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清教徒經典】《四重狀態下的人性》第四章 教義:敬虔之人死亡時的狀態,是滿有盼望的狀態 I.確立這條教義

2021-02-16 追隨祂的腳蹤

教義:敬虔之人死亡時的狀態,是滿有盼望的狀態。

我們已經看了不虔之人離世時,所經歷的黑暗之情,現在讓我們看看當敬虔之人進入永恆的狀態時,所經歷的光明之景。在闡述這個題目時,我將先確立這條教義,回答一個針對它的異議,然後針對整條教義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建議。

I、為確立這條教義,

讓我們注意到如下事實:雖然對可憐的必死之人來說,藉著死亡離開這個世界,有令人感到害怕的層面,而且對未預備好就進入其中的人來說,有致命的後果;但下面這些情況使得敬虔之人在進入死亡狀態時,感到快樂,充滿了盼望。

I-1、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裡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好朋友帶領他們。耶穌基督是他們最好的朋友,也是死亡帶他們所去之地的主。當約瑟派人把他父親接來,下到埃及時,他們告訴他父親說,「上帝使他做了全埃及的主」(創四十五9),而當雅各「看見約瑟打發來接他的車輛,心就甦醒了」(創四十五27)。於是他就放心地上了路。

我想,當上主召喚敬虔之人離開這個世界時,祂也會給他送來像上面那種好消息,也會非常善意地邀請他進入另一個世界;如果他能相信的話,當他看到把他接走的「死亡車輛」時,心也會甦醒。是的,他的確要經歷嚴峻的考驗——死後且有審判。但敬虔之人的情形非常有盼望,因為那裡的大地之是她們的丈夫,而她們的丈夫也是審判官。「父……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約五22)如果一位婦人自己的丈夫是她的審判官,而且她丈夫還恨惡離婚的話,那麼她的情形肯定差不了。沒有人像耶穌基督那樣愛自己的配偶,像祂那樣對自己的配偶溫柔。如果一個婦人的丈夫是某個地方的統治者和審判官,但她卻不願意到那兒去,那麼我們就會認為那個地方真的糟糕透了。但實情顯然並非如此。

此外,他們的審判官還是他們的辯護人,如約翰一書二章1節所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因此,他們不需要擔心被退回去,重新回到被定罪的狀態之中。還有甚麼比這更好的情形了呢?難道他們會以為,那為他們辯護的,會同時也宣佈對他們不利的審判嗎?

還有,他們的辯護人也是他們的救贖主;他們「得贖……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彼前一18-19)。所以,當祂為他們辯護時,祂也是在為自己辯護。一般的辯護人也許會對他僱主的利益漠不關心,但總會竭力為自己的權利辯護,因為這是他花錢買來的;同樣,他們的辯護人難道不會為自己寶血所買贖回來的人辯護嗎?

但除了這一切,他們的救贖主還是他們的元首,而他們是祂的肢體(弗五23,30)。雖然也許一個人可能愚蠢得讓自己的花費打水漂,不為自己的權利辯護,但祂肯定不會願意割捨自己的身體。所以,那些與來世之主緊密連接,就是與那掌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一18)者緊密連接的人,他們在死亡時的情形,豈不是充滿了盼望嗎?

I-2、他們將平安進入另一個世界。他們的確必須經過「死陰的幽谷」(詩二十三4);雖然這幽谷就其本身而言,是「漆黑幽暗」,但卻會成為他們的「希望谷」;他們不會被驅趕著走過去,而像是有完全平安、不怕遭害的人一樣走過去(詩二十三4)。

他們為甚麼要擔心呢?他們有大地之主的通行證,而且是用祂的寶血所授權的;這就是那可稱頌的盟約,是聖徒在臨終時的安慰,如撒母耳記下二十三章5節所說,「我家在上帝面前並非如此;上帝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祂豈不為我成就嗎?」所以,誰能傷害他們呢?坐在基督的華轎上是安全的(歌三9),無論是生還是死。他們還有良善、可敬的侍從作衛士,就是有天使作他們的衛士。這些衛士在他們生前圍護著他們,在他們死亡時當然也不會撇下他們。這些快樂的服役之靈是他們主人的新娘侍從,無疑會把她平安地領到他家中。

當朋友們帶著悲傷的心情站在聖徒的床前,等著他吐出最後一口氣時,天使早就在等著迎接他的靈魂,好把它領入亞伯拉罕的懷中(路十六22)了。聖徒救恩的元帥,也是這群神聖衛士的元帥;祂引領他們走向死亡,也引領他們走過死亡,如詩篇二十三篇4節所說,「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他們可以毫不畏懼地趟過那條「河流」,相信它的水不會淹沒他們;他們也可以經過那團「火焰」,確知自己不會被它焚毀。

死亡不能傷害他們!它甚至不能傷害他們的身體,因為雖然它能使靈魂從身體中分離,但卻不能使身體與主耶穌基督分離。對他們來說,甚至死亡也不過是「在耶穌裡睡了」(帖前四14)。他們雖然在墳墓裡,仍然是基督的肢體。他們的塵土也是寶貴的塵土;躺在墳墓裡就像躺在他們上主的儲物櫃裡一樣。他們躺在墳墓裡「成熟」,就像寶貴的果實被收藏起來,等待著到復活時再拿出來給他一樣。農夫在他的倉裡有穀子,在田裡也有穀子,但後者對他來說,比前者更珍貴,因為他要把它們收起來。聖徒死亡的身體對他們的救主來說,也是這樣,他們「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林前十五42-43)。死亡也不可能傷害他們的靈魂。靈魂在聖徒死亡時的情形,就像保羅和他同伴在海上的旅程一樣;這段歷史被記載在使徒行傳二十七章裡。船破成了碎片,但乘客都平安上了岸。

當臨終聖徒的言語停止,眼目閉上,吐出了最後一口氣之後,靈魂平安地離去,進入天上的樂園,把身體留給它所屬的塵土,但也快樂地盼望著復活時與身體的重新聯合。所以,死亡怎麼能傷害敬虔之人呢?它不過是被擊敗的仇敵;即便它把他們打倒了,那也只是讓他們更榮耀地復活。「我們救主基督耶穌……已經把死廢去。」(提後一10)死亡的核心和本質對聖徒來說,已經被除去,不過是「晃動的影子」,也許能驚嚇、但卻不能傷害聖徒了。對他們來說,它不過是「死蔭」,不是死亡本身。他們的死亡「不過像死亡」,或「有點像死亡的經歷。」

使徒告訴我們,「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羅八34)。第一位基督教殉道士司提反,雖然被石頭打死了,卻只是「睡了」(徒七60)。顯然,死亡的本質對聖徒來說已經變了。死亡對他們來說,與對他們的元首耶穌基督來說,意義已經不同了;對他們來說,它不再是敗壞一切的毒物,被包含在第一個盟約的警戒裡,如創世記二章17節所說,「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它臨到敬虔之人時,不再帶著毒鉤,所以他們可以問它說,「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林前五55)。這就是「瑪拉」(得一20)嗎?這就是「苦毒」的死亡嗎?當第一個亞當為它開門時,它全副武裝地進入世界,但第二個亞當又使它對自己的子民變成了無牙之虎。

臨終的聖徒也許會說,我感到了刺痛,但不過像蚊蟲叮咬,只觸及皮膚;但是,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呢?就是你那古老的毒鉤,那大蛇的毒鉤,那刺入人心腸肺腑的毒鉤,在哪裡呢?死亡的毒鉤在於罪,但罪已經被除去了。如果死亡抓住聖徒,把他帶到審判臺前,要他償還所欠的債,人們會發現,他的債務已經被那榮耀的中保還清了;他只能被無罪釋放。罪咎的刺已經從人的良心中被拔出來了;他的名字從帳單上被塗抹,寫在了新耶路撒冷的生命冊上。

是的,死蔭的幽谷是一段艱難的旅程,但聖徒背上的重擔已經被除去,過犯得到赦免,可以輕裝上陣;「在那裡必沒有獅子,猛獸也不登這路。」(賽三十五9)被贖之民可以輕鬆地走在其上,不用擔心任何危險。

I-3、他們將滿懷喜樂地進入另一個世界。他們抵達這有福之地時,將爆發出對榮耀救主的熱烈頌讚。對敬虔之人來說,臨終之日是個日子。是的,它是他最好的日子,比他的生日還好,比他在地上最快樂的日子還好。「名譽」,智慧人說,「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傳七1)。

有些異教民族有關於靈魂不滅、來生極樂的觀念,這些觀念給他們帶來了神奇的後果。有些人穿著女人的衣服為死者哀哭,為的是因為服裝的怪異,他們可以很快把哀慟丟開,就像把古怪的裝束脫去一樣。另有些人埋葬死者時,沒有任何哀慟哭號,只在恰當的時候獻上祭物,並召聚朋友擺設宴席。有些人在出生時哀哭,在死亡時卻嘻笑。但有些印第安民族的習俗更奇特:當丈夫死了時,他的妻子或妻子們,也會面帶笑容地一起走進焚燒丈夫屍體的火焰。

關於來生的這些錯誤觀念,得到了驕傲、虛榮、人生苦短等與墮落人性一致的鼓勵。但無論它們在黑暗權勢的強化下,能如何影響未開化的心靈;與基督在一起的真正基督徒,卻擁有何等堅實的喜樂和安慰啊,因為「我們救主基督耶穌……已經……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提後一10)死亡是「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的「萬事」(羅八28)之一。當身體死亡時,靈魂就得到了完全;「取死的身體」在「身體的死亡」中,消失了。

當典獄長為法老的膳長打開牢門,放他出來時,對他有甚麼傷害呢?鳥兒可以自由飛翔時,比關在籠子裡的情形還糟糕嗎?同樣,聖徒的靈魂也不會被死亡所苦待。死亡臨到敬虔之人,就像哈曼來到末底該面前一樣,帶著皇室的衣服,牽著馬(斯六11),肩負著給他們尊榮的使命,無論他把任務完成得怎樣。我毫不懷疑,哈曼完成任務時表情非常難看,臉色蒼白,一副灰頭土臉的樣子,看起來就像是要來吊死末底該,而不是要給他尊榮一樣。但王定意要給予尊榮的,必須得到尊榮;而雖然哈曼是末底該的死敵,也必須要來把這尊榮加給他。榮耀、榮耀、榮耀,一切頌讚都歸給我們的救主、我們的中保,祂藉著自己的死,使那「刻薄、兇猛的死亡」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服務,雖然它一有機會就想抓住我們的邪僻,把我們拖入徹底、永遠的滅亡之中!

臨終的日子,對敬虔之人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喜樂的日子;這是他們得贖的日子,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賽六十一1)。這是天路客從他們的天路歷程中歸家的日子,是榮耀的後嗣從他們的旅途中返回,回到他的家鄉,回到他父家的日子,並實際繼承那榮耀的產業。這是他們的結婚的日子;現在只是訂婚,但那時婚禮就成就了,婚宴也開始了,並且永遠不會結束。如果是這樣的話,敬虔之人死亡時的狀態,豈不是滿有盼望的狀態嗎?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清教徒運動大事年表
    他們把生活視為一個整體,將沉思與行動、敬虔和工作、勞動和休息、愛上帝、愛鄰舍與愛自己、個人身份與社會角色,及其彼此廣泛相關的義務,以一種徹底的勤懇謹慎、深思熟慮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巴刻(J. I. Packer)清教主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立足點。清教徒相信生活的一切都屬於上帝。這使他們能夠將個人敬虔和基督教的總世界觀結合起來。
  • 《聖經教義》的重要性 | 權璽
    也就是說,神是如何將有關他的事情裝在這三個口袋裡的?第20節說,是藉著所造之物,所造之物是什麼呢?就是創世記第一章神的創造,也就是說,創世記第一章神似乎寫了一本書叫做《所造之物》,當人看見這本書的時候,裡面的那三個口袋就會充滿神的事情,理性這個口袋裝滿神的事情,就是對神的認識,情感裝滿神的事情,就是對神的愛,意志裝滿神的事情,就是對神的順服。
  • 《神同在的榮耀》第四章 從基本教義到啟示(文字+視頻)
    目錄 第一章人我們是為榮耀而受造第二章示開那的同在第三章又神榮耀奧秘的啟示和彰顯第四章從基本教義到啟示第五章從恩膏轉換到榮耀第六章熱情渴慕祂尋求神同在第七章榮耀的條件、獎實和好處第八章被神的榮耀改變和轉化
  • 多特信經---017第一項教義 論神聖的揀選和棄絕 第十六條對棄絕教義的回應
    這等人不應該一聽到神的棄絕就倍感驚慌,也不該將自己列入被棄者之列,倒要殷勤使用這些方法,熱切盼望得更豐富的恩典,以敬畏、謙卑的心等候這一時刻的到來。另有一些人真心渴望歸向神,單單討神的喜悅,並願脫離這取死的身體,然而,他們在敬虔和信心的道路上並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這等人更不該因這棄絕教義而驚恐,因為慈愛的神已經應許,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
  • 謝文鬱 | 教義與神學
    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對此有足夠的認識,從而能夠做到有意識地使之保持在良性積極的互動關係中。保持這種意識對教會管理的良性發展和信徒生活的健康狀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教義就是教會的共同說法。教會是一群人因著相信耶穌基督而聚集在一起的團體;在生活上彼此關心愛護;在信仰上共同成長;在福音事工上相互搭配扶持等等。
  • 經典閱讀 ||《入世的清教徒》05第一章:最初的清教徒是什麼樣的人?(5)(音頻&文字)
    在信仰層面,冷漠——或其同義詞呆滯——的觀念是招致清教徒厭惡的主要事物。理査德•羅傑斯對那種「屬世的……冷漠、半吊子侍奉」避之猶恐不及,而柯頓•馬瑟警告,要「警惕……強勁的頭腦、冷漠的心。」塞繆爾•瓦德在日記裡自責道在2月15日和16日侍奉上帝時,你怎麼那樣呆滯!」
  • 改革宗神學中的盟約教義
    因此,若有人主張工作之約的新穎性,意思是這兩點後來變得更為清晰,我們可以同意他。但這不是該教義的全部內容。它的核心位於更深處,而且很早就有了。眼下我們盼望能看到這個核心與改革宗原則有何等密切的關聯。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從中得出一個重要的限制。最早的改革宗神學裡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該教義從一開始就是基於承認代表性原則,然後據此線索發展的,那就是靈魂創造說(creationism)。
  • 什麼是「教義」?
    如果一個人自稱「只信聖經」,卻又宣稱「拒絕教義」,那麼這不僅說明這個人其實是在撒謊,因為他不是「拒絕教義」,而是擁抱那「拒絕基督教教義」的錯誤教義,而且這也說明這個人其實信的並不是聖經,而是憑其私意和理性構建出的一個假
  • 佛教教義之總持是什麼?
    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浩如煙海,什麼才是佛教的根本教義呢?記錄在哪部經典當中呢?佛教的根本教義,就是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出自《增一阿含經》。用阿難尊者的話說「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諸法皆由此生」。一句話統攝了大、小乘所有法要。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教義的導師——主教
    《天主教法典》375條1項明確指出:「主教們是由天主制定繼承宗徒位者,藉賜予他們的聖神而被立為教會中的牧人,使之成為教義的導師,神聖敬禮的司祭和治理教會者。」那麼,主教這「教義的導師」身份從何而來?他又該如何盡好教義的導師這一職務?
  • 認識基督教教義的要點
    基督教神學家在論說這些概念時,總是依託於一定的哲學理論和其它有關社會和自然的學說,這就有柏拉圖主義神學或新柏拉圖主義神學、亞里斯多德主義(託馬斯主義)神學、存在主義神學之分。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神學各有特色。在同一教派內部也有許多不同的神學觀點。古代、近代和現代的神學觀點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正是這些分歧和差別以及由此而來的爭辯和交流推動了基督教神學的發展。
  • 良院課程:《基督教教義》第一課
    新約出現5 次,分別譯為「旨意」(路 2:1)、「條規」(徒 16:4)、「命令」(徒 17:7)、「規條」(弗 2:15)、「字據」(西 2:14,「規條」,《新譯本》)。張子華牧師說,神學和教義是一樣的。我們把整部聖經裡面有關連的信仰重點歸類,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放在一起,就成為神學。
  • 教義的權威性可分成五個級別
    反之,如果一個教義的重要性和清晰度相對較低,那麼它的權威性也就減弱。我們的教義若是建立在聖經直接陳述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解經的基礎上,它就具備最高的權威性。它們是神話語直接清楚的表達,裡面沒有摻雜人解釋的成分。比如,耶穌是神這一事實在聖經中就有多次直接的陳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安息日會的8個錯誤教義
    「這樣無異承認撒旦是救主,或撒旦有分於耶穌基督救恩,使他分享主的榮耀。」他引經據典的表示,耶穌基督才是人類的贖罪祭,而撒旦在救贖的工作上完全無分。「利未記」第十六章內兩隻贖罪的公山羊,乃是指基督贖罪的兩方面:一面在神面前用血滿足神公義的要求,一面從人的身上把罪帶到無人之地,即永遠除去之意。
  • 早期基督教教義史 第一課
    第四,第四點、我們相信教會歷史上,出現過信心的偉人。這些信心的偉人很多是宣教士,也有一些是為真道辯護的衛道的勇士,還有一些或者前者也包括一些殉道的。同時,雖然歷史上有信心的偉人,歷史上也出現了跟真理妥協的,而在歷史上有一些信心的偉人,同時是妥協了真理的。那我們讀到這裡不足為奇,人都是軟弱的,聖靈在光照教會,信徒領受聖靈的光照,領受得不完整、不完全。
  • 道教的教義:玄、盜、機、命
    道教教義中的「玄」,相當於道。道教的玄沿襲了道家著作中玄的概念。 《道德經》中有「玄」字共11處。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章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稱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者指的是有無之道,概括而稱之為玄。 《說文》釋玄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像幽而入覆之也。」
  • 穆罕默德的個人品質和伊斯蘭教教義無關
    朝覲後,他為教民們宣講教義。宣講的內容廣為流傳。歷史上對這篇宣講稿的真實性始終抱有疑問,可有一點毋庸置疑:現在伊斯蘭世界還有將近3億人將其奉為生活的準則,始終遵守而不敢有絲毫的違背。這篇文字看似不如耶穌教義高尚神聖,可是它卻把平等的概念留給了世界。其中包含的寬容精神,更是合乎人道。依照它行事,世界上將出現一個沒有欺凌和壓迫的、前所未有的社會。
  • 第18集)10講問題解答-1教義的權柄-關鍵的教義-聖經無誤論
    我是說假如有錯誤的,那麼會不會依然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權柄的原因,會對信徒仍然發生一些約束力呢? A:照我看來,這種情況不多。這 500 年基督新教的歷史,忽略教義,多過教義在人身上過分的約束。至少過去兩百年來,問題都出在忽略教義的權柄。所以我看不到太多這類的例子。可能可以看到一些比較極權的、差不多是異端的這種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