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資料的轉錄與檢視
訪談是社會科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教育科學研究領域,雖然有紮根理論、敘事研究、個案分析、民族志等很多質性研究方法,但是多數研究方法在具體方法的運用上都會使用到訪談法,即訪談法是研究常用的基礎性研究方法。
訪談法具體可以劃分為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以及完全結構式訪談,當然還有一些焦點團體訪談法等其他類型。訪談的形式是多樣的,但是訪談後都會涉及到資料的轉錄與檢視的過程。資料的轉錄與檢視是研究當中隱性的工作,這兩項工作雖然瑣碎但是挺重要。
訪談如果時間短,樣本量少的話,進行轉錄的工作還算輕鬆。但是如果真的去深入做一項研究,即便是個案研究,可能會要涉及到大量的轉錄工作。這裡的轉錄工作是指由錄音檔轉化為文字檔。有人會說,轉錄是件很簡單的事情,網上有大量的轉錄軟體,直接輸入進去,頂多花些錢,一會就變成文字稿了。直接由錄音稿變成文字稿,這個過程本身藉助現代科技的語料系統,轉化過程很快。但是轉錄的質量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接下來筆者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談談轉錄工作的幾個要點。
一是,錄音轉錄工作最好由自己來完成。有的研究者比較忙,會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的研究生去完成,或者直接在網上找相關公司來完成。這種方式比較快捷,比較節省研究者的時間和精力,畢竟轉錄是一件非常辛苦和瑣事的活。但是此舉,可惜之處,就是錯失了對原訪談錄音的再次咀嚼與回味。當然了研究者後續也可以自己再聽錄音。正如**大學李**教授所說「少了一個慢慢同自己的訪談記錄相處的過程和時間」。質性研究,研究者本身就是工具,對原始錄音進行轉錄的過程雖然會耽誤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這個過程也是資料的分析與對話過程。這個過程有利於後續的開放式編碼。如果用心去做,這個過程不會說沒有價值的。所以,筆者建議由自己來完成轉錄工作。
二是,轉錄過程最好藉助一些音頻軟體。起初,筆者是利用一些軟體直接把錄音檔轉化為文字檔(一個小時的錄音檔三五分鐘就完成),然後對文字檔進行校對。這個校對的過程很辛苦,因為機器畢竟是機器,原本鮮活的對話,轉錄後有些慘不忍睹。其原因在於,我們日常的訪談夾雜著大量的口語,並非條理化和清晰化。嗯、啊之類的碎片式語言本多。很難直接呈現在研究文本中。即便花錢由某軟體轉錄,轉錄後的東西一般也是很難能直接拿過來使用。
那藉助什麼軟體呢,筆者借鑑了**大學**老師的建議,使用Adobe Audition軟體,這款軟體是挺專業的音頻軟體。雖然功能很多,但是我們主要使用其中的一個功能,即將速度變緩。**老師的原話是「打字的時候總是暫停,後來就想,要是能說慢點就好了。於是後來就找到了這個音頻編輯器」。具體功能在「效果」下的「時間與間距」,點擊「變速」。至於要調到多慢,這個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標準。頁面左下角位置處有一個試聽功能,確定語速適合了,再將音頻拉長。原本30分鐘的訪談錄音,因為語速變慢,會拉的時間更長。拉長後的聲音,剛開始會有些不適應,像傻子在說話。但是出於研究的需要,方便邊聽邊轉錄。這種效果較好。原本一個小時的錄音,邊聽邊錄,可能三個小時就完成了,而且質量很好。
三是,轉錄後的資料最好由受訪者進行檢視。檢視其實就是核對和補充。筆者以前曾經訪談過一名官員。訪談時是輕鬆自由的,可是將訪談的話呈現出來時,因為存在一些口語,必要時需要潤色和語序的調整。即便,研究者儘可能去忠實原錄音,只要是調整就會可能改變原意。何況轉錄的過程已經進行了加工一次。所以,筆者建議將整理後、潤色後的訪談資料返給受試者,讓其進行核對。如果受訪者,有新的想法可以加進來,進行二次訪談。如果哪些地方,受訪者覺得不妥,也是可以刪去的。
一些研究者害怕將訪談轉錄稿返還給受訪者,這個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雖然是麻煩了一些,但是從學術研究的程序上看,還是必要的。試想,理工科做實驗研究,數據要極其精細,錯一個小數點就可能導致實驗的失敗。文科的研究為什麼就可以那麼隨意,即便轉錄的過程會發生一些變化,為什麼不進行再次核對呢。何況核對的時間很快,而且受訪者可能會有新的信息會提供。當然,這些前提是對受訪者的充分尊重,要做好資料的保密、匿名化工作,讓受訪者安心。做研究不需要偷偷摸摸的。這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受訪者是文盲這麼辦,哈哈,筆者一朋友**教授說「可以念給對方聽」。
此處需要額外提及一個問題,要不要將訪談提綱提前給受訪者。筆者覺得應該看研究需要。如果您的研究是想深入了解一個主題,可以提前將提綱給受訪者,提前看了問題,受訪者可以心裡有個腹稿。正式訪談時也會比較順暢和有條理。如果提前沒看的話,訪談的內容涉及到一些過去需要回憶的事情,受訪者會發懵。因為記憶的提取有個過程,而且會不清晰。所以,建議將訪談提綱提前給受訪者。如果不給受訪者,雖然訪談時,受訪者說了一些話,如果受訪者事後覺得這些話不妥當,研究者還是要尊重受訪者的意思去調整訪談內容的。
後續涉及到對訪談資料的詮釋……再議……
以上僅僅是研究心得隨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