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曾國藩:把字寫好,把人做大!

2020-12-23 騰訊網

歷史上的偉人多因他們專精的事業而名世,實際上能達到事業專精高度的偉人則通常都是博大寬廣的。只是他們的博大寬廣往往被他們的專精之名所掩。

曾有人作了個聖人榜,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陽明、曾國藩在書法藝術上不為人知的一面。

王陽明:書法創作亦是一種「知行合一」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在哲學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僅掩蓋了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功績,更掩蓋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稱書聖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據查,王陽明其實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導的第四十世孫。)

他將心學融入書法。直書胸臆,細看他的書法,猶如風捲雲舒,呈現出靈動飛舞的氣勢。

王陽明 《象祠記》(局部)

王陽明在寫字上是非常勤奮的,據說王陽明在成親後,暫住在嶽父的官邸裡。官邸內有數箱紙,王陽明每日用這些紙練習書法。翌年十二月,當王陽明啟程回餘姚時,盛紙的箱子都已經空了,可見王陽明練習書法的刻苦程度。

王陽明追求「怡神養性以遊於造物」,「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悟」狀態,他的書法體現的正是這種超然怡悅,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的學生回憶到,吾師雲「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他練字並不是簡單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寫出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須擬形於心,凝思靜慮。

王陽明無意於書,卻矯矯不群,這是以他的道德學問、為人之道滲透於書法的結晶。

王陽明書法

觀王陽明書法,我們看到的是,書法創作亦是一種「知行合一」的過程與體驗,流露的是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王陽明書法

曾國藩:只要努力寫字,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曾國藩能成為半個聖人,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由於後天的努力。

據說這個人不僅不聰明,相反倒是挺笨,無論考學還是當官,開竅都相當晚,他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也是榜榜落第,接連七次都名落孫山。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二十三歲那年,曾國藩的命運之路突然峰迴路轉,這一年他中了秀才,憑藉自己的勤懇努力,一路青雲直上。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在家書和日記中,無數次提到自己寫字的用功,並把寫字作為日課。

比如,「每日早起,習寸大字一百,又作應酬字少許」;「每日筆不停揮,除寫字及辦公事外,尚習字一張,不甚間斷」;即使在同太平軍作戰期間,也能「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

曾國藩書法

在戰鬥中,他屢敗屢戰;在書法上,他寫了又寫。所以,最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不是最能幹的,而是最能堅持的。

有個段子說,曾國藩寫字成癖,尤其喜歡寫對聯,包括輓聯。他寫完了死人的輓聯,就給活人寫。有一次他給同僚寫輓聯練字,碰巧那人進門撞個正著,梁子可就結下了。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有一套理論,他將乾坤之道寓於書法,認為作字應剛柔並濟。有理論作指導,有勤奮作支撐。書法裡有乾坤,卻不止乾坤。因此曾國藩寫得辛苦,寫得漂亮。

曾國藩書法

正如曾國藩認為的,磨練自己要有如雞孵蛋般的耐心和韌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斷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增長本領的一生。

王陽明、曾國藩的墨跡現存於世的已經不多,今天精選了兩人的存世力作,以饗大家。

能吃天下第一等苦,

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書法

曾國藩書法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 《矯亭說》冊頁(局部)

王陽明 《矯亭說》冊頁(局部)

行書《矯亭說》神採蒼秀,筆勢縱逸,

蘊藉而雋逸,豪放而舒展。

王陽明書法

王陽明楷書《紀功碑》

沉著剛勁,端莊高雅

王陽明 《與郡伯梁執事手札》

王陽明 《象祠記》(局部)

《象祠記》是王陽明龍場貶謫期間所書,行筆疾如風雨,矯若龍蛇,縱橫跌宕,變化萬端,是神韻超逸、氣勢豪邁的佳作。隨意為之而無飄浮之嫌。

『楚王山書畫院 』搜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人們都說「做人當學曾國藩」,曾國藩的許多智慧,都是被後人所認可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成功,就提出過四個字——專心致志。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
  • 王陽明、曾國藩和鬼谷子:專心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知不覺,變得更加忙碌了,很多人終日奔波,身心卻得不到片刻的休息,甚至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殊不知,只有專心,才能擁有足夠的定力,從這種迷茫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王陽明曾經說過:「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意思是專注的人,是沒有功夫去說閒話,沒有功夫去管閒事,而是將精力放在與自己真正切切相關的人事物上。
  • 王陽明、曾國藩和馬雲:今天自己永不放棄,明天狀元高攀不起
    胡老師苦思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寫了一封信,題目是:給高考&34;。當時考完以後,曾國藩自我感覺是非常好的,他堅信自己這一次能夠考中。在發榜那天,他找遍了榜單也沒看到自己的名字,很顯然,他又一次落榜了。正當他十分失落的時候,沒想到卻在旁邊的公告欄裡,看見了自己的名字。原來當時對於接近分數線的人,會在公告欄裡解釋落榜原因。而給曾國藩的原因是:&34;。
  • 曾國藩講透人生的8大金句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雖然王學提倡「人人心中有仲尼」,但看了王陽明的身世,你就知道,這個人有著常人望塵莫及的天分。11歲時,他就糾正老師,天下第一等事並非「讀書登第」,而是「讀書做聖人」。15歲時,他寫的詩就意象恢弘,充滿哲理,「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這樣的人,你感覺只能仰望或目送。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在春秋戰國時代有個叫鬼谷子的大神,他的徒弟各個出將入相,在他眼中江山便是一局棋,數千年很多人都自稱為是他的徒弟。而王陽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心學上的奉獻,曾國藩就奉王陽明為先師,他的案桌子也是常常擺一整套王陽明的書,每日必須翻上多頁。曾國藩非常推崇王陽明,特別是王陽明關於修身、成大事的七字箴言「行、勤、知、底、心、誠、耐」。王陽明勸誡世人:想要成大器,重要的就是人脈,但最重要的是自身。
  • 王陽明2敗,曾國藩7考,馬雲1分!高考失意:我們運氣在別的方向
    但他的人生之路卻充滿坎坷,兩次參加會試都落第了,難得的是,王陽明以坦然的心境對待這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當有人為兩次落榜而感到羞恥時,他淡淡地說:「世人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這是因為他的心中有著更大的理想,對於他來說,世上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眼前的這點挫折算得了什麼呢?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比如王陽明,曾國藩,立德自己是道德楷模、立言都有著作傳世、立功,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皇上沒從北京出兵,王陽明就已經把寧王捉拿了,以至於皇上覺得很不過癮。但知道王陽明的故事,你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嗎,是心學嗎?那應該不是,他立功是帶兵平叛,帶兵平叛一般人能學嗎?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金錢次之,修煉7字真言,註定是人上人!
    都說男子成就一番事業,離不開金錢的支撐,然而心學大師王陽明卻認為,男人慾成大器,金錢次之,關鍵在於自身,只有身外物無,做到這七點,才能成為人上人。王陽明早認為,做人做事都要看清自己的實力,不要一腔熱血盲目追求,年輕需要努力拼搏,但是要用對地方,要明確正視自己的能力。三、誠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 王陽明忠告:男人後半生的運勢,靠的不僅是金錢,應謹記三字真言
    王陽明忠告:男人後半生的運勢,靠的不僅是金錢,應謹記三字真言做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意思就是: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知行合一,講究的就是想和做。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猶豫不決,遲遲不做出行動。男人想要後半生運勢好,自己在腦子裡幻想是不可能的,必須付出行動。人都有惰性,要是整天沉浸在幻想中,只會一步步消磨掉你的意志。
  • 唐僧最形象,王陽明、曾國藩的普通人都可以學
    王陽明先生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把事情做好的意義,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人生的磨礪。人生無處不修煉,我們要通過一件件事情訓練自己的心智,從而發現真實的自我。要脫胎換骨,首先要去除浮躁不安,內心不靜,而這是大多數人性格中常見的表現,如何讓內心安寧呢?是不斷告誡自己「要安靜,要安靜」嗎?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第二次機會一般出現在30歲以後,這時人成熟了、具備一定能財力、人脈、實力,這時是最容易成事的時候。第三次在40歲以後,此時,人已經趨於穩定,綜合實力到達了最頂峰,縱觀歷史上成大事的人,展現實力的時候往往在30-50這個區間。如王陽明、曾國藩、馬雲、任正非等。但這時,也是最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過40,失去了挑戰性。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這2個字才是關鍵
    中國歷史上除了孔子外,還有一個人的理論影響到了國外,那就是王陽明。他的著名理論「陽明心學」自誕生之日起,便影響了無數人,晚清的曾國藩、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是他的忠實粉絲,所以,在後來兩個人的成功經驗上都能看出「陽明心學」的影子。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事,人脈是次要,悟透3字真言餘生順風又順水
    不可以總說說而不去行動,假如說多了,別人反倒會認為你是一個「只說不做」的不靠譜的人,因而就不會再相信你,而當自己有心動的追求之時,也要儘快付諸實踐,才會更容易獲得成功。當「行」字真言促進自身生成良好習慣的時候,方為沉穩受人尊敬的男人。精王陽明做事講究「精」,精的意思就是做好每一件事情。一個人若能「精」,就沒有了擔心和抱怨的閒工夫。
  • 曾國藩:脾氣越大,福氣越差
    曾國藩55歲的時候,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家書。家書中,不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而是回顧了他一生的三次「被眾人所唾罵」以及三次軍事大失敗。論才能,曾國藩考了七次科舉後中進士,是年紀最輕的進士。脾氣溫,餘生一定很舒坦連連受挫,使曾國藩痛定思痛,在守孝的三年中,曾國藩思考失敗根源所在。在不斷的反省中,曾國藩領悟到,自己性格耿直、說話太衝、做事太急。他在家書中說過:「在軍多年,之所以一事無成,全因為『傲』字。」
  • 知行合一王陽明9:一心俯首拜陽明!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今天我們將結束這本書。昨天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出現,這就是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林則徐是王陽明的門徒,他提倡睜眼看世界,勇敢學習先進技術和思想,而且做事上,林則徐也繼承了王陽明事上練的傳統,做事必然盡心盡力,哪怕天下人都反對,他也必當全力以赴。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俗話說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晚上做夢每個人都歷經,有的人甚至於每一天都是會做夢。夢實際上是一類密境,但我國自古以來就對晚上做夢有套理論,最廣為人知的便是「周公解夢」。
  • 曾國藩: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遲早時來運轉
    曾國藩是一個被現在很多人推崇的人,後人甚至把他和孔子、王陽明等人放在一起,並稱為「三不朽」。就連現在的企業家,任正非、馬雲、曹德旺,以及主持人白巖松都十分崇敬他。一是「謹」字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家書中這樣寫到:「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來,多思考,等到有五六分的把握時,再行動。這樣一來,事情的成功機率就會大很多。
  • 王陽明:想獲得成功,靠的不是錢和貴人,需牢記7字助你飛黃騰達
    晚清重臣、著有《曾國藩家書》的曾國藩對王陽明的評價則是:「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不過王華後來發現王陽明挺喜歡看書,王陽明的祖父也愈發覺得他是個聰明孩子,將來大有建樹,並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孫子改名為「守仁」,沒成想王陽明改名後就開口說話了。
  • 王陽明:知識不是學問,聰明不是智慧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認為,一般人讀書只是記得書中的話,這是在學知識。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但這「知識」對你有沒有影響、觸動?
  • 中華五千年,王陽明憑何成為「兩個半聖人」之一?這4個字是答案
    中國近代有一種說法,說是「中國有兩個半聖人」,而普遍認為,這個「兩個半聖人」一是孔子,半個是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比曾國藩還早的王陽明。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