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單元首頁
【人文主題】
思維的火花跨越時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單元共編排三篇課文,包括《自相矛盾》《田忌賽馬》《跳水》。
【語文要素】
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本單元學習的文章:通過課文中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
【習作要求】神奇的探險之旅
根據情境編故事,把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寫具體。重點是寫的時候要展開合理的想像,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寫具體,如果把心情的變化寫出來就更好了。
15.《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
①鬻(yù):賣。
②陷:刺破。
③其:助詞。這裡指那個賣矛和盾的人。
④或:有的人。
⑤夫:放在首句,表示將發議論。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什麼東西能刺破它。」又誇耀他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麼東西都能刺破。」有的人說:「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什麼都不能刺破的盾與什麼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世上。
主題:
《自相矛盾》選自《韓非子·難一》是一則文言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盾和矛,因互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說的故事,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前後不一。
【課後習題】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方法指導:先對照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並注意把握好停頓和人物的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邊讀邊理解邊背誦。
二、聯繫上下文,猜測括號內字的意思。
(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提示:聯繫下文,楚人說自己的盾很堅固,自己的矛很鋒利,這是對自己的矛和盾的誇耀,所以「譽」應該是「誇耀、稱讚」的意思。
其人(弗)能應也。
提示:聯繫上文可知,楚人對自己的矛和盾的誇獎是不符合事實的,所以當別人提出質疑時,他是回答不上來的。進而推知「弗」應該是「不」的意思。
不可同世而(立)。
提示:聯繫上文,楚人所講的矛和盾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所以「立」應該是「存在」的意思。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
參考答案:
什麼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麼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世上。楚國人刻意地誇大了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既不符合事實,又互相牴觸,所以當有人問他時,他「弗能應。」
四、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提示:講述故事前,先要讀懂原文,理解原文的意思;再結合字詞的注釋,逐句翻譯成白話文;然後將其連貫起來,修改不通順的地方,使整個故事條理清晰,語句通順。
示例: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他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ロ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都不能刺破它!」接著,他又拿起一支矛,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鋒利的,無論多麼堅固的東西它都能刺破!」這時,一個人上前問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呢?」賣兵器的人一愣,啞口無言。什麼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麼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世上的。
【拓展延伸】
出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結構簡單,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韓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濫等充數》《老馬識途》、《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鄭人買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