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社工」在東莞尚屬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彙。當時,東莞民政部門正準備籌建專業社工隊伍,滿足社會管理工作的需要,正陽應運而生。那時,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社會工作者帶著滿腔熱情來到東莞,當起了社工隊伍裡的「開荒牛」。
據悉,該機構首批社工不過寥寥數十人,如今,已有450位專業社工加入其中,服務也從單一的崗位社工到涵蓋社區服務中心、長者、婦女家庭、青少年等領域,覆蓋範圍東莞南城、東城、塘廈、石碣、沙田、洪梅、虎門等28個鎮街,充分發揮了社會力量補充政府職能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市民架起了一座座心與心溝通的橋梁。
劉玉平:十年社工信念實踐與堅守
十年來,正陽社工創始人劉玉平,一直在推動東莞社工專業發展與社會融合工作。說起當年創辦這一社工專業組織服務機構的初衷,她說起這段發生在2008年的往事,那時她剛辭別工作多年的企業,在考取社工資格證後,便義無反顧地準備投身到社會服務工作中。那時,她發現東莞社工領域幾乎還是一片空白,於是與兩位義工夥伴楊成、鄧紅兵一拍即合,相約來到東莞。他們是第一個敲響剛成立的東莞民政局社工科大門的人,幾個月後,申請材料獲得通過,劉玉平接到社工科打來的電話,「可以準備組建了。」2009年7月28日,東莞市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立。隨後,正陽社工第一批38名社工經由培訓後正式上崗,其中便有蔣德輝、張宏才、蔣雲林等。
劉玉平表示,「這批社工,後來都成為了機構的中堅力量」。在她看來,正是因為執著、認同這一專業,不少人堅守了十年。2012年底,她被評為「年度中國最美社工」,其後,更收穫了無數的榮譽。從服務的成效來看,劉玉平認為創業期的艱辛都有了回報,「現在,社區的老人可以通過社工搭建的平臺,獲得健康知識、心理支援,還能多交朋友,我們的社工積極幫助弱勢群體。你會發現,社工就在身邊。」
十年期間,社工與社區、家庭,水乳交融。劉玉平說,以殘疾人的康復就業工作為例,社工幫助殘疾人從封閉走向陽光燦爛的外界,有了健康的心理狀態。不久前,她剛參加了一家康就中心的五周年活動,「看到昔日沉默寡言的孩子,現在主動跟人打招呼,給人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蔣德輝:社工專業道路上的領路人
五年的部隊生涯,練就了蔣德輝極高的抗壓能力和意志力,對於日後他的人格和社會工作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一直熱心公益,曾在部隊就援助小孩上學讀書,離開部隊後更是積極從事義工而一發不可收拾。2008年12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參與籌建深圳市龍崗區正陽社工服務中心,從此踏入社工行業,與此結緣。2009年,蔣德輝作為第一批「開拓者」來到東莞工作,參與東莞正陽社會服務中心的籌建,任社工部部長,並帶領首批社工開展服務工作。
當時,只有市直部門購買的社工崗位才能聘請香港督導進行指導。面對缺乏實戰經驗的「新兵」,蔣德輝急了,他利用自己的晚上休息時間,花了2個多月摘錄了一本500多頁的《案例及心得分享報告指引手冊》,被奉為社工們人手一本「實操寶典」,內分8個領域,細到社工服務應該如何介紹自己、再到各類服務模式、典型個案、社區活動等實操指引。蔣德輝說,這些案例都是自己在國外、香港、臺灣一些成熟的社工機構或行業官網上一個個整理出來的,也有些截取國內一些主流媒體的報導。現在正陽已形成了特色的服務流程和考核體系,有了機構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但當時這本書還是為早期工作打開了局面。
2012年5月蔣德輝轉任行政副總幹事後,他把更多心思放在了研究和推動社工機構發展上。他參與民政部《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基本規範》行業標準制訂,是起草人之一。他任民政部全國社會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審專家,參與評審《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基本規範》、《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指南》、《企業社會工作服務指南》等等。
來莞十年,做好駐地服務的同時,想著更好地支持社會工作發展,蔣德輝和團隊走出對外技術輸出的路子,如承接成都市郫都區社會關愛援助體系第三方評估督導服務,以評估促發展,以督導促提升,陪伴式地推動當地社會服務發展。近年來,東莞正陽社工牽手幫扶雲南昭通市、湖北羅田縣等地,督導和培育當地社會工作人才。回憶起昭通那一次,他說,「因為是第一批去具體做督導,當地生活基礎都還沒落實好,睡鐵架床,在廁所裡洗冷水澡,的確是沉下心去扶貧支持。」
張宏才:社區服務講究「心法」哪怕被人潑水也不曾放棄
那一年,張宏才躊躇滿志來到東莞,作為一名「科班」出生的小夥子,畢業前他有參加社會專業實習工作,曾在廣州海珠區啟創社會工作發展協會當駐校社工,與「壞學生」打交道,此後,他還曾到越秀區東山福利院當過安老社工。沒想到來到東莞,社工跟隨村幹部敲開村民家門的時候,還遭遇過不少的「閉門羹」,甚至去看望獨居老人的時候,被誤以為是「詐騙分子」,被人潑水驅趕。幾經碰壁後,他和社工同事開始轉變策略,準備在戶外與老人碰面、聊天,沒想到依然無法得到了老人的認可。可見社工在東莞開展工作之初,步履何其艱難。
被拒多次後,張宏才他們始終堅定了一個信念,「提供社工服務是我們的義務,只要用心付出,總有一天他們會接納我們。」藉助居委會的力量,社工不斷去社區了解老人們的需求,得知了一些人身體不好,便「厚著臉皮」去找社區醫院搭橋,提供公益服務資源。另外,還藉助治安隊的力量,一同去給社區居民做好事;此外,他們還聯繫一些善心企業或單位來探望獨居老人獻愛心……
2011年,東城社區的第一個老年人「電腦班」開了。從無到有,後面各種各樣的服務形式在社區開展得風生水起,社區老人們也從一開始見到社工就跑,到後來還會主動找社工問有什麼活動可參與。多年的一線服務經歷,讓社區服務對象願意對張宏才吐露心聲。張宏才介紹道,社區服務要講「心法」,願意傾聽,才能體悟求助者的困難,並施以援手。十年來,張宏才從一線社工慢慢走到了管理崗,從初出茅廬的「科班生」,到有著成熟經驗的社工「督導」。他認為,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挑戰,雖然自己的崗位一直在換,但仍要永葆初心,把「社工」作為自己永恆的一種職業追求。十年是一個裡程碑,卻也是另一個開始。蔣德輝親歷東莞十年氛圍的變化,服務對象從抗拒到接納,再到互動參與,他認為,十九大提出在民生方面做更大的投入,未來社工行業抓緊機遇,會大有可為的。
蔣雲林:用心接納用生命影響生命
2009年,東莞社工開始萌芽,蔣雲林大學畢業後來到東莞市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為東莞社工的「拓荒牛」之一,第一站便被派到了東莞市司法局寮步司法所擔任司法社工。
從那時起,蔣雲林開始接手參與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按規定進行走訪,面談,初次評估,收集服務對象的背景資料,了解其個人需求,開展專業個案等。「那時候,大家對社工的工作職責還沒有明確的認識,後來通過專業工作的開展,大家對社工有了新的認識,服務工作也更順利。」蔣雲林回憶道。
9年前,染上毒癮的小光經常參與偷竊、搶劫等違法行為,街坊鄰居都認為他「沒救了」,而他也很排斥社工的服務工作。一次,小光的母親遭遇交通意外,沒有經濟來源的小光心急地像熱鍋上的螞蟻,甚至動了歪念頭。蔣雲林得知小光的家庭情況,積極幫助他們家申請法律援助,解決小光母親支付醫療費用、獲得賠償款項等問題。
正是這一次的幫助,讓小光發現了社工的作用,對社工工作有了改觀,願意接受矯正工作的安排。此後,小光脫離了原來的朋友圈,願意融入到社會中去,不僅找到了工作,還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小光成功蛻變的背後,是蔣雲林從事社工工作所收穫的第一條經驗:社工對服務對象的接納和尊重與服務成效是成正比的。「每一位社工都是帶著理想進入這個行業的。這是我接手的第二個個案,或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矯正工作雖然很難,但這些經歷讓我發現了作為一名社工的價值。」
劉瑾:「社工」不斷服務和滿足社會需要
2009年9月,劉瑾在網上看到東莞大量招聘社會工作者的消息,懷著激動的心情,坐了35個小時的火車隻身來到東莞,面試成功後,她選擇留在東莞,正式進入正陽工作。在「待崗」學習中,劉瑾第一次聽說「出嫁女」和「單親媽媽」需要社工介入。由於社工主要服務對象是東莞本地居民,粵語是社工的必備技能,「雖然很拗口,但大家學得很起勁!」劉瑾回憶道。上崗後,劉瑾的第一個崗位是在橫瀝鎮幸福家庭工作室從事婦女維權社會工作。儘管懷揣滿腔熱情,渴望用激情來服務婦女,但一些自殺、離婚、親子關係等求助個案,對於一個未婚女孩子來說,做輔導工作還顯稚嫩。劉瑾說,那兩年是集聚吸收的時期,在婦聯的工作經歷鍛鍊了她的創勁、勇氣與獨立性。
2011年後,當時社會上一些企業用工矛盾凸顯,東莞試水企業社會工作服務,購買16個社工派駐企業,為企業內部職工提供服務,包括提升管理層的職業素養、為新入職員工輔導、員工心理健康支持、對離職員工做評估等等,以此來推動用工關係的和諧。當時,劉瑾已晉升為東莞市社工督導助理,是東莞市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企業組的社工主任。擔任企業社工期間,她在員工調崗情緒安撫、入離職面談、調解勞資關係以及家庭婚姻關係處理方面,能力有了極大地提升。
一次,一位企業員工私自開車外出被企業無薪開除,該員工致電社工求助,揚言如果企業不給工資就拿刀去砍經理。她緊急介入疏導員工情緒並取得信任,做好橋梁作用,促使雙方友好協商處理。社工的介入不僅預防了惡性事件的發生,也讓企業看到了社工的專業價值。嘗到甜頭後,她所在的那家企業連續3年主動購買社工服務。此後,劉瑾一直關注企業社工發展,參與到先鋒號社工督導工作中。
今年劉瑾又有了新的工作身份,她來到了袁屋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工作。該社區2100多位居民中,其中6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458位。每天早晨,劉瑾都笑著與居民打招呼。她笑著說,「不一定都認識,但招呼打多了就認識了。」服務中心工作中,健身室、舞蹈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館、四點半學校、家政室、庇護所等等各種功能室應有盡有。她的工作就是重點服務老年人,包括探訪、入戶監測健康、義診等服務,以及四點半學校和健身舞蹈室等對婦女兒童開放接待工作。對於如何完善社區多元化的服務功能,開發高端的服務內容,是劉瑾現階段要考慮的工作。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做調研,準確了解社區和居民的需要,做好年度計劃。
在劉瑾看來,「來莞做社工十年,我依舊在路上。希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助困難人士解決困境的同時,傳遞正能量,倡導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社工是很有意義的一份工作。」
朱紅穎:讓玉蘭芬芳飄入千家萬戶
在塘廈社會事務大樓的辦公室裡,社工朱紅穎在忙碌地工作著,手機裡的消息「嘀嘀嘀」響個不停,由她策劃的「馬上到家」家政靈活就業服務項目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她需要每天都要留意保潔師們的接單情況。從2009年8月加入東莞市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至今,朱紅穎一直紮根社區,站在東莞社工發展的第一線,身體力行地推動社工事業的發展。
回憶起初入行時的情形,朱紅穎稱那是一段「熱血」的經歷:「剛開始接觸個案時,我很緊張,往往受助者一個電話打過來我就立馬趕到現場,風險預估的能力比較弱。」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朱紅穎逐漸積累了自己的工作經驗,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失業婦女再就業、志願者活動安排等,她經手的個案都得到服務對象的好評。
在朱紅穎看來,社會工作不僅需要個人的奉獻精神,幫助服務對象,同時也要在服務過程中提升個人能力、實現個人價值。即使離家千裡,她仍願意堅持。社工就像是居民身邊的「大管家」,如何更好地完善社區服務?朱紅穎為此做了不少嘗試2014年,她主動申請調去塘廈白玉蘭家庭服務中心,探索社工服務專精化發展。那一年,朱紅穎與同事們策劃「天使護航」項目,面向塘廈鎮各公民辦幼兒園、小學、企業(主要針對企業員工子女)推出6大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性教育所需。2015年8月,「天使護航」女童預防性侵項目獲得東莞市婦聯十大示範項目。此後,朱紅穎就像「開掛」一樣,每年都會有各式的創新項目出爐,涵蓋了家庭服務的方方面面。2017年,塘廈鎮創新理念,全力打造網際網路+(「家」)空中家教課堂項目,為鎮內學校家長及學生提供線上精品微課和線下主題聯動等多元化服務。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未來人們對社工的需求量會更大。」朱紅穎眼看來,社會工作是一個朝陽行業。然而,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後,剛開始會飽含激情投入工作,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吹雨打之後,難免會抱怨。朱紅穎表示,這就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及時總結以往的經驗,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讓自己在專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姜園園:仰望一片藍天不負青春夢想
在塘廈莆心湖社區的街道上,時常會有一抹嫩綠的身影穿梭於街頭巷尾,她是東莞市正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派駐塘廈莆心湖社區中心主任姜園園。每天她行走的步數,都是以「萬」起計。2009年入職東莞正陽,她說:「當初選擇這個行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希望能找一份對口的工作,能夠學以致用。」
2009年,姜園園的第一站便被派到團委擔任社工,主要是負責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方面的工作。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累積自己的經驗,在她看來,社工有同理心更有助於拉近與受助者的距離。「我接觸的第一個個案,受助者有厭學心理,我連續一兩個星期頻繁地與他溝通,他才願意開口與我說話。」在姜園園的耐心引導下,受助者逐漸敞開心扉,以社工的理論和方法,與家長共同發力,改善了受助者的情況。她說,社工們要努力理解青少年,獲得青少年信任,才能更好在成長路上陪伴他們、引導他們學會去面對和解決困難,矯正一些不正確的心態和行為。
2018年初,「愛心市民幫助受傷菜農」的新聞在東莞各大媒體上「刷屏」。原來,來自廣西的一位44歲菜農覃先生春節時不慎摔傷了腿,無法收菜。眼看辛苦栽種的蔬菜要爛在地裡卻無計可施。姜園園得知此事後,通過網絡傳播讓附近的居民了解到菜農情況,並聯繫愛心企業認購蔬菜。在鄰裡鄉親的幫助下,菜地裡不僅收完了菜,還解決了銷路問題,解了覃先生燃眉之急。那幾天,姜園園除了中午回家吃飯,一天都在菜地裡幫忙。姜園園回憶道:「我們社工主要起到的就是資源連結的作用。我們通過撬動社會力量來服務大眾。那時覃先生很激動地跟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他現在得到大家的幫助,以後他也會幫助越來越多的人。」這一句話,很好地體現了社工的工作價值。
時光荏苒,姜園園驚喜地看到了社會大眾對社工接受程度的變化,現在隨著居民對社工的了解多了,會主動向社工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開展社區閱讀項目,就是由居民主動提出,社工幫助進一步去落實的項目。未來,她希望能更多地滿足和服務於居民的需要,適應時代對社會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