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文章中,作者吳均描寫了富春江山水的整體概況以及水的空靈與澎湃。本文我們來仰望山景,來看看又是一派如何景象呢?
賞析《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上)
第三段解析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蒼翠的樹木,透出一派寒氣。
青山與綠水交相輝映,生機無限。寒樹點明了季節時令在初秋。秋季日照強度減弱,樹一濃密,遮住陽光。更是給人一種陰森森的寒氣。除了樹多,高山的地勢也很險峻。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各自仗著地勢競相向上,仿佛互相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比誰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
負、競、軒邈、爭、指,這幾個字勾勒出來群山依附重疊、未然聳立的景象。同時這些字也有擬人的修辭。並且具有動感,配上作者看到的山景。這裡運用了視覺+修辭+化靜為動。
當然,富春江和周邊的群山是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這裡也孕育著多姿多彩的生命。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山間的泉水擊打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鳴叫,猿猴也不停地叫著。
這幾句話,重點描寫的是山間的聲響。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者體會到了生命的歡樂和自然的神秘。除了聽覺+誇張的描寫技巧,對比前面山巒的宏觀景物,這裡就是微觀景物。這裡運用了宏觀+微觀的技巧。
第四段解析
在山腳下的行船上,能清晰地聽見山間的泉水叮咚。還有飛禽的叫聲、知了的叫聲。猴子的叫聲。響聲過後,空山歸於萬籟俱寂。種種自然界的熱鬧和聲響,恰恰能反襯出山林的空寂,所有的聲音都像是清晨的第一聲鳥鳴清晰可人。如此純粹的自然美景,一定能打動人心,作者也有感而發。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極力追求權力的人,望見這些雄偉的高峰,就會平息野心。那些整天忙於政務的人,窺見這些幽靜美麗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這句話揭示了富春江群山的另一大魔力,令人返璞歸真。山的挺拔崢嶸,山的清幽靜謐,讓人萌生歸隱的念頭。這句抒情議論,放在環境描寫之後也是恰當好處。用到了景物加情感的寫作技巧。
而這種情感,在作者心中積壓已久。他仕途慘澹,一身才幹卻無用武之地。現在坐在輕盈飄蕩的小船上,欣賞著富春江兩岸的奇異景色,達到了樂而忘我的境界。於是那種不苟於世的怨憤和傲然直立的雅致,就情不自禁地表達出來了。這兩句話就是最好的體現。也突顯了作者對官場上追名逐利的鄙視。
寫景到這來就結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再次開拓文路,寫到: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然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見到陽光。
這幾句展示了山間的氣象,進一步豐富了奇山的形象。同時,也和開頭的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相互照樣,使文章結構更顯完整了。
至此,本文解析完畢。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山水的讚美喜愛和流連忘返的心態。
第二:表達了作者對官場名利鬥爭的鄙視以及對人生際遇坎坷,寄情山水的無奈。
關鍵詞解析
【書:寫信】
【俱:都】
【淨:可以理解為消散、乾淨】
【流:流水;從流:就是順著水流】
【從:跟從,這裡省略了主語「船」】
【東西:名詞作動詞。指:向東向西行】
【任意東西:也就是一會向東一會向西】
【許:大約】
【縹:青白色。說明了水的色澤、明亮潔淨,泛出綠色】
【千丈見底:說明水特別的清澈透明。即使很深,也能見底】
【負:憑藉】
【勢:地勢】
【競:爭著。憑藉著自己的地勢爭著向上,省略了主語:從後面的內容來看是群山。這也是為了文體的四字句考慮的】
【軒:向高處伸展】
【邈:向遠處伸展】
【激:擊打】
【泠泠、嚶嚶:都是擬聲詞,分別形容了泉水和鳥兒的叫聲】
【好:女子貌美;好鳥:漂亮的鳥】
【韻:和諧】
【轉:通假字,通「囀」,指蟬鳴】
【鳶(yuan):老鷹】
【經綸:國家大事】
【鳶飛戾天:出自《詩經》,像高翔的老鷹一樣有野心。代指那些極力追求權力的人】
【經綸世務者:就是哪些忙於政務的人】
【柯:樹木的枝幹】
【上:方位名詞做狀語,上面】
【蔽:遮蔽】
【交映:互相遮掩】
解析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