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跑線的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2020-10-20 歸來末晚

起跑線,是近來爭議很大的話題,但都是對孩子教育起跑線的爭議,這不是今天要說的話題,今天想說的是大孩子,也就是成年人步入社會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輸在起跑線,且發現時就已經輸得老慘了,該如何面向自己的未來?許許多多的普通人步入社會,找工作時才發現自己身無長物,沒有光鮮的學歷,沒有一技之能,這麼多年都是在糊裡糊塗中過來的,真是悔不當初。生活的殘酷之處在於即使你知道後悔了,她也永遠不會給你原諒,哪怕你說再多的對不起也無濟於事,只會讓你更加後悔,我們能選擇的路很少,要麼就放任自流,要麼就是含著淚去彌補,去把我們自己年少時欠下的債給彌補回來。除了這兩條路外,其他也別無選擇。

放任自流我們就不說了,畢竟我們都是世俗之人,討論的就是如何努力去活得更好,讓自己在已經輸了的起跑線上不至於輸得太慘,至少給自己剩下條褲衩也強過裸奔了。

我們想生活的更好,無外乎是要有可觀的收入,要有可觀的收入那麼就得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或者自己的一份事業,好的工作也就意味著自己有不錯的價值,能做老闆的都不會太傻,不會養吃乾飯的閒人。當我們發現自己身無長物時,必須先冷靜下來思考清楚後在行動,我們已經浪費掉了太多的時光,已經沒有太多試錯的機會,儘量把錯誤降到最低才是最優解,想清楚目前的處境怎麼樣?想要什麼樣的未來?自身的優點在哪?興趣在哪?短板在哪?把這些問題一一想清楚後在付出行動,我想這是我們最節約時間的方法了。

首先就是目前處境決定了未來的方向,我們得清楚自己的現狀,一、是否可以靠家裡衣食無憂,二、要靠自己自食其力,三、自己得貼補家用。如果是第三條那麼我們就得先找一份勉強的工作先做著在考慮後面的問題,第二條可以先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做著在考慮後面的問題,如果是第一條,那麼就建議不著急工作先把後面的問題想清楚了在出發。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可期的未來,只是實現的人總是寥寥無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未來永遠是未來。我們簡單把未來分成兩類。一、希望未來穩定,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有相對穩定的收入算一類。二、有自己的想法,想獲得財務自由,想活得轟轟烈烈,想實現自己的小理想算一類。不管是哪一類,我們得先想想後面的兩個問題,我們的優點在哪?我們是動手能力強呢?還是喜歡坐在辦公室裡敲鍵盤?我們的興趣在哪也很關鍵,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能把興趣當成職業已經是人生一大快事了。如果是動手能力強就建議多考慮技能型的工作,喜歡呆在辦公室的就可以想想文字類、數據類、計算機類,設計類等。又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為最佳,如自己喜歡寫寫畫畫,喜歡寫作的我們就可以去找專業的地方進修,朝著新媒體人,自由撰稿人的方向發展,喜歡畫畫的我們可以朝著設計方面的進修發展,如果自己謹小慎微、心細如髮、有條理邏輯思維強,那麼也可以考慮會計專業等。總之我們如果想擁有穩定的工作那麼就去進修相對穩定有一技之長的工作,進修無上限越精進越好,如果是有條件的建議全職進修,沒條件的就兼職進修了。如果是有自己想法的,那麼建議把自己的想法細化,越細越好,只有細化後才清楚有沒有可能實現,不能細化的空想在多也沒用,想清楚後圍繞著我們的想法腳踏實地去學習我們所要的知識,跟隨著計劃一步步去完成。當然實現理想是沒那麼容易的,我們得做好長期奮鬥的準備,終其一生去完成,到最後哪怕沒有完成,至少我們一直在努力,沒有遺憾。

最後說一下我們的短板,我個人覺得大多數人最大的短板就是惰性了,這也不能全怪我們自己,畢竟人都是有惰性的,能把自己的惰性控制得很好的人就是那些偉人聖人了,所以我們普通人有惰性也在情理之中,加之現在的各大新媒體平臺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本就懶惰的本性更是暴露無遺,就像單身狗說的:遊戲不好玩嗎?小視頻不好看嗎?貓不好吸嗎?火鍋不好吃嗎?為什麼要學習呢?至於如何能克服這個困難,我也沒有太好的方法,能想到的也就是只有靠我們自己內心深處有多大的決心想改變自己。決心夠大,就像當年太祖一樣幾個人幾條槍就建立了一個新中國。真理往往都很簡單,像那句爛大街的話: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所以輸在起跑線的我們加油吧!

相關焦點

  • 鄭強教授: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教育孩子成為了許多家長的一大難題,對於這些家長來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了讓自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起步早,不斷地逼迫孩子去學習,但這樣做真的正確嗎?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身為網紅校長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在現場演講時,又再度爆出金句表示:「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可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 沒進心目中的幼兒園就輸在起跑線?
    導語:很多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設計他們的未來,對於孩子上學的問題更是操碎了心。他們一心一意想讓寶寶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甚至像《虎媽貓爸》中的畢勝男一樣一心認定只有進了最好的學校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
  • 敢於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在終點線綻放最美的芳華
    面對孩子教育一直是困擾萬千父母的難題,如何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自家的孩子是每一個父母努力的目標。小俊熙雖然腿有疾病,但是依然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堅持每天跳舞,就這份樂觀和堅持就值得我們和孩子們好好學習。因為如今的孩子們太脆弱了,面對挫折很容易退縮,就該多學習楊俊熙的堅強樂觀性格。一次考試考砸了,就自暴自棄,甚至想到了死;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批評就離家出走;遇到一點點困難就垂頭喪氣、無精打採。
  • 鄭強: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被累死在起跑線上!
    小時候不能玩,不允許玩,還被別人玩,整個社會都在玩我們的孩子,包括爹媽還有爺爺奶奶。小孩子小時候不能玩,所以成人以後最渴望的就是玩,哪還有心思專心的搞研究呢?第二:中國的小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線上!
  • 輸在起跑線不可怕,要贏在終點才精彩
    每個人都不想輸在起點,每個人都想一路順風,每個人都想一輩子風風光光,但現實,回到現實才會發現,很多人明顯輸在起跑線。你輸在起跑線了嗎?但現實該搬磚還要搬磚,該996還要996,該背靠黃土還要背靠黃土。社會不允許分369等,但人不自覺的會對號入坐。輸在起點真的很可怕嗎?是的,他會限制的思維,會限制你的生活質量,會影響你的人際交往,以及未來的方方面面,起點已經把很多人趕下奔往贏的路上的班車。輸在起點真的那麼可怕嗎?
  • 或許我們輸的不再是起跑線,而是時代趨勢
    報導3:華為「天才少年」,剛畢業年薪200萬,我們辛苦摸排滾打十年工作經驗,至今薪水也不過三五十萬,人家一畢業200萬。人和人的差距怎麼就那麼大?我們差在哪裡、輸在哪裡?過去常常聽說,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背後凝聚著多少愛和期待,不知道被多少父母視為經典。
  •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做「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線」,該如何避免
    昨天,教育局官宣來了:公立學校7月8日放暑假,春季周末和節假日(除高三外)不準補課……我看到朋友圈,有家長在吐槽「寒假3個月,上學2個月,暑假2個月,我的孩子該怎麼辦?還叫人活嗎?」隔著屏幕,我能夠理解這位家長的不安。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現在的學生壓力真的是非常的大,家長們都努力的不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家長無論家庭條件如何,拼了命一樣的都要給學生報各種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可是,當學生還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可能還可以,但是到了初中或者是高中之後,那就會發生明顯的不一樣了。
  • 暑期悄然而至,如何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學生暑假,不知不覺已來到身邊,這正是學生休整、釋放天性的時間,如何利用好這段愜意而富有意義的假期,其中大有學問!然而,隨著教育觀念的變化,大多數當代青少年,已不是像80年代的小學生、中學生那樣多是放養式教育。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輸掉了整個人生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無數家長的豪言壯語,也成了緩解家長焦慮的有效法寶,於是,孩子奔走在英語、奧數等各種補習班、大小考試之中。早上5點起來,晚上11點才睡覺,周末時間安排滿滿,就連暑假假期也是疲於奔命遊走於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之中。
  • 你真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但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做真的是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嗎? 我們經常抱怨「孩子長大了,沒小時候聽話了」、「青春期到了,開始學會和父母吵架了」所有種種,都是我們父母要檢討的,我們一直在推著孩子跑在學分教育的跑道上,卻忘了停下來思考這是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什麼才是我們該做的。
  • 僑報:填鴨式教育施壓 贏了起跑線輸了未來?
    信息 僑報:填鴨式教育施壓 贏了起跑線輸了未來?「虎式」、「填鴨式」——不斷向孩子施壓、生硬灌輸的教育方式,或許只能讓孩子「止步在起跑線上」。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就真的能成功幸福嗎?古今中外,不乏兒時成績落後長大卻成為棟梁之才的人,同樣也有幼年課業優秀最後卻「泯然眾人矣」者。一時的成績固然重要,但優秀的創造力、敏銳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品質才是照亮人生大方向的指明燈。
  •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許我們都理解錯了
    當大量的培訓機構熱火朝天多如牛毛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這件事積極的一面。那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展現,說明這是一個好事,是我們時代進步的體現,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必然。但同時培訓熱更多體現了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可問題是,很多家長只關注了起跑線而忘了終點線。
  • 正確理解「輸在起跑線」
    決定每個人未來成績的起跑線,其實是原生家庭能提供給自己的「家庭教育」。不輸在起跑線是非常關鍵的。其實「起跑線競爭」 並不是指:家長捨得花錢讓孩子去參加多少培訓班,補習班,興趣班。這些僅僅通過金錢支出來獲得的教育屬於「校外教育」的範圍。起跑線指的是父母能在家庭教育中,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承擔的作用和責任心。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如果輸了人生,贏了起跑線又如何?
    BTV最近播放了一個關注兒童教育的紀錄片《起跑線》(如需觀看,文末有連結),焦慮似乎成了當下中產階級的老父母們無法繞開的一個名詞。同為父母,我們這一代人面對的是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世界。時代的進步的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對於如何過好一生,卻依然沒有標準答案
  • 德國的教育:輸在起跑線上,沒關係
    咱們很多家長都說一句話,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定要讓孩子們有更高的起步平臺,所以從小就逼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培訓班,也不問問自己孩子喜不喜歡!反正就讓他們去學畫畫,學鋼琴,學書法,學各種各樣的東西。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用多種角度詮釋「起跑線」,也讓「孟母三遷」的典故,映照在每一個如今的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裡!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
  • 不輸在起跑線上,你的起跑線劃對了嗎?
    不輸在起跑線,是現在很多父母奉行的真理,似乎孩子和父母早一點努力就能早一步領先。如果人的壽命只有6歲,到了六歲的時候,所有人一起來比較知識水平的高低,那麼或許早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背書、記單詞、學習乘除有必要。可是人的平均壽命近八十歲,如果一定要把人生比作競賽,那麼它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跑。起步線上早一步晚一步對馬拉松的結果毫無影響。
  • 如何做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父母必須懂得這三點
    她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說法是粗暴無理的,是完全違背教育規律的。可是,這句話卻牢牢地抓住了那些焦慮無助的父母的心。可憐一個又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不得不背起沉重的書包,穿梭在各種輔導班之間。