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資料的轉錄與檢視

2021-02-14 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訪談資料的轉錄與檢視

訪談是社會科學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教育科學研究領域,雖然有紮根理論、敘事研究、個案分析、民族志等很多質性研究方法,但是多數研究方法在具體方法的運用上都會使用到訪談法,即訪談法是研究常用的基礎性研究方法。

訪談法具體可以劃分為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以及完全結構式訪談,當然還有一些焦點團體訪談法等其他類型。訪談的形式是多樣的,但是訪談後都會涉及到資料的轉錄與檢視的過程。資料的轉錄與檢視是研究當中隱性的工作,這兩項工作雖然瑣碎但是挺重要。

訪談如果時間短,樣本量少的話,進行轉錄的工作還算輕鬆。但是如果真的去深入做一項研究,即便是個案研究,可能會要涉及到大量的轉錄工作。這裡的轉錄工作是指由錄音檔轉化為文字檔。有人會說,轉錄是件很簡單的事情,網上有大量的轉錄軟體,直接輸入進去,頂多花些錢,一會就變成文字稿了。直接由錄音稿變成文字稿,這個過程本身藉助現代科技的語料系統,轉化過程很快。但是轉錄的質量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接下來筆者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談談轉錄工作的幾個要點。

一是,錄音轉錄工作最好由自己來完成。有的研究者比較忙,會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的研究生去完成,或者直接在網上找相關公司來完成。這種方式比較快捷,比較節省研究者的時間和精力,畢竟轉錄是一件非常辛苦和瑣事的活。但是此舉,可惜之處,就是錯失了對原訪談錄音的再次咀嚼與回味。當然了研究者後續也可以自己再聽錄音。正如**大學李**教授所說「少了一個慢慢同自己的訪談記錄相處的過程和時間。質性研究,研究者本身就是工具,對原始錄音進行轉錄的過程雖然會耽誤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是這個過程也是資料的分析與對話過程。這個過程有利於後續的開放式編碼。如果用心去做,這個過程不會說沒有價值的。所以,筆者建議由自己來完成轉錄工作。

二是,轉錄過程最好藉助一些音頻軟體。起初,筆者是利用一些軟體直接把錄音檔轉化為文字檔(一個小時的錄音檔三五分鐘就完成),然後對文字檔進行校對。這個校對的過程很辛苦,因為機器畢竟是機器,原本鮮活的對話,轉錄後有些慘不忍睹。其原因在於,我們日常的訪談夾雜著大量的口語,並非條理化和清晰化。嗯、啊之類的碎片式語言本多。很難直接呈現在研究文本中。即便花錢由某軟體轉錄,轉錄後的東西一般也是很難能直接拿過來使用。

那藉助什麼軟體呢,筆者借鑑了**大學**老師的建議,使用Adobe Audition軟體,這款軟體是挺專業的音頻軟體。雖然功能很多,但是我們主要使用其中的一個功能,即將速度變緩。**老師的原話是「打字的時候總是暫停,後來就想,要是能說慢點就好了。於是後來就找到了這個音頻編輯器」。具體功能在「效果」下的「時間與間距」,點擊「變速」。至於要調到多慢,這個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標準。頁面左下角位置處有一個試聽功能,確定語速適合了,再將音頻拉長。原本30分鐘的訪談錄音,因為語速變慢,會拉的時間更長。拉長後的聲音,剛開始會有些不適應,像傻子在說話。但是出於研究的需要,方便邊聽邊轉錄。這種效果較好。原本一個小時的錄音,邊聽邊錄,可能三個小時就完成了,而且質量很好。

三是,轉錄後的資料最好由受訪者進行檢視。檢視其實就是核對和補充。筆者以前曾經訪談過一名官員。訪談時是輕鬆自由的,可是將訪談的話呈現出來時,因為存在一些口語,必要時需要潤色和語序的調整。即便,研究者儘可能去忠實原錄音,只要是調整就會可能改變原意。何況轉錄的過程已經進行了加工一次。所以,筆者建議將整理後、潤色後的訪談資料返給受試者,讓其進行核對。如果受訪者,有新的想法可以加進來,進行二次訪談。如果哪些地方,受訪者覺得不妥,也是可以刪去的。

一些研究者害怕將訪談轉錄稿返還給受訪者,這個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雖然是麻煩了一些,但是從學術研究的程序上看,還是必要的。試想,理工科做實驗研究,數據要極其精細,錯一個小數點就可能導致實驗的失敗。文科的研究為什麼就可以那麼隨意,即便轉錄的過程會發生一些變化,為什麼不進行再次核對呢。何況核對的時間很快,而且受訪者可能會有新的信息會提供。當然,這些前提是對受訪者的充分尊重,要做好資料的保密、匿名化工作,讓受訪者安心。做研究不需要偷偷摸摸的。這會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受訪者是文盲這麼辦,哈哈,筆者一朋友**教授說「可以念給對方聽」。

此處需要額外提及一個問題,要不要將訪談提綱提前給受訪者。筆者覺得應該看研究需要。如果您的研究是想深入了解一個主題,可以提前將提綱給受訪者,提前看了問題,受訪者可以心裡有個腹稿。正式訪談時也會比較順暢和有條理。如果提前沒看的話,訪談的內容涉及到一些過去需要回憶的事情,受訪者會發懵。因為記憶的提取有個過程,而且會不清晰。所以,建議將訪談提綱提前給受訪者。如果不給受訪者,雖然訪談時,受訪者說了一些話,如果受訪者事後覺得這些話不妥當,研究者還是要尊重受訪者的意思去調整訪談內容的。

  後續涉及到對訪談資料的詮釋……再議……

 以上僅僅是研究心得隨筆,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作為基本工具的質性訪談
    作為一種與社會調查研究中所採用的結構式訪談有很大差別的訪談方式,本書所介紹的質性訪談(有時也被稱作「深度訪談」、「無結構訪談」、「自由訪談」等)是一種靈活性更大、對訪談者要求更高,並且所涉及到的技術、技巧和方法問題也更多的訪談方式。
  • 訪談法的實施技巧和方法-訪談所獲資料的整理
    訪談結束後要及時根據記錄和錄音、錄像等對資料進行整理.如果距離訪談之時過長,可能會使研究者逐漸淡忘訪談時獲得的感受,因此整理和分析訪談資料應該越早越好. 在對資料進行整理時,要注意思考以下幾點:資料是否按照原定提綱進行收集?收集到的信息是否有效,是否能說明一定的問題?提綱中的某些問題是否有遺漏?如果出現偏差,研究者不能只憑藉自己的主觀認識來做出判斷.對於那些重要的問題,應儘可能重新訪問;如果已經無法補救,就要把這個問題從材料中剔除.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
    儘管過去研究人員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有相對清晰的認識,但是對RNA聚合酶II(Pol 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11月27日,《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的研究成果。
  • 移情圖在訪談中的實踐案例
    但是,這裡面很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家的口才都太好了,容易下意識地去引導被訪談者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思考,這樣的訪談往往不具備客觀性,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而只是拿到了自己想聽到的東西。同時,這種訪談的結果,又很難以一種很好的方式記錄下來,並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
  • 轉錄調控:人源轉錄因子特徵 總結 (截至2018)
    其中的BMAL1-Clock是分子生物鐘中的核心轉錄複合物。其他基因,如c-Myc和HIF-1,由於它們對細胞生長和代謝的影響,已經被認為與癌症有關。立體結構特徵:其由兩個α-螺旋連接組合而成。一般來說,包括這個結構的轉錄因子是二聚體,每個轉錄因子都有一個螺旋,螺旋中含有促進DNA結合的鹼性胺基酸殘基。
  • 走進組蛋白乙醯化,解析轉錄因子與DNA轉錄的關係
    一般來說,乙醯化修飾能夠中和組蛋白尾巴上鹼性胺基酸殘基上的正電荷,減弱組蛋白與帶有負電荷的DNA之間的結合,選擇性地使得某些染色質區域的結構從緊密變得分散,有利於轉錄因子與DNA結合,從而促進某些基因的轉錄,增強基因的表達水平。
  • 什麼是翻譯轉錄?為什麼委託專業翻譯公司做轉錄?
    轉錄簡單的說,轉錄就是錄製音頻/視頻並將其轉換為書面文字的藝術。那麼什麼是轉錄呢?包括醫生,法律領域的人員,廣播節目或語音/講師在內的許多專業人員都要求高質量轉錄。這是因為他們需要/希望獲得口頭活動的認證書面副本以供參考。播客現在選擇在線發布其內容的文本,因為書面詞可以被搜尋引擎找到,也可以在博客和網站上輕鬆引用。隱藏式字幕和字幕是大多數人熟悉的其他轉錄形式。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線上直播】轉錄組+基因家族,一次全搞定
    我們結合多年項目經驗及培訓經驗,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一期「植物轉錄組學與數據可視化」培訓班,深受學員好評!p.s:本期新增轉錄組數據一鍵分析內容,附贈代碼。講師團隊來自於中科院、中國農大博士,專注於生物信息在植物領域的應用10年以上,具有豐富的項目經驗和培訓經驗亮點三:專用真實項目數據學習,有別於其它培訓班使用demo數據或醫學數據亮點四:線上直播模式,可看課程回放,一年內可反覆學習;為保證學習效果,小班授課,開課前郵寄課程資料
  • 青年學者訪談08 | 盧鎮:跨文化與跨學科的互動——一種檢視文藝復興的特殊視角
    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青年學者訪談系列旨在為廣大對文藝復興及近代哲學領域研究感興趣的師友和學習者分享、提供相關研究經驗,同時展現相關青年學者的風採,「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研究」公眾號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本系列訪談,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同系列推送將陸續在「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研究」公眾號推出,敬請關注!
  • Cell:揭示精細胞存在廣泛的轉錄掃描機制
    Yanai補充說,「我們還發現,精子中的這種修復過程在被激活或轉錄的基因中具有較低的活性。這支持了一種觀點,即進化將轉錄頻率作為一種槓桿,調高它可保存某些基因中的DNA密碼,但是調低它能夠讓有助於生存的DNA密碼變化發生。」
  • 主題教育檢視問題工作方案
    一、明確檢視問題要求(一)明確檢視依據。按照《通知》中「六對照一結合」進行檢視。(六)領導班子如何檢視反思。稿子鋪微信公眾整理,聚焦主題教育「五句話」目標、八個方面突出問題和黨的政治、思想、作風等黨的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檢視反思。(七)黨員領導幹部如何檢視反思。聯繫思想工作實際,實事求是檢視自身在思想、政治、作風、能力、廉政等方面的短板與差距,把問題找實、把根源找深,明確努力方向。(八)寫實檢視剖析問題材料。
  • 歷時18年 訪談1671人 全國首個藝術口述史資料庫在寧發布!
    從2001年開始,有一群人不辭辛勞,走遍海內海外,縱橫百年銀海,歷時18年訪談1671位藝術家,口述採集、整理、保存了浩如煙海的原始資料;到2017年,國內首個藝術口述視頻資料庫開始研發,長達數萬小時的原始視頻被悉數轉錄、編目入庫……
  • 生物遺傳進化:DNA複製轉錄翻譯逆轉錄和RNA複製
    生物遺傳進化:DNA複製轉錄翻譯逆轉錄和RNA複製 2012-12-06 18:48 來源:山東省青島市第九中學  作者:辛建福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2018年7月29日/生物谷BIOON/---DNA結合轉錄因子(TF)是真核基因表達的典型調節因子。針對轉錄因子的早期研究揭示出它們的結構良好的DNA結合結構域(DNA binding domain, DBD)並鑑定出轉錄所需的功能上至關重要的激活結構域(activation domain, AD)。
  • 轉錄組專題-可變剪接
    其中內含子在基因轉錄成mRNA前體後會被RNA剪接體移除,剩下的外顯子才是能夠存在於成熟mRNA(之後再進一步轉譯成蛋白質)的片段。一條未經剪接的RNA,含有的多種外顯子被剪成的不同組合,可轉譯出不同的蛋白質。
  • 在原核表達系統中外源基因不僅進行正向轉錄,有時還存在反向轉錄
    早期採用的RNA探針是細胞mRNA探針和病毒RNA探針,這些RNA是在細胞基因轉錄或病毒複製過程中得到標記的,標記效率往往不高,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這類RNA探針主要用於研究目的,而不是用於檢測。例如,在篩選逆轉錄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基因組DNA克隆時,因無DNA探針可利用,就利用HIV的全套標記mRNA作為探針,成功地篩選到多株HIV基因組DNA克隆。
  • Science裡程碑成果揭示轉錄奧秘
    隨著細胞類型或發育階段的改變,細胞會啟動相應基因的轉錄,讀取DNA蘊含的遺傳信息。Rutgers大學的科學家們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首次闡明了特異性轉錄激活的結構基礎,描述了轉錄激活蛋白與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