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時有沒有這樣的印象:你正在專心做著一件事情,還沒做完,又有別的事情特別著急,不得不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做別的事情。
但是,你這一整天都會惦念著,我還有什麼沒有完成。
這就是著名的蔡格尼克效應。蔡格尼克效應也叫做契可尼效應,是指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力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那麼,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這件事情充滿深刻印象。
比如,早晨起床,你開始寫文章寫了一半,結果一整天都有這樣那樣的事情,那麼,寫文章這個動機就會讓我把這件事情記一整天。
蔡格尼克效應如果運用的不好,很容易讓人走入兩個極端:一個是做事情非得一氣呵成,對很多事情過於偏執。
比如我的鄰居,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不把自己認為需要做完的事情做完,她一天就會陷入煩躁和迷茫。
另一個就是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拖沓,缺乏動力。比如我,和我鄰居差不多正好相反,我對很多事情都比較佛性,能做就做,不能做的就等以後再做,不過這種佛性太嚴重劉形成了懶惰或者說叫拖延。
在做事情時,反覆問自己,這件事情有沒有那麼重要,需要你利用寶貴的時間一氣呵成,如果答案不是那麼重要或者根本沒意義,那麼你就可以直接考慮放棄了。
這樣可以避免生活被一些無意義的事情擾亂。比如,你正在學習,手機推送過來一條短消息,你知道手機消息對你沒什麼意義,那就放棄看短消息,把注意力轉回到學習中。
做事情分清主次可以很好的避免完成驅動力過度帶來的極端影響,讓生活更高效,更美好。
把一天中比較重要的事情做一個時間規劃表,規定好每一件事需要做完的最後期限。
這種驅動力就會促使你在最後期限之前完成作業,比如,每次放假,你都會在開學的最後幾天才會開始動筆做作業,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這樣可以很好的避免拖延症,讓一天的工作輕鬆加自在。
做任何事情,不要想著我還有時間去做,等一會兒,這樣子會讓大腦產生一定的滯後性,會讓自己產生懶惰的行為。
想到就去實現,做是一切成功的前提,一件事情只有真正開始做了,才會有一種驅動力驅使你去把這件事情完成。
比如,我每次想寫文章的時候,越想越不想寫,可一旦我寫了一個開頭,剩下的不用一個小時就能寫完。
一次嚴肅的考試,你很容易答出的題會很快忘記其內容,而很費勁兒才答出的題或者沒有答上來的題,會長時期不忘。
根據這一原理,為提高記憶牢度,在學習上可採取自問自答、相互提問、與人辯論、多做習題、模擬考試等方式來強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