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建泉州人,閩南語是我們的方言,而我卻經常因為這個方言和公公鬧出不愉快。原因想來我自己也很有問題。因為小學的時候隨著父母的工作變遷轉了四次學,而閩南話真的是「十裡不同音」,每到一個地方,我的家鄉口音都會被同學們有意無意的嘲笑,敏感的我從小就在心裡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我很努力地適應當地的生活,而且很快就能模仿當地的口音,長大以後更是可以隨意切換腔調。但是討好型的人格和小時候的自卑讓我感覺很不舒服。終於到了大學再也不用講閩南話了,工作之後更是不需要講閩南話。我曾經一度覺得,太開心了,不需要講閩南話了。
直到後來,遠去他鄉工作,我已經習慣用略帶「地瓜腔」的普通話生活工作,閩南話被封印在身體裡,變成了一種鄉音。
當我在瀋陽的公交車上,在上海的拉麵館裡,在廣州的客戶公司聽到一絲絲夾雜在喧鬧中的鄉音,我都會異常的興奮,溫暖,特別親近,特別想要上前攀談,但是,我並沒有這樣的機會。
再後來我因為結婚生子到了家鄉,又回到了熟悉的閩南語環境,我卻改不回我的用語習慣。語言是一種思維表達,我習慣用普通話去陳述,去教育孩子,去讀故事去講道理。同時也因為,老公親戚有意無意的說起我不同於他們的一些腔調,我竟然又開始自卑起來。
索性直接和孩子用普通話溝通。於是,孩子看動畫片聽故事還有交流都是普通話,他的語言環境都是普通話,只有在和爺爺奶奶說話時,才是閩南話,這樣有很多的用語他是很難快速轉化過來的。
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說起閩南話來磕磕絆絆,說起普通話來飛快流利,公公是十分生氣的,經常和兒子聊著天,突然就發起脾氣來,覺得孩子不會說閩南話都是我的問題。
被訓當然會不爽,但是,冷靜下來,一思考,確實是我的問題。
一些腔調不同,親戚說起來也沒有惡意,我自己卻陷入深深的自卑,普通話有普通話的思維,而閩南話也有自己的思維與文化,因為我的原因,忽視了孩子閩南話的薰陶,我確實是有責任的。
讓孩子去學習閩南話,不僅僅是為了讓他更好地和爺爺奶奶交流,讓他更好地融入家鄉的文化。他孩子知道家鄉的文化,明白閩南人血液裡面「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讓他更知道家鄉的歷史,從而更加熱愛家鄉,為家鄉感到自豪。
這無疑是從非常非常非常小的細節去教育孩子熱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這樣的自豪感,榮譽感,集體的歸宿感,不正是我們想要去傳達的嗎?
而且因為自卑而去逃避的心理,如果讓孩子察覺也不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也不利於他面對挫折對抗困難。
好在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我決定和孩子一起慢慢開始重新梳理閩南話,從日常生活中堅持與他說閩南話,用閩南話給他講故事,給他普及閩南的傳統文化,閩南的精神。
地方語言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精髓,方言是鄉音,是歸宿,你們和孩子用方言交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