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京臺學者共研會23日在京開幕,兩岸學者圍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議題,探討了對「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理解,分析了臺灣民主化進程,分享了對推動兩岸融合進程的看法。
據香港中評社北報導,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臺灣政黨政治研究所所長陳星關注與兩岸交流對和平統一的作用。他將兩岸交流劃分為「情感、政策選擇、利益結構」三個層次,認為三者之間,情感是最基本的粘合劑和推進劑;經濟交流推動兩岸政治關係持續向緩和的方向發展;兩岸之間隨著共同利益增加,共同認知和共同情感會得到發展,推動兩岸社會融合,促進兩岸關係發生質的變化。
陳星認為,交流本身具有自主性,有生命力。在兩岸政治關係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交流仍然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內生動力,未來也會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平統一模式下,兩岸的交流與互動一定要經過非常長的過程,因為需要觀念的變化,觀念的變化需要不斷的互動、衝擊來形成。」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重點談及對「一國兩制」臺灣模式的構想。王英津認為,在未來國家統一後的制度架構的設計上,「一國兩制」仍然是大陸最優先的選擇。臺灣回歸後的「一國兩制」的模式,可稱為「一國兩制」臺灣模式。大陸將汲取香港模式的經驗,設計「臺灣模式」時更為嚴謹。大陸應聲明,未來的「臺灣模式」不等同於「香港模式」。
王英津研究認為,「臺灣模式」和「香港模式」相比,或有四個重大不同。一是政權改造和政治符號的處理。二是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三是軍隊問題。四是海洋管轄權的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表示,十九大報告對臺方略有五個方面,一是完全統一作為終極目標,二是「一國兩制」作為憲制方略,三是一個中國作為核心底線,四是中華文化作為融合基礎最大公約數,五是同等待遇建構公民認同。他特別談到,「一國兩制」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智慧,但對港澳模式只能有限地借鑑。公民待遇上是一個全面的平等和檢驗,教育文化上必須是中華文化+國家認同,僅僅是文化是不夠的,國際地位上比照香港,但要側重「一帶一路」跟海上絲綢之路的優勢地位。
臺灣私立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曹瑞泰表示,臺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其「民主化」招牌、乃至「中華民國」招牌均被民進黨等反對勢力挾持,為謀求的「臺灣建國」鋪路。脫軌的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政黨競爭模式、行政與立法的制衡關係、新聞媒體監督、公民社會的動員形態等,都出現嚴重的變性與扭曲。不僅沒有提升「良好治理」的效能,甚至在某些領域侵蝕治理質量。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資本主義化,原本已有本質上的障礙與瓶頸,若再加上欲借憲政民主之名,行背叛國家的反逆謀劃與作為,臺灣勢將走到以民主埋葬民主的末路。相對驗證了原本即非完善的民主制度,在國家統一或分裂等的國族問題上無能為力的一面。
編輯:小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