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也有好多人的夢想是開書店

2020-12-24 上遊新聞

吉井忍10日晚在方所重慶店和讀者交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和吉井忍的採訪是全程用中文進行的。如果不提醒,可能任何一個旁觀者都會以為操著一口流利中文的她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10日晚,這位在豆瓣上擁有超高人氣、幾乎成了日式便當代言人的日籍作家作客重慶方所,並帶來了她的新書《東京本屋》。

和以往大紅的《四季便當》不同,本次的《東京本屋》吉井忍把目光對準了東京的各式特色書店以及專職幫人選書的選書師等。和重慶讀者正式交流前,她接受記者的專訪。

20年前就有重慶情緣

已經在中國旅居10年的吉井忍完全可以說是一個中國通,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她還有一段重慶情緣。1996年前後,她在四川大學留學時就曾到過重慶。「我記得當時是坐火車來的,是一個下雨天。」吉井忍說,當時在火車上認識了一個重慶女孩。「她當時還邀請我去她家裡住。」吉井忍回憶,雖然借宿沒能成行,但自己在重慶期間,還曾約這位女孩一起出來吃過重慶的美食。

如今再來重慶,雖然尚未來得及仔細逛逛,但她也連嘆:「和當年完全不一樣了,變化太大了。」

新書講人和書店的故事

《東京本屋》中最純正的航空書店Books Fuji。

在新書《東京本屋》裡,吉井忍共同記錄了東京10家書店、一位職業選書師和一家一個人的出版社的故事。像著名的松浦彌太郎創辦的COW BOOKS、最純正的航空書店Books Fuji、一周只賣一本書、渴望成為「實體社交網絡」的森岡書店等均在其中。

「哈,其實大家很喜歡的便當書我也還在寫。但這次是想展現給大家我不同的那一面。」吉井忍說,在《四季便當》裡自己是一個家庭主婦,但同時「我是做過經濟相關的新聞的記者,之前就覺得採訪這個工作挺好,可以用心聽對方的傾訴。所以這次我想通過採訪的方式來講講這些書店和人的故事。」

吉井忍說,《東京本屋》裡的店主都是普通老百姓,自己在書中呈現的就是他們為什麼想要賣書的理想和故事。她舉例說,像那位職業選書師,他原本也是書店店員,但他發現網店普及後,很多實體書店都看不到顧客了,自己有了危機感。「他就想,與其在店裡等客人、沒有未來,不如自己走出去找客戶,把他們需要的書送上門。」

隨後,動物園的圖書室、美容院,學校等都成了他的客戶。「我最初聽說這個職業時是2008年在上海,現在做這個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吉井忍說。

日本不少人也有開書店的夢

賣書也賣文創產品,吉井忍說,其實近年日本書店的發展也大致和中國差不多。「其實,我最想通過這本書表達兩個事,一是介紹日本的生活方式東京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是什麼樣的,也可以當作一個普通人的想賣書的夢想,如何實現。就像我寫《四季便當》一樣,想告訴大家,日本人日常飲食生活並不是都吃生冷的,也有咖喱飯之類的。(笑)」吉井忍說,在日本想開書店的人也是不少的。

其次,吉井忍希望介紹東京各類大小書店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摸索、培養出閱讀人口、氛圍,如何讓小孩喜歡書,這裡有這麼好看的書,這些東西是怎樣形成的。

當記者問起她心目中最理想的書店的樣子時,她借用了書中採訪時的一句話說,「就是從未聽過、沒想到過的書,能讓我拿起來翻一翻。通常,我進去一家書店拿在書店很可能是我聽說過的書或是作者的作品,比較聰明的書店是可以讓人覺得這本書不有名,但可以想盡辦法讓大家有興趣拿起來。」

作者簡介

吉井忍,日籍華語作家,現旅居北京。畢業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曾在成都留學,法國南部務農,輾轉臺北、馬尼拉、上海等地任經濟記者兼編輯。

現專職寫作,著有《四季便當》,審校有「MUJI輕料理」叢書等。作品亦見於《知日》、《讀庫》、《鯉》、《南方周末》、《城市畫報》等媒體。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愛上書店除了有美女店員,其實還因為這個...
    而且,日本的各大書店都有自己專門的書套,書套對於買書的人來說可以保護隱私,而且對於書店來說,也是一種移動廣告。一些書套收藏愛好者也跟集郵一樣瘋狂。在日本的這段時間,我發現無論在地鐵上,咖啡館裡都有很多人拿著書在讀,而且絕大部分是包好了書皮了。
  • 衝繩小書店巡禮:開一家「理想的舊書店」其實非常困難 | 吉井忍的...
    「我買下來的這家店,原來是開了二十年的老店,名字叫文化堂。老闆因為想跟自己的哥哥一起做房地產的生意,決定把舊書店賣出去。後來我才發現,其實它的一半庫存屬於色情類的雜誌、小說或光碟。「我從前面店主接來的,除了這家實體店外還有網上書店,而當時的收入主要靠網上的生意。後來,大概 2007 年到 2008 年那階段,那霸市的幾家舊書老鋪陸續關門,有的決定回去離島養老,有的身體吃不消,也有的店開不下去了。那時候周圍的幾家舊書店拼命買下他們的庫存,我也進了一些『衝繩書』。
  • 臺東池上借冊所,二手書店的夢想氣泡
    導語:臺東池上借冊所,二手書店的夢想氣泡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去年夏天再訪池上,落腳池上新開的民宿原來宿。書店之外,傑森平時也很關心池上的大小事,尤其是農事。店內有好多藏書,其中立面那一本是傑森寫的書,叫做一直走就對了。數年前,旅行過世界各地的傑森隻身來到臺灣旅行,因緣際會下到了池上,結果就愛上了這個小鎮。回港後,對於池上念念不忘,想盡辦法想要搬來臺東池上。
  • 開書店的麥子又開了一家兒童書院
    過去若干年,他經歷了從廣告業到投資行業的職業轉變,同時還經營著一家書店,而今年底,他籌備創建的不在書院&兒童書院也即將開業了。初識麥子是 2015 年秋天。那時他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問,因他太太是我好友,他們經停紐約的時候,就陪他們逛博物館美術館畫廊,走了紐約好多條街。
  • 誠品書店進軍日本!在東京開2870㎡分店,正面迎戰蔦屋書店,網友:真是讓人難以抉擇呢!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成立於臺北仁愛圓環2012年開在香港銅鑼灣讓日站君來瞧一瞧~誠品日本店主題「創造有價值的時光」誠品日本店的規模大約900平方米引進經典的「誠品選書」、「職人推薦」還有日本出版業界少見的「年度暢銷書榜」
  • 現在買書的人那麼少,為何還有那麼多人開書店?其實賺錢不止靠書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現在讀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尤其是現在的電子書資源那麼豐富,紙質書就更加沒有人看了。因此,這些年線下書店的書已經變得越來越難賣了。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4年,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2019年實體書店銷售額下滑7.68%,網絡銷售增長24.7%。
  • PageOne書店創始人陳家強:開書店不只是為賺錢
    陳家強:其實之前來過北京很多次,看了不少地方,10年前我們就曾經詢問過王府井東方廣場的租金,但是太貴了,書店的利潤很薄的,我們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只能一直等到現在。本來計劃國貿店作為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店,但是因為整個商場的開業一直延期,杭州那家店就先開了。新京報:聽說國貿這邊是給了租金優惠?陳家強:如果按照其他行業租金的話,書店是沒法在這邊開的。
  • 「日本語」日本活得好的書店,都不僅僅是書店
    1999 年時日本全國尚有 2.2 萬家書店,到了 2014 年這一數字銳減至 1.37 萬家。現在日本幾乎每天都有一家書店停止營業。連鎖書店、獨立書店都在摸索實體書店的維繫之路。文教堂是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
  •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在網絡電商的圖書促銷此起彼伏的當下,又比鄰藏書頗豐大學圖書館,究竟會開出一家什麼樣的書店?筆者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實地探訪,發現這家坐落於華師大本科生生活園區內、由學生共享空間改造而來的涵芬樓更為突出的其實是「閱讀體驗中心」的概念。孟憲承書院原本是以學生閱讀自習和自主交流活動為主的空間,其輕鬆舒適的氛圍被無數美照定格,也曾一時在網上傳為校園美談。
  • 在書店業的黃昏中,蔦屋書店是如何讓人怦然心動的|近觀日本
    而我遇到的大部分人日本人總是喜歡把PPT做的極為細緻:圖表、數據、動畫,偶爾還有音樂。我在日本的大學老師曾經說,這是因為日本人不喜歡冒險,PPT做的越複雜、細緻他們在講述的時候就越有安全感。增田宗昭顯然不是這種日本人,如果擔心風險,那麼30多年前他也就不會選擇創業,如果擔心風險,那麼今天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人跑到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門口去拍照打卡了。中國的聽眾當然會問他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在實體書店越來越蕭條的形勢下,為什麼蔦屋書店依然顧客盈門?
  • 正面迎戰蔦屋書店,誠品生活首度進軍日本,在東京開出首店!
    中國臺灣超人氣文創品牌誠品書店終於進軍日本,在東京日本橋開出首店,打開生活與閱讀的文化之旅。 誠品日本1號店 一提到誠品,必然會讓人聯想到整體風格相仿的日本最大連鎖書店——蔦屋書店,誠品日本橋店的選址正好緊挨著蔦屋書店。
  • 堅持、認真的職人精神 !日本的這些小書店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而東京的情況剛好是相反,大型的書店做得不是那麼的輕鬆,小書店反而活躍起來了。」來自日本籍華語女作家吉井忍說。在本次上海書展上,她帶來的《東京本屋》,向讀者們展現了真實的日本小書店,這些書店的堅持和認真留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本屋」是日本人對書店的暱稱。日本的書店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這些書店也在探索和努力中。在日本有一家非常沒有「特色」小書店,剛剛過了50歲的生日。
  • 煤礦職工「任性」開書店:抬頭見喜,低頭閱心(組圖)
    就在傳媒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之際,王宇琦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想開一家書店。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只是此前家人反對他放棄國企的「鐵飯碗」,一直未能如願。  2015年4月的一天,當看見公司樓下的那家咖啡廳貼出轉讓單時,王宇琦終於心動了:為何不將這個店面盤下,開一家書吧呢?
  • 網際網路時代新書店,十點讀書在廈門中山路開了家線下書店
    十點書店開業剪彩。百年歷史的中山路,是很多人來到廈門旅行的第一站。在這片騎樓相連,美食林立的老城中心,如今有了一座全新的「城市文化公園」,一家2000平米的智慧新零售書店。12月28日,十點書店正式落地廈門商業地標中華城。
  • 專訪|吉井忍:開書店是需要溫度的一門生意
    在現場,吉井忍詳細介紹了幾家日本當地特色書店「我想這其實也是書的一種功能和力量。」吉井忍說,她曾問幅允孝對他來說最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樣的?「現在很多書店店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尷尬,自己要當店長嗎?那之後呢?再開一家新的書店嗎?那選書師給我們一種很好的啟示。」吉井忍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選書師在今天的日本還是比較新的。「個人建議選書師應先在書店工作,有自己的觀察品味和陳列方式。
  • 日本人對中國了解有多深?看看日本人設計的西安書店,可能就懂了
    日本這個國家,是中國遊客很喜歡去旅遊的一個國家,這裡擁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櫻花,溫泉,動漫等東西都讓許多中國遊客都十分痴迷。據悉日本去年接待了800萬左右人次的中國遊客,也就能代表中國遊客對日本的喜愛程度。不過說是喜歡日本,但中國人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的喜歡日本人。
  • 日本人對中國歷史了解有多深,耗資1.4億打造西安最美書店
    貧窮真的能限制一個人的想像力,西安高新區的一間兩層書店(「言幾又」邁克中心旗艦店),門店面積4500平方米,藏書13萬冊,耗資1.4億。由一名日本人所設計,而這間書店也是她在中國設計的第一個作品。如此大的書店很難想像是一個日本人所設計,卻又感到不那麼意外。西安,中國歷史上尤其重要的一座城池,歷經十三朝,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之一。由此可見中國人的歷史淵博是令全世界所嚮往的,而對於日本,自然會想到大唐盛世,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效仿,以及中文化對它的影響。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東京書與床」店內一角(攝影 楊汀)《參考消息》12月14日報導 日本人愛讀書看報和實體書店發達常常被當作美談,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興起,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
  • 開在日本高架橋下的蔦屋書店為何能如此受歡迎?
    曾入選「世界最美20間書店」的「蔦屋書店(需求面積:1500-3000平方米)」,可謂是最具代表性的以閱讀為核心的生活美學書店,不僅受到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的追捧,也成為眾多實體店鋪競相模仿的對象。最近,最新一間的「蔦屋書店」即將開張,這次它既沒有獨立成形,也沒有開進購物中心,而是開在東京的一座高架橋下面!
  • 小眾「求知書社」店主:開一間很純粹的書店
    價值  「如果說,我的小書店有什麼特色的話,我覺得就兩條:第一,我會認真篩選出比較有價值的書來賣;第二,顧客可以跟我本人成為讀書上的朋友」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這個城市已經有不少進駐地產商圈的連鎖書店,也有很多大型書城,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獨立的人文小書店?其實容納不同特色的書店,是一個城市精神生活多元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