • 面對前任,這才是最好的告別方式
    其實對於上熱搜的新聞,網友帶著吃瓜的心態已經見怪不怪了,那麼多明星,偏偏就是他呢? 是呀,熱搜的爆點往往是和消息的突發性和明星的人氣有一定的聯繫的。原來的恩愛夫妻,最後出現在微博的時候稱呼是「室友」,突然地分手,猝不及防。
  • 原來,不說再見,才是和母校最好的告別
    四年前拉著行李箱走進校門,我想像過,四年後我會用怎樣的方式和這裡告別。四年後那一刻來臨時,這個書寫我四年青春的地方,在我的字典裡多了一個解釋:母校。
  • 《最好的告別》譯者彭小華:疫情下的生死之問與內在安寧
    譯有《最好的告別》《眩暈年代》《直覺養育的力量》《虎媽的女兒》《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等,出版專著《廣告的性別再現》。訪談人:趙雪杉,學人Scholar志願編輯。下文簡稱「學人」。到11月22日,我的健康碼終於變綠,這下可以正常到醫院探視父親了。回到成都後,除了探視父親,其餘時間我正常生活,好好睡覺、好好吃飯、好好鍛鍊;正常工作交往,進行線下和線上諮詢,外出會見親友,或者在家裡接待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