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探討一國兩制「臺灣模式」:不等同於「香港模式」

2021-02-14 今日臺灣

第三屆京臺學者共研會23日在京開幕,兩岸學者圍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議題,探討了對「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理解,分析了臺灣民主化進程,分享了對推動兩岸融合進程的看法。

據香港中評社北報導,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黨政治研究所所長陳星關注與兩岸交流對和平統一的作用。他將兩岸交流劃分為「情感、政策選擇、利益結構」三個層次,認為三者之間,情感是最基本的粘合劑和推進劑;經濟交流推動兩岸政治關係持續向緩和的方向發展;兩岸之間隨著共同利益增加,共同認知和共同情感會得到發展,推動兩岸社會融合,促進兩岸關係發生質的變化。

陳星認為,交流本身具有自主性,有生命力。在兩岸政治關係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交流仍然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內生動力,未來也會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平統一模式下,兩岸的交流與互動一定要經過非常長的過程,因為需要觀念的變化,觀念的變化需要不斷的互動、衝擊來形成。」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重點談及對「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構想。王英津認為,在未來國家統一後的制度架構的設計上,「一國兩制」仍然是大陸最優先的選擇。臺灣回歸後的「一國兩制」的模式,可稱為「一國兩制」臺灣模式。大陸將汲取香港模式的經驗,設計「臺灣模式」時更為嚴謹。大陸應聲明,未來的「臺灣模式」不等同於「香港模式」。

王英津研究認為,「臺灣模式」和「香港模式」相比,或有四個重大不同。一是政權改造和政治符號的處理。二是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三是軍隊問題。四是海洋管轄權的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表示,十九大報告對臺方略有五個方面,一是完全統一作為終極目標,二是「一國兩制」作為憲制方略,三是一個中國作為核心底線,四是中華文化作為融合基礎最大公約數,五是同等待遇建構公民認同。他特別談到,「一國兩制」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智慧,但對港澳模式只能有限地借鑑。公民待遇上是一個全面的平等和檢驗,教育文化上必須是中華文化+國家認同,僅僅是文化是不夠的,國際地位上比照香港,但要側重「一帶一路」跟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地位。

臺灣私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曹瑞泰表示,臺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其「民主化」招牌、乃至「中華民國」招牌均被民進黨等反對勢力挾持,為謀求的「臺灣建國」鋪路。脫軌的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政黨競爭模式、行政與立法的制衡關係、新聞媒體監督、公民社會的動員形態等,都出現嚴重的變性與扭曲。不僅沒有提升「良好治理」的效能,甚至在某些領域侵蝕治理質量。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資本主義化,原本已有本質上的障礙與瓶頸,若再加上欲借憲政民主之名,行背叛國家的反逆謀劃與作為,臺灣勢將走到以民主埋葬民主的末路。相對驗證了原本即非完善的民主制度,在國家統一或分裂等的國族問題上無能為力的一面。

編輯:小獸

相關焦點

  • 學者:「一國兩制」的臺灣模式
    十九大報告重申「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些論述揭示了「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構想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內在關係,隱含著以「一國兩制」的臺灣模式規範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關係的政治邏輯。   一、「一國兩制」並非權宜之計   從邏輯上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包含三個互相關聯的要素,和平、統一與「兩制」。
  • 《「一國兩制」臺灣模式》概要
    ,不少學者對「一國兩制」提出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意義已有深入研究,但多以政策解說和動態研究為主,理論含量較低,還沒有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命題,且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定量與實證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填補相關空白,通過系統、深入研究,在統一理論和統一模式的高度上探討「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第二,繼港澳回歸之後,如何用「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以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備受矚目。臺灣問題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特別是「一國兩制」在島內遭到的阻力和挑戰,要求我們努力構建有臺灣特色的、區隔於港澳的「一國兩制」模式,即「一國兩制」臺灣模式。
  • 張立齊:西藏模式的統一經驗是臺灣實現「一國兩制」的前車之鑑
    編者的話自今年1月2日大陸領導人提出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臺灣版」的倡議之後,兩岸心繫祖國早日統一的學者專家都在認真學習和研究,並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少建議。當然,根據臺灣目前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現狀,真正落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一些臺灣的學者以他們個人的親身感受和體會,提出了不少建議,值得關注。
  • 如何讓「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成為實踐的真理之探討
    編者的話自大陸領導人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後,兩岸專家學者都在積極認真地進行研究和探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王裕慶昨天給筆者發來他對此研究的一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在徵得王先生的同意後,決定在本公眾號首發,以饗讀者。蘭斌強2019年3月4日王裕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
  • 王裕慶:如何讓「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成為實踐的真理之探討
    在徵得王先生的同意後,決定在本公眾號首發,以饗讀者。王裕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隨著政協會議的開幕,3月3日又是一年一度大家非常期盼的兩會開始。 甚至還可以開放「官民融合」的分擔責任方式,讓民間企業與官方合作,舉辦開展更多符合「融合交流」創新型的交流活動,這樣不旦官方可以節省經費與得到更多創意裡的活動效益外,更重要民間企業也可以從合作裡得到開展自己業務與社會名聲的機會,臺胞也會一改對大陸交流活動那種死板板的刻板印象,而願意更接近認識大陸或也可以從活動裡認識更多大陸企業裡重要的朋友,來大陸創業與就業了。
  • 臺灣地區為何無法加入RCEP?學者:非因「一國兩制」
    與RCEP成員國有緊密經貿往來的臺灣地區,則游離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而民進黨上臺後推動的所謂「新南向」政策,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成效差強人意。有涉臺學者認為,RCEP實施後,臺灣地區將於區域經濟整合中,在貿易與投資兩個環節進一步「被邊緣化」。
  • 「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與臺灣聲音
    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上海參訪團本月在上海的行程中,即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貢獻出了很多「香港智慧」,正如參訪團成員、《超訊》雜誌總編輯紀碩鳴說的那樣:講「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香港智庫最有發言權。說起「香港故事」,就必然提及「一國兩制」。香港回歸祖國的22年,正是「一國兩制」由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的22年,是「香港故事」最精彩的22年。
  • 臺媒:中國大陸模式崛起與臺灣「民主傲慢」
    臺灣《中國時報》1日發表社論說,奈克薩斯思想者大會今年首度邀請大陸學者與會,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與歐美頂尖意見領袖就當今國際大勢和中國發展模式展開辯論
  • 學者:「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
  • 張安樂:如果被武力統一 臺灣不如早接受「一國兩制」
    鳳凰衛視5月29日《寰宇大戰略》,以下為文字實錄:張友驊:臺灣畢竟跟中國大陸隔絕了一百多年,從日據時代的五十年加上國民黨的將近六十年的時間,一百一十年跟中國大陸是隔絕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一國兩制之所以在臺灣沒有市場的原因,是這兩制究竟是什麼,這兩制是什麼,所以我經常講,一過兩制中國大陸是看一國,臺灣是看兩制
  • 港媒:北京將建「一國兩制」博物館 內設臺灣館
    圖為「一國兩制」博物館籌備座談會現場海外網5月27日電「一國兩制」已在香港實踐了22年,在澳門也實踐了20年,近日,「一國兩制」博物館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在25日舉辦的「一國兩制」博物館籌備座談會上,主辦方透露,該博物館將建在北京,設立香港館、澳門館、臺灣館,在未來的籌備工作中,也將邀請臺灣專家參與討論。
  •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團結的中國人啥困難克服不了?
    「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早已在香港澳門得到了成功的實踐。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上海參訪團本月在上海的行程中,即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貢獻出了很多「香港智慧」,正如參訪團成員、《超訊》雜誌總編輯紀碩鳴說的那樣:講「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香港智庫最有發言權。蔡英文(視覺中國)說起「香港故事」,就必然提及「一國兩制」。
  • 臺灣飲品店挺「一國兩制」反香港暴力 蔡英文又跳腳
    來源:環球網香港的少數暴力犯罪分子製造的混亂,臺灣知名飲品店「一芳臺灣水果茶」5日發聲明,反對暴力和罷工,支持「一國兩制」,結果引發臺灣綠營的政治追殺。據聯合新聞網5日報導,香港少數人鼓動「罷工」後,一家香港的一芳分店宣布休息,門口貼著一張告示:「今天與香港人同行,休業一天,香港加油!」↓一芳總公司「墨力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隨後在微博上發表聲明,強調張貼告示的是一名小時工,行為不符合品牌立場,已要求該店將其辭退。
  • 「解局」「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蔡英文的新伎倆包藏禍心
    近了說,是元旦剛過,大陸的《告臺灣同胞書》40年紀念會挾著強勁力道而來,不但「九二共識」四個字躲避不開,「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又成了島內討論的大熱門。反觀「維持現狀」,早就成了沒人理的明日黃花。開口回應時,她有意把「九二共識」跟「一國兩制」等同起來混為一談。乍一看,這不是壞事呀。「九二共識」的根本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一國兩制」嘛,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說來說去,都是一中呀。
  • 系列連載:從「和平統一」大政、「一國兩制」構想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二)
    ——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後,受到鼓舞的章士釗先生主動向周恩來請纓去香港,利用一些舊關係做蔣介石的工作。中共中央託章士釗先生通過香港的關係轉交給蔣介石一封信,提出兩岸統一的四項主張。其中,第一項為「除外交統一於中央人民政府外,其他人事安排、軍政大權,由蔣介石管理。」
  • 從「和平統一」大政、「一國兩制」構想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葉九條」關於國共兩黨和談統一與統一後臺灣社會制度、政治地位、管理模式的規劃,成為「一國兩制」構想的重要內容。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副主席的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由此,「一國兩制」的概念形成專門用語。
  • 香港學者就兩岸關係發出「香港聲音」
    10日在上海召開,會上來自上海和香港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就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與推動民主協商、港澳「一國兩制」實踐的經驗啟示以及加強滬港臺三地交流合作等議題展開交流。
  • 臺灣奶茶店挺「一國兩制」後,果然有人送來了「親中」的標籤
    臺灣飲料品牌一芳水果茶日前發文譴責香港罷工並支持「一國兩制」,隨後CoCo都可、50嵐、鮮芋仙、貢茶、鹿角巷等13家飲料店均表態持有相同立場。不料,一些奶茶店被「臺獨」分子貼上「效中」標籤,還有人梳理出「愛臺奶茶店」名單,清心、茶湯會、康青龍、紅太陽等店榜上有名。
  • 李毅:一國兩制 臺灣方案
    三進臺灣,每次都有不少臺灣朋友問,你們大陸說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無言以對。的確,三十多年來,大陸從來沒有,哪怕稍微簡略地,解釋幾句,統一之後,大陸到底要怎樣治理臺灣。習總1月2日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
  • 蔡英文為選舉借香港煽風點火 港媒怒批:抹黑「一國兩制」
    不過她的這種慣用伎倆早已被外界看穿,港媒《大公報》怒批,民進黨當局在一旁煽風點火,是唯恐香港不亂,然後藉此抹黑香港的「一國兩制」。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蔡英文在社交媒體上大放厥詞,宣稱香港人民的行動是顯示他們追求所謂「自由民主」的心願。她還「教育」特區政府,要拿出誠意面對人民的請求。最後,蔡英文沒忘記「套近乎」,稱自己對香港人民的處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