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繩小書店巡禮:開一家「理想的舊書店」其實非常困難 | 吉井忍的...

2020-12-22 好奇心日報

「ちはや書房(後稱千早書房)」位於日本衝繩那霸市,此前我們拜訪過宇田智子女士的舊書店「烏拉拉」,從那走到縣廳大樓,往西走路大概半個小時就能輕鬆到達,附近還有個港口和海濱公園。

我拜訪千早書房時心裡的期待度比較高,因為曾交流過的衝繩小書店店主們異口同聲讚揚它為「理想的舊書店」。如宇田女士介紹,千早書房就是:「藏書量足夠多,門口擺些比較輕鬆、時尚的書,而你越到後面越能看見更有深度、有意思的書。若可以的話,我也想開那樣的店。」

邊看地圖邊走、我突然感覺到周圍的小店氛圍有點不一樣了。可愛風格的土產店或時尚咖啡館幾乎消失,反而多起來的是提供色情服務的小店。天色已晚,路邊的情侶酒店一個個地亮起豔麗的牌子,我自己開始懷疑自己走錯方向,但地圖上的顯示還是對的。繼續走路五分鐘,果然看見書店的燈光了[1]。

千早書房外觀。店主櫻井先生說:「你這次來拍照實在太合適了,我前兩周剛換了外面的牌子。」

千早書房的店名來自櫻井先生的外婆。「她多年一個人經營一家花店,對我來說,她是個生意之神。」 書店所入駐的水泥樓的二樓是房東的住所。

從千早書房的門口往裡面看的風景。店鋪面積為 18 坪(約 60㎡)。

拉開玻璃門,向店主點頭打招呼,先看看裡面的擺設。大家說得沒有錯,這裡確實是非常典型(並非貶義意思)、踏實的一家舊書店。逛了一圈,我便發現靠門口的一排書架很特別,上面都是清一色的漫畫家水木茂(Mizuki Shigeru、1922-2015)作品。

「請問,您是專門收集水木先生的嗎?」 這麼一問,店主櫻井伸浩(Sakurai Nobushiro)先生笑一聲:「是的,我是小學三年級開始喜歡他的作品,算是三十多年來的鐵桿粉絲。家裡還有六七百冊呢,有複本的我才拿到店裡賣,大概兩百冊不到吧。今年五月份,水木先生的漫畫大全集[2]終於出版完畢,我都買好了。估計之後不太會有關於水木老師的書了吧,反而心裡被掏空一樣。」

在日本,水木茂的作品中最有名的是漫畫《鬼太郎》,但這裡還有他的隨筆、小說和妖怪圖鑑等,內容相當豐富。

仿佛能感覺到櫻井先生對水木茂老師的愛。作為鐵粉,櫻井先生曾在開業時段還向水木茂老師的事務所聯繫,並申請使用水木茂作品中的人物來做書店的招牌。「當然沒成功(申請),還被妻子罵得很慘。」

沒人相信有人買下來

「我們這家店是 2006 年 12 月開的,已經十多年了。此前我在宮城縣(註:日本東北地區)的通信運營商做營銷,負責東北區的六個縣。那是 2005 年吧,公司安排的體檢中被發現我心臟有問題。現在這問題不大,已經好了,但當時我就認定沒命了,但願在臨死之前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兒。一是因為那些年我和太太每年一次來衝繩度假,我們都覺得衝繩很好,二是因為我的愛好就是逛二手書店,每次看到店主他們好羨慕,感覺很自在。那就去衝繩開書店唄。你也知道,我們普通人的印象中,舊書店老闆就在收銀臺後面抽著煙,摸一摸貓咪,等待客人就好。輕鬆。」

他太太支持了丈夫的決定,因為她很明白丈夫並不滿足於當時的營銷工作,人生就這麼一次,那不如幫丈夫美夢成真吧。有一天太太在網上搜了一下,剛好看到著名獨立書店「Utrecht」(東京都澀谷區)轉發的信息:「在衝繩有一家書店要關門大吉,正在日本雅虎網上進行拍賣所有的藏書和書架等器具。」

「據我所知,在東京開一家舊書店至少要 1,000 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620,000 元)的資金,而衝繩那家店的拍賣價格沒那麼貴,大概有一半吧,我很快就把它買下來了。後來得知,當時的出品人(原來的店主)和同行們都沒想到真會有人買下來。交易成功、錢也拿到,還不敢相信。直到我們一家人拎著包出現在這裡,人家才相信我們是認真的。」

原來的店主「賣」給櫻井先生的,除了庫存之外還有生意技巧和「人脈」。他在店裡一個個地解釋舊書店日常工作的流程,還讓櫻井先生認識到當地做舊書的前輩們。櫻井夫妻搬到衝繩前半年,Tokufuku 堂——後來宇田女士接手的「日本最小舊書店」、烏拉拉的前身——也開業了。

當時衝繩的前輩們非常照顧櫻井先生和 Tokufuku 堂的店主,尤其是衝繩舊書業界重鎮「BOOKS JINON」(衝繩縣宜野灣市)的店長天久齊先生,他認為若自己照顧不好這些從外地來的「菜鳥」們,日後會影響到整個衝繩舊書業界的面子,所以他把舊書買賣的一切、如進貨渠道、標價、目錄以及人際關係等,一個個地告訴了他們。

櫻井先生說道:「我之前都沒做過書店相關的工作。所以若沒有前輩們的照顧和指教,肯定熬不過最艱難的頭幾年。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這些無法用錢買來的人脈、以及能夠信任的人際關係。」

「從客人那裡也可以學到不少,有的客人還悄悄告訴我店裡哪些書的標價不對、太便宜。真是好心人。不過只要是水木茂老師有關的書,我的標價一向來都非常準,因為太熟悉這行情了(笑)。」

和當地同行們一起舉辦的舊書集市的廣告。

「我買下來的這家店,原來是開了二十年的老店,名字叫文化堂。老闆因為想跟自己的哥哥一起做房地產的生意,決定把舊書店賣出去。後來我才發現,其實它的一半庫存屬於色情類的雜誌、小說或光碟。我個人並不討厭這類型的東西,但會不會在自己的店裡銷售是兩回事了,而且當時女兒還小,我不希望她長大的時候看到店裡的東西覺得尷尬,所以在古書連合會(正式名稱為「全衝繩古書籍商組合」)的拍賣會中統統賣給其他同行們。」

櫻井先生在別的地方並沒有放庫存,可以說是店裡能看見的就是他幾乎所有的藏書。

因個人興趣的原因,櫻井先生在店裡的藏書以近現代文學為主的小說類為主,還有一批水木茂的作品,結果「賣得非常不好」,而能買出去的還是從原來的店主買下來的庫存、包括「衝繩書(關於衝繩文化、歷史、習俗的書刊)」。櫻井先生開始發覺自己的藏書結構需要修正,這個時候有一個「契機」來了。

「我從前面店主接來的,除了這家實體店外還有網上書店,而當時的收入主要靠網上的生意。後來,大概 2007 年到 2008 年那階段,那霸市的幾家舊書老鋪陸續關門,有的決定回去離島養老,有的身體吃不消,也有的店開不下去了。那時候周圍的幾家舊書店拼命買下他們的庫存,我也進了一些『衝繩書』。現在店裡的藏書量大概有兩萬,其中『衝繩書』佔三分之一到一半吧,其他就是文學類的作品。還有我太太負責的生活類和繪本,這些書也賣得不錯。所以目前來說,網絡和實體店的收入比率是各一半。不過整個收入水平並沒有直升,反而我感覺過去更能賣出單價高的舊書。」

千早書房的書,越到店後面越來有衝繩本地特色。

櫻井先生的太太上午在外面打臨時工,下午來店裡幫忙,也負責雜貨、繪本和生活類書籍的進貨。「我按太太的建議多放一個書架,並介紹生活類的書,再來在靠近門口的地方放了繪本。感覺確實可以吸引到部分女性客人。」

「我太太說,我們的店要成為能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享受的地方。比如,一個爸爸進來我們的店,但媽媽和孩子都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書,那不行。我們希望在這裡媽媽和孩子都有機會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據櫻井先生的介紹,目前的主要客人不一定只有當地人,有各地大學的老師、做衝繩研究的、美術館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學校的老師等,還有時候電視節目的拍攝組過來買書,他們做節目時想參考參考。

「我的藏書種類還是有點偏,不過我覺得沒關係,周圍有好幾家舊書店,專門賣攝影和藝術類的、有幾萬冊衝繩相關書籍和古書的老鋪,我可以把這些更專業的舊書店介紹給客人。希望大家從我的店為開啟,對衝繩產生興趣就可以了。」

店外的「統一價」舊書。一本 50 日元(約人民幣 3 元)確實很便宜。

「統一價」角落裡也有不少衝繩相關的書籍。

「做舊書店,還是進貨挺重要的。剛開始我沒有其他進貨渠道,只能靠古書連合會舉辦的隔月拍賣會,後來慢慢開始有人打電話過來要到我家買舊書。估計因為他們看到我的店裡的『衝繩書』多,就想到把自己的藏書賣給我吧。目前我的進貨渠道以『買入(從一般家庭買來舊書)』為主,但這也並不穩定。比如上個月,大概三周的時間沒有人要我『買入』,確實感到有點不安。而這周終於有人打過來跟我約時間,才放心了。」

店裡靠後面的「衝繩書」。

千早書房的客人不一定只有當地人,因為離港口比較近,坐遊輪來的韓國、臺灣地區或香港地區來的外國客人也不少。「也有過中國客人,買了一大堆歷史書。」

衝繩的「互助會」

本人這次在衝繩進行的「獨立書店巡禮」中發現,在衝繩的舊書店行業中有一個特別的組織叫「模合(moai)"。這是一種私人組織,由若干人組成而按月存款輪流借用的「互助會」,在東京或日本其他地方也曾經有過,卻早已消失。

而「模合」是在衝繩生活中常見的習慣,小的為了在朋友們之間準備喝酒用(存到一筆錢就和大家一起喝酒)或旅遊用的,大的為了買房或創業,「模合」成員每月存款的金額從 5000 日元到 100,000 日元不同,拿到整款的成員從下月開始加利息,繼續為其他成員存款。

櫻井先生參與的是「書遊會」、是由文化堂的店主設立的「模合」,目前的成員一共有 12 個人。每月的存款金額是 20,000 日元(約合人民幣 1,200 元),若你這月拿到整筆,就從下月開始要存 21,000 日元,所以一個成員拿到的錢越靠後面越多。櫻井先生介紹,這個組織對他來說還是挺有幫助的:「比如下個月要進行車險[3],那麼家裡收支會不平衡,這種時候若能從『書遊會』借筆錢,感覺輕鬆許多。當然模合這個形式也有風險的,比如有人拿錢之後跑了,這種例子也並不是沒有。曾經我參與的模合還有過這樣的例子,有位高齡成員拿錢之後去世了。我們也沒辦法,就當帛金吧。」

除了經濟上的幫助之外,「模合」還能為成員們提供詳細的行業信息和密切的人際關係。書遊會每月在某一個會員的店裡輪流會合,這時候可以拿出自己的庫存進行買賣,同時從聊天中交換各種行業信息。

書架上東京吉祥寺的「一個人出版社」、夏葉社的書籍。「島田先生(夏葉社社長)來過這裡呢。也一起喝過酒。」

「我之前的工作是通訊公司的營銷,同行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幾乎沒什麼行規的,為了拿到商機我們啥都敢做。我先習慣了這種氛圍,然後搬到衝繩並接觸到當地的同行們,感覺簡直不是一個國家的。不曉得舊書業的人是不是都這樣,還是因為衝繩這塊地方的關係,不過我感覺還是衝繩人的性格和習慣有關係吧,他們認為彼此的能力半斤八兩、那還不如互相幫忙,可能是這種想法。烏拉拉的宇田女士也是『書遊會』的成員,估計她也是因為感覺到衝繩當地的這種氛圍,才能有了勇氣獨自開店。當然人家也有界限的,比如你想要對方的庫存、而希望價格稍微低一些,有時候人家一分錢都不肯給你便宜。該嚴肅的地方就嚴肅,但總的來說大家都很願意伸手幫忙。」

櫻井先生給人感覺非常溫柔,說話又有幽默感,我們聊來聊去一轉眼就到關門時刻了。結束採訪前他說,最後有件事想說一聲:「可能我說話方式並不嚴肅,大家看到我的採訪之後可能會覺得開舊書店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我剛開始也這麼想,稍微賣力點應該能賺點錢,但事實並不如此。我想強調一下,開家舊書店並把它繼續經營下去,這很難。除非你有特別堅韌的精神,別嘗試。尤其是頭兩三年,我對妻子和孩子一直覺得很對不起,因為整個收入一下子降到過去的三分之一。若你能承受得了這種壓力,那就可以試一試。因為我還是認為舊書店店主是世上最好的職業,只要收入能再高一點的話(笑)。」

櫻井先生始終笑眯眯的,能感覺出他的心態非常積極。我問他如何調整心情,他回道:「其實書業的圈子並不大、難免有閉塞感,所以嘗試與不同行業的人進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天花板附近貼滿各種活動的海報。「剛開書店的時候,為了餬口我帶箱子去很多地方賣書,如音樂節、舊貨市場、幼兒園的義賣會等等。那段時間認識了一批不同行業的人,賣咖啡的、做手工藝的、拍電影的,和他們隨意聊天,不知不覺心情變得特別舒暢。」

附註

[1]:筆者後來查詢才得知,若狹地區和鄰接的辻地區為那霸市內著名的酒吧街。在 1944 年 10 月那霸市被美軍徹底轟炸前,這一帶是擁有四百多年連綿歷史的花街柳巷。以這裡的花街為主題的小說作品有《辻之華》(上原榮子著)。

[2]:《水木茂漫畫大全集》是由講談社出版、京極夏彥監修,出版期間為 2013 年 6 月到 2018 年 5 月。收錄了水木茂所有的漫畫作品,共有 103 冊,還有「別卷」和「補卷」各 5 冊。

[3]:日本的汽車保險制度的正式名稱為「自動車檢查登錄製度」,購買新車後第三年(之後每兩年)必須通過,費用在 10 萬日元左右。

受訪者簡介

櫻井伸浩(Sakurai Nobushiro)

1973 年生於宮城縣,畢業當地的大學之後,入職於移動通信運營商 NTT DOCOMO 的日本東北地區子公司。2005 年辭職、並搬遷到衝繩縣。2006 年開辦「ちはや書房(千早書房)」。

ちはや書房(千早書房)

所在地:衝繩縣那霸市若狹3-2-29 一層(沿若狹大通、那霸中學校對面)

營業時間:10:00~20:00(周一休息)

網站:ちはや書房

本文作者簡介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華語作家,現旅居北京。畢業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曾在成都留學,法國南部務農,輾轉臺北、馬尼拉、上海等地任經濟新聞編輯。現專職寫作,著有《四季便當》《東京本屋》,審校有「MUJI 輕料理」叢書等。

相關焦點

  • 離開東京 去衝繩開一家 5.5 平米的舊書店
    有人說「烏拉拉」是全日本最小的舊書店,因為它的店鋪只有三個榻榻米大小(約 5.5㎡)。但若你在那一條繁雜的商店街看見烏拉拉時,其實它給你的感覺不那麼小。這種感覺並非來自「小書店的世界不會比大書店小」那種感傷,而是因為這位可愛的店主宇田智子(Uda Tomoko)學到周圍衝繩店主的一招,把部分書架搬到路邊、擴大店面。
  • 專訪|吉井忍:開書店是需要溫度的一門生意
    」在思想湃,吉井忍說起了幅允孝的故事。大學畢業後,幅允孝在一家書店工作,他喜歡嘗試各種各樣的擺書方式。如果有書店請他幫忙選書,這家書店的銷售額會增加兩三倍。再後來,幅允孝乾脆獨立出來開一家公司,成為了一名選書師。
  • 其實日本也有好多人的夢想是開書店
    在新書《東京本屋》裡,吉井忍共同記錄了東京10家書店、一位職業選書師和一家一個人的出版社的故事。像著名的松浦彌太郎創辦的COW BOOKS、最純正的航空書店Books Fuji、一周只賣一本書、渴望成為「實體社交網絡」的森岡書店等均在其中。「哈,其實大家很喜歡的便當書我也還在寫。但這次是想展現給大家我不同的那一面。」
  • 視頻丨吉井忍:書店的未來-東京本屋探訪記
    視頻丨吉井忍:書店的未來-東京本屋探訪記 吉井忍:書店的未來-東京本屋探訪記(17:53)
  • 復旦舊書店關門危機迎來轉機,店主:保留的可能性非常大
    12月24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位於上海楊浦區政肅路上的復旦舊書店,店主張強表示,他剛結束與五角場街道相關負責人的協商:「協商的過程非常順利,相關領導非常重視我們提出的訴求,對於書店的未來安排已有初步計劃,等待進一步確認。」
  • 劉德明:為什麼開「老劉舊書店」?為謀生也為責任 | 第一家綠會#...
    劉德明:為什麼開「老劉舊書店」? 在湖南長沙這座繁華的城市的尋常巷陌中,隱藏著一家舊書店
  • 一家開了70年的舊書店,93歲舊書店主寫給妻子和生活的情書
    作者叫坂本健一,這位九十歲的老人,是日本大阪舊書店行業的一個傳奇人物。1923年,坂本健一出生在大阪一個貧困家庭。在散發著濃厚的浪漫和文藝氣息的父親的感染下,坂本從小就喜歡讀書和繪畫。二十三歲時,為了給父親治病,坂本開了一家叫青空書房的舊書店。
  • 為大學周邊街區留下一家舊書店,可好?
    有一些文史哲類專業的書印數不多,也很少重印,在網上也很難淘到滿意的版本,舊書店對購買專業書籍的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有時,會在店裡看見大學裡的老師,聽學長們說,很多文科教授、名師也喜歡光顧這裡,大家都很珍惜在舊書中「相遇」的美好。希望可以借文匯報呼籲一下,能否保留下這家開了近20年的小店,在城市街區更新發展的同時,珍惜一片愛書人的樂土,守護一段柔軟的時光。
  • 日本的這些小書店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而東京的情況剛好是相反,大型的書店做得不是那麼的輕鬆,小書店反而活躍起來了。」來自日本籍華語女作家吉井忍說。在本次上海書展上,她帶來的《東京本屋》,向讀者們展現了真實的日本小書店,這些書店的堅持和認真留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本屋」是日本人對書店的暱稱。日本的書店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這些書店也在探索和努力中。在日本有一家非常沒有「特色」小書店,剛剛過了50歲的生日。
  •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在網絡電商的圖書促銷此起彼伏的當下,又比鄰藏書頗豐大學圖書館,究竟會開出一家什麼樣的書店?筆者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實地探訪,發現這家坐落於華師大本科生生活園區內、由學生共享空間改造而來的涵芬樓更為突出的其實是「閱讀體驗中心」的概念。孟憲承書院原本是以學生閱讀自習和自主交流活動為主的空間,其輕鬆舒適的氛圍被無數美照定格,也曾一時在網上傳為校園美談。
  • 廈門老牌舊書店面臨困境 晨光舊書店盼愛心人士加盟
    如果說書店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那麼舊書店,就承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史。  不少老廈門人都知道這麼一個地方———廈禾路176號的晨光舊書店,許多人曾在這裡不經意間邂逅自己尋找多時的好書。11日下午,記者來到晨光舊書店,年過五旬的店主陶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一段自己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以及十年來接手舊書店的心路歷程。
  • 上海:菜市場樓上的舊書店
    7月13日,一名讀者(左)走進復旦舊書店。在上海楊浦區政肅路一家菜市場的樓上,有一家專門經營舊書的書店,67平方米的空間外加半環繞的閣樓上,近五萬本各類書籍將必要通道以外的所有空間佔滿,空氣中瀰漫著舊書特有的氣息。書店的主人是來自江蘇鹽城的張強夫婦。從2002年開店至今,這家只出售舊書的書店靠著愛書人的口耳相傳,漸漸有了點名氣。
  • 在「孔夫子舊書網」賣書的他開了家線下書店
    上周,江蘇鎮江市區潤州山路上新開了一家書店,就在賽珍珠紀念館邊上,名叫「蘇古齋」。招牌上還特別註明了「一樓書店、二樓茶室」,很符合時下「書吧」的特點。其實,這是一家從新馬路遷來的老書店,它原來的名字叫「國民書店」。
  • 「一期一會」第四期 I 復旦舊書店
    世紀之交的復旦學子大多記得,復旦南區生活街上有過一家「全場3折」的慶雲書店。木梯閣樓、雙層書架,還有復旦學生專門為慶雲書店做過模型。 「慶雲的老闆就是到我這兒看了裝修的樣式。除了刷的漆顏色不同,都一樣。」
  • 你看,上海這家舊書店讓光陰在故紙堆中開出了花
    見證、誕生了許多溫暖故事的小朱書店,樣貌平淡無奇,小小的門面蝸居於浦東新區塘橋社區活動中心一角,門框上畫著一隻卡通小豬。小朱書店小朱書店的門面 郭新洋小朱書店被譽為「上海規模最大、藏書最多、品種最全的民營舊書店」。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增田宗昭有一家很喜歡的咖啡館在代官山(東京都澀谷區),開了六本木店之後他經常在這裡,咖啡館前面剛好有廣大的一塊地,他便想到,這裡的氛圍良好、舒服,接下來的一家可不可以開在這裡呢?位於首都黃金地帶,已經有七十三家公司找過地主談判過,而且都吃過閉門羹,增田宗昭花了兩年說服了對方並成功買下4000平米土地。
  • 訪談 書店與旅行寫作之間的神奇紐帶
    那時候做書店是很容易的,只要開門就有客人來買書。而到現在這個買書賣書的環境中,你要開書店不是簡單擺書就可以了,你要想各種辦法。那能夠想出辦法的小書店還是會生存下來的。這本書的出發點是寫出獨立小書店的生存狀態。我選擇的書店雖小,但是它們已經用自己的歷史證明了它們所選擇的生存模式是可行的。我沒有去採訪那些有名的東京大書店(例如位於代官山的蔦屋書店)。
  • 大學與舊書店
    作者:一灣灣流水 店鋪:一灣灣流水的書攤來源:孔網app動態 大學與舊書店應該是唇齒相依、相知相守的一對,大學旁邊沒有書店點綴,如同大樹不長葉子,還有啥活著的意義呢?大學是讀書人聚集的地方,老師和學生都是讀書人,所以大學周圍有書店為之服務,天經地義。若是情況相反,我要懷疑這樣的大學還有沒有資格存在下去,還能成為一個地方文化發展的風向標嗎?
  • 晨光舊書店一年內遭四次「砸場」
    開得好好的書店,一年之內竟四度遭人「砸場」——昨天,本報第9版《晨光舊書店面臨停業危機》一文關注有「廈門最後一家舊書店」之稱的晨光舊書店最近的遭遇,引起了廈門文化界的廣泛關注。晨光舊書店面臨停業危機 一年內已被"砸場"四次  自上世紀90年代,廈門新華書店取消古舊書業務之後,廈門的舊書業便一直不景氣,晨光舊書店更是目前廈門僅存的一家持照的合法舊書店。文史專家洪卜仁是那裡的常客,他和晨光的創辦人陶培慶從解放前就有交情,「找他淘了大半輩子的書。」  面對晨光的現狀,洪卜仁焦急又痛心地說:「房產有糾紛,就按照法律程序走,怎麼能用非法的方式相逼?」
  • 這年頭竟然還有書店靠賣書賺錢?
    她想了想說,「可能關注書店的都是文化人吧,一旦有書店倒閉或經營困難,大家都會在網上感嘆,給人一種開書店日子就很清苦的刻板印象。」兩年裡,曹蓉目睹了周邊奶茶店、燒烤店陸續倒閉,「相比之下,我覺得我們還不錯呢,能賺出店鋪租金,生活也過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