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工業4.0究竟是什麼?其內容是指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
即使關著燈,照樣能生產——這樣的工廠被稱為「黑燈工廠」。近日,記者在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車間,目睹了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奇妙場景:來回穿梭的機器人,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搬運到工位上,然後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之後的噴塗、烘乾、檢測、成品入庫也信手拈來。工業4.0時代,類似的「黑燈工廠」或許成為「標配」。
新松機器人公司總裁、董事長曲道奎告訴記者:「工業4.0時代的智能工廠,就像一個長了人類大腦的工匠,會自動完成接單、生產、送貨等一條龍服務,整個產銷流程極少有人的參與。」那麼,工業4.0究竟是什麼?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工業4.0戰略2011年誕生於德國,2013年被德國政府納入國家戰略,其內容是指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
能讓企業成本驟降、生產率革命性提升——這是工業4.0的殺手鐧,也是其被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理由。以德國工業4.0的樣板工廠西門子安貝格電子製造廠為例,經工業4.0改造後,需要人工處理的工作量減少了75%,工廠每年生產元件30億個,生產一個產品只要一秒鐘,產能較以前提高了8倍。
宛如一道彩虹,「工業4.0」把德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裝備製造業大國緊密相連。去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兩國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
在此之前,工業4.0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眼下,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是中國要實施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和德國「工業4.0」異曲同工——工信部部長苗圩如此評價。
作為製造業的「下一站」,工業4.0為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期的瀋陽指明了方向,也為由傳統製造向智能製造轉身打開了機遇之門。「工業4.0」概念的提出者、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長孔翰寧指出:「德國很多企業雖然實力強勁,但面對數位化新環境,必須投入大量資源轉變舊有商業模式及內部結構,而中國多數企業並不需要經歷這樣的適應過程,這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就瀋陽而言,轉型中的後發優勢會更加顯著——以緊鑼密鼓的中德裝備製造產業園為例,不僅可為瀋陽帶來最前沿的「工業4.0」理念與發展成果,也可為瀋陽企業打通與德國企業深度合作和交流的「時空快車道」。
對於我們普通市民來說,工業4.0又意味著什麼呢?在未來,當你需要買一輛汽車,不用去4S店,只要掏出智慧型手機,輸入「私人定製」的各種要求,包括車型、顏色、動力性能……然後把信息發送給「智能工廠」。工廠就會按照要求自動安排原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整車的組裝等所有生產環節,且每個環節都是按照你「私人定製」的要求去生產的,你甚至可以要求工廠把你的全家福照片設為車棚頂的內飾圖案。生產完成後,工廠會通過自己的智能物流系統把車送到你家門口。最關鍵的是,其價格並不比曾經規模化生產的貴多少,甚至可能會更便宜。理由很簡單,商品是從工廠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的,去除了實體零售商、電商以及所有的中間加價環節。
「總把新桃換舊符」。工業4.0,其實是個龐大工程。換句話說,除了產品和機器的互聯外,工業4.0還將在未來實現工廠、消費者、產品、信息數據的互聯,最終實現萬物互聯,從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眺望間,一場比工業革命更具革命性的商業變革正悄悄跟在工業4.0的身後,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消費者揮手致意。本報記者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