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崑崙策網】可關注)
【蘭斌強薦讀】自大陸領導人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後,兩岸專家學者都在積極認真地進行研究和探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王裕慶昨天給筆者發來他對此研究的一篇論文,很有參考價值。在徵得王先生的同意後,決定在本公眾號首發,以饗讀者。
王裕慶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臺籍候選人)
隨著政協會議的開幕,3月3日又是一年一度大家非常期盼的兩會開始。在這一年一度的屬於人民期待的日子裡,筆者不但感受到大陸民主協商的優勢治理特色,並也觀察到兩岸同胞也因大陸推行融合發展的政策,而不把臺胞當外人,而有了非常感同身受的感受。
正因,今年一月2日隨著大陸最高領導人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紀念40周年的重要談話,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倡議,這也代表兩岸關係已經進入的新時代,而且也獲得海內外中國人的支持與熱議。當然,就筆者來觀察「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我們不旦要探討兩岸統一後,在一國兩制下如何治理臺灣,更重要我們要開始研究一些實踐馬上可以做到的「臺灣試行方案」,這樣或許對未來兩岸統一後,會有一定減少「兩制」推行後出現的「磨合問題」。至於,筆者今年對兩會就「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有以下觀察與建議,希望這些筆者淺薄的看法,也能明白一個追夢人想實現夢想的渴望!
首先,深化以「融合」為目標前提交流。
筆者觀察到兩岸關係的新時代,不能僅是要談交流,更重要我們應重視以「融合」為目標前提的交流,並也是應有的交流工作方向與方式,而且"以融合為前提的交流工作"(簡稱融合交流)更是「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重要「無形推手」。換句話說,「融合」與「交流」未來應做出緊密結合成為一個名詞,而不再把「融合」與「交流」分開看待。 就讓任何交流工作的目標都以「融合」為主,使得「融合交流」一詞,成為兩岸社會關係發展的新時代的流行重要名詞。
然後,在部門調整的設計上,大陸更應在涉臺相關部門裡有「交流」名稱的單位,特別加上「融合」兩字成為「融合交流局」的新名稱,並以「融合」為目標,開始發揮「融合交流理論探索」、「融合交流政策實踐研究」與「交流活動推進融合的設計」等三項重大工作功能,進而可以方便從淺而深的探討「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相關的更多議題。 當然,我們還應運用更多現在與未來科技進步的方式,如AI體驗與各種即時網絡軟體等,讓臺胞在沒有隔閡的情況下直面聯繫與了解大陸,落實真正的「融合交流」發展工作。 甚至還可以開放「官民融合」的分擔責任方式,讓民間企業與官方合作,舉辦開展更多符合「融合交流」創新型的交流活動,這樣不旦官方可以節省經費與得到更多創意裡的活動效益外,更重要民間企業也可以從合作裡得到開展自己業務與社會名聲的機會,臺胞也會一改對大陸交流活動那種死板板的刻板印象,而願意更接近認識大陸或也可以從活動裡認識更多大陸企業裡重要的朋友,來大陸創業與就業了。
因此,筆者建議「融合交流」應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名詞,並且凡是以「融合」為目標的交流活動,我們都應鼓勵與支持的,民間與政府都應該合作一起為融合交流工作動起來。
我們就應該讓「融合交流」成為探討「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重要精神,從落實「融合交流」的工作經驗裡,得到「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紮實的概念框架。
其次,把臺胞享受的兩岸紅利轉化成祖國社會建設的新動力。
我們也應把臺胞的兩岸紅利轉化成祖國社會建設的新動力。正因,大陸最近開放一系列臺灣中小學的老師與醫生可以在大陸報考執照與認證等政策, 外加上大陸社會本身一些區域也同樣出現教育與醫療資源人才短缺的情況,因此建議大陸可以適當制定鼓勵政策,讓這些臺師與臺醫到教育與醫療資源人才短缺的區域發展與幫忙有需要的地方建設。甚至,還應配合大陸扶貧與區域計劃,來讓臺胞的發展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份子,就讓臺胞人才成為建設祖國的先鋒群體。
此外,臺灣青年創業與就業的政策,也應開始鼓勵向更內陸發展,尤其是未來也希望大陸能開始研究政策。多以就業為導向的創業政策和逐漸檢視各地創業政策,尤其是檢視各地「孵化器」和「創業基地」的真實業績與成效。讓臺灣青年不會「盲投創業」而失敗,使得本來大陸的政策好意因「盲投創業」的失敗枉費了推行政策的初衷,更重要也可以讓更多臺青追夢人有實際夢想成真的保障。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鼓勵更多臺胞「向內陸下鄉」發展,讓臺胞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展,使得讓臺胞更受到大陸社會的真正好評,而且也可以讓祖國給予臺胞專門的政策照顧「紅利」,在符合經濟學與社會期待的規律下轉化成全體大陸社會的新「紅利」。這樣不旦可以滿足我們臺胞長期有想感激與回饋大陸的心意外,更重要也可以向大陸社會證明臺灣同胞也是中國公民的一份子,所有給予臺胞的照顧都會因我們願意「回饋」社會,而有了「一家人」的讚揚。
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臺胞不僅要談「融合交流」與「支持統一」,更重要大陸與臺胞也應開始談如何「回饋」政策照顧的紅利給大陸社會更多建設性的幫助。讓臺胞人才成為祖國建設的先鋒隊,用實際工作參與和實力發揮增加本身的認同,了解大陸社會與獲得大陸社會的認可。
當然,大陸方面也可以主導成立各種行業專屬給臺胞人才發展的協會,協助安排臺胞到需要區域的地方發展,解惑地方發展的疑問與需要,甚至也可以從這方式開始試驗臺胞人才方面的「兩制」推行試驗,來建立規範臺胞人才到地方發展的權益與義務,使得「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不在是紙上規劃,而是從累積的經驗裡得到實踐的真理。
第三,完善機制,實現對臺胞金融、信用等方面的同一待遇。
鑑於臺胞長期因身份認證導致出現金融方面無法貸款與認證問題。 筆者觀察建議大陸可以思考,只要符合大陸相關金融規定與法律,我們大可鼓勵讓臺胞社區自行成立屬於大陸註冊(非臺灣地區金融機構關聯)的本地獨有金融銀行與信用合作社,讓臺胞社區也成為金融上實踐「兩制」的對象。換句話說,這些臺胞社區自己在本地設立的金融銀行與信用合作社,不旦可以如同大陸其他金融機構一樣,可以存款和貸款與設立投資基金外,更重要也可以與大陸政府合作構建出「臺灣青年安居大陸的項目」。這安居大陸的項目就包括了專屬「臺胞」的融資創業、買房基金與發放信用卡和協助辦理五險一金等業務,而且這專屬「臺胞」的金融機構與信用合作社的特色,也就是不僅如同大陸金融機構一樣可以認證大陸身份證,更重要也可以認證「臺灣居民居住證」的18碼號,使得臺灣同胞不再擔憂創業得不到銀行融資與想定居大陸買人生第一棟房而無法貸款的困境。
當然,對於臺胞身份認證在金融的部分,筆者還是建議推行時,應以大陸居住證的號為唯一金融身份認證號碼,因為這樣就可以證明自己想長期居住在大陸的意向,未來也可以防止出現惡性資產的符合大陸法律規範。
因此,現在臺胞社會常常詢問的辦理信用卡與貸款問題,筆者真心建議大陸可以考慮依據相關金融規定與法律,就讓臺胞社區在自行成立(非臺灣相關金融機構關聯)本地獨有的金融機構。這樣不旦可以提前試驗臺胞在金融方面的「兩制」可行性,而且也可以對未來「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在金融方面得到一定的實踐經驗,甚至還可以徹底解決臺灣同胞因身份長期貸不到款或辦不了大陸信用卡的困境。
總之,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我們不僅可以從理論上探討統一後的模式,甚至還可以從臺胞現在在大陸的生活情況與需要上,來大膽試驗構建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實踐真理。就正如同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大陸女婿的筆者,就非常了解到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不是理論討論,也不是代表性人物的協商,而是我們生活每天遇到經驗累積真實的家人愛。
最後,筆者希望兩會召開成功,也特別想向各位代表與委員說聲「辛苦了!」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崑崙策網」新公號!
(薦文者系崑崙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崑崙策網【作者授權】,轉自「蘭斌強」)
【崑崙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於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崑崙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推薦友情關注:
共享【崑崙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