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把一群人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被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沒做完,就被打斷,這種感覺很不爽!不爽的感覺深刻地留在乙組人的記憶中,久久不能忘懷。而正常完成任務的甲組,因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他們很快忘記了任務。
這個效應就叫做「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是指人們天生就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
人們有時候很容易忘記已經完成的工作,因為他想要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了滿足。
但是對於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卻可以給他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們時時刻刻都想去把那件事情了結了。
為什麼我追劇總是停不下來?
所以你是否沉迷追劇,停不下來的狀態?這就是「蔡格尼克效應」在作祟。
俄羅斯心理學家Bluma Zeigarnik還注意到,服務員對未付訂單的記憶(recollection)都很好。
但在顧客付了錢後,他們就不會記得訂單的那麼多細節了,所以她就開始研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
其實,這是因為一個已經開始的任務會建立一個特定於任務的張力(tension),這也就會提高對相關內容的認知力。
而當任務完成後,這種壓力會減輕(relieve),當任務中斷時,壓力會持續。伴隨著持續的張力,任務內容就會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那如何減輕這種心理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
1. 接納不完美
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無瑕的,不完美才是生活的真相。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有些人、有些事,過去就不會再重來,一直糾結只會讓自己沉溺在過去的河流裡無法上岸,也無法呼吸。接納不完美,需要知道未完成的事情並非是不完美,而是生活中一個珍貴的「遺憾」,已經過去的事情。
2. 敢於放棄
在決定放棄時,可以給自己一場儀式化的放棄,比如寫一封信給遙遠過去的那個「TA」,與「已失去」道別;比如鄭重地告訴自己,現在的自己無法承擔這份責任,但會為將來的承擔力而努力。
3. 珍惜當下擁有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館訓是「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厭惡的現在,是未來的你回不去的曾經。」
在「過去-當下-未來」軸上,你的注意力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