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

2020-08-13 吉祥語文

黃斌老師的一篇牛文,轉一下:

醒醒吧,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

這是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而不是關於生育的文章。別誤認為我是在勸大家多生孩子。

各位跟著看了幾篇我寫的文章的,想必都知道我是一個拖稿大王。畢竟我本身也不是靠這個吃飯的,而最早寫文章,完全是在微博上和人聊天一時興起的結果,沒動力沒激勵,當然就寫得慢。但是這一篇,一個月前就答應給大家了,拖稿的時間尤其長,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怕寫著寫著大家的理解就偏了。

主題是我早就預告過的,也就是現在這篇文章的題目:「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但是我特別害怕讀者,誤認為我是在勸大家多生孩子。

不,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

這篇文章,是寫給各位在意子女教育的父母,如果你們真正是在意孩子教育的,如果你們早就為了子女的教育拼盡全力了,那我要告訴你——投資產出比最好的、最正確的、可能也是唯一一個能有穩定回報預期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多生幾個孩子。

但這就好像股票分析,我做的只是技術分析和邏輯探討,並不是投資建議,更加不是說要人人照做。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約束條件和相對應的人生選擇。大家各有各的活法,別說少生或者不生孩子了,一輩子不結婚,也有人可以過得無比精彩。

畢竟,這是一篇關於教育的文章,而不是關於生育的文章。

一、教育到底是消費還是投資?

有人很不喜歡把教育和投資這兩個概念掛鈎。但其實稍微翻一翻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政治學的書,尤其是這些學科中量化分析的書,就知道那些讀者引為大驚小怪的說法,幾十年前甚至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學界共識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Gary Becker、Jocob Mincer、以及我當年的導師 Martin Carnoy 的相關論述。寫文章圖的就是我自己高興,所以下面的一些小標題,我會有意識地借用一些金融投資術語。

不要嫌我俗氣。我只是認同這種學術分析方法,同時指出這種觀點有著很大的市場,但我本人恰恰要批判這種俗氣的觀點。捫心自問,有多少逼著孩子讀書的,其實心裡的本意,是希望孩子靠讀書來出人頭地呢?當你教訓孩子,說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人生沒有前途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把教育當作投資了。

這些雞血的爸媽,被歷來流傳的庸俗價值觀洗了腦,潛意識地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他們不是逼孩子讀書,他們是在逼孩子掙錢,逼孩子成功。別再逼孩子了,如果你們當年自己都沒掙到錢,那為什麼還要逼自己孩子掙錢?當然,如果你們當年已經掙了錢,那又為什麼還要逼孩子掙錢?

認清時代吧!讀書受教育,現在對絕大多數城市家庭、知識分子家庭、中產階級或以上家庭來說,純粹就是一種消費行為,跟花幾十萬買個名牌包或者花上百萬買個名牌車,沒有任何區別。讀書對這樣的家庭來說,不再具有投資功能了。

既然教育已經是一個消費品,父母就不要太過在意考試一時的分數,或者糾結於到底上哪一個大學。而既然教育已經是一個消費品,父母就應該明白,不是只有學高考內容才是教育,也不是只有讀語數外理化生的教材,才是真正的讀書。

在讓孩子體驗教育的消費過程中,父母真正應該要在意的,是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求知的能力;應該要在意的,是如何既教會孩子書本知識、又要教會他們關於真實世界的知識;應該要在意,孩子獲得知識整個過程中的體驗,以及很大程度上由這些體驗的不同質量,所帶來的迥然而異的長期人生收穫。

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讀書,讓孩子學會自己從教育中受益,要嘗試讓孩子學著來主導自己的教育和求職方向,而不是通過強迫孩子讀書考名校來肩負起父母的期望。只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才是能夠真正成立的。只有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消費品,才有可能讓孩子愛上讀書,讓孩子真正享受教育。

可是終究還是有一些父母不甘心,還是覺得想靠教育來獲得回報。他們還是不肯接受,一個大學學歷,跟愛馬仕的包或者一輛奔馳車沒什麼區別。那簡單了,如果你還執迷不悟,一心尋求教育的回報,那麼最好的教育投資,就是多生幾個孩子。

二、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方式

1. 多生孩子才能更好地進行政策套利

這第一條,其實展開可以說很長,我就偷個懶,麻煩大家再回頭去參考我之前的三篇文章(請點擊這裡、這裡、和這裡),仔細揣摩,你就會意識到國家教育方面的政策大趨勢,從而可以在此基礎上思考,作為個人和家庭這樣的單位,如何在政策大背景下進行相應的人生選擇。

其實道理並不複雜。別的不說,現在整個公立教育體系,下到普惠幼兒園上到博士教育,都是國家在出資巨額補貼。那些聲稱不要孩子的丁克也交了稅,但沒有孩子可以享受教育補貼的話,本質上就是在幫別人養孩子了。如果你根本就不打算生孩子,從來就只是一心想為社會交稅做貢獻,這個當然就不用管了。但是但凡你有生孩子的打算,反正要生,那就不如多生幾個,不然終究是你在補貼別人家孩子的教育。國家費這麼大勁幫你減負,不多生幾個虧大了!

2. 多生孩子能帶來有穩定預期的直接回報

這個回報,當然就是可以完美地解決朋友圈焦慮!很多父母的焦慮,根本就不是來自於子女教育本身,而是來自於你朋友圈那些曬娃的朋友,來自於以販賣焦慮為業的公眾號熱文作者。

真的,但凡容易被朋友圈的焦慮傳染的父母,絕大多數自己也都在朋友圈誇過曬過自己家孩子。你是如何精心選擇角度編輯照片,你是怎樣冥思苦想組織語言,既要360度地炫耀孩子,又得盡力保持矜持,只是流露出一絲淡淡的滿足,顯得對孩子的成就全然不以為意。大家都是一樣,那又何必焦慮?我勸大家就不要再彼此傷害了。有整天焦慮地翻朋友圈這個空,再多生個孩子不好嗎?

改革開放之後才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短短幾十年,就完全扭曲了家長的心態。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誰又能保證自己的心態會比別人好呢?所以無論你孩子的成績是好是壞,做家長的都沒有辦法冷靜面對。而這個由於只有一個孩子所帶來的問題,當然也只能靠多生來解決。如果只有一個孩子,自然非常容易心態失衡。而有了不止一個孩子,你在朋友圈,就可以展開差異化競爭。

比如看見你的閨蜜在朋友圈得瑟,說兒子又得了數學競賽的獎,你就趕緊貼上你那個渾身腱子肉的兒子運動的照片。而當看見你的遠房大表姐在發女兒跳芭蕾的視頻,你就發某個孩子最近100分的試卷。跟學霸比運動,跟傻小子比考試,孩子多了就是好!萬一偶然發現你昔日的初戀,在曬自家那個書呆子孩子又拿了什麼獎學金,你看看自己只有兩個學渣孩子實在拿不出手,靈機一動,趕緊上傳一段兩個傻兒子給自己捶腿捏肩,其樂融融的家庭溫馨小視頻。多好呀,想想都替你高興。孩子多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讓自己減少焦慮。

3. 多生孩子就是分散投資來對衝風險

對很多中國家長來說,如果孩子是學渣,當然就感到絕望。於是沒日沒夜的逼孩子學習,因為很多時候,這唯一孩子的成績就是證明自己育兒能力的唯一證據,實在輸不起!

而如果孩子居然從小就顯示出有清華北大的能力,那這個孩子就背上全家幾代人的壓力,真的是在家走路都不敢大聲,怕打擾到孩子學習。就這樣戰戰兢兢度過十來年,萬一到最後,卻沒能考上清北,可能孩子也就哭上幾回,而這孩子的父母,或許一輩子都意難平。

孩子多了就不至於這樣。只要是一個以上的孩子,無非就是這麼幾個可能性:都是學渣,都是學霸,或者學渣學霸混合。

哪怕幾個孩子都是學渣,也不是什麼多糟的結果。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檢討自己了:看來都是基因的錯!畢竟一個孩子笨,還能怪孩子,兩個孩子笨,這都驗算過一遍了,只能怪自己。學是學不出來了,再怎麼逼也沒有用,不如學門技術什麼的,就讓孩子平平淡淡過一生就好。

如果你兩個或者是更多個孩子都是學霸的話,那就真的是恭喜。什麼叫做雲淡風輕?哪個孩子將來可以發展得更好,已經不再是最讓人在意的事情。

而如果有的孩子是學霸,有的孩子是學渣,那也非常好。學得好的將來讀博士當教授,學的不好的就老老實實找份穩定工作,在家陪伴父母。就好比買股票,你總得有一些傳統行業股票,有一些高科技股票吧。

想起來我曾經在微博上偶然說過,家長應該放寬心,因為有些孩子可能整個小學都是渾渾噩噩的,勉強進了一個還湊合的初中,突然就爆發了。這個觀點遭到了幾個家長的瘋狂攻擊,認為這絕不可能。這樣的反應,明顯是全倉某一隻股票的典型扭曲心態。只要和這樣的人,在他唯一的一隻股票上稍微有點不同意見的話,他能跟你拼命。可是真要是有一個好的投資組合,你就會發現確實可能某隻股票一直虧,突然某一年就翻了好幾倍。

因此,如果不只有一個孩子,家長的心態就相對放鬆,從而所採取的育兒理念和教育措施將會截然不同。就像投資一樣,當持有多隻股票的時候,往往能更好地面對某隻股票一時的漲漲跌跌,因為短期總有賺了虧了,但是長期來看,一個好的投資組合一定是賺錢的。因為有了風險對衝,所以無論孩子是否愛讀書,家長都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心態來面對子女的教育問題。

4. 多生孩子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很多人不想多生孩子,當然有很多足夠正當的理由。可是讓我們只關注教育方面的理由,往往是家長會覺得,我精心培養一個孩子,難道不是成才的概率更高嗎!可問題是,教育孩子需要無數的時間精力和感情的成本,如果只有一個孩子,成才了當然皆大歡喜。但是像所有的投資行為都是有風險的一樣,萬一十幾年後發現,沒有實現家長心目中教育目標呢?人生畢竟無法從頭來過,所以一個正常的思路,自然是如果只需增加一點點成本,但是能夠顯著增加收益的,就應當是個更好的決策選擇。

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多數是會帶得太過精細了!可是如果多問幾家生二胎的,基本都會告訴你,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照豬養。因為帶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你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自然什麼都不明白,事事都怕犯錯。可是在子女教育這種事情上,越是怕犯錯,就越容易出錯。因為第一次當父母的,往往沒有那種混不吝大無畏的精神。

可是如果到第二個第三個孩子,經驗足了,心態也沒那麼緊張了。孩子吐奶了?那多半是餵奶之後沒有拍嗝,下次注意就行。孩子摔倒膝蓋流血了?唉,這事哪能都避免得了。孩子四五歲還尿床?正常。孩子五六歲還不會什麼加減法?正常。小學一二年級了還只愛看帶圖畫的書?正常。有空就偷偷打遊戲?正常。

如果你只有一個孩子,你根本就不敢冒險,自然是事事小心所有的都往最保守的方式去。所以自然在教育上,也會選擇最穩妥最保險的方式,可是很不幸,這種方式往往也是競爭最激烈,勝出概率最小的方式。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根本多不了什麼樣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因為孩子可以互相玩互相學習,家長會發現兩個孩子比一個孩子,還要更好帶、更容易教育一些。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心態會得以鬆弛下來。所以光看教育方面的成本,多生孩子並沒有增加太多,但是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之前說過的內容之外,我想特別強調一個基因傳遞的規律,那就是沒有規律。你的孩子有可能比你更聰明,也可能比你更不愛讀書。

學渣的爸媽想要學霸的娃,很多人都會直觀地感覺這個概率不高。可是學霸的爸媽想要更加學霸的娃,好像很多人都覺得理所當然似的,唉,還是見得少了啊!冷靜下來想想就知道,這兩者在本質上難道不是一回事嗎?不同家庭橫向比,孩子教育主要靠父母提供的家庭教育。而不開玩笑地說,同一個家庭之內,孩子的教育主要靠的是基因突變。

只生一個孩子,又時時刻刻指望著這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天才,其實就好像進了賭場,掏出身上所有的錢,全部壓了一把大的,然後希望給自己贏下來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也不是就一定不行,可是但凡有得選擇的情況下,是不應該這麼玩的。

5. 多生孩子的社會性回報

不要誤解,我說的社會意義上的回報,並不是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什麼的。我說的是,在家庭內部的社會性意義。

很多普通人覺得,為什麼要多生呢,也沒有萬貫家產可以給孩子繼承,孩子活好自己這一輩子,快快樂樂的就不錯了。其實恰恰就是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需要互相扶持,尤其是需要來自家人的互相幫助,而其中來自兄弟姐妹的扶持和幫助則最為重要。

不管是孩提時期的教育和學習,還是青春期的迷茫和成長,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往往不如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們能做的多。無論父母是多麼願意為孩子的教育犧牲時間,親自陪著做題講題,最終這個時間量,都沒有辦法跟孩子們彼此之間的時間相提並論。

孩子從父母身上,可能會學到一些大的人生方向和最基本的價值觀。但是平常的點滴知識和基本的社交規則,他們更加能從自己的姐兄弟姐妹們身上學到。而這些往往父母們最為忽略,最難以顧及。事實上這些方面的教育,要遠比書本上的知識性學習更加重要。

一個殘酷的真相是,人生在世,能夠給你最長久人生陪伴的,不是父母,不是配偶,也不是孩子。只有跟你年齡相近的兄弟姐妹,在理論上,能夠陪你最多的年頭,和你一起經歷人生最多的樂與苦、哀與怒。

有了兄弟姐妹,無論是互相討論作業研究數學題,還是交流最新玩的一個手機遊戲,還是彼此分享人生第一段戀情和第一次失戀,孩子們都會一起傳授經驗,共同成長。他們之間的悄悄話,有些可能父母永遠都不知道。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的人生教育,父母永遠都不可能代勞。

現在的父母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在接下來可預見的幾十年內,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水平、人生成就、財富積累等等方面,有很大的概率不如自己。這是一個社會穩定下來之後的必然現象。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平穩過完他們的一生,除了傳承財富和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之外,給孩子留下兄弟姐妹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

而且社會性的回報不止於此。我還發現,如果只生一個孩子,在中國社會目前現實的語境下,很多時候當媽媽的就理所應當地會被默認為,是應該帶孩子負責教育的那個人。可是一旦生了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孩子,那當爸爸的就必須沒有藉口,只能親自下場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爸爸們再也不能在一邊袖手旁觀,頤指氣使地進行傳說中的「詐屍式」育兒法。

三、什麼人應該多生?

1. 窮人當然會、也應該多生。

以前農村有個說法,多生個孩子有什麼了不起的,做飯加把米就行了。更加想得開的,甚至做飯加瓢水做稀一點就行。現在這個時代,當然不可能心這麼大了。可是也不要對於多生一個孩子有無比的恐懼。

因為不論古往今來,底層的人都知道人多力量大,因為窮人沒有太多別的資源,只有生的孩子多了,才有可能集聚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資源,做一些個體來說所力不能及的事情。何況孩子多了,只要有一個人出頭,必然會帶動整個家庭的發展。

如果單說教育,儘管我一再說教育對城市人口越來越不是投資品,而是消費品了。但是對真正的底層來說,教育直到如今,仍然是一個投資回報非常高的行為。想一想,如果農村家庭家徒四壁,出了一個大學生,將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大的改變!

很難想像的是,時至今日,「窮人不應該生孩子」這樣的觀點,還會有一些擁護者。對自己持這樣觀點的,一般都不是窮人,對別人持這樣觀點的,肯定都不是富人。這個理論如果成立的話,我看除了馬雲比爾蓋茨之類的,就都不用生孩子好了,因為除了這批人,其他所有人相對他們來說都是窮人。

2. 富人肯定會多生。

對於既得利益者,對於社會中的富人階層來說,他們肯定會選擇多生,因為這才是保住他們所在階層的最佳方式。而且不光是多生,他們也力求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為的不是學知識,更加不是為了有個名校學歷,畢竟說過多少次了,教育對於他們來說肯定只是個消費品。

但恰恰就是因為對他們來說教育是個消費品,一旦到了一定階層,這些消費是必須要有的。鄉鎮企業小老闆一定要買輛寶馬,哪怕價格是他開的這個小工廠年利潤的一半。闊太太們一定得有若干個幾萬到幾十萬的包,不然就融入不到一定的社交圈子裡。當然到了更高的級別,勞斯萊斯私人飛機也是不得不買的,哪怕買回來不用。所以到了一定階段,富人們會多生孩子,因為這才是保證子女中,好歹能至少有一個去到名校,受到頂尖教育,並實現財富平穩代際傳承的最簡單方法。

說真的,對於這個階層來說,錢反正自己花不完,不生孩子你的錢留著幹嘛?我們來拿小說或者電影的《教父》當個例子。雖然是虛構的作品,但也很能說明問題。老教父四個孩子,老大死於非命,老三一無是處,老四是個女兒卻整天醉生夢死,還有一個養子平常還不錯,但是在家族生死存亡之際卻不堪大任。還好老二畢業於名校達特茅斯,危難時挺身而出,最終拯救了整個家族。家大業大的富人階層,為了家族傳承,為了規避風險,一定是會選擇多生孩子的。

3. 所以中間這一層,就趕緊多生吧。

窮人和富人都知道多生孩子這個道理,就只有慘兮兮的中產階級,執迷不悟一條道走到黑。因為他們潛意識地覺得,自己不能太掉價,搞得像窮人一樣,生一大堆孩子,然後靠概率取勝。他們又沒有能力像富豪階層一樣,生一個孩子完全不用顧及成本,仿佛跟開瓶紅酒差不多。所以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家庭,就特別迷信精細化育兒。

總有人說,一個孩子還養不起,多了還怎麼養?這種想法大錯!中產要是老老實實把孩子送公立學校去,同時不要瘋狂給孩子花巨款在校外補課,又怎麼會養不起。但是如果非要學富人,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一年幾十萬學費生活費,寒暑假又一定要去各種華而不實騙錢的活動,可不就只能養一個了。

又總有人說,一個孩子還教不過來,多了還怎麼教?這種想法同樣大錯!我們一直在講,新的時代環境下教育的投資回報已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就算這個精細化育兒策略成功了,讀上了名校又能怎樣呢?

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你放羊幹什麼?娶媳婦。娶媳婦幹什麼?生孩子。生孩子幹什麼?放羊。

中產階級就不要嘲笑上面這個故事了,其實你自己就是一個名校畢業的新一代放羊娃而已。

現代版就是把放羊兩字替換成考985大學或者是考清北,最多替換成考哈佛耶魯。不要拿自己那一代人的追求來限制孩子的發展,孩子生下來不是為了完成家長考名校的夢想的。精細化育兒又怎麼樣?為了考個名校,可能家庭中緊張的氣氛得持續20年,這一切真的值得嗎?這還不如去放羊呢。藍天白雲,清風朗日。

而且我還有一個長期的觀察,就是如果只生一個孩子,並且不遺餘力地實施精細化育兒的教育方式的話,這樣的家長通常會特別容易誤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可不嘛,你整天跟孩子耗在一起,孩子剛生下來,就恨不得馬上把自己的一生所學,拼命想要教給孩子。既然就這麼一個孩子,你又沒日沒夜地教,總能學會點什麼。

而小孩每學一個知識,都使得你更加堅信,自己孩子是天才。可是慢慢的,這種提前補課的優勢會消失,可能小學三四年級左右就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並不是自己所相信的天才,這個打擊很多父母都無法接受。所以這種家長,更加得多生幾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打消父母的這種常見的幻覺,也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分擔,瘋狂的父母對名校的盲目渴求所帶來的壓力。

全文最後,讓我再說一遍,這不是勸人生孩子的文章。要分清楚應然和實然,要分清楚邏輯推理和個人選擇。不管如何選擇,都要明白,如果父母真的關心子女教育的話,就要放下功利心,讓孩子真正享受學習本身。而如果父母實在是想非常雞血地拼子女教育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生孩子,而不是把唯一的孩子苦苦相逼。

(下一篇預告:教育路徑的選擇問題。會討論到底應該選擇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還是海外的學校,不同路徑的風險和收益,以及應當在哪些關鍵時間點作出相應決策。)

這麼長的文章都讀完了,不如隨手點個讚和轉發。

黃斌

相關焦點

  • 醒醒吧,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
    主題是我早就預告過的,也就是現在這篇文章的題目:「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但是我特別害怕讀者,誤認為我是在勸大家多生孩子。不,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這篇文章,是寫給各位在意子女教育的父母,如果你們真正是在意孩子教育的,如果你們早就為了子女的教育拼盡全力了,那我要告訴你——投資產出比最好的、最正確的、可能也是唯一一個能有穩定回報預期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多生幾個孩子。但這就好像股票分析,我做的只是技術分析和邏輯探討,並不是投資建議,更加不是說要人人照做。
  • 教育投資,實際上才是最好的投資,回報率無限遐想
    什麼是回報率最好的投資?沒錯,就是 【教育投資】當然,我不是來向大家推銷那些所謂的教育課程的,我只是想系統的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教育投資的一點心得。這裡所謂的【教育投資】不單單只是關於孩子學習的,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實際上成年人也一樣需要不斷地針對自己進行教育投資,其產生的回報率都會遠遠高於你最初的投資成本的。
  • 【重磅】最好的投資是教育
    事實上,教育投資不只是攢錢那麼簡單,攢錢前,家長最好測算下家庭的育兒帳本,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其他支出的所有內容,算出家庭大概需要積累多少教育金,儘管這個數字可能會讓你感到訝異。知道具體數字後,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規劃,找到最適合的投資方式。
  • 中產家庭緩解教育焦慮的秘方:多生幾個
    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資」方式可是終究還是有一些父母不甘心那簡單了,如果你一心尋求教育的回報,那麼最好的教育投資,就是多生幾個孩子。1.窮人當然會、也應該多生不論古往今來,底層的人都知道人多力量大,因為窮人沒有太多別的資源,只有生的孩子多了,才有可能集聚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資源,做一些個體來說所力不能及的事情。何況孩子多了,只要有一個人出頭,必然會帶動整個家庭的發展。
  • 教育,是人生最好的投資,對自己,對孩子
    教育,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這句話不錯,可是怎樣的教育又是值得思考的。上午坐計程車,和司機嘮了一路,他說孩子還有一個月就要升高中了,有一種培訓班是一個月全託,一天上六節課,一節課150元,吃住全包。媳婦兒想給孩子報,可是司機就給我個些不情願,他一天才掙兩百,負擔一個孩子的學費有些費勁,更何況他還有兩個孩子,而且他的孩子並不屬於學習很好,衝刺一個月確實能提高不少的類型,可能一個月三萬塊錢的投資就直接打水漂了。這是很多家庭的實際情況,能力不足以承擔對孩子教育的投資。怎麼解決這種情況呢?
  • 兩位父親的教育觀:錢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
    我問他為何如此捨得投資,他說花這個錢絕對值得。他的女兒參加全國少兒主持人大賽獲得一等獎,口才和反應都絕對一流,文化課也非常出色,只是體育弱一點,所以必須請最好的專業教師科學訓練孩子。請專業的,就得花高價錢。他說:「錢存在銀行裡是沒有價值的,只有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才是最有價值的。
  • 教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現在還適用嗎?
    股市和教育,哪個才是更好的投資回報?股市和教育哪一樣會給你更好的投資回報呢?當說起投資,很多人只會聯想到股票和房地產。家長們就會聯想到教育。試想一下在一些未發展的國家,大部分人的教育程度都並不會高,如果你只是比其他人多受教育一些的話,那麼你能夠賺取的薪金便會明顯地比其他人多。相反地,在發達國家內很多人都已經受過很好的教育,就算你比別人多受一些教育的話,給你帶來的回報可能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多。試想像一下四五十年前有多少人受過大學教育?當時如果你是大學生的話已經是天之驕子了。
  • 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而對於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來源於家庭。 看到這樣的對話,我們不禁也有一絲困擾:孩子讀了這麼多書,上了這麼多的輔導班,為什麼還是不夠優秀呢?
  •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於是很多家長覺悟了,素質教育就是自欺欺人的教育,最後還是應試教育管用,因為一切看分數!其實應試也好,素質也罷,只是所謂專家命的名字而已。最好的教育是適合教育,但教育成本比較高。我們來比較一下應試、素質和適合教育。應試教育簡單說就是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是全方位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其中包括考試。
  •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而最近看到比較多的,就是討論現代社會下,父愛的缺失。因為自己尚未為人父,也無法準確地表達所謂父愛缺失,所以只好借用網絡用語。比較流行的幾個說法是: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當然,這裡的「屍」其實也不單單指的是父親,也很可能是母親,或者祖輩親人。只不過在現代社會下,父親或者男人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所以往往會壓力很大,總體就是很忙,無法有更多時間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其實也還好。
  • 教育好男孩,才是對女孩最好的保護
    今天在熱搜榜上看見一則新聞,禹州李女士年僅 7 歲的女兒被同齡男孩往眼裡強塞紙片,時間竟然長達一個多月,紙片數量有幾十片之多。看著網上的小圖片,我都能感受到鑽心的疼。沒有勇氣點開大圖,更不敢點開視頻看醫生為女孩取出紙片的過程。實在太觸目驚心。
  • 教育感悟:簡單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感悟:簡單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感悟:簡單的才是最好的其實,這裡面包含著一種樸素的辯證法:簡單的才是最好的。簡單的東西往往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概括力強,便於人們發揮想像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比如,現在各個學校五花八門的校訓,看上去對仗工整,讀起來鏗鏘有力,其實都只是概括了教育的某一個方面,遠不如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形象有力,內涵豐富,富有較強的概括性。
  • 投資老師就是投資教育質量
    專家說,投資老師,就是投資教育質量。其實,花在教育的每一分錢,都不會白花。如果有可能,投資老師的回報率會是非常高的。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地鐵上的一對父母,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紮好教育的根,那麼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其實,教育的根不在學校,也不在社會輔導機構,教育的根就是家。
  • 早教,是對孩子一生最好的投資
    相反,給孩子報早教,在相同的時間內,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為未來的人生打好基礎,這屬於投資。由此可見,衡量消費與投資的區別是:花出去的錢,未來能不能增值。選擇一家專業權威的早教機構,是給孩子的一筆投資,回報的是孩子未來。
  • 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俗話說「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對學生的教育,除了捧出一顆心外,還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當大家公認的後進生有了點滴進步時,那些成功的愉悅感,會使他找到努力向上的支點。小黑板除在上課用作分組教學學生展示外,每天放學後,每組的固定位置必須有讀書摘抄、閱讀心得、詞語積累等內容,有專人負責檢查,記入小組考評積分。「語文主題學習」的本質是閱讀。為了促使學生真正進入閱讀狀態,老師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展示在黑板上。
  • 聖露西亞客戶案例丨身份投資最好的時機是「現在」
    此時,「線上辦理零接觸」的聖露西亞CIP就滿足了稅務規劃、商業布局、全球出行、子女教育規劃、養老計劃等多種需求,成為了眾多投資人的心頭愛。俗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而身份配置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12月15日,我們收到了5份聖露西亞Canelles Resort客戶的護照、公民紙及社保號。
  • 生女兒需要底線教育,生兒子需要陽光教育!這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世界上有很多壞人,我沒辦法永遠在身邊保護你,所以才讓你知道你的極限,你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講完這兩個故事後,羅松說了一句我非常認同的話: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給兒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02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 順應真實生活的教育,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好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順其自然、順應真實生活的教育,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心靈助長。
  • 投資孩子最好的5種方法
    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們對孩子的要求或者說期待也慢慢變多了起來。從外貌、性格到才藝、成績,各個方面的要求都有所增加。美其名曰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其實是將自己年輕時沒有達成的目標投射到孩子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