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德《醫生三部曲》: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2020-12-12 企業家夜讀

3 月 30 日是國際醫師節

今年的醫師節,與以往不同

只因他們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節日

感謝你們在抗擊疫情中的付出!

3月30日「國際醫師節」,最開始是為紀念成功實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的麻醉醫生 CrawfordLong,而被美國設定為National Doctor’s Day。各國為了表示對醫生的感恩,逐步得到了推廣。

CrawfordLong醫生

2017年11月,國務院批准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從此,中國醫師有了自己的法定節日。

身為醫者,他們為診治更多的病人經常無法按時吃飯,即便擠時間剛吃上幾口,一有急診病人立即放下碗筷、披上白衣直奔診室。

他們意志堅定,為瀕臨絕望的患者帶去信心和希望,卻可能因為沒能挽回生命而躲在角落泣不成聲。他們見多了生離死別,但絕不是冷漠冷血,而是職業需要他們保持沉著冷靜、理智睿智,因為他們知道一個生命的逝去意味著什麼。

因此,他們竭盡全力、無限忘我地投入到救死扶傷的工作當中,有些甚至累倒在手術臺邊再也沒有醒來……

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無名英雄!

如果你想對他們的職業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阿圖·葛文德的作品一定不要錯過。他被稱為醫生中最會寫作的人,他的《醫生三部曲》也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醫生。

讀葛文德醫生系列作品的3個理由

文:王一方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

如今的閱讀多少帶些偶像情結,讓大家讀讀葛文德得給個理由先。他是何方神聖?

首先,他服務的機構在外人眼裡頗為榮耀——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醫學院,職位是外科教授。大夥印象中的外科大夫大多比較明快、瀟灑,他也不例外。

更厲害的是,他還是WHO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柯林頓、歐巴馬兩屆美國民主黨政府的醫改顧問。這說明什麼呢?能耐與境界,夠水準。

不過,讀書不是讀身份,要讀文章氣象,還要讀文字品味,是否優美、雅致?這一點也不含糊,這位外科醫生不僅手術做得漂亮,文字也夠典雅,他是一位暢銷書作家、雜誌《紐約客》上有他的專欄。

打開葛文德的檔案袋,你會發現,這位天才並非純正的美國佬,而是印度移民的後裔,從照片上看就是一個印度文藝青年的範兒。他的父母都是醫生,符合美國人「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講究醫學世家)的傳統。他1987年畢業於美國西海岸的史丹福大學,兩年後從倫敦郊外的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掙回一個哲學、政治與經濟學的學位,誰知他校園情緣還未了,199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這一回拿了醫學博士,還不滿足,回身又在哈佛取了一個公共衛生碩士。

葛文德的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在葛文德看來,醫學之美在於思維之花的綻放,從不思(老師教,學生練)到尋思,從淺思到深思,從順思到反思,從技術之思到哲理之思。

葛文德三本書的書名就充滿哲學意味和宿命感:《醫生的修煉》+《醫生的精進》+《最好的告別》,生命必須穿越複雜性(混亂、麻煩、不確定性、偶然性、多樣性),然後追逐純美的境界,但完美永遠無法抵達,生命必然走向涅槃。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接納臨床的複雜性,預設一份豁達,才能體驗技術徵服、超越後的愉悅;才能體驗到醫術是心術,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確定性。一半是直覺思維(敘事思維),一半是循證思維(精準醫療),兩者水乳交融;一會兒是直覺後的循證,一會兒是循證後的直覺。

外科幹的是手藝活(鷹眼、獅心、女人手),蘊含著高度的技巧化,流淌著手藝思維。好的外科醫生應該關注手藝的養成,品味手術的境界(爐火純青)。醫學的奧妙就在於超越不確定性去追求完美,這可能嗎?葛文德在書中描述的印度醫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低配置+高效率,完全有可能!

01>>

醫生的修煉:

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

阿圖葛文德在《醫生的修煉》一書中講述了親歷的十幾個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揭示了臨床醫生的精神發育歷程。臨床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專科化、專門化的趨勢不可遏制,臨床醫生的成長必然經歷「小專科+大人文」的蛻變歷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他早年經歷的新手上路的疑惑與開悟,外科的歷練從柳葉刀開始,初為醫生,還必須學習並熟練掌握中央靜脈導管的安置術。這個活可不好幹,反反覆覆,跌跌撞撞,才算闖關成功。

因此,從踏上從醫之路的第一天起,他就發現醫學的永恆困惑——不確定性的前提(缺損配置)與對完美結局(無缺陷)的希冀。

醫生每天都要面對變化莫測的疾病和病人,信息不充分,基礎理論(病因、病理)也不明了,醫生個體的知識、能力、經驗都不平衡,但無論資深人士,還是毛頭小子,卻都要作出近乎完美的臨床應對,達到患者對療效的最優預期。

《醫生的修煉》

阿圖·葛文德 著

歐冶 譯

即使到了高年資階段,他依然認為醫學中最大的困惑還是不確定性。病人因為無法確診而惶恐不安,醫生因為不能確診而左右為難,醫療費用因為不確定性的探究而節節攀升,社會輿論因為不確定性而質疑醫學的科學性。

在形形色色的不確定性煎熬中,醫生應該轉變自己的態度,不把呈現確定性作為職業的唯一價值,轉而以友善與共情去安撫惶惑的病人和躁動的家屬。

他還有一個不同凡響的理念:診療中的不確定性使法律問題根本無法釐清,無法知道醫療風險究竟來自於疾病自身的不確定性轉歸(不可抗力的兇險),還是應該歸咎於醫生的過失。因此,貿然起訴某個醫生成為一個前提謬誤的命題。

臨床中,要戰勝醫學的不確定性,信心與技巧都是從實踐中習得的,但這都必須以活生生的病人作為訓練對象,但誰又願意把自己作為新手的練習對象呢?如果誰都不願意做此讓步,那麼,成熟的醫生如何出位呢?

醫學院教學醫院每一天都在給病人最好的治療、照顧與給醫學新人增加練習機會之間犯愁。臨床醫學的進步無法消減技術試運行階段和新人試手階段的代價。為保證病人安全,要儘可能縮短,甚至消滅技術的學習與適應階段。

葛文德在書中還談及外科機器人與人機博弈命題。如今,達文西機器人已經成為許多三甲醫院的常規配置,人們對此充滿樂觀,其實,這背後隱藏著人機博弈的陰影。

1996年,瑞典蘭德大學附屬醫院負責心臟監護的資深專家沃林主任與電腦識別儀比賽,分別對2240份心電圖資料(其中一半是問題心電圖)進行分析識別,結果,沃林識別出620份,電腦識別出738份,電腦儀以20%的優勢擊敗資深專家。

幾乎在所有的競賽中,電腦要麼與人類戰平,要麼勝過人類。或許數碼醫療的前景是水火不容,不是相輔相成。對立的觀點認為智慧機器人的冰冷服務會消解醫療中的人性溫度,使病人更加孤獨。而互洽的觀點則支持醫生擺脫事務性紛擾,專注於醫療中的人性關懷。

02>>

醫生的精進:

從仁心仁術到追求卓越

在《醫生的精進》一書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洗手這回事:外科感染的關鍵細節」「醫療中的性騷擾:醫患雙方的困惑」(並非只是問題醫生騷擾病人,也有問題病人騷擾醫生)「薪酬的奧秘:醫生薪酬的內幕和艱辛」「死刑室裡的死亡之手」「切爛的喉嚨:親歷臨床誤診及其教訓」「產房裡的故事,從順產到剖宮產的必然轉歸」「疼:那些不明原因的疼痛症診療」「紅臉女主播」「吃個不停的人」「艱難的決定:臨終選擇的倫理衝突」「只想活下去:罕見病與不確定性」,細細品味,韻味無窮。

《醫生的精進》

(美)阿圖·葛文德 著

李璐 譯

很顯然,即使是醫神,也不能宣稱自己全知全能。

一次,朋友問了葛文德一個醫學問題:「腹腔神經叢(solar plexus)到底在哪兒?」他被問住了。朋友譏諷他:「你這醫生到底幹什麼吃的,這都不懂?!」

生活中,「燈下黑」的境遇比比皆是:他的妻子曾遭遇兩次流產,第一個孩子出生時主動脈缺失;女兒曾因為跌倒弄到肘部脫臼,而他卻沒有意識到;妻子也曾在某個從未聽說過的手腕部位韌帶撕裂過。每每遭遇這類事情時,他都覺得自己的醫學知識太貧乏了。

在他看來,醫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在容量和複雜程度上已經大大超出了個體所能承載的極限,根本就沒人能全部掌握並理解這些知識。結果,醫生和科學家們的分工越來越細微、越來越專業化。

如果我無法處理13600種疾病,那好,也許50種我可以應付得來——或者至少有一種疾病是我主攻的。就這樣,醫生變成了一位專家,關心的只是自己專業範圍之內的事,而關於醫學能否讓整個醫療系統更好地造福人類這一層次的問題,漸漸不在我們的考慮範疇之內。

出路在哪裡?醫學需要整個系統的成功運作,這個系統包括人和技術,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如何使他們協同工作,光有一流的配套設施是不夠的。

在美國,接受過緊急脾臟切除手術的病人中,進行過基礎疫苗接種的人只有一半。為什麼病人接受的治療是不達標的?解決問題的答案在於我們沒有認識到科學的複雜性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醫學領域,那種靠一個工匠式的醫師擬定一個治療方案就可以挽救病人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必須向機械工程師學習,讓各部分配件配合默契,在為人類提供救助和慰藉時,於細微之處讓整個系統張弛有度,獲得上佳表現。這個行業需要科學(規範),需要藝術(直覺),需要革新(創造),也需要謙卑(敬畏)。

03>>

最好的告別:

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在《最好的告別》中,葛文德變得宿命起來,他深知,醫學再怎麼發憤圖強,依然無法擺脫一個很確定的結局,那就是永遠也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與死亡。

於是,剛剛滿50歲的葛文德把目光聚焦於人類的衰老和死亡的逼近與應對。他依然是給大家講故事,講他妻子姥姥高齡獨居的故事(從自信走向自欺,再到可悲的歷程);講一對醫學專家夫婦一步一步邁入衰老棧道,親歷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質逐漸下滑,最後滑向深淵的故事;講一個有創意的社區醫生突發奇想,改造傳統養老機構的故事(一個允許餵養寵物的決定令養老院頓時生機盎然)。

還有美國的普通家庭如何為養老奉親承受難以負擔的經濟壓力,社會福利養老機構總是有各種死角和盲點,而居家養老又無法提供社群交往的支撐。這些矛盾幾乎無法調和。

最好的告別》

[美] 阿圖葛文德著

彭小華 譯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

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扎抗拒和對於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

但是無論怎樣糾結,我們還是需要邁過那一道門檻,去遠方遨遊。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是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首要課題,也是每個凡人需要藉助靈魂修煉才能坦然面對的生命節目。

從對醫學不確定性的認知到對死亡必然性的豁然,葛文德大夫完成了一個醫生最完美的精神發育,也昭示了現代醫學在高技術、高消費驅使下飆車遇阻(衰老死亡是最後的剎車)的警醒。

死生有度,生命無常,原來,這麼樸實的真諦卻需要我們用人世間那寶貴的「三萬天」的一大半來點撥、感悟,真是應了孔老夫子那句名言:五十而知天命。

企業家夜讀

《企業家夜讀》

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的一檔

專注於企業家群體的閱讀朗讀節目

每周六、日晚八點準時播出

在微信、微博、央視頻

新浪財經、搜狐、愛奇藝、百度百家、

優酷、咪咕閱讀、喜馬拉雅FM、

阿基米德FM、蜻蜓FM等同時呈現

劉自鴻《必然》

胡葆森《循道追光 感恩時代》

程虹《我感到了陽光》

夏華《生如夏花》

張躍《九三年》

劉棠枝《平凡的世界》

譚文清《財富的福音》

曾強《雨巷》

艾路明《阿拉善之歌》

劉昕《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梁建章《給我未來的孩子》

苗鴻冰《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餘鋼《門前》

俞敏洪《給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信》

尹燁《大醫精誠》

陳榮華《只有一個人生》

劉積仁《遠方》

宋志平《再別康橋》

閱讀的價值

讀書,獲得更多的生命經驗

慢下腳步,感受寧靜和自由

詩歌就像給靈魂洗澡

心靈深處有風景

相關焦點

  • 《最好的告別》|葛文德:好好活到終老就是對生命的最好告別
    這是葛文德在經歷無數生死之間之人故事後,所感悟出來的生命真諦。這也是人們從開始記事起,最終極目標。葛文德是一名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同時也是世衛組織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他的身份就註定著在他的生命中,必須不斷的與生死之間的人打交道。他們的喜怒哀樂欲等等都在生命最後階段體現,也會是最真實的體現,因為在這個階段的人的行為就會接近人性的本質。老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這個道理。
  • 推薦給醫學愛好者的8本書!醫生看了也點讚!
    1.醫生的修煉[美]阿圖葛文德第一本推薦的當然是,著名的阿圖葛文德醫生,他不僅是哈佛醫學院教授,更是美國政府的醫學顧問。他寫3本書,都堪稱經典。《醫生的修煉》是我最推薦的一本。本書的副標題是: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醫生也是人,也會犯錯。但是在犯錯中探究醫學的真諦。本書選擇了醫學工作中的14個主題,從不同側面展現了醫生所面對的世界的不確定性,和做抉擇時需要考慮的複雜因素。如果想要了解你生病時面對的醫生是這麼想的,快去讀一讀這本書吧。
  • 《當呼吸化為空氣》講述醫生與癌魔抗爭的生命感悟
    《當呼吸化為空氣》講述醫生與癌魔抗爭的生命感悟 2016年12月16日 08:30:28  來源:中國青年網
  • 安樂死合法化之爭:我們以何種姿態面對死亡?
    藉助安樂死合法化之爭再次進入公眾視野的契機,我們希望分享一些著名的思想家、醫生、作家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的重要作品,和大家一起叩問死亡,反思生命。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作為一名具有一線臨床經驗的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和走向生命終點的人有著多年的相處經驗。
  • 《悟學.第231篇》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悟學.第231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二十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19 亥-子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此百姓之情,也故用其情以教之,則聖人之教因彼以教彼,安容詭哉!」南懷瑾解讀:「孔子提供自己的經驗,他說他自己曾經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因而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專門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結果發現沒有用,不如去求知。因為須要知識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讀書,多思想。『思而不學不對,學而不思也不對。』
  • 「思、辨、悟、行」德育模式的實踐探索
    下面將從構建「思、辨、悟、行」德育方式的理論依據、遵循的原則和具體的操作三方面進行論述。一、「思、辨、悟、行」德育方式的理論依據我國的傳統文化《禮記·中庸》中將君子修身至誠過程中的方法歸納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假期充電 | 八年外科住院醫生的修煉,​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
    《醫生的修煉: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作者阿圖葛文德是哈佛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曾是白宮的健康政策顧問。本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醫學之美在於思維之花的綻放,從不思(老師教,學生練)到尋思,從淺思到深思,從順思到反思,從技術之思到哲理之思。
  • 生命信號的燈塔,心音與心電醫學數據的獨特之美
    宇宙萬物生命心靈的節奏,亙古不絕。在數不盡的節奏中,心音作為一種獨特的節奏,可以被喻為生命信號的燈塔。自人類歷史有記錄以來,人們便不斷窮盡智慧尋找事物的規律與節奏,從宏大與無窮中找結構、找框架,從細微與精密處找端倪,找啟發。
  • 生活之問,成長之悟,什麼是五毒月
    【生活之問,成長之悟】「什麼是五毒月?」背景:農曆五月份,我前後接到了3位師友,患有腫毒之證,嚴重者會危及生命,其實是「中毒」了,如果到西醫院檢查那大都是細菌病毒感染。另外和幾位夥伴通話,身體並非健康,乃至是病重而不知。其中我有普及什麼是五毒月?悟:死於傲慢,生於敬畏。
  • 《菜根譚》修身之二十:聽萬般道理,不如自悟其一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事情的道理因為別人的言論而領悟的,雖然有所領悟,但也有迷惑,還是不如自己領悟來的明白。正如我寫了一些《道德經》和《莊子》的文章,讀完一段,總有似有所悟的,也有迷惑不解的。為了解惑而讀他人之作,雖有所知曉,但那畢竟是他人的感悟,或贊同,或反對。這時還是自己領悟才能更加清楚明了。
  • 曉軒:努力形成「學思踐悟」的風氣
    原標題:努力形成「學思踐悟」的風氣 學思踐悟,顧名思義就是學習、思考、踐行、體悟。「學」是基礎和前提。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志。沒有「學」,其他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思」是「學」的延伸。
  • 尹秀英:以婦產科醫生之名,為生命護航
    日期:[2019年07月16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7] 尹秀英:以婦產科醫生之名,為生命護航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云華   從醫33年,為4萬餘名產婦接生,為1萬多名孕產婦手術,與死亡搏鬥,捍衛產婦與嬰兒的生命安全,總結完成多項科研成果,培養出10餘名技術骨幹和一支勇打硬仗的產科醫療團隊……「神醫」「菏澤最美醫生」「產婦生命守護神
  • 《教父》三部曲之讀書筆記
    「寫在紙上的東西會影響歷史,但影響不了生命。生命是一部不同的歷史。」「決定一個人的是行為,言語只不過是個屁。」在我看來,它們指向了同樣一個主題,那就是「命運」。一直以來,我都不喜歡把「命運」一詞魔幻化,或者是放入哲學之類的學說裡去做深層地討論;我更傾向於去遵循一個更為簡單隨心的道理:喜歡就去堅持,不喜歡就不去在意。
  • 《悟學.第174篇》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悟學.第174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二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415 亥-子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集注】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務農講武之法。程子曰:「七年雲者,聖人度其時可矣。如雲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國五年、小國七年之類,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論語講要》:「善人治理國家,不會窮兵黷武。但受外國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
  • 投資中的醫學 | 「愚蠢」的清單革命
    第一類錯誤是「無知之錯」,我們犯錯是因為沒有掌握相關知識,科學只讓我們部分理解了世界的運行規律。第二類錯誤是「無能之錯」,我們犯錯並非因為沒有掌握相關知識,而是因為沒有正確使用這些知識。他們對於錯誤的見解深深影響了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作為一名外科大夫,經常會在治療中遇到很多意外狀況,於是他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有多少是因為「無能之錯」,是否是可以避免的,畢竟外科手術關乎一個個人的生命。阿圖·葛文德生長於一個醫生世家,父母從印度移民至美國,都是醫生。
  • 「杜威在中國」的問題之思
    它與《實用主義的誤讀:杜威哲學對中國現代哲學的影響》(2000,2015)、《實用主義的儒化:現代新儒學與杜威》(2016)一起構成「實用主義與中國」研究三部曲,對杜威思想特別是其訪華期間的學術活動及其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 書寫生命的天才外科醫生,漫畫之神創造的這個怪醫永遠不會過時
    在名為活著的這條道路上誰都是路人,大多數人都在渴求能走得更遠,但它總有盡頭,活著到死去才顯得生命更有意義,而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更能「活著」的內容更加豐富而幫助人們克服一次又一次病痛帶來死亡的是一群生命的藝術家——醫生。
  • 陳藝搏愛情三部曲之《從那以後》 正式發布
    ­  搜狐娛樂訊 華語內地男歌手陳藝搏既三月份全網發布2017愛情三部曲之《分手在最愛你的時候》獲得一致好評後,將於6月6日推出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首主打單曲《從那以後》。歌曲旋律宛轉悠揚,歌詞深情感人配合陳藝搏溫暖的聲線更是將歌曲想要表達的主題詮釋的淋漓盡致,想必將會是一首傳唱度極高的佳作。
  • 重思生命的意義
    重思生命的意義作者 | 田雅竹靈感 | 公元2020,《會飲篇》等「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這是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的開始。這是一道哲學題。哲學題不好回答,去年6月,我差一點一個衝動報名牛津大學的線上哲學課,只不過苦於已有幾堂課在讀,實在分散不了精力,但我一定還會在未來去讀的,對於知識和生命的探索的熱情永不枯竭。也許永不枯竭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