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涯/唐涯/北京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2017-03-20 10:16 來源:澎湃新聞
A股市場的動向仍然是千萬投資者最關切的話題。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散戶市場 —— 在一個體量規模如此巨大的市場上,有如此眾多的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大於60%,交易量大於80%),這大概也是全球罕見的。
大家一直納悶,為什麼中國普通老百姓會對股市有超乎尋常的熱情和敏感度?不少人從歷史文化背景分析,說」中國文化有賭徒心理」。我不是專家,當然不敢評判這種論斷的對錯。不過從我的角度看,可能有其他更簡單的邏輯。
最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真的窮怕了。「90後」可能對物質的匱乏沒有概念,但去問問「50後」,「60後」,或者稍微偏遠地方長大的「70後」,「80後」,大部分人是有「飢餓」和「貧窮」的記憶的。今天的我們如此自信,但是其實我們離開極度的貧困沒有那麼遙遠 – 就在199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510元,而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是685元!而最能代表「短缺經濟」時代的糧票是在1993年才退出歷史舞臺的 – 不要以為今天「減肥」成為了時尚,一切就被埋進塵埃。飢餓的歷史其實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
對於一個常常懷著「匱乏」、「短缺」、和「貧窮」這些恐懼的人來說,最可靠的辦法是什麼?肯定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儲蓄。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率一直是高居全球前列。2013年,中國國民淨儲蓄是20萬億,人均國民淨儲蓄為14000元,是美國的兩倍,而同年我們的人均國民收入大約是美國的1/20。
在可見的未來,我也看不到儲蓄率大規模下降的可能性。有人說「『80後』是月光族,『90後』更超前消費」 。 我看這個論斷有點早,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生於80-90年之間的這一代的儲蓄率已經有大規模上升的跡象。無他,房子要買,車子要買,孩子要養,父母漸老……房價+教育+養老—— 這是每個『80後』和『90後』都正在面對的真實世界。每一項都是巨大壓力,不儲蓄不投資,除了啃啃老,恐怕就只有打光棍一條路了。
千金散去還復來,那是是成長的放肆,而長大了,生活艱辛,立馬明白要克制。
好了,儲蓄高,總得琢磨點財富增值的事情吧。放在銀行或者買國債?差不多3%的利率,扣掉通貨膨脹,大約就1點多的投資回報率。10年20年下來,存款(投資)估計購買力被物價秒成了渣。買房子?房價已經漲的讓人顫巍巍,過去十多年見大約漲了10-15倍左右,2000年左右開始投資房市的人大多實現了財務自由,但世易時移,不管是人口結構,還是經濟結構,中國都不再有支撐這麼驚人回報率房市的大環境了。
剩下了什麼?就是股票市場。從2003年開始,中國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從9000元(9061)上漲到3萬元(29547)。手裡有點餘錢,必然提高儲蓄。這十年間平均通貨膨脹率為3%。低於3%的回報率就基本上是看著儲蓄縮水。 你說,老百姓不指著股市,又還能指著什麼?
這麼想下來,也難怪股市的起起落落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我們總是在討論要「教育投資者」,不要去「投機」,要回歸理性,要「價值投資」,可是,對於中國百姓來說,面前是令人難堪的人口結構(老齡化社會),丁吃卯糧的養老金體系,高企的房價、高昂生育成本和醫療費用,未來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高儲蓄幾乎是唯一選擇。而儲蓄的保值升值,毫無疑問會是心上最大的刺。
看起來,資管市場在未來進一步擴大仍然是極大概率事件,老百姓對股市和其他金融產品的著魔也只會更盛,不會衰退。
(本文選自唐涯的新書《金錢永不眠:資本世界的暗流湧動和金融邏輯》,2017年3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股市,儲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